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弱勢群體身份表征的積極話語分析

        2012-12-04 10:53:10唐青葉
        當代外語研究 2012年9期
        關鍵詞:身份話語

        唐青葉

        (上海大學,上海,200444)

        1. 引言

        身份(identity)是社會交際和范疇化過程的產(chǎn)物,社會變遷和群體利益沖突產(chǎn)生了各類社會群體身份,作為社會人往往被貼上標簽以分門別類。身份有時又稱為角色,本文所說的角色指話語過程中涉及的交際各方,即社會行為人(social actor),譬如:說者、聽者以及新聞報道中的事件參與者,他們在話語交際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可用不同的話語來表征(represent),我們稱之為角色表征(role representation)或身份表征。傳統(tǒng)上這些概念歸屬于語言的稱代系統(tǒng),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此類研究往往從權勢(power)和親和(solidarity)等角度展開,涉及語言稱代用法與社會地位、文化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貧富階層、種族差異、年齡性別、職業(yè)性質(zhì)、情感變化、個人風格等方面(楊永林2004:101)。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里,言語活動的參與者或相關角色的人際語義特征即語式體現(xiàn)了小句的人際功能。朱永生、嚴世清(2001:33-34)認為稱呼語、人稱代詞等同樣體現(xiàn)語言的人際功能。在言語交際中,對受話者或者第三方使用不同的稱謂形式,可直呼其名(如張三),可用親屬稱謂(如大媽),可稱呼其職銜(如校長)、學銜(如博士)、綽號(如黑子)、小名(如狗蛋)、排行(如老六)、外部特征(如戴眼鏡的)、身份標記(如蹬三輪的),還可以直接用代詞“你”、“您”、“他/她”、“人家”等等。很多學者(Kamio 2001;Fortanet 2004;陳治安、彭宣維1994;張春泉2005;冉永平2007;黃奕等2007)對語言的代詞系統(tǒng)的使用頻率、指稱類型和功能做過研究。但我們發(fā)現(xiàn)較少有對話語中弱勢群體身份表征與人際關系的研究。

        在我國,收入、年齡、性別、職業(yè)、健康、地域等方面的差異產(chǎn)生了多種突出的弱勢群體,在日常交際和媒體報道中,“外來人員”、“打工仔”、“攤販”、“農(nóng)民工”、“街頭拾荒者”、“社會閑雜人員”等這類角色表征隨處可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被表征為“他者/他們”、“不同”(different)和“有威脅”(threatening),以此建構了“我們”與“他們”二元對立的社會群體,這些強加給“他們”的標簽具有很強的社會心理動因,體現(xiàn)了說話人特有的社會身份和群體特征,隱含著對特定人群的情感因素。從受話人角度看,這些言語會引起消極心理感受。因此,歧視性表征對人際關系、人際交往和社會心理距離所產(chǎn)生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目前話語分析大多注重權勢話語和精英話語,而對弱勢群體的話語、聲音關注不夠。正如施旭(2010:162)所言,我們的話語研究可以探索社會弱勢群體的心聲,揭露話語中的歧視,提出更公正的話語形式。為此,本文在角色表征和積極話語分析理論框架下,以報刊、網(wǎng)絡和電視媒體有關弱勢群體的語篇為語料探討話語和諧、人際和諧與角色表征的關聯(lián)性,提出和諧的語言符號資源成為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推動力。

        2. 角色表征與積極話語分析理論框架

        角色表征是一種行為科學,人如何被分類和個體化(individuated)是社會學理論的核心(Stiversetal. 2007:1)。角色表征把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概念化,指的是與具體社會身份相關的權利和責任,即基于某些特定的社會標準的范疇或典型化,如職業(yè)、親屬關系、年齡、教育程度、宗教或政治信仰、收入、國籍等(Meurer 2004:87)。角色表征從一定側(cè)面反映了語言與現(xiàn)實的關系,Whorf(1956)認為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影響說話人的認知,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現(xiàn)實。Kurte?(2004:581)在分析憎恨言語(hate speech)等沖突性話語的語義結(jié)構時指出,指稱“他們”用的評價性詞匯都帶有貶義(derogatory)和誹謗(defamatory),如foreign spies、traitor。Levorato(2003:33-58)以“小紅帽”童話故事為語料考察了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對這個故事中主要行為者的表征,發(fā)現(xiàn)這些表征具有具體化身份,并帶有明顯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從而揭示其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Mehan(1997:258)通過研究美國有關移民問題的語料發(fā)現(xiàn)對移民這一群體有不同的表征,其中undocumented workers的表征暗示著說話人認為這一群體對社會經(jīng)濟所有貢獻,已是或即將是“我們”中的一員。另外,Martin(2002:215)提出積極話語分析概念以關注弱勢群體的聲音,Khosravinik(2009)探討了英國報紙媒體對難民、移民等群體的表征,Hayati和Maniati(2010)從自我敘事的角度探討了伊朗清真寺里乞丐這一群體的身份建構。

