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智香
(云南財經(jīng)大學傳媒學院,昆明650221)
漢語中表示“使處于一定的位置”的詞語主要有“置”、“放”、“安”、“措”等。本文主要討論這幾個詞的古今演變以及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分布情況,以期理清其發(fā)展脈絡(luò)。
在先秦到西漢的上古時期,表達“放置”義的常用詞是“置”。置:《說文》:從網(wǎng)直聲。沈錫榮先生認為:“直者,立也,與‘植’義同?!稌そ鹂g》:‘植璧秉珪,乃告大王。’孔傳:‘植,置也。置于三王之坐。’‘置、樹’義同,都是樹立義,引申為放置?!保?]與“置”在“放置”義上意義相通的還有“措(厝、錯)”?!按搿薄墩f文》解釋為“置也”,但二者在用法、使用頻率上都有區(qū)別。使用頻率上,“措”使用較少,“置”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它們在這時期的使用情況如表1。
表1 先秦到西漢時期“放置”義動詞使用情況
由表1可看出,雖然“措”、“置”在“放置”義上彼此相通,但是在使用數(shù)量上“置”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
在語法上二者也有區(qū)別?!按搿笔遣患拔飫釉~,后接表處所的補語。如:
(1)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第十三》)
(2)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fā)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莊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3)徐渠問田鳩曰:“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圣人不見功而接上。令陽成義渠,明將也,而措于毛伯;”(《韓非子·問田第四十二》)而“置”是及物動詞,后接對象賓語,也可接“之”,其具體所指依前面出現(xiàn)的受事賓語而定。如:
(4)乃饋盤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5)宰夫腸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左傳·宣公二年》)
(6)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復進得近,舉筑樸秦皇帝,不中。(《史記·刺客列傳》)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綜上可見,上古時期“措”與“置”雖在“放置”義上意義相同,但在使用頻率和用法上有所不同?!爸谩笔潜磉_“放置”語義范疇的常用詞。
到了中古時期,“措”單獨作“放置”義的用例已經(jīng)很少,在所查語料中只有《顏氏家訓》中使用了1例,且是引用《論語》中的例子。如《顏氏家訓·卷一》:“笞怒廢于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在“放置”義上還是主要使用“置”表示。同時,另一個表示“放置”義的詞“安”出現(xiàn)了。安,本義是形容詞。《說文》:“安,靜也。”“安”的“放置”義是由于應用上的關(guān)聯(lián)引起的,它常修飾“置”?!鞍仓谩北緛硎前卜€(wěn)地放置,但當在連用關(guān)系里省略“置”時,“安”本身就兼有“置”的意思了。[2]“安”、“置”在這時期的總體使用情況如下:
首先,“安”出現(xiàn)的頻率低,“置”在使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這時期的使用情況如表2。
表2 東漢到隋時期“放置”義動詞使用情況
其次,若以搭配對象而言,“安”和“置”一樣是及物動詞,后需接對象賓語,如:
(8)書廚中欲得安麝香、木瓜,令蠹蟲不生。(《齊民要術(shù)·卷三》)
