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寧,白 靜,張 鵬,徐建峰
(1.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 陜西 咸陽 712099; 2.總裝備部駐咸陽地區(qū)軍事代表室,陜西 咸陽 712099)
自行火炮必須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應用高新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戰(zhàn)爭的需要[1]。現代自行火炮系統的任務屬性逐漸趨向于復雜化與精細化,使得用電設備數量相應增加,從而對供配電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機電式配電系統將難以滿足系統工作需要,采用固態(tài)功率控制器(Solid-State Power Controller,SSPC)實現模塊化的固態(tài)配電技術是自行火炮系統發(fā)展的趨勢。
作為傳統配電方式中的繼電器和過載保護器的替代,固態(tài)功率控制器的應用不僅可以根據任務的需求實現對負載的通斷控制,而且能夠在負載或配電線路出現故障時,為電源和配電系統提供全面保護;同時,固態(tài)配電技術與自行火炮綜合管理技術相結合,能夠實現電源系統的統一管理和自主運行,為自行火炮系統的管理提供大量有用信息,從而大大提高系統工作的可靠性。
SSPC模塊是固態(tài)配電技術的核心器件,其作用與傳統的斷路器、保險絲與繼電器串聯的聯合體相似,但其功能、性能大大優(yōu)于這些傳統裝置。采用微處理器和外圍電路實現對SSPC模塊進行控制、與外設交換數據等功能的板卡,稱之為SSPC板。
使用了SSPC板的固態(tài)配電模擬系統,其工作原理為:系統上電后,首先SSPC板進行自檢和初始化,報告上電結果,然后上報初始化狀態(tài),此時,所有SSPC模塊通道均處于關斷狀態(tài),若上報的結果中有故障,則根據故障回報進行故障定位、隔離及維修;其次,CPU既可以通過雙余度總線(RS485和CAN總線)接收來自上位機的指令,對指令進行解析,控制模塊的通、斷,從而形成對負載的控制,也可以接收來自SSPC通道控制模塊上傳的負載信息,如電流、電壓、短路、過流、開路、輕載、空載及模塊工作溫度,并上報給上位機。
SSPC板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其中,異步串行SCI總線是微機與外設之間進行數據傳輸的常用總線,由一條數據輸入線和一條數據輸出線構成。信號線STn為處理器對SSPC通道模塊的片選信號,CMDn為處理器與SSPC通道模塊間的指令信號線。
在自行火炮系統中,采用SSPC模塊的固態(tài)配電技術與傳統的機電式配電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能夠提高配電的可靠性,具有全面的保護功能。它能夠快速的零電壓接通或零電流斷開電路而不產生電?。黄鋬炔繜o活動部件,不會產生機械磨損,故障率低,可靠性高;過載時按反延時特性“跳閘”,保護電氣負載和設備線路,并具有電氣隔離措施,抗干擾能力強[2]。
2)減小配電系統的體積與質量。采用SSPC替代傳統繼電器,能夠為自行火炮系統節(jié)省大量空間,減輕配電元件和線路的重量;相比傳統配電箱,作為獨立板卡,SSPC板方便于系統集成。
3)能夠實現配電的統一管理。采用SSPC控制板收集火炮工作時的大量用電信息,火炮綜合管理系統通過對信息的提取,能夠實現自行火炮系統配電的統一管理。
基于以上幾點,在實驗室進行了自行火炮系統內部直流28 V電壓的固態(tài)配電仿真設計及試驗,對其功能、性能進行了全面地摸底和了解。
現代自行火炮系統復雜、單體眾多,通常以直流28 V作為控制或計算單元的工作電壓。在試驗室,使用直流固態(tài)功率控制板(簡稱“DC SSPC板”)進行12路直流28 V負載的配電試驗,模擬實現為自行火炮系統內部12個單體工作配電,用來驗證固態(tài)配電技術在自行火炮系統中應用的可行性。結合選用的DC SSPC板特點,制定了以下具體方案。
由于DC SSPC板上集中了12路配電模塊,所以,對應的就有12路負載連接接口,DC SSPC板各接口定義見表1,具體的配電連接關系如圖2所示。
通過對DC SSPC板上通信接口的了解,并結合自行火炮實際情況,選擇CAN口為DC SSPC板的對外通信接口??紤]CAN的總線型拓撲具有布線簡單的特點[3], DC SSPC板與其他單體采用總線型網絡拓撲,其中通信參數設置如表2所示[4]。
表1 DC SSPC板各接口信號定義
表2 通信參數設置表
2.3.1 時序分配和地址碼、屏蔽碼設計
根據自行火炮中CAN總線的實際應用情況,為配電模擬系統中的各節(jié)點進行了時序分配和地址碼、屏蔽碼的設置[5]。其中為DC SSPC板所分配的時序為第16 ms(以系統時鐘上升沿為起始),地址碼和屏蔽碼設置如表3所示。
表3 DC SSPC板地址碼與屏蔽碼設置
2.3.2 數據指令設計
根據系統工作原理描述,DC SSPC板與綜合管理系統(上位機)之間進行通信,內容主要包含向綜合管理系統上報的數據和綜合管理系統下發(fā)的指令,具體數據指令內容如下:
1)用電設備狀態(tài)信息(向綜合管理系統上報):DC SSPC板上電之后,報告1~12路用電節(jié)點與DC SSPC通道的連接關系,并上報上電自檢測的結果。如存在故障,即發(fā)送SPDA(Secondary Power Distribution Assembly)維護信息及故障隔離信息幀,信息幀見表4。
表4 用電設備狀態(tài)信息幀