        van Leeuwen(1996:42)指出,角色表征在批評語言學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揭示社會關系特征。在van Leeuwen(1996:65)的角色表征理論框架中,他對社會行為人的表征做了詳細的分類,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網(wǎng)絡,該分類系統(tǒng)與社會關系聯(lián)系,揭示了角色表征所體現(xiàn)的包容性和排除性、親和與權力的社會關系,概括了兩種區(qū)分社會行為人的方法:功能化(functionalization)和身份化(identification)。功能化主要以角色的職業(yè)或社會活動來分類,如移民、尋求避難者(asylum seeker)、社區(qū)領導者等。身份化指角色是誰,又分為三小類:身份、關系(relational)以及身體(physical)類別。身份以年齡、性別、來源地、階級、種族、宗教來區(qū)分;關系指個人或親屬關系,如嬸嬸、兄弟、母親;身體指身體特征,如金發(fā)、紅頭。

        黑爾(2004:15)認為,語言道德判斷一定程度上影響聽者的行為或情緒。角色表征體現(xiàn)了交際者的道德價值判斷,這對社會和人際關系的構建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角色表征與積極話語分析存在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積極話語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是Martin(2004)在針對批評話語分析存在不足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批評話語分析通過對大眾語篇的批評分析,揭示語篇所體現(xiàn)的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權力控制等不平等現(xiàn)象,指導讀者批評性地閱讀,對現(xiàn)有社會制度是解構性的。這種方法和動機在有些語言學家看來過于消極。Kress(1996:15-16)認為我們只對有關的社會組織、社會行為和涉及的人進行批評,但沒有提出過任何積極性的改進方法。他強烈主張把話語分析“從批評性閱讀、分析和消極的行為改變?yōu)榻ㄔO性的行為”。Martin主張話語分析應該采取積極友好的態(tài)度。這種積極友好的態(tài)度,不僅適用于自己和自己一方的人,而且適用于自己的對立一方,其目標在于朝著“和平語言學”(peace linguistics)的遠大目標努力,建立一個寬松、和諧、共處的人類社會(朱永生2006)。與批評話語分析相比,積極話語分析更注重社團精神,注意選用包含弱勢群體聲音的語篇,如下圖:

        圖1 積極話語分析與批評話語分析對意識形態(tài)、權勢研究的互補性(Martin 2004)

        從該圖可以看出,霸權(Hegemony)與社團(Community)構成了兩極,社團由該群體對事物所持的觀點構建,依賴其成員的移情?!耙魄椤?empathy)是構建和諧社區(qū)的重要話語實踐,指的是“人們對另一個人的處境、感情的理解,并把這種理解與對方進行交流,使其覺得自己被理解了”(Pudlinski 2005:267)。有了這種情感上的認同,社團成員就會產(chǎn)生“包容”的心理,這無疑有利于和諧社區(qū)的創(chuàng)建。弱勢群體話語中角色表征能反映社團的“包容性”以及社區(qū)群體情感上的認同程度。

        3. 報刊網(wǎng)絡電視中弱勢群體角色的話語表征

        ??抡J為,現(xiàn)實是語言表征的現(xiàn)實,有什么樣的語言就有什么樣的世界。媒體話語構建社會現(xiàn)實,由媒體制造出的話語、群體形象通過“合法化”用于支撐現(xiàn)實的不對稱的權勢關系,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群體關系起著風向標作用。下面我們試圖從兩個方面探討當今中國媒體對弱勢群體角色的表征:報刊網(wǎng)絡媒體的歧視性話語表征以及民生電視節(jié)目中對弱勢群體公正和諧的話語表征。

