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
文化強國的核心是文化領導權
陶東風
專家簡介:
陶東風,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文藝學、當代中國文藝思潮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出版《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等相關著作10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獲得第三屆、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多項獎項。
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文化強國,在我看來,文化強國的核心,是文化領導權;而建立文化領導權的核心,則是建構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和影響力、傳播力的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領導權的概念是意大利的共產黨前總書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葛蘭西提出來的。依據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的實質,是通過一種非暴力的手段來塑造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贏得大眾對于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積極贊同。這種贊同之所以是“積極”的,是因為它建立在社會各界廣泛對話和民主協商基礎上,是對主導意識形態(tài)具有積極意義的響應,而不是消極無奈的服從。這種所謂“主導意識形態(tài)”,我以為就是核心價值體系。葛蘭西強調,大眾之所以能夠積極贊同而不是消極服從,乃是因為文化領導權不是赤裸裸的暴力,也不是自上而下貫徹的“圣旨”,而是通過廣泛民主的協商制度形成的思想、文化、輿論領域的引領力量。文化領導權不同于警察、軍隊等政治社會的控制方式,而是在市民社會領域建構的,典型的市民形則是各種民間的自主組織,如協會、學校、大眾傳媒等。這些領域的特點是其非暴力性質,但卻是贏得文化領導權的關鍵領域。我認為它也是塑造和形成大眾的價值共識、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領域。
從文化領導權的角度來看,一個執(zhí)政黨的文化是否具有凝聚力,是否掌握了領導權,其標志決不是它的背后是否有槍桿子支持,可以強迫人民不說話,而是人民是否自發(fā)贊同它的核心價值觀和施政方針。如果它既符合執(zhí)政黨的利益,又符合大眾的利益,因此得到了大眾的積極贊同,那么,它就是有凝聚力的,是掌握了文化領導權的標志。在這里,應該特別強調傳媒的重要作用,傳媒是否能在享受充分自主的前提下自發(fā)傳播執(zhí)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維護國家利益,是執(zhí)政黨有沒有真正掌握文化領導權的重要標志。
正因為這樣,在依靠恐怖和暴力推行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統治者盡管看起來牢牢控制了文化陣地和輿論領域,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口號似乎暢通無阻,但事實上沒有掌握文化領導權,因為這種統治是依靠暴力來實現或支持的,它的文化問題和思想問題是通過非文化、非思想的手段“解決”的(其實不是解決而是懸置),其主導意識形態(tài)實際上是以暴力和專制為后盾強行推行或維持的。這恰恰說明統治者還沒有確立文化領導權,所以要用非文化的手段來解決文化的問題,通過非思想的方式來控制思想。它的文化控制權(不是真正的領導權)實際上是在葛蘭西所說的“政治領域”強制確立的,而不是在市民社會通過社會各界的廣泛對話形成的,如果主導意識形態(tài)真正深入人心了,也就不必使用暴力和強制了。
還有一種情況:統治者通過表演化、道具化、裝飾化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維持表面上的統治合法性。比如在有些轉型中的國家,人民已經不再相信那套主導意識形態(tài)話語,但又不能直接對抗,于是在私下里嘲笑它、戲弄、調侃、應付它。被統治者真正奉行的實際上是另外一套價值觀和思想方法。這就形成了“雙重思想”,出現人格分裂。這些國家也沒有獲得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tài)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而是被懸置起來了。
能夠贏得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積極贊同的價值理念,只能是一種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理念,是能夠把人民利益、國家利益,政黨利益統一起來的價值理念,是可以統一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價值理念,這樣一種能夠被社會各界、各群體接受的、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普遍性的價值和理念,我認為就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決定指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guī)范?!边@就很明確規(guī)定了核心價值體系是全民族的一個指導思想。我們黨在歷史上曾經提出過很多“指導思想”,有些指導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不適用了,有些指導思想并沒有很好的得到踐行。這次的核心價值體系理論是否能夠得到落實,關鍵在于它能否真正成為得到民眾積極響應的文化領導權。
能夠引領社會思潮、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和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是得到大眾積極擁護的,因此也是能夠落實在行動當中的,而不是流于口號形式的。雖然李長春同志也說回答核心價值體系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現在還為時尚早,但我覺得有它的一些特征是可以描述的。
第一個特征,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像中國的這樣一個大型國家,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都具有不同的信仰、生活方式、生活理想,能夠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的核心價值體系,不可能不充分尊重這種多元性和差異性,為不同群體和個人的生活方式選擇留下足夠的自由空間。所以它是包容的、開放的,而不是狹隘的、片面的。它必須和開放社會相適應。只有這樣,才會被不同的群體和階層贊同,才能容納各種不同宗教信仰和地方性的風俗習慣,才能促進而不是破壞社會和諧。只有一個包容的社會,才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異質社會,一個充滿了差異的異質社會。現代社會的和諧也是尊重差異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高度同質化的古典極權型“和諧”,也不是一種推行單一宗教信仰的那種“和諧”。如果在一個充滿多元差異的社會,奉行單一、狹隘、排他的核心價值體系,必將導致尖銳的社會沖突。就像六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要“大力弘揚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p>
第二,這樣一種和多元社會、多元價值觀相適應、具有開放性的體系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是基礎性的,也就是說,能夠適應全社會不同階層和群體,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底線和行為規(guī)范,是一種低調的公民道德,而不是高調的圣人倫理,是一種世俗性的道德,而不是宗教性的道德。它不是要人人都成為滅絕七情六欲的圣人,而是要人人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同時,核心價值體系要面向全民的,而不只是面向黨員的,是對普通的百姓的要求,而不是對領導干部的要求。所以李長春同志明確說,核心價值體系必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基本的價值行為和準則?!币虼怂膊荒苁侵贿m合于模范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高調道德標準,而是部分一般市民都應該達到、也能夠達到的基本道德標準。
第三,作為統一指導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必須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必須在充分的民主協商公共討論之后形成,必須在社會各階層討論和協商之后形成的共識,而不是自上而下強加的“圣旨”。對此,六中全會決定也做了明確的表述:“全會對推進文化改革發(fā)展作了部署,強調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理想和道德基礎,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睕Q定在講核心價值體系建構的時候強調了“雙百”方針,是有深意的。核心價值體系一定要在廣泛征求民意、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基礎上通過正當的合法程序去建構,而不是自上而下強加下來的,“二為”方向是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宗旨,而“雙百”方針則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機制。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研究”(項目批準號:11&ZD02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