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王勇強,葉蓉,于波,鐘綺麗,王燕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深圳518036)
文獻報道尖銳濕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型別有地區(qū)性差異[1],并且HPV感染的型別與其生物學行為和臨床復發(fā)相關。為了解深圳地區(qū)HPV感染基因型別分布情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年來尖銳濕疣病例HPV基因型檢測的情況,結果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 所有患者均來自我院皮膚科門診2010年3月—2012年3月確診的HPV陽性的CA患者,共1 619例,其中男741例,年齡16~72歲,平均(31.2±8.2)歲;女878例,年齡 16~74 歲,平均(30.5±7.8)歲。調查表記錄患者一般資料、皮損分布、病程和既往治療等情況。所有患者均根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和皮損脫落細胞HPV檢測確診。
1.2 采樣方法 棉拭子除去皮損表面過多分泌物,以專用脫落細胞采集器對皮損進行采集脫落上皮細胞樣本,做好樣本標記。保存在2~8℃冰箱,7 d內檢測。
1.3 檢測方法 使用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分型檢測試劑盒中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體外擴增和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反向點雜交相結合的DNA芯片技術(亞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其檢測原理為:利用HPV的基因特點設計特異引物,可以擴增出包含23種HPV基因型的目標片段,再將擴增產物與固定在模條上的包括18種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MM4) 和 5 種低危型(HPV6、11、42、43、44)在內的分型探針進行雜交,依據(jù)雜交信號的有無來判斷是否有這些HPV基因型的存在。所有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結果判定 陽性質控(positive control,PC)為顯色質控點。除PC位點外,根據(jù)模條上各檢測位點有無信號,判斷是否感染了相應的HPV基因型(包括單一感染和混合感染),見圖1。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標準為P<0.05。
2.1 1 619例尖銳濕疣患者HPV基因型檢測結果和分布 23種HPV基因型均能檢出,其中單一HPV感染1 035例,占63.9%;多重感染584例,占比36.1%。低危型陽性率為68.6%(1 112/1 619),高危型陽性率為57.3%(929/1 619)。各型HPV感染中,前7位的型別比例分別為:6型:35.8%;11型:25.1%;43型:14.8%;16型:14.5%;52型:10.1%;58型:8.3%;18型:5.7%。見圖1和表1。
2.2 HPV感染性別分組比較 男性患者感染HPV高危型陽性率為26.0%(422/1 619);女性患者感染HPV高危型陽性率為31.3%(507/1 619)。男、女性HPV高危型基因型以16、52、58型為主。男女性高危型HPV感染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77,P<0.01)。
2.3 多重感染病例分布情況 多重感染表現(xiàn)為2~9種HPV混合感染,二重感染為主。組合方式多樣,呈現(xiàn)以低-高危型、低-低危型和高-高危型三種不同形式存在,主要以低-高危型感染為主。按型別排序前幾位分別是 6/11、11/43、43/16,43/58等。高危型以混合感染為主,占多重感染89.7%(524/584)。男、女性多重感染分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7.19,P<0.001)。見表 2。
表1 1619例尖銳濕疣患者HPV基因型檢測結果例
表2 HPV多重感染病例分布情況例
尖銳濕疣發(fā)病率高,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巨大。其組織中的HPV型別多達上百種,根據(jù)生物學行為不同,分為低危型和高危型[2]。高危型和宮頸癌相關[3]。本研究中所用試劑盒能夠檢測出23種高低危型HPV基因型,涵蓋了主要流行型別。結果顯示,所有23種型別均在患者中分布,其中包括1例少見型HPV感染:人乳頭瘤病毒MM4型(human papilloma MM4,HPVMM4)。高危型陽性率為57.3%,高于國內文獻報道,和國外文獻報道相近,表明深圳地區(qū)高危型檢出比例明顯上升[4-5],提示對高危型感染患者應長期隨訪,預防宮頸癌的發(fā)生。低危型陽性率為68.6%,常見為HPV6和11型。常見高危型型別是 HPV16、52、58、18等,這和 2007年文獻報道深圳女性CA患者HPV基因型分布相似[6],但HPV52和58型比例明顯高于 18型,又與文獻報道有差異,原因可能為所觀察的病例數(shù)不同,本研究大樣本的數(shù)據(jù)可能更說明本地區(qū)HPV基因型的流行情況,和其他地區(qū)流行數(shù)據(jù)不同體現(xiàn)了HPV基因型地區(qū)分布的差異[7],本地區(qū)HPV基因型的表現(xiàn)更復雜,可能與深圳人口密度高,流動性大有關。本研究中,HPV多重感染表現(xiàn)為2~9種HPV基因型組合,占36%,以二重感染表現(xiàn)為主。