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智,謝 銳
(1.湖南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湖南 長沙4100792.湖南大學 兩型社會創(chuàng)新基地,湖南 長沙410079)
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從最初的8.27持續(xù)升至2011年5月的6.50,升值幅度達21%,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也大多處于升值的態(tài)勢。①IMF(2010)②預計至2015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仍會高達8%。巨額順差給世界其他國家經濟帶來了沖擊,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同時我國國內外匯儲備持續(xù)上升,國內流動性增加,加大了通脹和央行對沖操作的壓力。未來數年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仍然存在。
目前,我國采取的是小幅度漸進式升值模式,而在漸進式升值引發(fā)強烈的升值預期下,大規(guī)模投資資本流入,加大了資產泡沫及增加了出口部門投資盈利預期的不確定性(張斌,2010)。為此,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應采用一次性快速升值模式,如陳志武(2010)③、吉姆—奧尼爾(2010)④等多位經濟學家建議或預計人民幣采用更快的方式升值,夏斌(2011)⑤也表示不排除人民幣一次性升值的可能性,然而采取一次性快速升值模式,一次性升值的幅度難以把握。如果升值幅度太大,短期內貿易品部門的產出和就業(yè)可能會受到嚴重負面沖擊,經濟增長也將顯著下滑(張斌,2010)。基于此,本文構建以2007年投入產出表為基礎數據的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小幅度漸進式升值和大幅度快速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關于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上,近年來已經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并涌現(xiàn)出大量多角度深入的研究。張斌和何帆(2006)基于一個貿易品/非貿易品兩部門模型,研究了人民幣真實匯率上升對貿易部門相對于非貿易部門的產出、就業(yè)和資本勞動比等方面的影響。陳斌開等(2010)基于產業(yè)層面數據,利用分布滯后模型,研究了人民幣名義匯率對各產業(yè)出口價格的影響程度。施建淮等(2007)實證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價格水平的傳遞效應。盧萬青和陳建梁(2007)通過構建一國匯率對該國經濟增長影響的模型,實證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劉少英和陳學彬(2009)應用理論模型和多元門限協(xié)整的實證相結合的方法,估計了人民幣升值通過影響出口影響失業(yè)率的門限。邱嘉鋒和王珊珊(2009)利用現(xiàn)實數據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等的影響。王曦和馮文光(2009)通過建立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模型,應用脈沖響應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對宏觀經濟的動態(tài)影響。李穎(2008)利用中國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相關指標的月度數據,實證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通貨膨脹的抑制效應。Zorzi(2007)研究了匯率對新興市場國家價格水平的傳導,考慮了時間因素對傳導程度的影響。卿石松(2009)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就業(yè)的影響。曾錚和張亞斌(2007)實證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進出口結構的影響。Cyn-Young(2005)采用牛津經濟預測模型(OEF)分析了人民幣一次性升值對宏觀經濟的沖擊。Morrison(2011)評價了人民幣的估值水平及升值后對中美貿易和經濟的影響。