        3.1 報刊網(wǎng)絡媒體弱勢群體角色的歧視性話語表征

        歧視性語言指一個社會中的強勢群體把自己視為社會的規(guī)范和中心,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對弱勢群體表示出輕視、冒犯或侮辱。歧視性語言反映了歧視性的現(xiàn)實,而這種現(xiàn)實可能由歧視性語言造成,并通過言語的不斷重復而加強。歧視性語言,對被歧視對象來說自然產(chǎn)生精神傷害,同時也能夠把社會大眾的心理與認知導入歧途,固化和放大社會偏見。我們看到很多單位、住宅小區(qū)門口張貼一些帶有歧視語言的告示牌,如“閑雜人員請勿入內(nèi)”、“禁止叫賣、拾荒者等閑雜人員入內(nèi)”等。這些歧視性話語暗示著一種權力和不平等,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慢與偏見、鄙薄與歧視。下面以具體報道為例:

        (一) 和諧新聞報道中的某些不和諧聲音。如“羊城百姓普享公共文化福利”(《廣州日報》2008/10/19 A2版)報道有關廣州市如何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化活動,其中一節(jié)報道“外來工同享公共文化服務”,我們發(fā)現(xiàn)的角色表征有“廣州人”、“市民”、“外來工”、“外來務工人員”等。“外來工”與“廣州市民”把人分為他者/另類與我們,“他們”進入不了城市的圈子,是城市的局外人,這顯然與全文的主旋律不太協(xié)調(diào)。

        (二) 遭鄙視與歧視的“打工仔”。在下面的報道里,不同語篇語境中“打工仔”帶有不同的含義和態(tài)度?!按蚬ぷ小钡淖盅鄢霈F(xiàn)在一些災難性報道中,如報道(1)、(2),顯得格外醒目,對弱勢群體其實是另一種精神打擊;報道(3)是對不道德行為的鄙視,是社會正義的彰顯,其主要人物角色表征也為“打工仔”。

        (1) 電瓶車狂飆 摔死19歲打工仔(《廣州日報》2008/10/27 A16版)

        (2) 兩孩童落水溺亡:11月14日上午,南海松崗鎮(zhèn)石碣村一湖北打工仔阿龍的兩個不足4歲的孩子在一個離家約1公里外的一個魚塘邊玩耍時,不幸落水溺死。(《廣州日報》2008/11/16 A6版)

        (3) 打工仔上外輪偷銅被抓:昨日凌晨,一名到長興島外輪上作業(yè)的打工仔,在盜竊黃銅時被吳淞邊檢民警和場區(qū)保安聯(lián)手抓獲。(《新聞晨報》2008/09/17 A25版)

        (三) 對某些職業(yè)的歧視。以下報道涉及許多都市底層弱勢群體所從事的職業(yè),如“拾荒者、三輪車夫、占道經(jīng)營超線擺賣者、蹬三輪的、廚子、掏糞工”,帶有明顯的歧視性。

        (4) 《深圳晚報》報道:在“寧”方面,沙頭綜治辦、天安派出所、泰然股份、泰然物業(yè)、居委會、園區(qū)友鄰單位及區(qū)內(nèi)各保安部門加強了對閑散人員、拾荒者、三輪車夫和占道經(jīng)營超線擺賣者的清理,共清理7起200人次;加強了對重點路面的巡查力度,做到群防群治。(《深圳晚報》2003/09/30)

        (5) 享受消失的味道——《吃主兒》的故事:許多初識王先生的同事,如果不告訴他,王先生是學者,他絕對把王先生當成蹬三輪的,或者是哪家飯館的廚子。(《深圳商報》2006/02/27)

        (6) “掏糞工”與“屠夫”之稱在誤導誰?:廣州一家豬肉連鎖店年薪8萬招聘15名“豬肉佬”,引來1500名碩士生應聘,廣東東莞一家環(huán)保服務公司年薪10萬招聘清掏化糞池業(yè)務員,以上兩則消息,在議論聲中人們把其工作職責變成了“化糞工”、“掏糞工”和“屠夫”,這反映了社會對這些工作崗位的歧視。(《新民晚報》2008/12/15 A4版)

        (四) 對農(nóng)民工、外地人的歧視。1984年,中國社科院張雨林教授在《社會學研究通訊》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農(nóng)民工”一詞(人民日報“五一”特別策劃:拿什么稱呼你,我的兄弟《人民日報》2007/04/30)。“農(nóng)民工”這種稱呼是通過對進城打工者原有身份的強調(diào),強化和維護一種二元對立、不平等現(xiàn)實。新聞媒體常用“外地人”、“外來工”來表征農(nóng)民工這一弱勢群體。以下報道中,“外來工葉言”、“外來人員劉俊、趙明明”這種雙重表征、“市民和來滬人員”這種二分法強化了將弱勢群體視為“他者/他們”的觀念,使他們成為與“我們”不同的一類,折射出城市對這一群體的根本態(tài)度。

