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東音
自古以來,音樂就被譽為人類的精神食糧,因為它可以調節(jié)人的心態(tài)、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正所謂“樂者,德之華也”。
古代《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yǎng)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F代,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對自己有過這樣的評述:“如果沒有我早年的音樂教育,無論哪一方面,我都將一事無成?!庇纱丝梢娨魳分械摹拔逡簟睂θ藗兊牡赖隆⒁庵?、品格、情操有非常大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關于音樂的多項科學研究成果也顯示,學習音樂在開發(fā)人腦潛能、提高智力等許多方面確實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普及、深入,很多家長都漸漸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希望通過學習音樂來陶冶孩子的情操、開發(fā)智力的熱情普遍高漲。每到周末,路上來去匆匆的不少都是學習音樂的家長和孩子。
漸漸的,全國各地也應運而生出了許多名目繁多的音樂考級。僅南京市每年參加音樂類考級的人數都有幾萬人次之多,最小的參考孩子年齡只有3、4歲。應該說音樂考級本身作為一種音樂能力測試的社會活動,對推動和規(guī)范社會業(yè)余音樂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樣,它對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信心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小的積極作用,它更是學校的藝術教育一種很好的補充。而當它和學校教育、升學制度相聯系后,音樂考級的普及程度就更加明顯了。
面對不斷升溫的“考級熱”時,我們也產生了不少的困惑。比如:不少家長為了圓自己兒時的夢而忽略孩子的喜好和感受,一味拔高考試級別和提高學習難度;為了攀比,過于追求考級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和循序漸進原則;個別考級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使考級的公信力下降等等。這些急功近利的行為很容易讓教學雙方忽略基礎訓練和音樂感受的空間,而走入為了考級而考級,至于什么音樂品味、風格的把握、細膩程度的琢磨就更不會有時間去考慮了。
試想,今天如果我們把虛榮和焦慮都傳遞給了孩子,讓本該很單純的音樂學習都有了攀比、有了著急,那明天又有多少孩子能對所學的音樂有終身學習的欲望呢?
不能否認,現在的很多家長在各類“教育投資”上歷來都很“大方”。扎堆上名校、天價請家教、報名參加各類比賽和考級甚至辭職下來陪伴孩子上藝術院?!墒钱斘覀冴P心孩子取得的成績或證書的時候,有誰真正想過他們學的快樂嗎?有誰考慮過他們達到學習音樂的初衷了嗎?又有多少人能耐下心來去聽聽孩子內心的渴求呢?現在成人都開始提倡慢生活,對待孩子的教育我們卻一味強調“早一點”、“快一點”!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快馬加鞭,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敢有絲毫懈怠。其實,我們廣大的家長和老師應該靜下心來,站在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來想想,我們?yōu)樽约旱南乱淮降兹プ穼な裁??如果考級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而只是學習的壓力,那么孩子怎會有興趣呢?音樂學習又如何能進步呢?我們人類賴以寄托的精神追求又將走向何方呢?未來還有多少人能再創(chuàng)作出熱情洋溢、流芳千古的傳世作品呢?
其實任何學習都是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堅持過程的,我們決不能讓孩子原本熱愛音樂的激情因為我們成人的功利而被扼殺。要知道,許多稚嫩的熱情是最需要發(fā)現和保護的。我們何不放慢一點節(jié)奏,讓考級變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讓考級也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這種快樂關鍵要源于自然。我們的目的最終是讓孩子能熱愛音樂,享受音樂,而不應強制式地讓孩子接受音樂,痛苦地為學而學。如果讓他們把學習古典音樂作為提高素養(yǎng)的一個方面,讓他們能以自由放松的心態(tài)去欣賞這一人類共有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孩子會終生受益無窮。
我覺得每一個想讓孩子學習音樂的家長除了讓孩子學習音樂方面的技巧外,最應該做的首先是建立更好的音樂環(huán)境。盡量讓孩子有多次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的機會。
那么我們該如何給孩子提供音樂環(huán)境呢?我有兩個小小建議:
第一個是,讓孩子生活在有音樂的環(huán)境中。多聽多看,在學校的音樂課里,老師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不同特質的音樂,感受音樂的韻律,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以及團體合作的樂趣。其實,音樂教學就是一個教師啟發(fā)、指導,學生參與和體驗音樂的過程。
而在家里更多的是父母與孩子在音樂中有互動,有愛的連接。不同特質的音樂都可以豐富孩子的感受,不同質地的音樂孩子都能表現,最重要的是音樂能和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情緒相契合。所以,我們盡可能多地給孩子聽不同特質的音樂,讓他自己去發(fā)現,音樂和自己情緒以及感受的連接,因為他始終浸潤在音樂中,音樂便深深的走進他的生命中成為他不離不棄的朋友。
第二點非常重要,就是成人自身和音樂的連結,這種連結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種有影響力的氛圍,比任何一種有意識的教育都有效。當這個孩子發(fā)現他的父母或是老師是那么的享受音樂,熱愛音樂,而音樂又帶來如此多的幸福、如此大的力量時,孩子會被這樣的人文環(huán)境感染,發(fā)現音樂和生命的關系。因此,身為父母我們應有一種意識——音樂教育絕不僅僅是“給孩子音樂”,而是和音樂連接,于孩子,于自己都是這樣。
這點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一些音樂教育理念。他們特別強調通過親身音樂活動來加強音樂感受。強調以獨特的形式來感染人心,鍛煉耳朵的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力等,而這些都是社會活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在音樂學習中,大家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文化知識以及其他姊妹藝術的知識積累,旅英鋼琴家傅聰在談到自己的演奏時,曾意味深長地說:“我得益于中國古典的文學、詩、詞?!笨梢?,多方的積累才能收放自如,在表現音樂時更能積極、自然地投入,也最終能打動自己和他人。
音樂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音樂技巧是可以學到的,但要把技巧運用到表現音樂上就需要去“悟”而非“學”,因為“悟”包含了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這也恰恰正是音樂藝術不斷發(fā)展的源泉。
其實,音樂就是音樂,純粹又單純。雖然有時音樂也無法擺脫世俗的糾纏,但是,音樂畢竟有其超凡脫俗的特質,多一份功利就勢必要疏遠一份音樂。如果說我們彈不出“高貴”的聲音進入不了“高貴”的意境,那只能說是因為干擾太多了。
孩子有時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可以折射出社會的問題,更能照出家長的問題。我們只有走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滲入心靈的溫暖,他們的學習才是快樂而順利的。所有教育的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喚醒人的自覺。我們只有不斷地反省,才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才能跟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