以上研究均從某個角度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而就研究宏觀影響而言,目前較流行的工具是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魏巍賢(2006)將1-2-3模型推廣為多部門CGE模型,定量比較研究了人民幣不同程度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得到的基本判斷為人民幣的大幅升值對中國經濟整體不利,而小幅的升值的影響甚微。李眾敏和吳凌燕(2008)使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宏觀經濟、出口形勢和國內價格的影響。李繼峰等(2010)利用中國2002年動態(tài)CGE模型分析了人民幣不同升值方式對實體經濟的短期影響,認為人民幣階梯性升值的影響將小于一次性升值。湯鈴等(2011)基于靜態(tài)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擬了人民幣以5%~40%不同升值情景下對中國對外貿易、產業(yè)發(fā)展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影響,得出大幅度的升值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結論。
這幾類CGE模型研究均直接或間接地采用了價格剛性理論,其假設在一個理想的經濟環(huán)境中,價格可以無限自由變動,即不需要任何成本和沒有任何約束,一國匯率變動,如人民幣升值10%,將會出現(xiàn)我國國內價格水平相對于國外價格水平下降10%的情況,從而完全抵消匯率變動的影響,這顯然與短期內現(xiàn)實經濟的反應不吻合。Robinson(2003)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解決的方法是在CGE模型中采用了多種價格基準,價格基準外生不變,其方法等同于引入了傳統(tǒng)凱恩斯經濟學價格剛性的思想,這種做法在CGE模型研究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以上幾類研究。這類處理方法在分析人民幣升值短期效應時有效,但在長期內,由于價格剛性理論失效,其研究結論也相應地會產生偏差。失效的原因在計量模型和DSGE模型中均得到了論證。Zorzi(2007)認為如果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上升1%,4個季度后中國的CPI累計下降0.08個百分點,8個季度后累計下降0.77個百分點。黃志剛(2009)采用DSGE模型分析升值對中國PPI和CPI的影響,發(fā)現(xiàn)1%的升值,在短期內將使中國CPI下降0.04%,但長期內有0.93%的下降。從以上兩項研究可以看出,在短期內價格剛性理論有效,匯率對價格層面的影響較小,而在長期內價格剛性理論失效,匯率對價格層面的影響增大,如何將匯率對經濟的影響研究更好地在CGE模型中實現(xiàn),已有研究一直未能解決。而本文在新凱恩斯粘性價格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了描述這一價格漸變的衰減方程體系,將這一問題的研究進行了突破。此外,已有CGE模型大多基于靜態(tài)視角或初始數據較陳舊,而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結構正在急劇變化,這必將給模擬結果帶來一定的偏差。
基于上述文獻綜述和研究不足,本文結合中國“十二五”規(guī)劃和人口老齡化的背景,參照德意志銀行對未來中國經濟的預測,建立以2007年135部門中國投入產出表為基礎數據的中國動態(tài)CGE模型,同時把價格粘性理論引入模型中,更好地刻畫匯率沖擊在長、短期內對我國價格層面和宏觀經濟的影響。
本文是在構建以2007年135部門中國投入產出表為基礎的動態(tài)CGE模型基礎上進行的,并結合2007-2010年中國相關宏觀、產業(yè)數據和2011-2020年中國宏觀、產業(yè)預測數據及MCHUGE⑥模型的相關彈性和參數數據,構建模型的歷史模擬基線和預測模擬基線。
模型采用的方程體系具體分為生產模塊、需求模塊、流通消耗模塊、進出口貿易模塊、價格模塊和動態(tài)鏈接模塊等六大模塊。方程類型包括CES復合方程、Leontief復合方程——CET產出選擇方程和Klein-Rubin家庭需求效用函數方程等(賴明勇,2007,2008)。動態(tài)CGE模型的基線情景分為兩個時期:歷史時期數據來源于中國歷年統(tǒng)計年鑒以及CEIC數據庫,預測時期的數據則參照了彭秀建(2006)、王小魯(2009)、馬駿(2010)等人的觀點。如表1所示,其中GDPP為GDP平減指數,RI、RH和RG分別為實際投資,實際家庭消費和實際政府消費,NE和NIM分別為名義出口和名義進口,PE為國外價格指數。
表1 基線場景數據(增長率)
CGE模型基于一般均衡理論,認為價格 (包括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可以無成本自由變動;而在現(xiàn)實經濟中,某些特定的商品或要素的價格存在市場扭曲,也就是說其價格存在粘性。價格粘性也包含勞動力要素價格即工資粘性。價格粘性是由新凱恩斯學派提出的,代替了原有價格剛性和工資剛性理論。價格粘性的原因包括不完全信息、協(xié)調問題、效率工資和價格變動成本,長期關系等(Douglas,1980;Bils和Chang,2003)。⑦
本文采用的動態(tài)CGE模型分別對價格粘性和工資粘性進行了刻畫。在價格粘性方面,根據中國的現(xiàn)實經濟情況,主要存在政府管制的部分商品和公共產品,就這類產品的價格粘性設定,模型引入了衰減方程。在價格波動初期,這類產品價格波動相對較小,而在長期內放大,與其真實波動趨同。對于價格管制,本文則采用了內生化的“稅收”處理。具體方程如下:
