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雯
(華中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四二一”家庭結構假設與家庭養(yǎng)老壓力事實
陳 雯
(華中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四二一”家庭結構假設一直為學者和社會媒體所關注,并用于說明和探討家庭養(yǎng)老壓力問題。然而,本研究通過建立“長時距”和“短時距”的家庭生命歷程發(fā)現(xiàn),由于家庭成員之間年齡差距的存在,使得第一代和第三代不可能如“四二一”假設所預言的那樣同時成為第二代的“撫養(yǎng)客體”或“被撫養(yǎng)者”。相反,老年人在家庭發(fā)展過程的大部分階段都扮演著“撫養(yǎng)主體”或“撫養(yǎng)者”的角色。并且,不同代際家庭成員在這兩個角色之間的“交替扮演”使得家庭中實際壓力并沒有如“四二一”假設所預設的嚴重,即便是家庭中第四代和第一代同時存在,家庭成員也可以自動“分化”為兩個撫養(yǎng)主體,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來實現(xiàn)家庭對兩類“高依賴”人口的照顧和撫養(yǎng),從而緩解每一個個體所必須面臨的實際壓力。因而,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很少出現(xiàn)“四二一”理論假設當中所謂的“沉重的負擔”。相反,這種將人口撫養(yǎng)比概念“微觀化”的理解過程,不僅忽略了家庭成員的能動特征,而且還夸大了家庭養(yǎng)老壓力,更加將家庭“養(yǎng)老問題”擴大化。
“四二一”家庭結構;家庭養(yǎng)老;撫養(yǎng)主體;撫養(yǎng)客體
由于家庭是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主體,但同時又因為老齡化程度的加重,在關于家庭養(yǎng)老問題的研究上,大多數(shù)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提供養(yǎng)老服務和老年人日常照顧的個體所承擔的負擔(burden)或壓力(stress)之上①,并且有大量研究內(nèi)容是關于養(yǎng)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而,家庭照顧及養(yǎng)老問題在上個世紀70年代重新成為社會老年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②。其中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負擔一直為學者們所關注③。而在老齡化現(xiàn)象的背景下,這種對家庭壓力和負擔的擔憂又更進一步深化,有學者擔憂,預計在2010-2040年間,20%-30%的老年人口將是獨生子女的父母④,而子女養(yǎng)老的人均負擔將從目前的1/4-1/5左右上升到1/2甚至更高,因而,這批老人的生活照料及養(yǎng)老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⑤。在眾多關于養(yǎng)老壓力話題當中,最為學術界和社會人士所了解的是“四二一家庭結構”理論假設。⑥在該理論假設的影響下,社會上普遍認為當今社會必然出現(xiàn)嚴重的養(yǎng)老負擔,并將其作為“社會問題即將產(chǎn)生”的危險信號。
目前輿論和學界針對中國家庭養(yǎng)老壓力的討論中大多會提到“四二一”家庭結構。這種結構實際上是根據(jù)數(shù)學邏輯推導所產(chǎn)生的一種理論假設,該理論假設認為,若每對夫妻都只生育一個孩子,且這個孩子未來聯(lián)姻的對象也是獨生子女,那么長期下去,家庭三代人之間的人口數(shù)量比例會呈現(xiàn)出4∶2∶1的結構。⑦根據(jù)這種特殊的家庭人口結構取其象形說法,故將具有這一人口特征的家庭簡稱“四二一”家庭。⑧根據(jù)“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假設來分析家庭養(yǎng)老問題:家庭當中的年輕獨生子女夫妻是屬于勞動力人群,也是家庭當中負責撫養(yǎng)他人的主體,單位個數(shù)是2,而這對夫妻的雙方父母,以及這對獨生子女夫妻所生育的子女則是需要人照料的對象,是撫養(yǎng)行為的客體,其單位個數(shù)應該為4+1=5。按照這種邏輯對家庭撫養(yǎng)負擔進行估計,則一個家庭當中的“被撫養(yǎng)者”和“撫養(yǎng)者”之間的比例為(4+1)∶2,也就是5∶2。有的學者更是認為,隨著老齡化現(xiàn)象的加劇,家庭當中會遺留更多的老年個體,因而,“被撫養(yǎng)者”和“撫養(yǎng)者”的比例甚至可以變化為6∶2,甚至比值更高。因而,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這種家庭結構必然會導致家庭“負擔過重”的問題,⑨以及“老年人口的贍養(yǎng)困難”。⑩這部分觀點占據(jù)了目前大部分針對養(yǎng)老問題的研究,以及新聞輿論媒體的話語。這也使得養(yǎng)老壓力成為當前任何討論或提及‘四二一’現(xiàn)象的人都首先意識到的問題。?為此,這一理論假設也常常被冠之以“‘四二一’贍養(yǎng)結構”?或“‘4、2、1’綜合癥”?的名稱。但是,學術界對這一結論也有持相反意見的。在早期研究當中,有一部分學者對這種家庭結構所必然產(chǎn)生養(yǎng)老壓力的可能性產(chǎn)生過質疑,認為盡管人們對未來“四二一”結構所可能造成的后果有種種負面的猜測和擔憂,然而現(xiàn)實可能性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江連海等人最早比較了獨生子女與多子女家庭中勞動力負擔上的差異,認為“四二一”結構出現(xiàn)時的獨生子女家庭勞動力的負擔系數(shù)要小得多,時間要短得多。?因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獨生子女即便沒有可以依靠的兄弟姐妹,依然可以勝任照顧老年人的責任,?并且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由于大部分都擁有職業(yè),因而在經(jīng)濟來源和日常生活的自理方面并不存在問題。?
