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梅
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同伴依戀的相關研究
周 梅①
目的 探討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同伴依戀的關系。方法 通過對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對其父母養(yǎng)育方式和同伴依戀進行研究。結果 父母養(yǎng)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 5這6個因子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t=3.045,3.499,23.430,3.277;P<0.01;t=2.094,23.644;P<0.05);F4因子與M 5因子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F=5.720,6.248;P<0.01);父母養(yǎng)育方式中的F1和M 1因子與同伴依戀呈顯著正相關(r=0.331,0.367;P<0.01);F2、F5、M 3、M 4這4個因子與同伴依戀呈顯著負相關(r=20.213,20.276,20.224,20.165;P<0.01)。結論 積極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同伴依戀;相關研究
依戀是指嬰兒與主要撫養(yǎng)者(通常是母親)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lián)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縱觀國內(nèi)外關于依戀的研究,主要包括依戀概念的提出、依戀形成發(fā)展理論、依戀評估方法的發(fā)展、依戀與個體心理及行為發(fā)展關系的幾方面的內(nèi)容[1]。然而對依戀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因素還很少進行探討,尤其是同伴依戀。家庭是每一位子女的最初生活場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行為塑造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特質、親子互動方式、家庭的支持功能等[2]。而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期,隨著身體發(fā)育的急劇變化,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自我意識和情緒的迅速增長,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上日益顯示出與童年完全不同的特點,并在人際關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因此,本研究探討青少年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同伴依戀的相關研究,從而豐富依戀領域的理論研究。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高郵市
1所初中學校的初二、初三2個年級各2個班;以及1所高中學校的高一、高二2個年級各2個班,共331人。被試的年齡范圍在15~19歲。除去沒有按要求填寫項目的作答者,有效樣本為246人(74.32%),被試的構成情況見表1。
1.2.1 父母養(yǎng)育方式評價量表采用岳冬梅等修訂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該量表由66道題目構成,包括父親養(yǎng)育方式的6個因子:F1(情感溫暖與理解關心)、F2(懲罰嚴厲)、F3(過分干涉)、F4(偏愛被試)、F5(拒絕與否認)、F6(過度保護)和母親養(yǎng)育方式的5個因子:M 1(情感溫暖、理解)、M 2(過干涉、過保護)、M 3(拒絕、否認)、M 4(懲罰、嚴厲)、M 5(偏愛被試)。每個題目均有1~4級,分別為“從不”“偶爾”“經(jīng)?!薄翱偸恰?計分時分別計 1、2、3 和 4。各因素得分為各條目分數(shù)之和。本次測試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90[3]。
表1 被試的性別和年級構成情況
1.2.2 同伴依戀問卷 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戀問卷”(IPPA)中的同伴依戀問卷,共25題,為自陳量表形式,每一個項目都在L ikert 5點量表上進行計分,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個等級[4]。其中包括3個分量表:同伴信任(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信任)、同伴溝通(語言交流的程度和質量)、同伴疏離(疏遠感和孤立感)。3個維度均采用平均分,同伴疏離反向計分后與同伴信任和同伴溝通維度的分數(shù)相加的平均分為同伴依戀的分數(shù)。本次測試各分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分別為0.81、0.91、0.69,總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85[5]。
用SPSS 11.5對通過發(fā)放問卷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包括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
2.1.1 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性別差異 通過對父母養(yǎng)育方式在性別因素上進行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父親養(yǎng)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這5個因子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母親養(yǎng)育方式中的M 5因子在性別上也存在差異,見表2。
2.1.2 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年級差異 對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年級差異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父母養(yǎng)育方式中,F4因子和M 5因子均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見表3。通過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高二年級與初二、初三年級在父親偏愛被試因子和母親偏愛被試因子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在母親偏愛被試因子上高一年級與初二年級也存在顯著差異,見表4。
表2 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性別差異s)
表2 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性別差異s)
注:*P<0.05,* *P<0.01,下同
父母養(yǎng)育方式各因子 男 生 女 生 t F2(懲罰嚴厲) 18.26±6.08 16.11±4.94 3.045**F3(過分干涉) 21.42± ±3.83 3.499**F4±4.8323.430**F58.67±2.77 3.277**F6.53 10.61±2.40 2.094*M 1.59±3.57 3.56±4.8223.644*
表3 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年級差異(±s)
表3 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年級差異(±s)
父母養(yǎng)育方式各因子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F F4(偏愛被試) 1.59±3.49 1.58±3.55 2.91±4.35 4.24±5.22 5.72**M 5(偏愛被試) 1.49±3.55 1.58±3.52 3.04±4.54 4.29±5.08 6.248**