其中,ΔPr為無價格粘性下的均衡價格變化;ΔPn(t)為存在價格管制下第t期的均衡價格變化;τ在衰減函數中代表平均壽命,體現(xiàn)衰減的速率,τ越大代表價格粘性越強,ΔPn(t)與ΔPr趨同所需要的周期越長;Tax(t)代表隱含的“稅收”,如水價的調整,如果水價上漲滯后,生產水的部門需要得到補貼來實現(xiàn)產品的均衡價格,而如果水價下跌滯后,則生產水的部門會扣除額外的利潤,同樣也采用稅收的方式使其產品價格達到均衡水平。式(1)實現(xiàn)了粘性價格的衰減行為,式(2)實現(xiàn)了粘性價格的平衡。在模型體系中,目前對水生產部門、電力部門、城市公共交通部門和鐵路運輸部門采用了價格粘性的設定。
在工資粘性方面,動態(tài)模型的原型MONASH模型方程體系(Peter Dixon,2002)中包含了實際工資粘性的設定,其方程如下:
其中,L(t)代表在t期的就業(yè)水平,下標f代表基線值,φ代表勞動力重新就業(yè)的傾向,W(t)代表t期的實際工資水平,α代表工資的調整彈性。式(3)設定了勞動力市場回歸均衡的機制,而式(4)設定了實際工資的動態(tài)調整,也隱含了實際工資的粘性。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僅實際工資的粘性存在,名義工資的粘性也客觀存在。如CPI下降較多時,由于長期合同、工會議價、政府最低工資標準、公務員工資等因素,名義工資不會隨著CPI的下降而降低,此時體現(xiàn)出名義工資粘性。與價格粘性方程的設定類似,模型新增了名義工資粘性方程:
其中,ΔW代表均衡的實際工資變化;ΔNW(t)為帶有滯后的均衡的實際工資變化;τ代表了名義工資粘性與實際工資粘性的相互關系,τ較小代表實際工資粘性較強,反之則代表名義工資粘性較強。時間因素在價格粘性中也產生重要的影響,一般而言,時間越長,粘性越低,以上衰減方程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實經濟特點。
本文利用動態(tài)CGE模型對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上升進行模擬,比較了快速升值(未來兩年內每年升值7.5%)和慢速升值(未來五年內每年升值3%)給我國宏觀經濟帶來的不同影響。
人民幣快速升值在短期內將導致我國GDP受損較明顯,至2013年,我國實際GDP累計相對基線下降3.41%,折合成GDP增速為1.14%的相對減緩。另一方面,快速升值將有效抑制我國通貨膨脹水平,至2013年,我國CPI相對下降6.33%,折合CPI增幅為年均2.11%的下降。對目前我國較高的CPI有顯著的對沖作用,而且在長期內將一直持續(xù),至2020年,我國CPI累計相對下降近11個百分點。另外,長期來看,對我國GDP的負面影響將會減弱,2020年對GDP累計的負面效應要小于2013年。
人民幣快速升值將給我國出口導向型產業(yè)帶來巨大的壓力,以勞動力工時衡量的就業(yè)水平將在短期內下降近7個百分點。需要說明的是,勞動力工時所衡量的就業(yè)水平下降并不等同于失業(yè),還包括勞動力加班時間的減少、單位勞動力正常工作時間的縮短等。長期看來,人民幣快速升值對就業(yè)的影響將會減小,至2020年,勞動力工時衡量的就業(yè)水平相對下降2.56個百分點。
從貿易平衡角度看,快速升值在短期內將有效解決我國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但在長期內對貿易順差的影響將會減弱,2013年,我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下降1.06個百分點,與當前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相比(近4%),相當于解決了25%的失衡問題,但2020年我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只相對下降了0.35個百分點,效果并不明顯。從經濟學機理上分析,在短期內由于價格粘性的存在,國內價格調整滯后,導致我國出口受損,至2013年,我國實際出口相對下降6.52個百分點,人民幣衡量的名義出口相對下降14.04個百分點。我國實際進口并沒有因人民幣升值而有所增加,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國加工貿易占主導的進出口結構,當出口受損時,進口也隨之降低;另一方面,我國實際GDP受損,國內需求降低,也導致了進口的下降,這兩方面的負面影響抵消了人民幣升值給進口帶來的正面影響。⑧而長期內貿易平衡影響減小的原因則在于價格粘性隨時間而減弱,國內價格得到充分調整,進而在實體經濟層面影響縮小,在價格層面影響擴大。
表2 人民幣快速升值對中國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
在人民幣升值方式的選擇上,存在一次性升值和小幅漸進式升值兩種觀點。一般認為,快速升值可以消除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防止國際熱錢涌入,但一次性升值在實體經濟層面會給我國經濟帶來較大的壓力,如本文前面模擬所得到的結論,即使采用相對溫和的兩年快速升值,我國GDP增速也將減緩1.6個百分點。近幾年國內的匯率政策傾向于小幅漸進式升值方式,我們將模擬2011-2015年每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上升3%的情景。與2011-2012年每年升值7.5%相比,兩種升值方式總體升值幅度接近(前者為15.9%,后者為15.5%),從而可以比較其帶來的不同影響。