(9)欲作‘愛’者,取蚖珍之卵,藏內(nèi)罌中,隨器大小,亦可十紙,蓋覆器口,安硎泉、冷水中,使冷氣折其出勢……藏卵時,勿令見人。應用二七赤豆,安器底,臘月桑柴二七枚,以麻卵紙,當令水高下,與重卵相齊。(《齊民要術(shù)·卷五》)
(10)其布菜法:每行必莖葉顛倒安之。(《齊民要術(shù)·卷九》)
這時期“安”、“置”連用或?qū)εe形式用例較多,初露新詞對舊詞競爭替代的端倪。
(11)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幾前,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懸甕,意召孔訴問:“此何甕也?”(《搜神記·卷三》)
(12)飼征馬令硬實法:細銼芻,锨擲揚去葉,專取莖,和谷豆秣之。置槽於迥地,雖復雪寒,勿令安廠下。(《齊民要術(shù)·卷六》)
(13)日中搗三千六百杵,訖,餅之。安置暖屋床上:先布麥秸厚二寸,然后置麴,上亦與秸二寸覆之。(《齊民要術(shù)·卷七》)
綜上所述,在東漢到隋的中古時期,雖然“安”的“放置”義已經(jīng)產(chǎn)生使用,在使用范圍和搭配對象上與“置”一樣,但在使用頻率上遠遠低于“置”,“置”在這時期還是處于優(yōu)勢地位,也是這時期“放置”語義范疇的常用詞。
近代漢語時期,表示“放置”義動詞又發(fā)生了變化,那就是“放”的使用?!胺拧钡谋玖x是放逐、流放?!墩f文》:“放,逐也?!庇挚捎糜凇胺胖谩绷x,見《廣雅·釋詁四》:“放,置也?!薄胺拧钡摹胺胖谩绷x在中古時期產(chǎn)生。之后發(fā)展迅速,與“置”形成競爭之勢。由于“安”在這時期繼承中古的用法,并且使用數(shù)量有所擴大,在使用中沒有被“放”替換,而是和“放”一起替換了“置”。由于“安”的用法沒有多大改變,所以這里著重討論“放”。它們在這時期的競爭特點如下。
首先,在使用數(shù)量上,“放”經(jīng)歷了由弱到強的過程。它們在這一時期文獻中的使用情況調(diào)查如表3。
表3說明,唐宋時期,“放”的使用數(shù)量還處于弱勢,元代開始就超過了“置”,占據(jù)了優(yōu)勢。
表3 唐代到清末時期“放置”義動詞的使用情況統(tǒng)計
其次,在搭配方面,“放”可以和“置”、“安”、“擺”等同義詞搭配使用。如:
(14)只見道人挑將經(jīng)擔到來,鋪設(shè)壇場,擺放..佛像供器,鼓鈸鍾磬,香燈花燭?!端疂G傳·第四十五回》
(15)文澤命小廝于每位座前,列一小幾,置放..筆硯一副,花箋數(shù)張,研好了墨,大家就請次賢起句?!镀坊▽氳b·第十七回》
(16)這里雪雁將黛玉的碗箸安放在小幾兒上,因問黛玉道:“還有咱們南來的五香大頭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紅樓夢·第八十七回》)
(17)于老者替荊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
再次,“放”在語法方面不斷發(fā)展,日趨完善。后接補語的情況很多。有“放 +處所詞語”形式,如:
(18)智深把房中一椅獨卓,都掇過了。將戒刀放在床頭,禪杖把來倚在床邊。(《水滸傳·第五回》)
(19)某就問土人:“這包袱是誰的?為何沒人收起?”土人道:“昨兒夜里,不知何人放在這里的?!?《老殘游記·第三回》)
有“放+處所詞語+方位詞”形式,如:
(20)只見過賣卻搬一個熱面,放在合坐老人面前。(《水滸傳·第五十三回》
(21)張順悄悄開了房門,踅到廚下。見一把廚刀,明晃晃放在灶上。(《水滸傳·第六十五回》)
(22)寶玉那里舍的不拿進園去,踟躕再三,單把那文理細密的揀了幾套進去,放在床頂上,無人時自己密看。(《紅樓夢·第二十三回》)
(23)賈母聽說,便命寶玉摘下通靈玉來,放在盤內(nèi)。那張道士兢兢業(yè)業(yè)的用蟒袱子墊著,捧了出去。(《紅樓夢·第二十九回》)
(24)路旁有個小松,他把驢子韁繩拴在小松樹上,車子就放在驢子旁邊,人卻倒回走了數(shù)十步,把子平藏在一處石壁縫里。(《老殘游記·第八回》)
有“放+方位詞”形式,如:
(25)正中設(shè)萬歲龍牌,將御書丹詔放在中間,金銀牌面放在左邊,紅綠錦段放在右邊,御酒表里亦放于前。(《水滸傳·第八十二回》)
(26)就把老殘的行李放在東邊,慧生的放在西邊。(《老殘游記·續(xù)第二回》)
(27)那人拿了藥線放在一邊,即蹲下身子,從竹筒里揀出兩把小鋼刀。(《品花寶鑒·第四十七回》)
(28)亮軒把蠟燈放在旁邊,揉了一會,恐怕水濺了袍子,便將前衿提起些。(《品花寶鑒·第五十八回》)
