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張全斌,崔艷華
近年來冠心病發(fā)病率日益增高,早期對冠心病做出診斷,對臨床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高頻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能夠間接的反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本研究對804例行頸動脈高頻率超聲檢查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發(fā)生率進行分析,并對確診為冠心病的404例患者常見類型斑塊的發(fā)生率進行分析,探討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患者,其中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xiàn)確診為冠心病患者404例,年齡35歲~86歲,男258例,女146例;選取同期非冠心病患者400例作為對照組。1.2 儀器 采用美國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5MHz~10MHz。
1.3 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頭偏向檢查對側,采取縱切、橫切兩個面依次觀察頸總動脈及分叉處、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顱外段。觀察頸動脈及其分支的內中膜形態(tài)、回聲及厚度,有無粥樣硬化斑塊及特點,管腔有無狹窄,血管腔內血流充盈情況。
1.4 診斷標準
1.4.1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判斷 頸動脈正常:血管內膜表面光滑,IMT<1.0mm;血管內中膜增厚:1.0mm≤IMT≤1.5mm;斑塊診斷標準為突出表面或厚度≥1.5mm[2];IMT增厚即診斷為頸動脈粥樣硬化。
1.4.2 斑塊分型 根據斑塊回聲強度和組織病理學分類分為4型[3]。Ⅰ型 (脂質型斑塊):較均勻的低回聲內膜增厚;Ⅱ型(纖維型斑塊):局部較均勻的強回聲,斑塊表面有連續(xù)的回聲輪廓;Ⅲ型 (鈣化型斑塊):局部回聲增強,遠場可見聲影;Ⅳ型(潰瘍型斑塊):斑塊表面不規(guī)則,潰瘍邊緣回聲低。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發(fā)生率(見表1) 隨年齡的增大冠心病患者數增多,冠心病組與非冠心病組的頸動脈硬化及斑塊發(fā)生率均增加,冠心病組<49歲、50歲~59歲、60歲~69歲、70歲~79歲頸動脈硬化發(fā)生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組(P<0.05),≥80歲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各年齡段頸動脈硬化與斑塊的發(fā)生率比較 %
2.2 斑塊組織病理學分類情況 各型斑塊的發(fā)生率依次為鈣化型斑塊42.6%,脂質型斑塊38.9%,纖維型斑塊13.1%,潰瘍型斑塊5.4%。
2.3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頸動脈狹窄(見表2) 在有頸動脈狹窄者中,右頸總動脈發(fā)生狹窄較多,其次是頸內動脈、頸外動脈與左頸總動脈發(fā)生狹窄較少。
表2 頸部血管狹窄分布 %
近年來冠心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現(xiàn)已成為嚴重危害人們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目前臨床上冠心病的診斷除依靠有明顯的癥狀及生化指標外,診斷的金標準仍然是選擇性冠脈造影術[4],由于冠脈造影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價格高、手術風險及需要有經驗的醫(yī)療團隊等因素,故推廣起來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分辨率超聲成像技術的應用使動脈硬化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顯示,通過超聲檢測外周血管粥樣硬化不僅可提示冠狀動脈有早期病變,還可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及患者的預后[5]。因此,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查來預測冠心病越來越受到關注。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改變,血管壁IMT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志。周圍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著共同的病理基礎和危險因素。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性粥樣硬化的一部分,可間接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和范圍[6]。超聲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斑塊的測量可以鑒別無臨床癥狀的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情況可以評價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預測頸動脈斑塊的形成。
本組病例發(fā)現(xiàn)隨年齡的增大冠心病患者數增多,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程度亦加重,具有良好的相關性,不同年齡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80歲除外)。有研究表明[7],與無粥樣硬化患者比較,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增加3倍;頸動脈IMT每增加0.1mm,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就增加11%。因此,動脈粥樣硬化準確的評價,對于及早診斷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另在本組病例中,發(fā)現(xiàn)年齡≥80歲的冠心病組與非冠心病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搜集的病例數少有關。
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壁內-中膜厚度對冠心病的臨床預測價值,事實上,頸動脈粥樣硬化并不是沿血管平均分布,往往在血管局部發(fā)生,而目前國內外著眼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本身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發(fā)現(xiàn)冠心病患者硬斑的發(fā)生率較高,其次為軟斑,潰瘍斑發(fā)生率最低,這給診斷及預測冠心病的預后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另外此組病例中斑塊引起頸部血管狹窄以右側為著,這與部分左頸總動脈發(fā)生狹窄不太一致,從搜集的病例中看到頸總動脈分叉部形成斑塊多見,其次為頸總動脈主干及頸內動脈起始段,這與分叉部管腔血流緩慢,易產生湍流,血流剪切應力較高,脂質易于沉積而形成斑塊有關,此結果與以往研究相似[8]。
超聲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易行和可重復性強等優(yōu)點,是頸動脈斑塊診斷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蔀楣谛牟〉念A防、治療及預后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用頸動脈超聲無創(chuàng)性地篩選出一些高危的人群和無癥狀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應提前予以干預措施,對于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1] 程莉莉,張燕.高頻超聲對冠心病患者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斑塊的臨床觀察 [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8):105.
[2]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超聲醫(yī)師分會.血管超聲檢查指南[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9(11):993-1012.
[3] 趙玉霞,劉運芳,張梅,等.聲學密度定量技術檢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2,18(10):741-742.
[4] 杜盛隆.超聲檢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對預測冠心病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123-124.
[5] Heuten H,Goovaerts I,Ennekens G,et al.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cta Cardiol,2008,63(3):309-313.
[6] Komorovsky R,Desideri A.Carotid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useful index for risk stratification[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5,1(2):131-136.
[7] Salonen JT,Saloner R.Ultrasound B mode imaging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J].Circulation,1993,87(2):56-65.
[8] 鄭紅梅,劉世強,張志芳,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的超聲表現(xiàn)探討[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8,9(5):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