彭 昆
(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馬球(polo)在我國古代稱為“擊鞠”,“擊球”,“打球”。它是騎術和擊球相結合的一項體育運動。
馬球在中國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一,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由波斯傳到西域,再由西域傳至長安[1];二,起源于吐蕃(即今我國西藏地區(qū)),向東西方傳播;三,起源于中原地區(qū);四,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
東漢末年,曹植以“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對當時的馬球運動做了真實的寫照。唐豪先生認為:“曹植這首詩,就現(xiàn)有的文獻來說,為我國創(chuàng)造馬球以后的最早的一個記載。”[2]因此,基本可以判斷出馬球運動在我國最晚也是在漢代開始流行,流行區(qū)域為黃河流域。
唐代的馬球場非常之多,隨處可見。通常情況下是設置在大殿的前面以及宮城禁苑中,譬如長安宮內的球長亭、西苑的梨園、大明宮的東內苑、龍首池(池填的球場)、麟德殿、清恩殿、中和殿以及飛龍院、雍和殿等。因此,我們在一些史書中經常可以看到在某某殿、某某宮打球的記載。1956年,西安的唐代大明宮遺址出土了一塊石碑,碑文上清晰的刻有“含光殿及球場”、“大唐太和辛亥歲乙未月建”的字樣,碑文表明了唐代時期在修建宮殿的時候,同時還修建了馬球場,由此可見,在唐朝修建球場就已經是宮廷建設的一部分,而且球場的建設要求還非常高。
球場的一面正對大殿,其他三面有矮墻環(huán)護。球場的長度大約在1 000步,“廣場維新,掃除克凈,平望如砥,下看如鏡。”唐詩中亦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場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繚逶迤,擊鼓騰騰樹赤旗?!奔啊靶聮咔驁銎饺缦鳌敝洹W阋姰敃r的球場不僅場地面積很大,而且場地質量也非常高,平坦如磨刀石、鏡子和刀削一樣。除宮廷設有馬球場外,貴族官員家中亦有自建的球場,如唐德宗時的司徒兼中書令李晟家在長安永崇坊有自筑的球場;唐文宗時,翰林學士承旨王源在太平坊家里筑有球場。
球棍亦即鞠杖,是木制的,杖柄也有用藤做的,球杖下端是偃月狀,外部包有牛皮,杖上有各種各樣的彩色花紋的裝飾。
唐代馬球的比賽方法是:“凡擊球,立球門于球場,設賞格,……各立馬于球場之兩偏以俟命。神策軍吏讀賞格訖,都教練使放球于場中,諸將皆策馬趨之,以先得球而擊過球門者為勝。”[3]具體而言,馬球比賽有單球門和雙球門兩種比賽方法。單球門是在一個木板墻下部開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結有網囊,以擊球入網囊的多少決定勝負。由于球門極小,擊球入門需高超的技術,唐人張建封寫到:“俯身仰擊復旁擊,難于古人左右射,齊觀百步透短門,誰羨養(yǎng)由遙破的。”就像明人一首詩里說的“彩色球門不盈尺,巧中由來如破的?!保?]擊球入門的難度如同射箭中靶。
打雙門球的比賽法則與現(xiàn)代馬球相似,以擊過對門球門為勝。1972年在陜西的乾陵章懷太子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一幅大型的彩色壁畫——《馬球圖》,這幅圖畫面生動,形象逼真,非常精彩的展現(xiàn)了當時馬球競賽的激烈場面。
在唐代,不僅王公貴族和騎馬打仗的武人們喜歡馬球。就是舞文弄墨的書生們對于馬球也不陌生。
在唐代,有一種說法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一說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進士科對文人的重要性以及進士及第的難度之大,一旦進士及第即可光宗耀祖。而進士及第之后會有三大盛會,分別是:慈恩塔題名、曲江游示宴、月燈閣下打球,此處的球即是馬球。這可以說是當時的文人出人頭地后最得意的活動了。打馬球也就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因此,唐代的文人由文入武大有其人,例如詩人李紳、高適、張建封等都是由文人當上了節(jié)度使。當了節(jié)度使就要訓練兵將,就要會打馬球。所以張建封在他的詩中說:“仆本修文執(zhí)筆者,今來帥領口旗下,不能無事習蛇矛,閑就平場學使馬?!蔽娜巳胛?,首先就要學會打馬球。上述兩種途徑入仕都促進了馬球運動在文人中的開展。
馬球與古代騎兵的發(fā)展有直接關系。因為馬球運動既可以鍛煉騎兵的體質,又可以提高作戰(zhàn)技能。
中國雖然從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組建騎兵部隊開始就已經有了騎兵,但當時只是一個附屬兵種。并且當時的馬具還很原始,既沒有馬鞍也沒有馬鐙,騎術受到很大限制。而兩晉南北朝(公元265年-公元589年)和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的重騎兵無論是人還是馬均披掛重甲,笨重不靈,馬的負擔很重,難以開展馬球運動。
到了唐代,為了爭奪戰(zhàn)爭主動權,大力發(fā)展騎兵。騎兵在唐代達到極盛。貞觀后四十年,戰(zhàn)馬多達七十萬六千匹。與以往歷代騎兵不同的是,唐太宗看到了之前重甲騎兵的弱點,建立起了機動靈活的輕騎兵。輕騎兵的快速機動和遠程奇襲的特長適應了唐王朝地域遼闊,疆土廣大的戰(zhàn)略需要。而這也為馬球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此外,有鞍有蹬的馬具的完備大大提高了騎手對馬的駕馭能力,騎手們可以穩(wěn)穩(wěn)地坐在馬上完成各種劇烈的擊打動作,馬也可以輕松自如地左旋右轉。而打馬球又反過來有效地提高了唐代騎兵的技術,成為重要的軍訓手段?!皳艟现畱蛘?,蓋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瘪R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風行起來的,并成為“軍中常戲”。