從模型結果來看(如表3所示),人民幣漸進式升值給實際GDP帶來壓力最大的一年在2015年,GDP累計相對下降了3.31個百分點,在這五年內,GDP的增速相對減緩了0.66個百分點,這與快速升值帶來GDP增速減緩1.6個百分點相比,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大大縮小。不過從長期影響來看,小幅漸進式升值對我國實際GDP的負面效應相對較大,不過這與經濟對升值的適應周期有一定的關系,前者經歷了七年的調整,而后者只有五年。
在價格層面,小幅漸進式升值也將抑制CPI的增幅,但在最初幾年,效果不如快速升值,而至2020年,兩者效果接近。在就業(yè)層面,以勞動力工時衡量的就業(yè)水平最高累計下降了6.5個百分點,但同樣若以年均的壓力來看,小幅漸進式升值在就業(yè)層面的影響要小于快速升值,在長期內,由于調整周期相對較短,小幅漸進式升值對就業(yè)的負面影響較大。
在貿易平衡方面,小幅漸進式升值最高導致貿易順差占GDP比重下降0.94個百分點。但同樣由于國內價格的調整,在長期內對貿易順差的影響將弱化。
表3 人民幣小幅漸進式升值對中國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
總體而言,如果將兩種升值方式的效果進行直接對比,采用實際GDP、CPI、勞動力就業(yè)和貿易平衡占GDP比重四類主要宏觀變量,可以得到圖1。從中可以看出,與快速升值相比,小幅漸進式升值的優(yōu)勢在于短期內對GDP和勞動力就業(yè)的負面影響較小,但對減緩CPI上漲壓力和中國貿易失衡的作用不如快速升值明顯。而從長期來看,快速升值在經濟增長、價格控制和勞動力就業(yè)三個方面優(yōu)于小幅漸進式升值,僅在調節(jié)貿易失衡上略顯不足。⑩
圖1 快速升值與漸進式升值對主要宏觀變量的影響對比
本文在2007年動態(tài)CGE模型的基礎上,結合新凱恩斯學派提出的價格粘性理論,創(chuàng)新性地以衰減函數的方式將兩者融合運用。相對于以往CGE模型采用價格剛性理論作為支撐,本文模型更符合現(xiàn)實經濟,在模型動態(tài)機制的作用下也能更好地模擬匯率變動在長、短期內對我國經濟的差異化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總體趨勢基本上得到了共識,但對于升值方式的選擇存在爭論?;诖?,本文比較研究了人民幣快速升值和漸進式升值給我國宏觀經濟在未來十年內帶來的影響。在同為15%的升值幅度下,快速升值最高使GDP增速下降1.6個百分點,年均CPI增幅下降3.6個百分點,顯示出對經濟過熱的顯著調控作用;而小幅漸進式升值最高使GDP增速下降0.67個百分點,年均CPI增幅下降1.44個百分點,則顯示出小幅漸進式升值對實體經濟負面影響的相對溫和性。
在價格粘性和模型動態(tài)調整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模型也得到了匯率影響的中長期結果。在快速升值的模擬中,15%的升值在2013年帶來了累計最高的GDP相對損失,達3.41個百分點,但在長期內這一負面影響逐漸得到了修正,至2020年,相對損失已經下降到1.73個百分點,近50%的負面影響通過經濟內部調整消失了;在價格上,至2013年,CPI累計下降了6.33個百分點,并且從長期趨勢看,CPI累計下降逐年遞增,到2020年達近11個百分點,顯示出價格對匯率反應的滯后性。在小幅漸進式升值的模擬中,15%的升值在2015年帶來了累計最高的GDP相對損失,達3.31個百分點,至2020年修正為2.27個百分點,CPI在長期內下降約10個百分點。比較后可以發(fā)現(xiàn),快速升值在長期內帶來的負面沖擊相對較小,而且抑制通貨膨脹效果更為顯著。另外,本文還應升值對就業(yè)和貿易平衡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本文認為:首先,人民幣快速升值可以在短期內有效抑制國內通貨膨脹,但將給GDP和勞動力就業(yè)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主要原因在于升值的速度難以在短時間內被國內經濟所消化。因此,一方面需要推動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強失業(yè)人群的再就業(yè)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刺激內需的手段,將國際市場需求的減弱通過內需的擴大進行抵消,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其次,人民幣漸進式升值在短期內對GDP和勞動力就業(yè)的負面影響較小,將更有利于爭取時間,淘汰出口行業(yè)中的落后產能、轉變增長方式、避免集中出現(xiàn)大量就業(yè)減少,但對于解決我國國內通貨膨脹和貿易失衡問題顯得作用較小,而且從長期來看對經濟的負面作用甚至要大于快速升值。進一步看,人民幣漸進式升值帶來的升值預期和熱錢流入也會對我國經濟產生顯著的影響,但受模型所限,本文無法有效刻畫,這也將是今后CGE模型需要擴展的方面。
注釋:
①如日元除外,人民幣兌日元在此期間波動較大,且有一定程度的升值。
②參見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Rebalancing Growth.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2010,4.