2)DC SSPC板工作狀態(tài)信息(向綜合管理系統上報):DC SSPC板進入工作狀態(tài)后,每1個時鐘周期(20 ms)上報1次工作狀態(tài)信息,每次只上報1個通道,依次報完12個通道的工作狀態(tài)信息(240 ms),間隔2 s后,從第1個通道開始繼續(xù)重復之前上報過程。
其中工作狀態(tài)信息包含工作過程中出現正常/非正常情況下的接通、關斷、過流保護跳閘、短路保護跳閘信息,以及SSPC通道控制模塊上傳的負載狀態(tài)——短路、過流、開路、輕載信息,還有實時變化的通道電壓、電流和模塊工作溫度信息,信息幀見表5。
3)SPDA維護信息和周期BIT(Built-in test)信息(向綜合管理系統上報):除了能夠進行上電自檢外,DC SSPC板還能夠進行SPDA維護和周期性自檢,周期BIT信息每20 s上報1次,信息幀見表6。
表5 工作狀態(tài)信息幀
4)通斷控制指令、復位指令(綜合管理系統下發(fā)信息):DC SSPC板能夠實現對通道負載的開通/關斷/復位控制,信息幀見表7。
表6 SPDA維護及周期BIT信息幀
表7 通斷控制和復位指令信息幀
本系統上層控制軟件采用Windows+RTX操作系統,以C和C++為開發(fā)語言,開發(fā)環(huán)境使用Tornado2.2,以Tilicon作為圖形開發(fā)工具,以綜合管理系統綜合管理計算機為硬件平臺。完成后的配電顯示與控制界面,如圖3所示。
配電顯示與控制界面主要包含信息顯示部分、通道控制部分。信息顯示部分能夠顯示各通道的開機自檢、電纜連接、工作(含啟動和正常)、短路、過流、空載、輕載、周期自檢和溫度等信息,以及通道當前負載的實時電壓、電流值。如圖3中顯示通道5、6、9、11、12正處于開通工作狀態(tài),其余通道顯示為空載狀態(tài),其中5通道顯示當前電壓值為28.34 V,電流值為0.48 A,溫度為30℃。通道控制部分能夠完成單通道或組通道操控,通過選擇能夠實現通道的開通、關斷和復位等操作,尤其是組通道操控模式,對于實現自行火炮全系統工作“一鍵上電”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如圖4所示,顯示12路通道同時被選中,點擊“發(fā)送”按鍵后,12路通道同時被開通的情況,其中只有5和12通道連接有負載,所以顯示有電流值。
本文對固態(tài)功率控制器在自行火炮系統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要描述,在實驗室構建了自行火炮供配電模擬系統,通過結合自行火炮系統總線、綜合管理等總體技術,對采用了固態(tài)功率控制器的固態(tài)配電技術進行了應用驗證。結果表明,在自行火炮系統中采用固態(tài)功率控制器原理可行,能夠為系統節(jié)省空間、減輕重量,便于系統集成,與綜合管理相結合,能夠實現系統配電的統一管理和系統工作有用信息的提取,提高了自行火炮系統信息化程度。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周啟煌,侯朝楨,陳正捷,等.陸戰(zhàn)平臺電子信息系統[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
ZHOU Qi-huang,HOU Chao-zhen,CHEN Zheng-jie,et al.Ground warfare platform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M]. 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06. (in Chinese)
[2] 張敏.直流固態(tài)功率控制器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ZHANG Min.DC solid-state power controller[D].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ess,2008.( in Chinese)
[3] 鄔寬明.現場總線技術應用選編(上)[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
WU Kuan-ming.Fieldbus technology application(upper)[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ess,2003.(in Chinese)
[4] 饒運濤,鄒繼軍,鄭勇蕓.現場總線CAN原理與應用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15-19.
RAO Yun-tao,ZOU Ji-jun,ZHENG Yong-yun.The fieldbus and can-bu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M].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ess,2007,15-19.(in Chinese)
[5] 張松陽.基于現場總線的通用智能網絡設計及其應用[D].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2007.
ZHANG Song-yang.General intelligent network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fieldbus[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