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保山市人民醫(yī)院超聲室,云南 保山 678000)
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疾病,孕婦無任何自身癥狀,在圍生期中胎兒病死率較高,其檢查途徑只有通過超聲篩查出來。我院對2005至2011年我科超聲診斷為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住院引產后病理證實的病例進行討論,探討關于本病的聲像圖特征,對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做出及時準確的診斷,有利于優(yōu)生優(yōu)育,避免了先天缺陷兒的出生。
13例孕婦,門診超聲篩查后住院引產后病理證實的患者。年齡18~32歲,平均25歲。
使用德國西門子亞當超聲診斷儀器,探頭頻率3.5MHz,孕婦取平臥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腹部,涂耦合劑后置探頭于腹部,采用逐段及有序掃查、掃查中利用胎兒體位變化、多切面觀察,發(fā)現胎兒頭頸、軀體、四肢囊性包塊進行詳細多切面觀察,特別是一些較小位于胎兒頸部的囊性包塊,要注意縱橫切面,把胎兒脊柱掃成一條完整弧度進行觀察,然后分別記錄包塊大小。
本組13例孕婦,均在13~24周超聲檢查時發(fā)現水囊狀淋巴管瘤。超聲所見:妊娠子宮,宮腔內可胎兒,雙頂徑3~7cm,頭顱光滑完整,顱內回聲未見異常,胎兒頸部包繞以大小不等的囊性包塊,較大者可波頭顱及軀體上部,脊柱排列整齊,股骨長1.5~5cm,胎兒活動受限,發(fā)育較同齡胎兒略顯遲緩。9例頸部水囊狀淋巴管瘤胎兒表現為頸部周圍厚壁囊腫,部分見有多個分隔帶,囊的其余部分可見稀疏狀分隔。胎兒背部瘤體2例,表現為背部后壁囊腫,最大直徑5cm。肢體瘤體1例表現為肢體呈疏松蜂窩狀改變。胎兒全身水腫1例表現為胎頭周圍可見4cm×5cm的無回聲區(qū),其內可見分隔與胎頭相連,全身皮下軟組織增厚,被一層低回聲包繞呈外套樣,最厚處5cm。見圖1~圖3。
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又稱淋巴管水囊腫或淋巴囊腫,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疾病,其發(fā)生率僅占胎兒異常的2%~3%,但在圍生期中胎兒病死率較高[1]。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各種原因引起的淋巴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異常的淋巴囊、淋巴間隙未與大的淋巴管及頸內靜脈相通,淋巴液回流受阻,液體積聚形成[2]。超聲將水囊狀淋巴管瘤分為有分隔型和無分隔型兩種類型。無分隔型體積多較小,易漏診;有分隔型水囊瘤常合并染色體畸形、心血管畸形及胎兒水腫。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為Tunner綜合征(45,XO)(75%),其次為18-三體(5%)及21-三體(5%),其余15%的水囊狀瘤胎兒染色體則正常。伴發(fā)的心血管畸形主要為主動脈狹窄(見于40%以上的Turner綜合征胎兒),伴發(fā)胎兒水腫是可在68%以上Turner綜合征中出現。有水囊狀淋巴管瘤的染色體正常胎兒82%會發(fā)生水腫[3]。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多見于頸部及背部,也有合并或見于肢體者,其診斷并不困難,有時頸部水囊瘤要注意與枕部腦膨出鑒別,枕部腦膨出除了枕部有囊性包塊外,還有顱內結構改變、小頭畸形等,一般無胎體水腫[4]。
圖1 淋巴瘤體胎兒引產后照片
圖2
圖3
結論表明,超聲檢查可實時觀察宮內胎兒各部位、各器官的情況,能及早診斷出胎兒畸形,對胎兒囊狀淋巴管瘤的診斷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終止妊娠,實行優(yōu)生優(yōu)育,有著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
[1]吳仲瑜.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學[M].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9:255-258.
[2]吳乃森.產前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3]李勝利.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區(qū)出版社,2004:473-475.
[4]曹海根.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區(qū)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