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青
(杭州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體育鍛煉與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史 青
(杭州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PARS-3體育活動等級量表”,對565名職業(yè)女性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保持良好鍛煉習慣的職業(yè)女性較少。職業(yè)女性鍛煉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水平在鍛煉頻率、鍛煉時間有特定的規(guī)律,而在運動強度上無特定規(guī)律。在鍛煉頻率、鍛煉時間和運動強度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作用中,鍛煉頻率、鍛煉時間是決定性因素。
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鍛煉頻率;鍛煉時間;鍛煉水平
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恒的目標,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幸福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國民幸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2011年兩會期間,“幸福感”成為最熱門的話題,如何在重視GDP的同時,聚焦百姓幸福指數(shù),讓幸福指數(shù)與GDP“齊飛”,成為政府加強執(zhí)政能力和提升社會管理新的議題[1]。職業(yè)女性在我國現(xiàn)實社會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現(xiàn)代女性社會地位的上升,職業(yè)女性對生活質量的關注從單一的物質追求更多地轉向較高層次的精神或心理上的滿足。主觀幸福感是反映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指標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職業(yè)女性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成為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體育鍛煉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僅能強身健體,同時也有利于心理健康。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國外開始關注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經過30多年來的發(fā)展,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國內外研究涉及到各個群體,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與幸福感之間存在正相關[2],參與體育鍛煉的個體比不鍛煉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更加強烈[3],有研究甚至認為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一種因果關系[4],體育鍛煉不僅可以直接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而且可以通過其他中介變量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5]。目前,體育鍛煉與職業(yè)女性幸福感關系的相關研究數(shù)量不多,本研究以浙江省的職業(yè)女性為研究對象,分析體育鍛煉與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為指導職業(yè)女性科學體育鍛煉,提高主觀幸福提供理論依據(jù)。
1.1被試
選取浙江省職業(yè)女性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80份,收回630份,其中有效問卷565份。在有效問卷中,被試年齡25歲及以下109人,26~35歲152人,36~45歲188人,46~55歲67人,55歲以上49人。
1.2研究工具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該量表是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共33個題目。段建華對該量表進行了修改,保留了原量表的前18個測量題項,包含六個因子: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心情憂郁或愉快、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或緊張。部分題項為反向評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5,重測信度為0.82。
“PARS-3體育活動等級量表”。該量表由橋本公雄制定,量表以參加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一次鍛煉的時間)、頻率(一個月內鍛煉的次數(shù))測試被試的體育鍛煉情況。
2.3研究過程和數(shù)據(jù)處理
問卷調查時所有測試統(tǒng)一指導語,當場發(fā)放并收回問卷,所有調查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行為特征
調查結果顯示,職業(yè)女性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不容樂觀。在鍛煉頻率方面,約有39%的被試每周鍛煉次數(shù)不足1次,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三次以上的人數(shù)比例僅為21.24%。在鍛煉時間方面,有60.31%的被試每次鍛煉時間不足30min。在運動強度方面,小運動強度的被試占61.24%,中等運動強度和大強度的比例較小。詳見表1。
表1 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頻度
為了從總體上考察職業(yè)女性的鍛煉水平,本研究根據(jù)我國體育人口基本標準,即每周參加體育活動不低于3次,每次活動時間30min以上,每次鍛煉強度在中等負荷以上。將體育鍛煉時間、頻度和強度的總體水平分為以下四個等級:滿足體育人口基本標準3個條件的鍛煉水平為優(yōu)秀,滿足兩個條件的鍛煉水平為良好,滿足一個條件的鍛煉水平為一般,滿足0個條件的鍛煉水平為差。按照這一標準,本次被試中鍛煉水平達到優(yōu)秀者的人口比例不到5%,達到良好的人口比例只有12.57%。詳見表2。
表2 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水平分類統(tǒng)計結果
2.2體育鍛煉行為與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2.2.1 主觀幸福感在體育鍛煉行為各變量上的差異分析。如表3所示,除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維度外,每周鍛煉3次及以上的被試主觀幸福感各維度水平均高于其他被試,鍛煉頻率在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心情憂郁或愉快和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維度上以及主觀幸福感總分主效應顯著。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較表明,在上述維度和主觀幸福感總分上,每周鍛煉3次及以上的被試與其他被試相比,其差異具有顯著性,而每周鍛煉1次以下和每周鍛煉1~2次的被試,在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及其總分的差異均不具有顯著性。因此,從總體上看,鍛煉頻率越高的被試,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
