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功,王潤榕
(江蘇省揚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揚州,225007)
腸套疊是嬰幼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空氣灌腸復位是腸套疊的重要診斷手段,也是目前最常用的腸套疊復位方法。然而患兒在接受整復治療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量的X線照射,這對小兒特別是其性腺的發(fā)育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針對這一不利影響,上世紀80年代就已有學者進行過如B型超聲監(jiān)控下整復腸套疊的一些探索和研究[1],但Hadid等[2]對上述此類方法進行比較后,認為X線下空氣灌腸對腸套疊的診斷和治療最為有效,因此,如何縮短X線下空氣灌腸的復位時間以減少輻射接受劑量逐漸引起學界的關注。
篩選2007年6月—2010年12月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成功的病例中篩選出套頭位于結腸肝曲處的回結套病例62例,分為A、B 2組,A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齡4~ 59月 ,平均(20.18±14.19)個月,B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齡2~ 107個月,平均(21.97±22.85)個月,2組病程均在 24 h內,患兒精神狀態(tài)良好,無血便,空氣灌腸復位過程中整復儀壓力無波動(肛門無漏氣現(xiàn)象),復位后回盲瓣處未見喇叭口狀軟組織塊影(回盲瓣水腫)。使用Neusoft NSX-RF2900 plus數(shù)字胃腸機,廣東今健JS-628E電腦遙控灌腸整復儀。
常規(guī)立位胸腹透視后,患兒左側臥位,臀部墊一次性床單,經(jīng)肛門插入涂有少量液狀蠟油的16 F Foley氏雙腔管,向氣囊內注入30 mL空氣,連接導管及整復儀,設定保險壓力為12 kPa,取仰臥位,平放雙腿,囑2名患者家屬,一人雙手抓住肩膀,一人雙手擠壓兩側臀部(防肛門漏氣),臂膀輕壓患兒雙膝,并告知患兒家屬,如復位過程中患兒出現(xiàn)嘔吐,可將小兒頭偏向一側,并擦凈患兒口內嘔吐物(防吸入引起窒息)。先以6~8 kPa向腸管內注入空氣,待套頭出現(xiàn)后,迅速點片,查看儀器顯示時間,A組繼續(xù)以6~8 kPa恒壓灌腸,如遇有套頭停止不動時,壓力以2 kPa遞增,直至套頭軟組織塊影消失,小腸充氣呈沸騰狀,迅速點片并記錄時間;B組迅速將壓力升至12 kPa復位,直至復位,點片記錄時間;完成后,攝腹部立位片1張。并囑患兒家屬禁食禁水6 h,至接診醫(yī)生處進行后續(xù)治療。
復位時間取套頭影消失,小腸充氣時刻的儀器顯示時間減去起初診斷性灌腸,套頭出現(xiàn)時刻的顯示時間。A、B組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2組復位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A、B組年齡、復位時間()
表1 A、B組年齡、復位時間()
*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年齡/月 平均復位時間/min A 組 33 20.18±14.15 0.455±0.109 B組 29 21.97±22.85 0.352±0.130*
空氣灌腸復位的原理是向結腸內通入氣體,在氣體壓力的推動下,套頭向后退縮。壓力是套頭退縮的原動力,理論上壓力越高,套頭退縮得越快,復位時間也就越短。研究表明,正常腸管可承受26.6 kPa的壓力[3],而腸套疊患者由于局部腸管血運差,套入部發(fā)生痙攣、水腫、壞死等改變,使得腸管承受力發(fā)生不同程度下降。動物實驗[4]表明,正常家兔腸管耐壓為18 kPa,發(fā)生動脈性腸壞死后耐壓為8 kPa。文獻[5]報道,在選好適應癥后,診斷性空氣灌腸安全壓力范圍在6~8 kPa,整復壓力選擇10~16 kPa較為適當。嚴格按照適應癥選擇施術對象,從8 kPa開始加壓是相對安全的。有學者[6]不主張壓力從6 kPa開始,理由是注氣會引起患兒腸管痙攣,尤其套疊鞘部的腸管,進而引起套入部腸管的靜脈血流障礙,發(fā)生腸管壁水腫,增加復位的困難。從8 kPa開始跳至10 kPa,最大為11 kPa,這樣能減少逐漸增加壓力引起的腸痙攣次數(shù)[6]。本科2002—2011年使用電腦整復儀以來,保險壓力設定為12 kPa,完成了2706例腸套疊整復,僅1例發(fā)生腸穿孔(此患兒術后證實為先天性腸黏膜缺損)。
選擇直接高壓灌腸復位時,還應特別留意以下幾點以減少發(fā)生腸穿孔等意外的風險:①因為套疊發(fā)生時間越長,出現(xiàn)腸壞死的概率越高。所以必須仔細查看檢查申請單所注的腸套疊發(fā)病時間。實際中臨床醫(yī)生對這一標準的把握往往不十分準確,一方面由于患兒不能提供可靠有效的主訴,另一方面有時甚至部分監(jiān)護人也不能說清楚具體發(fā)病時間,這時就格外需要注意觀察、了解相應的癥狀和體征;②患兒有無血便或果醬樣便,血便或果醬樣便往往提示腸管有水腫、滲出、壞死等改變,而且出現(xiàn)的時間越早,越是難復位,壓力使用越應謹慎;③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一般套疊的時間越短,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越好,但如發(fā)現(xiàn)患兒面色蒼白、無陣發(fā)性哭鬧、灌腸時無掙扎,應該禁用直接高壓灌腸。
[1]宋德明,孫建德,張方安,等.B型超聲監(jiān)控下整復腸套疊的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1987,21:257.
[2]Hadidi A T.EL shal N childhood intussuception comparative study of nunurgical mnagement[J].J Pediatr Surg,1999,34(2):304.
[3]劉立煒.小兒腸套疊非手術治療的現(xiàn)代觀[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1992,1(1):70.
[4]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4:364.
[5]潘恒,薛志浩,楊乘祥,等.手法輔助空氣灌腸整復小兒急性腸套疊[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8,14(1):41.
[6]劉宏,李雪巖,王國華,等.空氣灌腸治療小兒腸套疊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2,1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