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榮 尹基穎 祁金鋒
早期胃癌及進展期胃癌多不具有特殊的癥狀及體征,目前主要依賴普通電子胃鏡的觀察、活檢進行病理診斷,判斷病變性質、部位、范圍及分期。內鏡窄帶成像技術(NBI)觀察腺管開口及血管形態(tài)等微細結構的變化,有助于判斷病變性質、部位、范圍及分期。本院觀察NBI對25例胃癌的診斷價值,判斷癌病變范圍,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因上腹痛、腹脹、惡心納差、反酸、燒心、暖氣等消化不良癥狀,以及因進行性消瘦、嘔血、黑便來我院消化內科門診就醫(yī)或住院的患者。無內鏡檢查禁忌證,在本院胃鏡室行NBI內鏡檢查診斷為胃癌患者25例,早期胃癌3例,進展期胃癌22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齡31~81歲。經(jīng)病理證實。采取病例自我對照方法,分別采取普通模式,NBI模式,反復觀察病灶,并記錄病灶的大小、范圍,于病變邊緣處行活檢并行病理檢查,比較普通模式、NBI模式下觀察病變輪廓,評價各檢查方法圖像的清晰度,判斷癌病變范圍的準確度并結合病理學檢查進行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Olympus260胃鏡與NBI系統(tǒng)進行檢查。術前準備:檢查當天患者空腹,檢查前5 min口服胃鏡膠。操作過程:NBI檢查均由我院2位資深內鏡醫(yī)師操作,首先進行常規(guī)內鏡全面檢查,然后針對發(fā)現(xiàn)的病灶進行初步觀察,包括病灶形態(tài)、邊界、病灶與周圍區(qū)域的顏色差異,最后切換至NBI模式進一步觀察病灶形態(tài)、邊界、與周圍區(qū)域的顏色差異,并與周圍正常黏膜進行比較,于病變邊緣鉗取2~6塊黏膜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
1.3 圖像評價 由另一位高年資內鏡醫(yī)師對胃黏膜病變輪廓和胃黏膜微細結構的內鏡圖像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1分,不清楚;2分,模糊可見;3分,較清晰;4分,非常清晰。
1.4 病變的最終診斷標準 根據(jù)病理組織學診斷。
普通內鏡和NBI圖像清晰度比較NBI對病變輪廓的顯示明顯優(yōu)于普通內鏡(P<0.05)。
表1 普通內鏡、內鏡窄帶成像技術圖像清晰度比較(例,分)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胃鏡下如何準確判斷病變性質、部位、范圍及分期系其確診的關鍵。新近發(fā)展的NBI采用窄帶濾光器限定紅、綠、藍三色光的透過深度,使光線主要集中在黏膜表層,因此NBI內鏡具有染色功效,被稱為電子染色內鏡[5],本研究結果表明,NBI內鏡在對胃癌病變輪廓、胃黏膜淺表微血管的觀察上,均較普通內鏡清晰,對胃癌的觀察優(yōu)于普通內鏡,提高胃癌活檢準確率及判斷癌病變范圍的準確度,為外科手術提供參考及幫助。但該技術目前臨床應用時間尚短,其確切的應用價值、最佳適應證及其NBI圖譜和診斷標準尚需多中心、大樣本的深入觀察研究。
[1]Sakald N,Iida Y,Okazald Y,et al.Maglifying end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gastric mucosa,particalarly in patients with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1978,10(4):269.
[2]高孝忠,褚衍六,喬秀麗,等.內鏡窄帶成像技術在早期胃癌及異型增生診斷中的應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3(26):134.
[3]戈之錚,陸秋云,薛寒冰.內鏡窄帶成像技術在診斷Barrett食管中的作用研究.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7,2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