如表4所示,除對健康的擔心和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維度外,每次鍛煉時間30~60min的被試主觀幸福感各維度水平均高于其他被試,運動時間在精力、心情憂郁或愉快和松弛或緊張維度上主效應顯著。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較表明,在上述維度和主觀幸福感總分上,每次鍛煉時間30~60min的被試與每次鍛煉30min以下被試的差異具有顯著性,而每次鍛煉時間30~60min的被試與60min以上的被試,其差異表現(xiàn)在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和主觀幸福感總分上。因此,總的來看,每次鍛煉時間30~60min的被試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
表3 主觀幸福感在鍛煉頻率上的差異分析結果
如表5所示,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水平在運動強度上無特定的規(guī)律,且運動強度只在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上主效應顯著,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較表明不同強度被的主觀幸福感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因此,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與鍛煉強度的特定關系。
表4 主觀幸福感在鍛煉時間上的差異分析結果
表5 主觀幸福感在運動強度上的差異分析結果
2.2.2 體育鍛煉行為對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主觀幸福感各因子為因變量,以鍛煉頻率、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為自變量,以年齡和家庭收入作為協(xié)變量,進行3(鍛煉頻率)×3(鍛煉時間)×3(運動強度)的多元協(xié)方差分析,考察體育鍛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作用。結果如表6所示:
鍛煉頻率對精力、對健康的擔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心情憂郁或愉快維度以及主觀幸福感總分影響的主效應顯著;
鍛煉時間對心情憂郁或愉快和對健康的擔心以及主觀幸福感總分影響的主效應顯著;
運動強度對松弛或緊張維度影響的主效應顯著;
鍛煉頻率和運動強度對健康的擔心維度影響的交互效應顯著;
鍛煉時間和運動強度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維度影響的交互效應顯著。
表6 運動頻率、時間和強度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多元協(xié)方差組間檢驗結果
3.1職業(yè)女性鍛煉行為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有20%左右的職業(yè)女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將近40%的被試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不足一次,沒有形成一定鍛煉習慣的人口比例較高。
一般認為,每次鍛煉持續(xù)時間如果少于30min,是較難出現(xiàn)心理效應的。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每次鍛煉時間不足30min的被試占60.31%。因此,從鍛煉的時間上來判斷,未達到產生鍛煉效果所需的最低時間要求的人口比例較高。
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主要采用小強度,只有21.59%的被試達到中等運動強度,這可能與女性本身的生理特點的制約以及她們的運動喜好有關。
鍛煉水平達到優(yōu)秀和良好的職業(yè)女性比例仍然偏低,這與目前所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基本一致。反映出當前大部分職業(yè)女性缺乏經常性的體育鍛煉,或者是有些職業(yè)女性進行了鍛煉,但沒有達到一定的鍛煉強度和鍛煉時間。
3.2體育鍛煉與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分析
在鍛煉頻率與職業(yè)女性幸福感的關系上,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的主觀幸福感明顯高于不參加或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隨著體育參與頻率的增加,主觀幸福感水平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每周鍛煉次數(shù)3次及以上的經常鍛煉的群體,其主觀幸福感高于其他群體,與他人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從研究的結果來看,隨著鍛煉時間的增加,主觀幸福感水平有提高的趨勢,當鍛煉時間為30~60min時,主觀幸福感水平最高,然后隨著鍛煉時間的延長,主觀幸福感水平有降低的趨勢,總趨勢呈倒“U”形。表明一次性鍛煉時間如果過短較難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而在某一強度下,如果鍛煉時間過長,可能造成疲勞、厭倦,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
本研究顯示,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水平在運動強度上無特定的規(guī)律。一方面是職業(yè)女性對運動強度的認知存在差異,因而她們在體育鍛煉過程中,較難準確判斷自己的運動強度。另一方面是與調查問卷題目的設計不合理有關,造成被試對運動強度判斷和選擇的困難。
總的來看,鍛煉水平高者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這可能是因為鍛煉水平高的被試保持經常性的體育鍛煉,并且其目的性和計劃性較強,從而擁有健康的鍛煉方式,更容易獲得健康的身心體驗;而鍛煉水平低的被試一般缺少計劃性和目的性的體育鍛煉,對自身的鍛煉狀況缺少合理的調控,較難獲得更加積極的身心體驗,因而主觀幸福水平相對較低。
3.3體育鍛煉對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的影響作用分析
從研究結果來看,在鍛煉頻率、鍛煉時間和運動強度對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作用中,鍛煉頻率和鍛煉時間是決定性的兩個因素,而鍛煉強度的影響作用較小,只有通過鍛煉頻率和鍛煉時間的交互作用對個別維度產生影響。提示個體要想達到較好的鍛煉效應,應重點考慮鍛煉頻率和鍛煉時間的影響作用。
職業(yè)女性每周鍛煉次數(shù)超過3次、鍛煉時間持續(xù)30min以上、中等運動強度以上的人口比例較低,同時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的職業(yè)女性不到5%。
總的來看,鍛煉水平越高,職業(yè)女性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水平隨鍛煉頻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在鍛煉時間上的變化趨勢呈倒“U”形,在運動強度上的變化無特定規(guī)律。
