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明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1]主要指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因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可侵蝕血管而致出血,常表現(xiàn)為急性大出血,潰瘍出血,發(fā)病急驟,進展迅速,如不及時處理可迅速出現(xiàn)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迅速控制胃十二指腸出血意義重大。本次采用我院的7年間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100例,對其進行2周的治療觀察,對比分析。現(xiàn)對其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消化系潰瘍出血患者,年齡19~78歲,平均42.3歲。潰瘍病史最長10年,最短2個月。近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8例,60歲以上老人18例,有潰瘍史者89例。近期有類似大出血史者8例,幽門梗阻者5例。正在進行潰瘍藥物治療的患者37例。多數(shù)患者具有節(jié)律性的上腹痛,周期性發(fā)作。將其隨機分為2組,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的嚴重程度經(jīng)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資料對照表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外科學》[1]的診斷標準:有潰瘍病史者,發(fā)生嘔血與黑便。急性纖維胃鏡可明確出血部位和病因,出血24 h內胃鏡檢查陽性率可達70%~80%。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潰瘍基底部血管裸露的患者,再出血率在50%以上。
2.1 治療組
2.1.1 一般治療 ①補充血容量。建立靜脈通道,快速滴注平衡鹽液,密切監(jiān)測血壓、脈搏、尿量和周圍循環(huán)狀況,判斷失血量,補液。出血量占總量的20%時輸注右旋糖酐1000 ml左右;出血量較大時輸注濃縮紅細胞或全血,維持血容量不低于30%,輸入液體晶體與膠體之比為3∶1。監(jiān)測生命體征,測定中心靜脈壓、尿量,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和良好呼吸、腎功能。②藥物的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胃,經(jīng)胃管注入200 ml含8 mg去甲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溶液,每4~6 h/次。經(jīng)靜脈給予立止血、西咪替丁或奧美拉唑[2]、生長抑素善寧等。③纖維胃鏡檢查。須糾正患者的低血容量后實施,可行內鏡下電凝、激光灼凝、注射噴灑藥物局部止血。
2.1.2 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 手術的指征:①出血速度快,短期內發(fā)生休克需輸入較大量血液(>800 ml)方能維持血壓和血細胞比容者。②年齡在60歲以上伴有動脈硬化癥者自行止血機會少,對再出血耐受性差,應及早手術。③近期發(fā)生過類似大出血或合并穿孔或幽門梗阻。④正在進行藥物治療的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發(fā)生大出血,表明潰瘍侵蝕性大,非手術治療難以止血。⑤纖維胃鏡發(fā)現(xiàn)動脈搏動出血,或潰瘍底部血管顯露再出血風險大。
胃大部分切除的范圍是胃的遠側2/3~3/4,包括胃體的遠側部分、胃竇部、幽門和十二指腸球部的近胃部分。胃潰瘍病灶要切除,十二指腸潰瘍病灶切除困難者則改用潰瘍曠置術。胃切除后,胃空腸吻合可置于橫結腸前或橫結腸后,胃空腸吻合口的大小以3~4 cm為宜,過大易引起傾倒綜合征,過小可能增加胃排空障礙。在無張力和不成銳角的前提下,吻合口近端空腸段宜短。結腸后術式要求從Treitz韌帶至吻合口的近端空腸長度在6~8 cm,結腸前術式以8~10 cm為宜。近端空腸位置應高于遠端空腸,以利排空;如果近端空腸與胃大彎吻合,應將遠端空腸置于近端空腸前以防內疝。本次實施畢Ⅰ式胃大部切除術者18例,將遠端胃大部切除后,將殘胃與十二指腸吻合。畢Ⅱ式胃大部切除術者21例,遠端胃切除后,縫合關閉十二指腸殘端,殘胃和上端空腸端側吻合。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空腸Roux-en-Y吻合者11例,遠端胃大部切除后,縫合關閉十二指腸殘端,在距十二指腸懸韌帶10~15 cm處切斷空腸,殘胃和遠端空腸吻合,距此吻合口以下45~60 cm空腸與空腸近端斷端吻合。
2.2 對照組的治療 對照組給予以上的一般治療,未給予胃大部切除術。
3.1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2周后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將療效分為3級。治愈:治療后未再出血,潰瘍愈合,胃鏡下未見血管顯露。好轉:胃鏡見潰瘍處血管顯露,黑便或大便隱血試驗持續(xù)陽性,但較之前輕微。無效:仍有嘔血和黑便,較之前未減輕甚至再發(fā)生大出血。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內及兩組間均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SPSS 11.5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100例患者中,有6例因潰瘍大出血搶救無效死亡。治療組術后再發(fā)出血者1例,對照組治療后再發(fā)出血者12例,好轉的33例患者便血逐漸減輕。治療組的50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明顯癥狀。未見術后胃出血、胃排空障礙、胃壁缺血壞死、十二指腸殘端破裂、術后梗阻等并發(fā)癥。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結果經(jīng)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對照表
胃大部切除術切除了大部分胃,因壁細胞和主細胞數(shù)量減少,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大為減少;切除胃竇部,減少G細胞分泌胃泌素所引起的胃酸分泌;切除潰瘍本身及潰瘍好發(fā)部位。因此可防止出血再發(fā)。畢Ⅰ式胃大部切除術[3]可使胃腸連接接近正常解剖生理狀態(tài),減少膽汁胰液反流入殘胃,但手術困難,易致胃切除范圍不夠,增加潰瘍復發(fā)。畢Ⅱ式胃大部切除術[4]胃空腸吻合張力不致過大,術后復發(fā)率低,但可致胰液反流經(jīng)胃腸吻合口。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空腸Roux-en-Y吻合可減少膽胰液進入殘胃,減少反流性胃炎。本次行胃大部切除患者再發(fā)出血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因此,胃大部切除治療胃十二指腸出血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吳在德,吳肇漢,鄭樹,等.外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66-475.
[2]李建生.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進展及述評.醫(yī)學與哲學,2010,31(5):19-21.
[3]李曉敏.胃大部切除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的療效分析.當代醫(yī)學,2011,17(20):21.
[4]梅海山.胃十二指腸潰瘍大出血118例外科治療體會.山西醫(yī)藥雜志,2007,3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