        (7) 外來工葉言決定去大學城聽一節(jié)課(《信息時報》2008/10/23 A32版)

        (8) 四成北京居民聯(lián)姻外地人(《北京社會報》2007/02/14)

        (9) 外地人在京過年免費拍照報平安(《北京晨報》2008/02/10)

        (10) 城管執(zhí)法,攤販操起磚塊毆打:外來人員劉俊、趙明明不服城管執(zhí)法人員收繳其放在路旁的違章占道牌子,持磚塊、掃帚對多名城管隊員進行毆打,致城管隊員張某輕微傷。昨天,靜安法院一審以妨害公務罪判處劉俊有期徒刑8個月,趙明明拘役5個月。(《新聞晨報》2008/09/17 A25版)

        (11) 外來人員多 市郊交界處公交站牌頻失竊:近一時期,本市公交站牌、站桿被盜現(xiàn)象較為嚴重,造成市民和來滬人員乘車不便。公交站牌、站桿的失竊,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主要發(fā)生在外來務工人員居住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以及離中心城區(qū)較遠的偏僻地區(qū)及市郊的交界處。(《新民晚報》2008/11/17)

        (五) 對身體和精神疾病的歧視??陬^上人們把重癥精神病患者稱為“武瘋子”,但這種表征也上了媒體新聞標題,如“武瘋子”傷人該誰管?(央視國際2004/04/08)、“武瘋子”持刀入室 女子逃生受困(《長江日報》2008/11/20);。

        毋容置疑,以上角色表征都是消極、負面的,這些鄙視、丑化人的生理缺陷和工作崗位屬性的話語行為都不利于和諧人際關系和社會的建設,對弱勢群體帶成見的負面消極表征對大眾思想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影響整個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樣導致各類弱勢群體的生存境況更加糟糕。在行業(yè)部門沖突性話語中,我們只關注沖突行為本身的后果,往往忽視了雙方話語在沖突和糾紛中所起的導火線作用及其殺傷力。在報道時媒體對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也一定程度上有意或無意地體現(xiàn)在其角色表征方式上,角色表征的選擇反映了說話人或作者的情感和視角移情。在大眾公共話語系統(tǒng)中,歧視性話語越少,文明程度越高。平等、區(qū)別最小化是和諧最堅實的基礎。

        3.2 民生電視新聞中對弱勢群體公正和諧的話語表征

        電視新聞是一種多模態(tài)話語形式,包括語言、圖像、聲音、手勢語等多種意義表達,其社會角色表征形式自然也多種多樣。上海的《新聞坊》是一檔面向社區(qū)的民生欄目,每次有12條新聞,包括城市新聞、市民呼聲和生活資訊。該節(jié)目關注民生,普通市民可以向采訪的記者傾訴自己的意見,表達訴求。我們以《新聞坊》2007年3月5日至3月14日十五天的報道為語料分析公正和諧的話語表征方式。

        該類民生電視新聞涉及各種社會參與者角色,如:年齡:老年人、老伴;職務:敬老院負責人、總支書記、副主任醫(yī)生;職業(yè):拆違辦的人、司機、專家;居住地:村民、市民;來源地:外地勞工人員、來滬人員、外來媳婦、本地媳婦、農(nóng)村婦女;社會屬性:弱勢群體、無證經(jīng)營戶;性別:阿婆、張老伯;泛化:老百姓、朋友、居民。我們從主持人、字幕、新聞敘述、強勢和弱勢群體話語五個方面考察這十五天的新聞報道對社會角色的表征。