盡管學者們按照年齡代際劃分對“四二一”家庭養(yǎng)老壓力進行了反駁。然而,這些研究大部分來源于對“四二一”的早期研究。在我國剛剛出現(xiàn)“四二一”家庭結構時,他們對“四二一”是否會造成嚴重后果呈現(xiàn)出觀望姿態(tài)。而隨著老齡化的加重,這種疑慮與觀望開始轉變?yōu)榭隙?。即便有學者依然堅持這種質疑,但由于獨生子女以及他們的父母都還處在相對年輕的生命周期階段,因而學者們更傾向于認為目前關于“四二一”的研究結論還比較有限且不易做出判斷。?從立場上來看,依然是偏向于對家庭養(yǎng)老壓力的擔憂。并且,學術界和輿論媒體當中大量“壓力論調”的存在讓我們有理由認為目前對這一事實的質疑尚具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和可能性。那么,處于這一學術爭論當中,要如何尋找到事實的真相?回到“四二一”概念所探討的根本問題,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樣的一種家庭結構是否真的會對家庭造成嚴重的養(yǎng)老壓力?從現(xiàn)實出發(fā),獨生子女生育政策實施了盡半個世紀之后,第一代獨生子女大多已經(jīng)結婚生子,在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下,他們是否真的面臨著嚴重的養(yǎng)老壓力呢?許多家庭已經(jīng)成為以往理論構建中的“四二一”家庭,那么這樣的家庭是否必然出現(xiàn)嚴重的養(yǎng)老壓力問題呢?考量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情況出發(fā),來挖掘家庭發(fā)展過程當中,每一個個體在承擔贍養(yǎng)老人這一任務當中所必然負擔的責任和壓力。
根據(jù)David E.Biegel和Arthur Blum的分析,迄今為止的家庭養(yǎng)老負擔和壓力的研究主要遵循著兩條路徑展開的。?一種是把注意力放在照顧的過程本身,強調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另一種將焦點放在如何介入,強調如何滿足父母和子女在養(yǎng)老問題上的需求。無論哪一種路徑的研究,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壓力—應對”(stress-coping)模型之下進行的。?可以說,在這種模型之下,大部分研究都直接將老年人和父母設定為“被照顧者”,從而在框定對象的情況下對所有的研究給予了預設。那么要還原事實,我們必須從事實的本源出發(fā),反思基本概念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合理化的設定。
1.反思與基本概念的合理化設定
從概念的本源出發(fā)來思考這一問題?!八亩弧崩碚摷僭O背后是人口負擔系數(shù)或人口撫養(yǎng)比(Dependency Ratio)的概念,只不過視角從整個人口不同年齡群體間的供養(yǎng)關系轉移到了一個家庭內(nèi)部三代人的關系。?無論是“老年撫養(yǎng)比”概念,還是“四二一”家庭結構假設,其對“被撫養(yǎng)者”的認定方法都是通過年齡進行劃分,即直接將家庭當中某個個體的年齡是否進入老年期作為指分該個體是依賴他人或者不依賴他人的標準。然而,從實際日常生活來看,個體由于自身的經(jīng)濟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其在對他人時間的花費及依賴他人方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時,“撫養(yǎng)”作為家庭內(nèi)部產(chǎn)生的微觀行動,其自主性和能動性特征較之社會規(guī)則的定位更為顯著,而并不能完全由年齡進行劃分,并且由于家戶形態(tài)的復雜多樣性,這一行為關系也會存在多樣的類型。例如,若按老年撫養(yǎng)比概念和“四二一”假設的內(nèi)容來定義,家庭當中超過65歲的個體應該屬于被照顧的對象,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經(jīng)??梢钥吹皆S多老年人在家庭當中依然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如隨著打工潮的擴大,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勞動力都進入城市打工,而將老年人和孩子留在農(nóng)村,從而形成“留守兒童”。若從理論出發(fā),家庭當中賦有照顧老幼責任的個體應該是處于青壯年的夫妻,而在這種家庭當中年輕夫婦并不對子女和老人承擔日常照顧責任,相反,照顧第三代的責任完全由老年人承擔。因而,這種按照年齡進行劃分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家庭環(huán)境當中承擔撫養(yǎng)任務、花費生活時間的真正主體。在此,本文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是否給他人的生活造成壓力和負擔,以及對他人造成壓力的大小,更多的來源于“依賴他人”的個體對他人的“依賴”程度,而這種依賴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依賴他人為自己所花費的時間成本?的多少。依賴者需要家庭成員為自己花費的時間越多,則對家庭成員的依賴程度越高,所造成的負擔越大,相應的,若依賴者需要家庭成員為自己花費的時間越少,則對家庭成員的依賴程度越高,成為負擔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而,我們可以通過這一時間花費的多少來估計老年人口對家庭成員所造成的實際負擔和壓力的大小。而在家庭微觀環(huán)境的分析過程當中,從對家庭的“撫養(yǎng)者”(撫養(yǎng)主體)和“被撫養(yǎng)者”(撫養(yǎng)客體)的概念出發(fā),以花費時間的多少作為負擔大小的判斷,相對于以年齡為標準的方法而言更為準確。那么,根據(jù)花費日常時間的多少以及依賴他人的程度,重新將家庭成員進行界定:在家庭當中主要承擔照顧他人的責任,花費較多生活時間,為需要照顧的家庭成員提供必要的經(jīng)濟、生活資料和日常照料工作的個體,是撫養(yǎng)的主要承擔者,在此被稱作為“撫養(yǎng)者”或“撫養(yǎng)主體”;相應的,在家庭當中需要依賴他人對自己的衣食起居進行照料,并需要他人為照料自己投入大量的生活時間,從他人那里獲取一定的經(jīng)濟及物質,并離不開他人的日常照顧,即家庭當中依賴他人的成員,被定義為“被撫養(yǎng)者”或“撫養(yǎng)客體”。以此作為標準,以便進一步分析。
2.極端化方法:家庭生命歷程原有模型的修正