表4 均數(shù)多重比較檢驗結果
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同伴依戀存在顯著相關。其中,F1、M 1與同伴依戀各因子呈顯著正相關;F2、F5與同伴依戀各因子呈顯著負相關;M 3與同伴依戀各因子存在顯著負相關,M 4與同伴溝通、同伴疏離因子存在負相關,見表5。
表5 青少年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同伴依戀的相關(r)
在父親養(yǎng)育方式F2、F3、F5、F6這些因子上的男生得分比女生高,這說明男生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消極養(yǎng)育方式。這與孫圣濤、張薇的研究結果一致:父母對女兒要比對兒子更易采用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6]。原因可能是女孩較為柔弱,也較聽話,而男孩易調(diào)皮、固執(zhí)和難管;加之男孩通常被寄予厚望,這與國外的研究相似。從F4、M 5因子可以看出父母比較偏愛男生,這可能是我國長期以來“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對男孩抱有的期望與要求遠遠高于女生。
子女年級越高,受到的父母偏愛越多。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子女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懂事。在學習上能夠端正態(tài)度、認真踏實、自覺完成學習,不再需要父母的嚴加看管與督促;在生活上能夠獨立的處理一些事情,也不需要父母費心;在情感上也能夠與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逐漸不再反抗、抵制父母的一些思想、行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成熟,生活中更加懂得父母,使得父母更加偏愛年級高的子女。二是父母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子女面臨著學業(yè)加重的壓力以及升學的壓力,尤其是我國目前的高考,父母為了子女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好的成績、考上好的大學,他們盡量滿足子女的要求,甚至有的父母為了讓子女取得好的成績千方百計的討好子女?;谏鲜鰞煞N原因,父母更加偏愛高年級的子女。
父母對子女予以情感溫暖與理解關心一般指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見和思想,保護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經(jīng)常與子女進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能從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雙方處于一種情感洋溢的氛圍中。這是一種積極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同伴關系的發(fā)展[7]。如果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經(jīng)常當著別人的面打孩子或訓斥孩子,有的懲罰往往超過子女應受的程度等,在這種養(yǎng)育方式下長大的子女,與其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對其同伴產(chǎn)生比較粗暴,具有攻擊、反抗等行為;不相信人與人之間存在依賴和信任。
研究表明,長期過多懲罰、批評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易使子女產(chǎn)生社會適應問題,不能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導致孩子不自信、不快樂,以自我為中心、情緒不穩(wěn)。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父母不要對子女懲罰嚴厲、當眾責罵,讓孩子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正確處理好與同伴的關系,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
[1]包克冰.中國和馬來西亞青少年依戀的比較[D].浙江:浙江大學,2005
[2]張麗華.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研究綜述[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200:17219
[3]岳冬梅.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1612167
[4]A rm sden G,Greenberg M.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7,16:4272454
[5]雷厲,伍亞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戀與其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9,7(2):81286
[6]孫圣濤,張薇.中學生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2):1262127
[7]關穎.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化[J].天津社會科學.1994,4:782 79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Peer Attachment of Adolescents.
Zhou M ei.S chool of Educational S cience,
Yangzhou U niversity,Yangzhou225009,P.R.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peer attachment.M ethodsU sing questionnaires to study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peer attachment of 246 adolescents in senior school and junior school.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F2 and F3 and F4 and F5 and F6 and M 5(t=3.045,3.499,23.430,3.277;P<0.01;t=2.094,23.644;P<0.05);There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rades in F4 and M 5(F=5.72,6.248;P<0.01);By correlation analysis,F1 factor and M 1 factor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 ith peer attachment(r=0.331,0.367;P<0.01);F2,F5,M 3 andM 4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 ith peer attachment(r=20.213,20.276,20.224,20.165;P<0.01).ConclusionPositiv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is good for the health of adolescents,and can promote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 dolescent;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Peer attachment;Correlation analysis
① 中國.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25009 E2mail:zhoumei2005518@126.com
20122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