唐代馬球運動得到迅速地發(fā)展是跟唐朝的統(tǒng)治者和上層社會的喜愛重視分不開的。唐代最高統(tǒng)治者及皇室貴族大都喜愛馬球運動。他們不僅愛看而且也會打,有的還相當出色。
首先唐太宗“聞西藩人好為打球,比亦令習,會一度觀之?!倍浦凶趯艟弦彩謵酆茫吧虾脫艟?,由此,通俗相尚?!薄短茣け炯o》中常常有皇帝臨幸某處擊鞠的記載,說明唐代皇帝大都親自上場打球。
宣宗打馬球時,騎一匹矯健的駿馬,能在馬上持仗連擊數百擊,馬馳不止,迅若流電,軍中的打球手們都為之嘆服。唐僖宗,雖然治理國家十分無能,但特別會玩,尤精馬球。有一次他向他的近侍夸口說,如果朝廷設置打球進士科,他可以考中狀元。“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這是社會現(xiàn)象的一條規(guī)律。
馬球在唐代除了作為一種常用的軍事訓練方式以及供統(tǒng)治階級娛樂為主之外,同時在民間的發(fā)展也非常繁榮?!鞍亳R攆蹄近相映,歡樂四合壯士呼?!保?]鮮明的反映出馬球運動參與者之眾,觀眾之多。
唐代經濟非常繁榮,可以說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無不說明唐朝經濟之盛。物質的極大豐富,也催生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作戰(zhàn)的軍士要練武,閑暇的富民要娛樂,于是馬球就成為社會歡迎的運動了。
故宮博物館珍藏的一枚唐代打馬球圖青銅鏡以及1972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打馬球俑,其形象都十分逼真,生動反映了唐代社會喜愛馬球運動的風尚。
從魏晉“五胡十六國”混亂局面到隋唐一統(tǒng),各民族由斗爭走向融合,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給吐蕃贊普,唐蕃之間的來往十分頻繁。當時,馬球運動不僅在唐帝國蓬勃開展,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亦是深諳馬球之術。
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春,吐蕃使者到長安為赤德祖贊求婚,因知道中宗酷愛馬球,便帶來了一支10人馬球隊。吐蕃是游牧民族,馬匹駿狀,騎術精良,馬球技術精湛。中宗派遣皇宮內園的馬球隊和神策軍馬球隊與之比賽,結果兩戰(zhàn)皆負。中宗見勢不妙,派臨淄王李隆基(即后來的唐玄宗)和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和武延秀四人上場與吐蕃的十人馬球隊對陣,只見“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7]一直戰(zhàn)到深夜,最終使“吐蕃功不獲施”,最終大敗吐蕃球隊。馬球運動的競技演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的文化交流。而在唐蕃兩強的格局中,具有極大張力的馬球實際上成為唐蕃激烈競爭的寫照。雖然唐王朝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吐蕃一度擁有挑戰(zhàn)唐王朝的潛力。就好比這場馬球賽,吐蕃并不滿足只充當馬球比賽的觀眾,他們要求平等地站在這個舞臺上參與競爭。最終的結果勝負平分也是唐蕃實力競爭的一個縮影[8]。
由于馬球具有力度、競爭性和直觀性,故而成為一個開放的交流渠道。后來,唐朝的統(tǒng)治者把這種交流功能用于了其他的交流對象,與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曾在馬球比賽中加深了理解和友誼。以馬球運動推動外交無疑要比武力威懾高明得多。
總之,雖然馬球運動至遲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可是直至唐朝時期,馬球運動才迎來了其真正的大發(fā)展,達到了頂峰,這主要由于唐朝的歷史、軍事、統(tǒng)治者以及經濟因素的推動,終唐一朝,馬球是當時當之無愧的國球。
[1]韓丹.馬球運動起源于波斯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5):1-7.
[2]唐豪.試考我國隋唐以前的馬球[G].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二冊.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
[3]王江云.唐馬球運動的興起與規(guī)則要求[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5):24-26.
[4]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長安打毬小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
[5]謝勇,史國生.中國古代女子馬球運動興起概況及其原因[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9(4):129-131.
[6]楊向東.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李海英.唐宋時期馬球運動的發(fā)展演變[J].通話師范學院學報,2010,31(4):67-69.
[8]林思桐.唐代馬球探徽[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