在過去對“四二一”問題的思考中,“年齡-代際”的分析方法早為學者們所利用,如宋健、原新等人的相關研究。在這些研究當中通常只建立一個單一理想化模型,盡管這種建模方式可以對事實進行一部分的解釋,然而,實際生活的復雜性決定通過單一模型來完全模擬現(xiàn)實的局限性。因而,本文將通過利用韋伯理想類型(ideal type)分析方法,以將類型極端化的方式來建立事實變化的連續(xù)統(tǒng),從而建立變量的連續(xù)取值范圍,進而將多種變化情況囊括在其中,以完善前人的研究。就具體方法而言,本文擬通過多種宏觀數(shù)據(jù),建立兩個?極端化的家庭生命歷程(family life course)類型,以作為社會事實變化的兩個極端點,從而建立起一個變化的連續(xù)統(tǒng),進而可以探討在某一定范圍內(nèi)的變化值,由此作為標準來推導和探討在絕對的“四二一”家庭當中養(yǎng)老壓力和負擔在這一連續(xù)統(tǒng)中出現(xiàn)的狀況和可能性。若在分析過程當中,兩種極端化的家庭出現(xiàn)養(yǎng)老壓力的可能性很小,則我們有理由相信處于這兩種極端化范圍內(nèi)的大多數(shù)家庭都不太可能有較為嚴重的養(yǎng)老壓力。
首先,設想有這樣一個家庭,家庭當中的每一對夫妻都只生育一個孩子?,并且家庭當中的每個個體都可以活到足夠“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出現(xiàn),從而在家庭人口結構上形成典型的“四二一”家庭形態(tài)?。若按照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的年份為時限進行計算,則2010年大部分獨生子女均已進入生育年齡,可以生育家庭當中的第三代。因而,在建立理想類型時,以2010年為基準?,即該家庭于2010年時出現(xiàn)第三代人口,形成“四二一”家庭結構,并以此作為模板推測這個家庭發(fā)展過程,從而建立理想模型。
由于代際之間的年齡距離永遠是保持不變的,因而只要知道個體生育子女的年齡,則可以推算出當子女處于某個年齡點時父母的年齡,并且可以通過祖父母生育年齡,推斷出祖父母輩在家庭發(fā)展的每個階段的年齡,進而通過模擬家庭發(fā)展的階段繪制出家庭生命歷程。因此,本文需要將生育年齡作為一個固定的假設前提條件。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取我國生育年齡選擇上最普遍的選擇,年齡別生育率最高的年齡組為“20-24歲”年齡組(11.49‰),其次為“25-29歲”年齡組(86.19‰),生育率相對較高的年齡段為22歲(125.31‰)、23歲 (142.72‰)、24 歲 (145.69‰)、25 歲(129.00‰)、26歲(105.86‰)。雖然不同個體因為不同原因會在不同的年齡段生育子女,但是根據(jù)普查數(shù)據(jù)結果可以粗略推斷大多數(shù)個體會選擇在20-26歲之間生育子女。按照最普遍的特征,我們將最小生育年齡設定為20歲,最大生育年齡為27歲,以此作為兩種極端化情況。由此設定兩種時間距離:19年和26年,以此作為建立理想模型的基礎,從而模擬出兩類極端化的家庭類型。又由于“四二一”家庭結構大多數(shù)是針對三代戶而言,即由三代人組成的家庭。因而這種“三代”家庭的變化和發(fā)展即足以體現(xiàn)出家庭成員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所以僅以三代分析為主??紤]到并不是每個家庭都只有三代,有少數(shù)家庭也出現(xiàn)“四世同堂”的情況,因而為了分析的完整性,也將第四代的年齡變化納入進來,所簡略分析。
由此建立第一種極端化類型,假設一個家庭當中每一個個體在生育選擇上都傾向于“早婚早孕”(見表1),家庭中代際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小的情況。按照宏觀數(shù)據(jù)當中所顯示的規(guī)律,取20歲為個體生育子女的年限,也就是說19年作為時間距離。
表1 以19年為時間距離的家庭生命歷程的理想模型
若2010年出現(xiàn)家庭當中的第三代人口(即新子代,又稱為孫代),那么,若按照同樣的生育年齡進行推算,第二代必須在2010年時達到20歲,也就是說第一代獨生子女必須于1991年出生,并在2010年的時候生育了他們的子女(即第三代),并且19年后,也就是2029年,該家庭當中的第四代出生。由此進行類推,可以推斷出每隔五年,家庭當中每代成員的年齡變化。并且可以看出,從2010年到2028年之間(即第四代未出生之前)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四二一”家庭。為了下文說明,在此將這種類型命名為“短時距”生育類型。
同樣的,取另外一個極端現(xiàn)象,即一個家庭當中的每個個體均選擇“晚婚晚育”(見表2),那么他們的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根據(jù)宏觀數(shù)據(jù),取其中位數(shù)27,可以將27歲作為已婚夫婦生育子女年齡的理想類型。那么,26年則作為一個人由出生到生育子女所需要劃分的時間距離。
表2 以26年為時間距離的家庭生命歷程的理想模型
若這種規(guī)律普遍存在在這個家庭的各代人當中,那么一對27歲的夫婦在1984年生育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那么2010年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為27歲,并且生育了這個家庭當中的第三代。此時第一代夫婦的年齡為53歲,則再經(jīng)過約26年后這個家庭便可以成為“四代同堂”的家庭。如果按照“四二一”家庭結構的標準,則2010年至2035年期間為我們所最常關注和認為的“四二一”家庭結構。遵循這一理想時間距離進行推導,從而建立另一種家庭生命歷程的理想模型,在此將這種類型命名為“長時距”生育類型。
由于生育時間距離的不同,因此新生子女出現(xiàn)的時間也不相同,在短時距生育類型當中,第一代和第三代之間的年齡差距為30歲,家庭中會更早地出現(xiàn)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這種類型通常出現(xiàn)在農(nóng)村,或者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當中;而在長時距的生育類型中,第一代和第三代之間的年齡差距為52歲,第三代和第四代出現(xiàn)的更晚,而且相較于短時距,長時距生育類型的家庭當中,第二代年齡更大,更早進入老年期,這種類型多見于城鎮(zhèn),或者文化水平較高的家庭。這兩種生育類型都是一種極端類型,也不排除第一代生育年齡較小,而第二代生育年齡較長的可能性,然而,即便是這種生育年齡不同的家庭,兩代人的生育時間距離之和也不會超過38年和52年的范圍。也就是說,在長時距的生育類型家庭中,第三代更晚出生,同時老年人口更趨近于高齡,這兩種情況都更可能導致家庭成員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其予以日常照顧,同時,當家庭的第一代趨近高齡的同時,家庭當中的第三代剛出生,也需要家庭成員的照顧。因而,在這種類型當中更可能面臨養(yǎng)老和撫幼的雙重壓力,也更加符合“四二一”結構假設的論調。而如果在長時距的家庭類型當中,老年人口不對家庭成員造成嚴重的負擔,則“四二一”假設成立的可能性較低。