在鍛煉頻率、鍛煉時間和運動強度對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作用中,鍛煉頻率和鍛煉時間是決定性的因素。
[1] 李仁平.幸福感是什么?[N].中華工商時報,2011-06-03.
[2] Joe. D W. Linda. F C. 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1992.
[3] 徐昌豹,趙淑英.體育活動對老年情緒與幸福感影響的研究[C].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2000(12):262-263.
[4] Hayden.R.M, AlIen.G.J.,Camaione.D.N. Som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resulting from involvement in an aerobic fitness pro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articipants and knowledgeable informants[J].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86(26):67-76.
[5] 陳作松.身體鍛煉對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6] 史青.體育鍛煉對職業(yè)女性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運動,2010(12):121-122.
[7] Snyder E.E, Spreitzer E.A. Involvement in sport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sychology, 1974(5):28-39.
[8] 姚安全.大學生體育鍛煉、樂觀人格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1.
[9] 減振力.大學生體育鍛煉對身體自我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10] Hayden.R.M, AlIen.G.J.,Camaione.D.N. Som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resulting from involvement in an aerobic fitness pro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articipants and knowledgeable informants[J].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l986(26):67-76.
[11] 杜輝.碩士研究生體育參與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
[12] 尹志紅.老年人體育鍛煉提升主觀幸福感相關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
[13] 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下的幸福[D].南京師范大學,2003.
[14] 殷曉旺,邱達明,黃斌.體育鍛煉對中老年人一般自尊、生活滿意感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8,15(3):27-30.
[15] John M, Silva III.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Sort Psychology. In:Robert Singer.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M]. New York,2001:823-832.
[16] 李金平,徐德均,鄧克維.體育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幸福度影響[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6,22(4):390-391.
[17] 高悅利.上海市老年人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
[18] 張江英.老年人身體鍛煉對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10.
[19] Hayes D, Ross C E. Body and mind: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verweight, and physical health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86(27):387-400.
[20] 肖昕華.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及提升策略研究[D].湖南大學,2007.
AStudyontheRelationsBetweenPhysicalExerciseandSubjectiveWellbeingofCareerWomen
SHI Qing
(Physical and Health Faculty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 survey on 565 career women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the General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and PARS-3.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a few career women keep the good habit of excising. The higher exercise level of the career women, the higher of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Certain pattern emerges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relation to exercising frequency and exercising time, and no pattern in relation to exercise intensity. Henc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mong the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exercising frequency, exercising time and exercise intensity, the former two factors are decisive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career women; subjective wellbeing; exercise frequency; exercise time; exercise level
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2009B32)
2011-11-20
史 青(1963- ),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1004-3624(2012)02-0099-04
G804.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