其中1名16歲女性患者表現(xiàn)特殊,感染了HPV16,18,31,33,35,52,68,11,42 等 9 種型別,無細胞和體液免疫缺陷,亦未發(fā)現(xiàn)伴隨其他基礎疾病。目前未見類似文獻報道,其多重感染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對HPV感染性別分組比較顯示,男性以HPV6、11、43型等低危型感染為主,女性以HPV16、52、58型等高危型感染為主,這與國內肖克林等[8]報道一致,女性更容易感染高危型HPV,而且女性多重感染比例明顯高于男性。HPV多重感染中,高危型HPV以混合感染為主(89.7%)。有研究發(fā)現(xiàn)混合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對宮頸病變及宮頸癌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9],這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而女性對高危型HPV的易感性,提示男女性別感染的差異性。目前HPV疫苗主要針對HPV16和18型感染,而本研究中HPV52和58型感染所占比例明顯上升,提示在今后HPV疫苗開發(fā)中還應該注意對HPV52和58型感染的防治。
對HPV感染年齡分組比較顯示,女性小于30歲組更易感染高危型HPV。這種HPV感染年齡組的差異,是否與女性不同年齡段的性活躍程度所產生的影響有關,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證實。由于高危型HPV感染和宮頸癌發(fā)病密切相關,且其潛伏感染10余年左右可能致癌[2,10],那么本研究結果提示女性高發(fā)宮頸癌的年齡段可能為30~45歲之間,提示此年齡段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性。
本研究通過對尖銳濕疣組織HPV型別的檢測,反映出目前深圳地區(qū)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特點,對于判斷尖銳濕疣患者的預后、指導醫(yī)生對高危型和多重感染患者的監(jiān)測、減低宮頸癌的發(fā)生和特異性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Giuliano AR,Lazcano-Ponce E,Villa LL,et al.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men study:human papillomavirus prevalence and type distribution among men residing in Brazil,Mexico,and the united states[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8,17:2 036-2 043.
[2]Munoz N,Bosch FX,de Sanjose S,et al.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J].N Engl J Med,2003,348:518-527.
[3]Eimiein MH,Golderg GL.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cervical neoplasia[J].Cancer Invest,2002,20:1 080-1 085.
[4]吳瑞芳,劉植華,周慶枝,等.深圳女性生殖道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子宮頸上皮內瘤樣變現(xiàn)患率調查及子宮頸癌篩查方法的評價[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報,2010,32(1):90-95.
[5]蔡玉玲,楊帆,孫麗琴.深圳市女性尖銳濕疣組織HPV感染的基因型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1,27(7):471-473.
[6]唐敏,戴勇,呂曉萍,等.深圳市人民醫(yī)院352例尖銳濕疣患者生殖道人乳頭狀瘤病毒基因亞型的分布及意義[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9(21):2 086-2 088.
[7]馬杰,杜美玲,王麗,等.武漢地區(qū)婦女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基因分型狀況調查[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23(8):493-495.
[8]肖克林,吳麗娟,王敏,等.宮頸病變婦女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模式和基因型分布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9,30(7):667-669.
[9]蘇光,錢莉蕓,劉陽,等.多重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檢測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9):706-707.
[10]楊玲,皇甫小梅,張思維,等.中國20世紀70年代與90年代子宮頸癌死亡率及其變化趨勢[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3,25(4):38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