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對他人的需求與依賴程度不同,相應地,家庭當中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照顧家庭成員的付出程度也會有所不同。無論是“短時距”模型中,還是“長時距”模型中,根據(jù)“四二一”家庭結構所得出的判斷,“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下,于2010年生育第一胎的這對年輕的獨生子女夫婦即要撫養(yǎng)新生的子女,同時還要贍養(yǎng)自己的四個父母。那么,按照原理論假設,他們對家庭其他成員的撫養(yǎng)負擔是巨大的,同時在照料他人方面負擔也是最重的。檢驗這一邏輯,可以以歷時性的角度來看,家庭生命歷程當中,每個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對他人所花費的時間成本,觀察家庭當中依賴他人的個體所需要家庭成員付出的時間成本,從而判斷在哪個階段的負擔更重,而在哪一階段的負擔更輕。在此,按照第三代所處的不同的生命發(fā)展階段,來判斷不同階段中,老年人對家庭所造成的壓力和負擔的可能性。
1.育兒期:三代戶的初級階段
“三代戶”形成的初級階段,即第三代出生之時,從新生兒對成人的依賴和生活時間上的花費來看,應該是撫養(yǎng)新生兒負擔較重的一個時期。盡管,在這個階段新生兒的撫養(yǎng)任務較為繁重,然而,在養(yǎng)老壓力上并沒有呈現(xiàn)出嚴峻的養(yǎng)老壓力問題。根據(jù)個體的年齡結構進行推斷,取長時距的生育類型,如果第二代和第一代一樣是27歲的時候生育自己的子女,那么他們的父親和母親在第三代出現(xiàn)之時,其年齡應該為53歲。無論是根據(jù)1994年以前國際上的通用標準(15歲至64歲為勞動年齡人口;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還是按照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新標準(45歲至59歲為中年人)。此時,當家庭中第三代出現(xiàn)之時,第一代并沒有進入老年期,一方面,他們依然是屬于勞動力人群,可以為家庭成員提供生活上的幫助與照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另一方面,他們生活自理能力較高,普通情況下不需要他人給予生活上的照顧。若以短時距的生育類型,則兩代人之間的年齡差距更小,當家庭中的第三代出現(xiàn)時,則第一代的年齡僅為39歲,此時的第一代依然處于青壯年時期,完全沒有老年人的基本特征。這個階段家庭當中的“祖父母”不僅不需要年輕夫婦的照顧和支持,相反,很大程度上他們是協(xié)助著年輕夫妻的生活和經(jīng)濟。也就是說,家庭當中的“四”(老一輩的夫婦)的部分不僅不會成為“二”(年輕夫婦)的負擔,而且,還為“二”(年輕夫婦)所面臨的實際生活分擔壓力。從結構來看,這也是所謂的具有“四二一”結構的家庭,在此階段更多的撫養(yǎng)壓力來源于第三代,由于第三代作為新生兒出生,對家庭當中其他成員的依賴最高,同時也需要家庭當中的其他成員為其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相反,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對第一代的養(yǎng)老問題??梢哉f,生育年齡越小,則家庭中的第一代,也就是“祖父母”一代對他人的依賴性也就越低,因此也越難以構成所謂的“養(yǎng)老壓力”。
不僅此階段第一代對家庭成員的依賴程度較小,并且由于第一代的存在,使得第三代對家庭成員所造成的實際撫養(yǎng)壓力也相對較輕。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孩子的稀缺性使得孩子在家庭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別是城市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家庭當中的第三代成為家庭的“結構中心”,“一家人男女老少都必須圍著這個孩子打轉”。不僅是新生兒的父母,當?shù)谌霈F(xiàn)之后,連這個孩子的祖父母都會參與到照顧孩子的過程當中。這在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當中就有較為明顯的體現(xiàn),如“小皇帝”、“小公主”的等形容詞的廣泛出現(xiàn)與使用。這種現(xiàn)象可以一直延續(xù)到第三代人口“少兒期”快結束的時候。若第一代或第二代的生育年齡較早,則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則會更加年輕,那么當他們成為祖父祖母時依然為中年人,還沒有進入老年期,這也意味著他們扮演祖父母角色的時間更長,并且在扮演這一角色的過程當中會更晚地進入老年期,同時也擁有更長的時間保持生活的獨立性,而不需要他人的照顧,相反可以為第二代養(yǎng)育子女提供經(jīng)濟和生活上的幫助。
那么,從撫養(yǎng)的主體和客體上來區(qū)分,此時的第二代并沒有對第一代的生活提供多少照顧,而更多的精力、財力是用于對第三代的照顧之上,并且第一代也參與到對第三代的照顧,可以說此時第三代是同時接受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撫養(yǎng)。也就是說,該階段撫養(yǎng)主體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兩代人,而撫養(yǎng)客體只有第三代,因而若按照這種撫養(yǎng)關系進行劃分,則實際生活當中,此階段的撫養(yǎng)主體和撫養(yǎng)客體之間的比例為(4+2)∶1,也就是6∶1,即六個人照顧一個人。因而,在此階段即便家庭當中呈現(xiàn)出“四二一”結構,卻并不體現(xiàn)出所謂的撫養(yǎng)負擔或者壓力,并且由于“祖父母”年齡尚未進入到老年期,因而談不上養(yǎng)老,更談不上養(yǎng)老壓力問題。
2.學齡期:三代戶的中級階段
從理論上來看,此階段是最常被理解的“四二一”結構的家庭類型,應該存在著5個撫養(yǎng)客體:年輕夫妻的四個父母,以及新生兒,即模型當中所說的第一代和第三代。然而,在這一階段當中,家庭成員的撫養(yǎng)任務也沒有“四二一”理論所設想的那么嚴重,盡管從理論上看有5個撫養(yǎng)客體,但承擔主要撫養(yǎng)任務的撫養(yǎng)主體并不需要為這5個撫養(yǎng)客體提供絕對性的照顧。