        表1 角色表征的類型和頻率

        表2 人稱代詞表征的類型和頻率

        從上面兩個表格可以看出,字幕話語中往往以職業(yè)或職務表征為主,主持人對弱勢群體以年齡、居住地、來源地表征為主,新聞敘述中以年齡、性別、居住地、職業(yè)等表征為主。主持人頻繁使用“老百姓”、“朋友”等表征手段,貼近普通百姓,顯示了情感認同,但所使用的“市民”、“居民”等表征似乎有距離感,如果改用“咱們”、“我們”等包容性、趨同性的情感移情表征方式則顯得更親近。新聞敘述中用得較多的是人物的各類身份表征,如阿婆、張老伯、旅客等,字幕則頻繁使用人物的職務、社會身份表征,如“敬老院負責人”、“超市負責人”、“副主任醫(yī)生”、“村民”等??傮w說來,該電視欄目各類話語中的角色表征有效地拉近了說話者與被指對象的心理距離,語言顯得比較和諧。

        3.3 和諧話語角色表征的力量

        盡管《新聞坊》電視媒體貼近民生,對弱勢群體身份的表征比較積極和諧,但依然有表征不足。如在對比表征官民關系或干群關系時,傾向于“我們”的權力和優(yōu)越性,對社會精英用個體化(individualised)和具體名字(nominated)的形式表征,而弱勢群體表征不足(underrepresented)或受到抑制或總具概括性(generalisation),常常不出現(xiàn)他們的真實名字,或者在新聞敘述中不提及,即便提及了,在話語中也是被置于受事或不顯著的句法位置。正如Johnstone(1996:139)所言,以個人權威相稱的說話人與聽眾會產(chǎn)生疏遠感,可能對事實發(fā)表斷言,從而很難介入到一致性(rapport)的構建。

        角色的語言表征是可以改變的,而且一個名稱可以改變命運,如《新民晚報》(2008/12/2 A12版)報道:全國1/3精神病醫(yī)院均改名腦科醫(yī)院,廣州精神病醫(yī)院自改名腦科醫(yī)院后,五年內(nèi)門診量翻了一番,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據(jù)介紹,廣州市精神病醫(yī)院將增掛“廣州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牌子。有關老年人的問題上,不少西方國家以“樂齡”來稱呼“老齡”?!袄夏臧V呆癥”一詞讓很多社會公眾反感,在日本已被正式更名為“老年認知障礙”,在香港地區(qū)統(tǒng)一改稱為“腦退化癥”。這些更改后的名稱能正面反映病癥,希望可以消除公眾對癡呆癥的誤解及成見,避免患者因為害怕受到歧視而延誤治療。這種概念性表征的變化至少體現(xiàn)了以官方為主導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弱勢群體的普遍尊重。

        可以看出一個名稱能改變命運,把社會引向積極的一面,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語言的角色表征體系途徑構建更和諧的社會。角色表征是我們認識自己和他人,并做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和他者表達(other-expression)的過程,那些能命名者有權力強化自己的經(jīng)驗并區(qū)分他們所認為什么是重要的,而那些處于邊緣化的群體沒有定義或表征自己經(jīng)驗的機會。所以通過角色表征以賦予實體名稱,我們其實是在強加一種模式,用以操縱世界的模式(Spender 2000:195)。Johnstone(1996:7)指出,如果人們沒有這種自己與他人的差別意識,他們就不可能在社區(qū)交際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作用。但是這種差別的話語形式不是以歧視和貶損“他們/他者”為宗旨的。怎樣把“他者”轉(zhuǎn)化為“我們”或“你/你們”,需要把“他者”的視角融合到“我們”的話語(we-discourse)中,并與“他者”對話(Duszak 2002:2)。但我們也認為,假如弱勢群體在就業(yè)、教育以及其他資源的獲得方面日益邊緣化,那么群體間的差別并不是僅靠“對話”就能調(diào)和的。關注弱勢群體我們須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把“他們”最終轉(zhuǎn)化成“我們”中的一員,從獨斷的主體性轉(zhuǎn)化為交互的主體性。

        4. 結(jié)語

        一定程度上,角色表征是話語生成者對參與者角色的介入,用什么樣的詞來表征社會角色體現(xiàn)了一定的社會心理和道德動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話語的和諧和人際關系。和諧的話語系統(tǒng)離不開對話語參與者的表征,因為它傳遞著某種特殊的力量,消極、歧視性的表征會在受眾心理引起消極感受,積極的表征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話語,而和諧的話語又推動和諧人際關系和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梢哉f,話語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話語社區(qū)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說什么樣的話,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本文分析的是“我們”如何表征弱勢群體話語以及弱勢群體角色,這些都是“我們”的話語、“我們”的聲音,而對“他們”的聲音我們依然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研究。這也許正是將來要努力去做的。

        Duszak, A. 2002.UsandOthers:SocialIdentitiesacrossLanguages,DiscoursesandCultur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Fortanet, I. 2004. The use of “we” in university lectures: Reference and function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 45-66.