在這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放”前接狀語的用例,作狀語的有單音詞,也有復音詞。單音詞有“都、也、再、就”等,復音詞有“輕輕、仍舊”等。如:
(29)四人離了酒店,再下了船,把酒肉都放在船艙里,解了纜索,逕劃將開去,一直投阮小二家來。(《水滸傳·第十五回》)
(30)武松雙手只一接,接來輕輕地放在原舊安處。(《水滸傳·第二十八回》)
(31)另用一個小黃帕兒,包著一條雙獺尾荔枝金帶,也放在包袱內(nèi),把來安在烘龍上。(《水滸傳·第五十六回》)
(32)卻裝上十瓶村醪水白酒,還把原封頭縛了,再放在龍鳳擔內(nèi)。(《水滸傳·第七十五回》)
(33)鳳姐吩咐:“螃蟹不可多拿來,仍舊放在蒸籠里,拿十個來,吃了再拿?!?《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34)掀起舊布單簾,來至暗間,從腰間解下包囊,連馬鞭子俱放在桌子上面,撣了撣身上灰塵。(《七俠五義·第一百八回》)
“放”還可以做定語,如:
(35)人瑞看桌上放的書,順手揭起來一看,是《八代詩選》,說:“這詩總還算選得好的?!?《老殘游記·第十二回》)
(36)卻說白公退至花廳,跨進門檻,只聽當中放的一架大自鳴鐘,正鐺鐺的敲了十二下,仿佛像迎接他似的。(《老殘游記·第十八回》)
這時期,伴隨著“著、了”虛化過程的完成,“放”后帶“著、了”的形式已是常見,表示動作持續(xù)、完成的語法意義。如:
(37)當晚三個人投村中客店里來。到得房內(nèi),兩個公人放了棍棒,解下包裹。(《水滸傳·第八回》)
(38)寶玉在床上睡著了,襲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針線,旁邊放著一柄白犀麈。(《紅樓夢·第三十六回》)
(39)那邊放著一張方桌,幾張椅子,中間放了一個大銅煤爐,上面墻上一幅絹箋對子,旁邊壁上一幅細巧洋畫。(《品花寶鑒·第五回》)
(40)看那戲臺上,只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里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老殘游記·第二回》)
(41)桌上放了幾本書,一方小硯臺,幾枝筆,一個印色盒子。(《老殘游記·第三回》)
而這時期,“置”除了如上表所示使用頻率逐漸下降外,它的用法功能也逐漸萎縮,在《紅樓夢》成書的18世紀中葉,還出現(xiàn)“置”單獨做謂語的例子,如:“便又向懷里掏出一個白絹包兒,將包兒里的珠子都倒在盤子里散著,把那顆母珠擱在中間,將盤置于桌上。”(《紅樓夢·第九十二回》)。其后,“置”單獨做謂語的情況越來越少,多以語素形式與“安”組合使用,義域逐漸縮小。
綜上可見,唐代到清末的近代漢語時期是“放”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語法功能豐富,固定組合比“置”豐富。這時期,“置”的使用頻率逐漸下降,在用法上單獨作謂語的情況越來越少,多以語素的形式出現(xiàn),成為一個成詞語素。因此,在《品花寶鑒》所處的19世紀中葉以后的口語中,在表示“放置”之義時,“放”已經(jīng)替換了“置”。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放”的語義范圍和語法、語用功能不斷發(fā)展強化,而“置”的各方面功能不斷弱化。
現(xiàn)代漢語各方言表示“放置”義范疇的成員要比普通話中的豐富些,而且不同的方言區(qū)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方言點“放置”義詞的使用分布情況如表4和表5。①李如龍先生認為:對漢語方言的最粗的分類,可以分為官話與非官話;按照與官話較為接近或差異較大,非官話的東南方言又可分為近江方言(吳、徽、贛、湘)和遠江方言(閩、客、粵)。參見李如龍《論漢語方言比較研究(上)——世紀之交談漢語方言學》(《語文研究》2000年第2期)。
表4 “放置”義動詞在42個方言點使用分布情況
表5 “放置”義動詞的方言區(qū)分布
由表4、表5可以看出,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表示“放置”義范疇的詞語分布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特點。