當?shù)谌鷱挠變浩谶M入到學齡期(6歲)之后,家庭會發(fā)生一次重大的轉變。隨著家庭當中的第三代開始入學,學校替代家庭完成一部分看護工作,家庭成員不需要為家庭當中的新生代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照顧,因而家長便從繁重的幼兒看護當中解脫出來,家庭對新生兒的日常照顧相應減輕。當?shù)谌优L到6歲時,短時距類型家庭當中第一代的年齡僅為44歲,仍處于青壯年時期,依然不存在所謂的“養(yǎng)老”問題。而長時距生育類型家庭當中的第一代的年齡便會增長到59歲。此時“退休”等因素的出現(xiàn)時他們進入老年人生活。這個階段一直會持續(xù)到第三代離開家庭(通常情況下是外出求學或者打工)。在農(nóng)村,年輕人普遍外出打工的年齡是在16歲以上,通常情況下是完成初中學習之后,此時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年齡最大可估計到68歲?,最小可估計到54歲?。若在城市,普遍情況下,第三代離開家庭通常要等到完成高中學歷進入大學,此時第三代的年齡約為19歲。則此時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年齡最大可估計到71歲?,最小可估計到57歲?。也就是說,當家庭當中的新生代進入學齡期,并完成基礎教育之前,家庭當中會有處于57到71歲之間的“祖父母”。
然而,根據(jù)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界定,60歲至74歲為年輕的老年人。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年輕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較高?,并且許多關于“年輕老年人”失能比例的下降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因而,盡管他們進入老年期,但實際上他們不僅在生活方面具有較強的自理能力,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勞動參與能力。同時,中國家庭本位的傳統(tǒng)文化使得在家庭生活當中,老年父母更多的是向子輩提供支持,如為子輩做家務、帶孩子等。?根據(jù)顧大男等人的研究顯示:?2002年全國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居家養(yǎng)老的65歲及以上老人中,30%以上的老年人向子女提供一定程度的經(jīng)濟支持,并且平均每一個老人一年中為子輩帶小孩和做家務的天數(shù)為60天,而且,即使是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中,這些數(shù)字也變化不大。?也就是說,在家庭發(fā)展的此階段,在很大程度上第一代不僅不需要第二代為照顧自己花費太多的時間,并且,第一代可以為第二代的生活事務提供一定的幫助,若子女在此階段遇到困難或生活上的變故,第一代可以對他們的生活提供幫助,如資助第三代的學業(yè)費用或第二代的生活費用等。并且,隨著第一代年齡的增長,他們從工作崗位上退出,其更多生活時間的盈余會讓這種幫助力度進一步加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第一代更多的是扮演“撫養(yǎng)主體”或“撫養(yǎng)者”的角色,而沒有進入到“撫養(yǎng)客體”或“被撫養(yǎng)者”的行列。也就是說,他們不僅不是負擔,而且從實際上正在幫助第二代減輕原有的家庭生活壓力。因而,當家庭發(fā)展到此應該是第二代較為輕松的一個階段。
3.離巢期:三代戶的高級階段
隨著家庭成員年齡的進一步變化,家庭當中的撫養(yǎng)主體與撫養(yǎng)客體的關系會再次發(fā)生改變。第三代的年齡進一步增高,進入20歲左右,并開始逐漸脫離主體家庭,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如求學、外出工作、結婚、當兵、分家等等。第三代逐漸從撫養(yǎng)客體的角色當中退出,并且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經(jīng)濟獨立能力均開始增強。與此同時,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年齡也在增加,若第三代以19歲為標準開始“離巢”,則長時距類型當中,家庭第一代的年齡約在71歲以上,相應的,在短時距的類型當中,家庭第一代的年齡也約位于57歲以上。因此,在短時距的家庭類型當中,老年人依然尚處于青壯年階段,而在長時距的類型當中,家庭里的老年人已經(jīng)開始邁入“中年老年期”。盡管,處于這一階段的老年人在行動能力、健康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快速下降,對他人的依賴程度開始增強,需要第二代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與照顧。然而,隨著第三代對第二代依賴程度的降低,第二代會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照顧第一代,若此時第一代的生活自理能力未完全喪失,則第二代的壓力會更加輕松。根據(jù)《2006年城鄉(xiāng)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報告數(shù)據(jù),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85.4%,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5.0%;農(nóng)村老年人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79.0%,能部分自理的占14.1%,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6.9%。也就是說,在實際生活當中,需要第二代為之付出大量時間給予照顧的老年人實際上僅占6.9%左右。因而,對于大部分家庭而言,這個階段是最為輕松的時刻,而第二代所可能面臨的負擔會更加少。
同樣以第三代19歲作為標準,則當?shù)谌x巢時,第二代的年齡約為38至45歲,結合國家統(tǒng)計局2008年居民時間利用調查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個體的生命周期里面,40歲到50歲之間,個體在照顧家庭中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過程當中所花費的時間是最少的,這也可以理解為,在這個階段個體在照顧家人方面是處于最輕松的一個階段(見圖1)。若家庭當中的老年人需要第二代的照顧,則40歲到50歲之間,個體在照顧成年人上的時間會增多,而相反,我們并沒有看到這一現(xiàn)象。