③參見陳志武:人民幣應該一次性升值5%-10%,中金在線,2010年4月15日,http://news.cnfol.com/100410/101,1277,7512820,00.shtml。
④參見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中國可能一次性讓人民幣升值5%。中國經濟網,2010年1月25日,http://news.china.com/zh_cn/finance/11009723/20100125/15791305.html。
⑤參見夏斌:不排除人民幣一次性升值可能性,網易財經,2011年4月19日,http://money.163.com/11/0419/17/7217 C3 F300252 G50.html。
⑥MCHUGE模型為湖南大學與MONASH大學聯(lián)合研制的中國經濟動態(tài)CGE模型。
⑦參見馬駿:今后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是7%,新浪財經,2010年9月19日。
⑧一般認為,就目前中國而言,GDP和勞動力就業(yè)層面正的影響為優(yōu),而在CPI與貿易順差占GDP比重層面則負的影響為優(yōu)。
[1]張斌.人民幣匯率改革:折衷的方案[J].國際經濟評論,2010,(1):65-85.
[2]譚小芬.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經濟效應分析[J].經濟學動態(tài),2008,(7):53-58.
[3]張斌,何帆.貨幣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國經濟特征事實的理論框架[J].經濟研究,2006,(5):20-30.
[4]湯鈴,王帥,余樂安.基于CGE的人民幣升值影響測算模型研究[J].系統(tǒng)科學與數學,2011,(2):216-227.
[5]劉源,邱世峰.謹防人民幣升值“過速”——基于日元升值的比較研究[J].經濟學動態(tài),2008,(7):49-53.
[6]陳斌開,萬曉莉,傅雄廣.人民幣匯率、出口品價格與中國出口競爭力——基于產業(yè)層面數據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12):30-42.
[7]施建淮,傅雄廣,許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價格水平的傳遞[J].經濟研究,2008,(7):52-64.
[8]盧萬青,陳建梁.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7,(2):26-36.
[9]劉少英,陳學彬.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失業(yè)率影響的門限測度[J].經濟評論,2009,(1):5-11.
[10]邱嘉鋒,王珊珊.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相關部門影響分析[J].經濟學動態(tài),2009,(5):30-33.
[11]王曦,馮文光.人民幣升值的宏觀經濟影響[J].統(tǒng)計研究,2009,(6):3-12.
[12]李繼峰,張亞雄,潘文卿.人民幣升值的宏觀經濟影響測算分析[J].經濟學動態(tài),2010,(5):47-51.
[13]魏巍賢.人民幣升值的宏觀經濟影響評價[J].經濟研究,2006,(4):47-57.
[14]孔祥智,李圣軍.人民幣升值對農產品進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4):65-71.
[15]李穎.人民幣升值對通貨膨脹抑制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8,(5):27-39.
[16]李眾敏,吳凌燕.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基于全球貿易分析模型的初步評估 [J].世界經濟,2008,(11):57-64.
[17]卿石松.人民幣升值影響就業(yè)的機制、效應與政策含義 [J].經濟評論,2009,(2):5-10.
[18]曾錚,張亞斌.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調整[J].世界經濟,2007,(5):16-24.
[19]邱嘉鋒,王珊珊.日元升值的歷史教訓及其啟示[J].經濟學動態(tài),2009,(11):143-146.
[20]賴明勇,祝樹金.區(qū)域貿易自由化: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及應用[J].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68-91.
[21]賴明勇,肖皓,陳雯,等.不同環(huán)節(jié)燃油稅征收的動態(tài)一般均衡分析與政策選擇[J].世界經濟,2008,(11):65-76.
[22]彭秀健.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宏觀經濟后果——應用一般均衡分析[J].人口研究,2006.(4):12-22.
[23]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xù)性[J].經濟研究,2009,(1):4-16.
[24]Ca’Zorzi M,Hahn E,Sanchez M.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 emerging markets[R].ECB Working Paper,No.739,2007.
[25]Waldo D G.Sticky nominal wages and the optimal employment rule[R].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NO.155,1980:339-353.
[26]Bils M,Chang Y.Welfare costs of sticky wages when effort can respond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3,50:311-330.
[27]Dixon P,Maureen R.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for forecasting and policy:A practical guide and documentation of MONASH[M].North Holland,2002:50-83.
[28]Robinson S.Exchange rates and CGE model[R].GTAP Conference,No.6,2003.
[29]Morrison W,Labonte M.China’s currency: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ssues[R].CRS Report for Congress,2011,12:1-39.
[30]Cyn-Young P.Coping with global imbalance and Asian currencies[R].ERD Policy Brief.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