其一,從方言的分布區(qū)域來看,“放置”義動詞在現(xiàn)代各方言都使用“放”,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情況一致?!爸谩敝辉谀z遼地區(qū)使用。“安”在江淮地區(qū)的南京,閩語區(qū)的福州、雷州等地使用?!跋隆痹陂}語區(qū)的廈門方言中使用。在官話、晉語、徽語區(qū)還使用“擱”,“擺”在江淮地區(qū)以及湘語中使用,在官話區(qū)還使用“著”。
其二,從各方言使用的這幾個主要的“放置”義動詞來看,有的是從上古漢語傳承下來的詞,有的是創(chuàng)新詞。承傳詞如“置”、“安”,在上古時期“置”是“放置”義的常用詞,現(xiàn)在只傳承在膠遼地區(qū)牟平方言中使用。“安”的“放置”義是在中古時期發(fā)生的后起義,與“放”在近代漢語時期成為“放置”義的常用詞。
其三,從各方言使用的“放置”義動詞來看,有些是典型的方言特征詞。“著”是官話區(qū)二級特征詞,只見于官話區(qū),未見于非官話區(qū)的使用。[3]“著”用于“放,擱進去”義,最早見于《太平御覽》:“《博物志》曰:作燕支法:取藍 搗以水,洮去黃汁,作十餅如手掌,著濕草,臥一宿便陰乾。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赤黃汁,盡得赤汁而止也?!?《太平御覽·卷七百一十九》)“擱”也是一個官話特征詞,“擱”是由“閣”發(fā)展而來?!伴w”用于“放置”義最早見于唐代張鷟的《游仙窟》:“十娘即喚桂心,并呼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薄皵[”是北部吳語的二級特征詞,如:書擺在桌子上;衣裳收好擺好?!都崱飞下曅讽嵅抠I切:“擺,開也?!薄锻ㄋ拙帯るs字》:“擺,《釋名》:‘兩旁引翣曰披,披,擺也。各于一旁引擺之,備欹傾也?!衽帕袃x仗曰擺,因此?!薄端疂G全傳·第十七回》:“當先一只船上,擺著三五十個小嘍啰?!眳钦Z中的安放義從“排列”引申而來。[4]外區(qū)方言見于近江方言贛方言中。
從以上對“放置”語義范疇詞歷時發(fā)展情況和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共時分布的描寫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其一,“放置”義動詞從上古發(fā)展到近代經(jīng)歷了一個新舊詞更替的過程。上古時期主要是用“置”來表達“使處于一定的位置”意義。“置”是上古至中古時期“放置”義的主導詞。雖“安”在中古時期的“放置”義已經(jīng)產(chǎn)生,但由于使用頻率低,未能取代“置”占據(jù)常用詞的地位。到了近代漢語時期,“放”在搭配對象、義域方面不斷擴大,逐漸取代了“置”成為“放置”義的主導詞,沿用至今。
其二,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放置”義動詞比通語中要豐富,既有承傳詞,又有創(chuàng)新詞。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義動詞反映了不同的歷史層次?!爸谩?、“安”、“著”同是歷史傳承詞,卻處于不同的歷史層次。“置”傳承于上古,“安”、“著”傳承于中古。就地域差異來說,官話區(qū)多說“放、擱、著”,江南各方言除“放”之外還說“擺、安”,最獨特的是閩南話說“下”,聲母讀k(匣母、群母不分),從這可以看出是古漢語的留存。
[1]沈錫榮.古漢語常用詞類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65.
[2]王鳳陽.古辭辯[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691.
[3]劉曉梅,李如龍.官話方言特征詞研究[M]//李如龍.漢語方言特征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15.
[4]錢乃榮.北部吳語的特征詞[M]//李如龍.漢語方言特征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