根據(jù)圖示,我們可以看出,50歲之后另外一個峰值出現(xiàn),這一峰值的出現(xiàn)依然是個體對未成年人的照顧增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第一代“65-69”歲以后才開始低于平均水平。而相對的,用于照顧家庭中成年人所花費的時間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約為照顧未成年人時間最高值的1/16。進入到“65-69”歲以后開始顯著升高,但依然低于對未成年人的照顧時間。這種時間分配一方面說明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即便進入老年期也將自己的生活時間投入到照顧家庭的第三代,以此幫助自己的子女(第二代);另一方面說明,第一代在實際生活當中所需要第二代付出時間的情況是極少的,其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完成。從實際生活來看,當?shù)谝淮M入70歲以后,則多半從對第三代生活照料的責任當中退出,更多的是照顧自己的生活。從撫養(yǎng)的責任客體來看,盡管第一代可以成為受他人照顧的撫養(yǎng)客體,然而,他們會力圖避免成為“被照顧的人”,并且希望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以避免“給子女找麻煩”。
圖1 分年齡別照顧未成年人的平均時間(分鐘/人)
因而,在家庭發(fā)展的這個階段也同樣較少出現(xiàn)“四二一”假設所預言的養(yǎng)老壓力,事實上,通過年齡的推算,當家庭當中的老年人口成為中老年人或者老老年人時,家庭當中的第三代也已經(jīng)初步成年,通常情況下,此時的第三代開始進入大學生活,正逐步從對家庭的依賴當中脫離出來,嘗試著獨立地生活。這也意味著,家庭撫養(yǎng)主體并非既要承擔第三代的撫養(yǎng)任務,也要擔負撫養(yǎng)第一代的贍養(yǎng)責任。相反,由于年齡差距的存在,家庭當中的這兩部分對家庭的青壯年勞動力所造成的負擔是錯位產(chǎn)生的,并沒有同時發(fā)生。也就是說,現(xiàn)實生活當中,很少有可能發(fā)生家庭當中的第二代同時擔負兩個撫養(yǎng)客體所帶來的撫養(yǎng)壓力。即便老年人口患罹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從而需要第二代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其所造成的影響并不會疊加上第三代的需求,相反,隨著第三代撫養(yǎng)需求降低以及獨立能力提高,不僅不會給第二代造成壓力,同時還可能為第二代照顧第一代提供幫助。因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第二代的壓力并沒有因為第一代的老化而有所增加,相反,這只是家庭成員撫養(yǎng)客體的的一個變化過程,需求的產(chǎn)生方由第三代變化為第一代,而第二代所負擔的壓力總體上并沒有發(fā)生改變。
4.第四代的出現(xiàn)
隨著第三代的獨立、成年并逐漸具備生育年齡,家庭當中會出現(xiàn)第四代。若此時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去世,則家庭當中依然為三代人,則恢復到三代家庭的初期階段的狀態(tài)。若第一代人依然在世,按照以往的理論理解,則需要家庭成員為其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第四代的出現(xiàn)會造成家庭中勞動力人口面臨沉重的撫養(yǎng)負擔,一方面家庭成員需要照料新生兒,另外一方面家庭成員需要照顧已經(jīng)進入“老老年”期的老年成員。這兩類成員都是家庭當中比較依賴他人的,需要消耗家庭成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種現(xiàn)象看似出現(xiàn)了“四二一”假設所預設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對家庭勞動力人口所造成的壓力也沒有理論假設當中所預設的那么高,原因有以下兩點:
首先,從絕對數(shù)量上來看,這種“四世同堂”的家庭是相對較少的,根據(jù)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四代戶僅占0.76%。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因而,在一個家庭戶當中同時存在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并且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小型家庭的逐日發(fā)展,多代同堂家庭的情況在逐漸減少。即便有些老人進入高齡,也很少成為子女的負擔。一方面因為良好的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社會經(jīng)濟條件會使得老年人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下降得更為緩慢。?另外一方面,老年人的日常自理能力隨著年齡段增長不斷下降進而發(fā)生殘障”?的同時,其死亡風險也會相應的提高。?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都注意到這一點。這種高死亡率淘汰了一部分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從而使得事實上高齡老人殘障率發(fā)生的概率在降低,從而使得真正活到高齡期的中國老人在自理能力上相對較高。?由此反推,能夠活到高齡的老年人會給子女造成較沉重養(yǎng)老負擔的可能性也會更低。
其次,家庭中“被撫養(yǎng)者”在分化為兩部分的同時,承擔撫養(yǎng)任務的“撫養(yǎng)者”也會隨之分化為兩部分,不同于三代人之間的關系,當?shù)谒拇霈F(xiàn)時,家庭當中會存在更多的勞動力,并且這些勞動力有可能分化成兩個群體。這種分化結果往往呈現(xiàn)出兩個撫養(yǎng)主體:一部分是以第二代為主的撫養(yǎng)主體,即第二代對第一代成員的贍養(yǎng)以及日常生活照顧責任的承擔;而另一部分撫養(yǎng)主體以第三代為主,主要負責照料新生兒,也就是家庭當中的第四代成員。而不是僅僅由一代人完全承擔兩代人的照顧任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家庭當中的撫養(yǎng)客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時,撫養(yǎng)主體也會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而這種撫養(yǎng)方式依然是維持在“父代”與“子代”的關系當中。通常情況下,第二代會承擔起大部分的養(yǎng)老責任,而不會讓第三代替自己來完成養(yǎng)老責任。而從心理層面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第三代對自己的養(yǎng)老,而不是第三代對第一代的養(yǎng)老。