        Hayati A. M. & M. Maniati. 2010. Beggars are sometimes the choosers [J].DiscourseandSociety21(1): 41-57.

        Johnstone, B. 1996.TheLinguisticIndividual:Self-expressioninLanguageandLinguis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mio, A. 2001. English generic we, you, and they: An analysis in terms of territory of information [J].JournalofPragmatics(7): 1111-24.

        Khosravinik, M. 2009.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fugees, asylum seekers and immigrants in British newspapers during the Balkan Conflict (1999) and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2005) [J].DiscourseandSociety20(4): 477-98.

        Kress, G. 1996. Represent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Questions fo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A]. In C. R. Caldas-Coulthard & M. Coulthard (eds.).TextandPractices:Readingsi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 15-31.

        Kurte?, S. 2004. Semantics of hate speech: A model analysis [A]. In Martin Putz, J. Aertselaer & T. A. van Dijk (eds.).CommunicatingIdeologies[C]. New York: Peter Lang. 577-94.

        Levorato, A. 2003.LanguageandGenderintheFairyTaleTradition:ALinguisticAnalysisofOldandNewStoryTelling[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Martin, J. R. 2002. Voicing the “other”: Reading and writing indigenous Australians [A]. In G. Weiss & R. Wodak (eds.).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andInterdisciplinarity[C].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9-219.

        Martin, J. R. 2004.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 [J].RevistaCanariadeEstudiosIngleses49: 179-200.

        Mehan, H. 1997. The discourse of the illegal immigration debate: A case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J].DiscourseandSociety8(2): 249-70.

        Meurer, J. L. 2004. Role prescriptions, social practices, and social structures: A sociological basis for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analysis in SFL and CDA [A]. In L. Young & C. Harrison (eds.).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nd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StudiesinSocialChange[C]. London: Continuum. 85-102.

        Pudlinski, C. 2005. Doing empathy and sympathy: Caring responses to troubles tellings on a peer support line [J].DiscourseStudies7(3): 267-88.

        Spender, D. 2000. The politics of naming [A]. In M. Curtis (ed.).TheCompositionofOurselves[C]. Dubuque. IA: Kendall/Hunt. 190-207.

        Stivers, T., N. J. Enfield & S.C. Levinson. 2007. Person reference in interaction [A]. In N. J. Enfield & T. Stivers (eds.).PersonReferenceinInteraction:Linguistic,Cultural,andSocialPerspective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van Leeuwen, T. 1996.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 [A]. In C. R. Caldas-Coulthard & M. Coulthard (eds.).TextandPractices:Readingsi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 32-70.

        Whorf, B. L. 1956.Language,ThoughtandReality:SelectedWriting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陳治安、彭宣維.1994.人稱指示語研究[J].外國語(3):28-34.

        黃奕、白永權、蔣躍.2007.漢英訪談節(jié)目中第一人稱代詞的指稱模糊[J].外國語(2):54-59.

        黑爾·理查德·麥爾文.2004.道德語言(萬俊人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

        冉永平.2007.指示語選擇的語用視點、語用移情與離情[J].外語教學與研究(5):331-37.

        施旭.2010.文化話語研究:探索中國的理論、方法和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永林.2004.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春泉.2005.第一人稱代詞的虛指及其心理動因[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06-12.

        朱永生、嚴世清.2001.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朱永生.2006.積極話語分析:對批評話語分析的反撥與補充[J].英語研究(4):36-42.

        猜你喜歡
        身份話語
        主持人話語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一句鼓勵的話語讓生活更美好
        關于“take”的其中身份
        媽媽的N種身份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互換身份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护士|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琪琪| jizz国产精品免费麻豆|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欧美性爱一区二区三区无a| 免费女女同黄毛片av网站| 免费观看mv大片高清| 射死你天天日| 成年女人在线观看毛片|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激情在线观看|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 a在线观看免费网站大全| 性无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人妻va中文字幕| 67194熟妇人妻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伊人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免费亚洲老熟熟女熟女熟女| 国产顶级熟妇高潮xxxxx| 国产丝袜精品不卡|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a五月|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桃色精品网站| 99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伊人| 又大又粗又爽18禁免费看|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精品女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自拍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偷拍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偷拍韩国美女洗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