在這種情況下,撫養(yǎng)主體和撫養(yǎng)客體的比例是2∶4或2∶1。一個人所撫養(yǎng)的對象通常情況下為一個人,最多兩個人,不可能出現(xiàn)一個人撫養(yǎng)三個及三個以上個體的情況。因而,即便第一代完全退出撫養(yǎng)主體的角色,成為撫養(yǎng)客體或者“被撫養(yǎng)者”,但是家庭當中的勞動力并不需要負擔“既照顧老的,又照顧小的”的復雜而沉重的任務。并且,隨著目前婚育年齡的退后,更多的人選擇晚婚晚育,則在第四代出現(xiàn)之前,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可能已經(jīng)過世,這種情況也會使得實際養(yǎng)老壓力的減輕。
按照“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假設,家庭老年人口的增長,以及子女數(shù)量的下降會使得家庭養(yǎng)老負擔過重,并且由于第一代和第三代同時作為撫養(yǎng)客體,成為需要第二代付出勞動與時間的對象,會造成第二代面臨沉重的壓力和負擔。然而,通過對家庭代際發(fā)展過程的分析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長時距類型,還是在短時距類型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年齡差距使得第一代和第三代不可能同時成為撫養(yǎng)客體,也就是說,不會形成如“四二一”理論假設所預言的那樣,第二代需要同時擔負起撫養(yǎng)第一代和第三代的任務。相反第一代和第三代人需求期的不同使得隔代家庭成員成為第二代家庭成員照顧其他成員的幫手,即當?shù)谌幱谛律鷥弘A段時,第一代幫助第二代撫養(yǎng)第三代(撫養(yǎng)主體與客體關系為5∶1),而當?shù)谝淮M入老年期之后,第三代也會幫助第二代來撫養(yǎng)第一代(撫養(yǎng)主體與客體關系為3∶4),從而使得家庭發(fā)展過程當中,撫養(yǎng)主體(或撫養(yǎng)者)和撫養(yǎng)客體(被撫養(yǎng)者)的扮演者都是隨機的變動,而并不以年齡作為基本特征,并且老年人更多的是處于撫養(yǎng)主體的角色,直到高齡階段才進入到撫養(yǎng)客體的角色當中去。而當老年人進入到撫養(yǎng)客體角色之時,第三代又會進入到撫養(yǎng)主體的角色當中,從而填補家庭當中扮演“撫養(yǎng)者”角色的人口數(shù)量,從而在“撫養(yǎng)者”和“被撫養(yǎng)者”之間形成數(shù)量上的平衡。這種不同代際家庭成員在角色之間的“交替效應”是家庭成員能動地緩解作為撫養(yǎng)主體的第二代壓力的表現(xiàn)。即便當家庭第四代成員出生所造成的養(yǎng)老和照料新生兒之間矛盾出現(xiàn)時,家庭成員依然可以劃分為兩個家庭,從而形成兩個針對不同撫養(yǎng)客體的撫養(yǎng)主體(撫養(yǎng)主體和撫養(yǎng)客體的比例是2∶4或2∶1),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來實現(xiàn)家庭對兩類“高依賴”人口的照顧工作,從而有效地解決這一矛盾問題,很少出現(xiàn)如“四二一”家庭結構假設中所出現(xiàn)的“沉重的負擔”。并沒有由某一代人來單獨承擔??梢?,由始至終第二代所面臨的撫養(yǎng)負擔不會超過1∶2(撫養(yǎng)主體與客體關系)。
由此可見,在家庭成員協(xié)同互助的情況下,時間和精力的調節(jié)會使得家庭撫養(yǎng)負擔所造成的壓力比實際理論壓力要小。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四二一”結構假設更多的是基于老年人口撫養(yǎng)比的基礎上演化到對微觀世界的理解,這一假設中對養(yǎng)老壓力的擔憂更多是源于對撫養(yǎng)比理解延伸,即將宏觀比率投射到微觀世界當中,以年齡維度作為家庭當中具體養(yǎng)老壓力和撫養(yǎng)負擔的簡略測度。這種大而化之的方法,不僅忽略了家庭成員的能動特征,不僅夸大了家庭養(yǎng)老壓力,更將家庭“養(yǎng)老問題”嚴重化。
注釋
①穆光宗:《家庭空巢化過程中的養(yǎng)老問題》,《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Call,K.T.,F(xiàn)inch,M.A.,Huck,S.M.,&Kane,R.A.,“Caregivger burden from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Caring for older people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Journal of Marriage &the Family,vol.61,issue 3,1999,pp.688-700.Eisdorder,Carl,“Caregiving:An emerging risk factor for emotional and physical pathology,”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vol.55,issue 2,1999,pp.238-248.Kinney,Jennifer M.,“Home care and caregiving,”In Jamese E.Birrren,editor-in-chief,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San Diego:Academic Press vol.Ⅱ,1996,pp.667-678.McCallion,P.,&Janicki,M.,“Exploring the impact of culutre and acculturation on older families caregiving for person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Family Relations,vol.46,issue 4,1997,pp.347-357.Piercy,Kathleen W.,“Theorizing about family caregiving:The role of responsibility,”Journal of Marriage &the Family,vol.60,issue 1,1998,pp.109-117.
②Bass,David M.,& Noelker,Linda S.,“Family caregiving:A focus for aging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In Kenneth F.Ferraro,ed.,Gerontology:Perspectives and issues(2nd.Ed.),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97,pp.245-246.
③徐勤:《兒子與女兒對父母支持的比較》,《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宋?。骸吨袊莫毶优c獨生子女戶》,《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石燕:《關于我國獨生子女養(yǎng)老經(jīng)濟負擔的調查研究——以鎮(zhèn)江為例》,《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④張本波:《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經(jīng)濟社會后果分析及政策選擇》,《宏觀經(jīng)濟研究》2002年第3期。
⑤黃彥萍:《積極人口老齡化研究》,《人口與計劃生育》2008年第7期。
⑥不僅學術界在談論養(yǎng)老問題的時候經(jīng)常使用這一理論假設作為前提,而且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也經(jīng)常將“四二一家庭結構”作為討論的焦點。
⑦郭志剛:《我國及東、中、西部老年家庭結構比較分析》,載曾毅等著,《老年人口家庭、健康與照料需求成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5頁。
⑧這種家庭的產(chǎn)生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當中老年成員壽命的增長,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來自于年輕一代生育子女數(shù)量的減少。在許多發(fā)達國家,生育子女數(shù)量的減少被認為是個體生育意愿的降低,而在中國更多地是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因而,“四二一”家庭結構所產(chǎn)生的問題也往往被用來印證目前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所存在的負面外部性效應。
⑨穆光宗:《獨生子女家庭非經(jīng)濟養(yǎng)老風險及其保障》,《浙江學刊》2007年3期。王文娟、陳岱云:《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社會支持問題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9期。于長永:《農(nóng)村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風險及其保障》,《西北人口》2009年第6期。夏辛萍:《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困境分析及對策》,《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年第22期。
⑩趙芳、許蕓:《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和社會支持體系分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風笑天:《從“依賴養(yǎng)老”到“獨立養(yǎng)老”——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觀念的重要轉變》,《河北學刊》2006年第3期。風笑天:《面臨養(yǎng)老: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心態(tài)與認識》,《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 梁秋生:《“四二一”結構:一種特殊的社會、家庭和代際關系的混合體》,《人口學刊》2004年第2期。
?劉鴻雁、柳玉芝:《獨生子女及其未來婚姻結構》,《中國人口科學》1996年第3期。
?張二力、陳建利:《現(xiàn)行生育政策下的模擬終身生育水平》,《中國人口科學》1999年第5期。
?宋?。骸丁八亩弧苯Y構:形成及其發(fā)展趨勢》,《中國人口科學》2000年第2期。
?江連海、尹文耀:《試探“四二一”》,《人口學刊》1983年第4期。
?原新:《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支持--從人口學視角的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風笑天:《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5期。
?宋?。骸对僬撍亩唤Y構定義與研究方法》,《人口學刊》,2010年第3期。
?Biegel,David E.,& Blum ,Arthur,“Introduction,”In David E.Biegel & Arthur Blum,eds.,Aging and Caregiving:theory,research,and policy,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Inc.,1990,pp.9-24.
?Loos ,C.,& Bowd,A.,“Caregivers of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Some neglected implications of the experience of personal loss and grief,”Death Studies,vol.21,issue 5,1997,pp.501-514.陳樹強:《成年子女照顧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9頁。
?宋?。骸对僬撍亩唤Y構定義與研究方法》,《人口學刊》2010年第3期。
?老年人對年輕人的依賴通常被理解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經(jīng)濟上的依賴,另一種是生活照顧方面的依賴,然而,根據(jù)馬克思理論,經(jīng)濟價值可以被換算和理解為勞動時間,因而,我們可以將老年人對年輕人的經(jīng)濟依賴和生活照顧的依賴理解為對年輕人勞動時間的依賴,和對生活照顧時間的依賴。反過來,若在家庭當中出現(xiàn)年輕人依賴老年人的情況,也同樣可以按照時間進行理解。因而,這種壓力可以理解為一種時間成本的花費與開銷。
?前人的單一模型忽略了家庭成員選擇不同生育年齡是所造成的差異性,因而通過極端化的方式建立兩維模型,更能解釋不同的類型。
?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極端的現(xiàn)象,不考慮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兄弟姐妹在養(yǎng)老方面所作出產(chǎn)生的作用,因而假設所有家庭當中的第一代夫妻均為獨生子女,且由于生育政策他們也只生育一個子女。
?由于在長期以來一胎化政策在城市里實行的較為嚴格,大部分“四二一”家庭均為城市居民家庭,因而本文所研究的家庭以城市居民為主,同時這些家庭中個體的行為特征也以城市居民的特點為主。
?第二代出生的年代只作為模型的完整性出現(xiàn),而并不作為主要的分析內(nèi)容,因而并不以第二代出生的年代作為基準,而以2010年作為基準,這是為了更方便比較“四二一”家庭形成之后的年代和時間變化,而第二代出生的年代也是以2010年作為基準向前推導而出的。
?按照長時距生育類型進行年齡推算結果。
?按照短時距生育類型進行年齡推算結果。
?按照長時距生育類型進行年齡推算結果。
?按照短時距生育類型進行年齡推算結果。
?涂肇慶、陳寬政、陳昭榮,1992,《臺灣地區(qū)老年殘障率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刊》,1992年第15期。陳寬政、涂肇慶、王德睦:《臺灣地區(qū)老年疾病與殘障之發(fā)展》,載《“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Nasu,I.,&Saito,Y.,“Active life expectancy for elderly Japanese by chewing ability,”Japa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vol.53,no.6,2006,pp.411-423.
?顧大男:《老年人健康變動趨勢和預測方法國際研究動態(tài)》,《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3期。
?Chen,S.,Social policy of the economic state and community care in Chinese culture,Brookfield,USA: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1996.
?顧大男、柳玉芝:《我國機構養(yǎng)老老人與居家養(yǎng)老老人健康狀況和死亡風險比較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
?如果剔除出那些家庭當中沒有第三代,或者第三代已經(jīng)長達不需要家庭照顧的老年人,這一數(shù)字還將更大。
?Freedman V A.,Martin L G.,“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explain an forecasting trends in functional limitation among older Americans,”Demography,vol.36,no.4,1996,pp.461-473.
?Fried L P,Herdman S J,Kuhn K E,et al.,“Preclinical disability hypothesis about bottom of the iceberg,”Aging Health,no.3,1996,pp.285-300.Ferrucci L,Guralnik J M,Simonsick E,et al.,“Progressive versus catastrophic disability:a longitudinal view of the disablement process,”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vol.51,no.3,1996,pp.123-130.
?Manton K 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unctional change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Gerontol,no.43,1998,pp.153-161.Ruigomez A,Alonso J,Anto J M.,“Functional capactity and five-year mortality in a sample of urban community elderly,”Eur J Public Health,no.3,1993,pp.165-171.Scott W K,Macera C A,Cornman C B,et al.,“Functional health status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men an women over 65,”Clin Epindemiol,vol.50,no.3,1997,pp.291-296.Rosa Lamara,“A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bility and survival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differences by age,”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no.56,2003,pp.1201-1192.
?顧大男、曾毅:《高齡老人個人社會經(jīng)濟特征與生活自理能力動態(tài)變化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S1期。
2012-03-21
華中師范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資助計劃
責任編輯 王敬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