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樂 張中印
(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競技健美操“托馬斯”技術特點及訓練方法探析
陶 樂 張中印
(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根據(jù)文獻資料及訓練實踐經驗,指出“托馬斯”的技術特點以及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常出現(xiàn)的錯誤,并根據(jù)健美操及體操訓練領域專家的建議,對高水平健美操運動員訓練實踐提出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
競技健美操;“托馬斯”;技術特點;訓練方法
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托馬斯”來自競技體操,屬于A組動力性力量動作,難度值為0.6,目前在國內外高水平競技健美操比賽中應用的非常廣泛?,F(xiàn)代健美操的比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難度動作分值的高低,“托馬斯”動作本身的分值并不算高,但由其衍生的與轉體和“文森”相結合的動作,動作分值高達0.8-1.0。對于部分有過專業(yè)體操訓練經歷的運動員來說,掌握健美操的“托馬斯”難度并不大,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從事健美操運動的青少年并沒有專業(yè)體操訓練的經歷,對他們來說,這個動作就成為阻礙他們繼續(xù)向更高水平邁進的屏障。那么“托馬斯”的技術特點是什么呢?運動員需要哪些素質訓練和技術訓練才能掌握這個動作呢?這成為國內很多從事健美操運動的教練員和運動員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2.1研究對象
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托馬斯”的技術特點及訓練方法。
2.2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重點查閱健美操、體操、運動訓練學等有關的書籍、著作及論文,了解最新的國內外有關“托馬斯”的技術及訓練方法的發(fā)展動態(tài)及指導信息。
2.2.2 專家訪談法
對國內健美操、體操領域的專家、高水平教練員、運動員進行關于“托馬斯”技術特點及訓練方法的訪談。
2.2.3 對比分析法
對健美操和體操兩個項目中的同一個動作的技術進行對比分析。
3.1體操、健美操運動員“托馬斯”完成特點分析
健美操比賽中運動員在完成“托馬斯”時有一個特點:難度減分和失誤一般都是由于運動員在完成動作過程中腳、腿或臀觸地,這樣的情況多見于無體操訓練基礎或運動技術存在缺陷、對動作技巧的掌握不成熟的運動員身上。這類運動員技術上的表現(xiàn)是動作不流暢、轉動半徑短;另一方面,一些有體操運動背景的運動員他們動作技術趨于完美,無論是競賽還是訓練中完成“托馬斯”,其成功率非常高;動作技術給人感覺非常流暢、輕巧,且動作幅度大。
3.2“托馬斯”的技術特點
健美操項目中“托馬斯”的技術雖與體操總的技術要點類似,但在動作完成的場地和對動作的要求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差別,如圖1、圖2所示。
圖1 鞍馬“托馬斯” 圖2 地面“托馬斯”
因此我們應該對體操的“托馬斯”技術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再分析、總結健美操的“托馬斯”技術特點,最后將二者進行比較,找出其技術同異點。在競技健美操項目的“托馬斯”訓練中不妨效仿體操運動員的技術優(yōu)點,以便最大限度提高自身動作技術水平。
3.2.1 鞍馬項目中“托馬斯”的技術特點
“托馬斯”在鞍馬項目中的技術特點:通常將運動技術劃分為前支撐、右支撐、后支撐、左支撐四個階段。動作完成是充分利用兩手推撐的力量和擺腿速度及動能進行旋轉的[1]。
1)身體重心
動作技術中重心位置的特點是:重心位置在馬前、后、左、右的高度和幅度應大而且基本相等[2]。重心在四個支撐階段中的變化表現(xiàn)為:雙手前支撐時重心位置最高,而雙手后支撐時重心位置最低。使重心保持在較高位置,這是全旋的關鍵技術。因此,運動員在雙手前支撐階段應盡量提高身體重心,使身體重心獲得較大動能繞垂直軸轉動;在由前支撐向后支撐繞越時,運動員主要依靠雙手推撐馬身獲得外力使重心提高,延長雙臂支撐的時間[3]。
2)分腿開度
運動員在完成動作過程中兩腿應盡量側分,上面腿高舉,下面腿遠伸,兩腿開度拉大,分腿角度應接近橫劈腿。從難度動作的完成質量來看,分腿幅度越大,動作就越漂亮,但從以往的研究結果來看,分腿幅度越大,完成動作就越困難[4]。不過如果此動作體現(xiàn)不出兩腿開度和繞越幅度大的特點,就與一般的分腿繞越動作差不多[5]。
3)高側擺腿
要使“托馬斯”達到大幅度的要求,必須使兩腿的側擺達到一定的高度。同側腿的高擺有利于異側腿的繞環(huán),有利于提高身體重心,同時也有利于完成大分腿的動作,可加快全旋動作的速度。雖然在整個動作過程中側擺腿的時間很短,但這個動作技術卻是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動作的關鍵[6]。
4)轉動速度
速度對完成“托馬斯”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托馬斯”動作中,兩腿的運動速度是不同的,側擺時比繞環(huán)時的速度慢,這種兩腿速度快慢交替形成了“托馬斯”全旋的特殊運動節(jié)奏。運動時主要是利用雙手支撐階段已獲得的回轉能量完成轉動[7]。
5)支撐手與肩
在“托馬斯”動作過程中,肩角開度越大,身體重心就越高,重心移動的速度相應較慢;反之,肩角開度小時,身體重心位置就低,重心速度相應較快[8]。在動作過程中,雙手前撐階段肩角大、重心位置高,轉動半徑大、重心速度小;在雙手后支撐階段,由于受肩關節(jié)的限制肩角較小,重心位置也較低,所以此階段必須使重心速度加快,才能順利完成動作,否則臀部就會碰在鞍環(huán)上。
3.2.2 競技健美操“托馬斯”全旋的技術特點
從以往競技健美操中“托馬斯”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做出的對競技健美操“托馬斯”技術特點的結論來看,在完成動作過程中質(重)心高度先上升后下降,在雙手后支撐初期達到最高[9]。分腿角度在雙手后支撐階段最大;單手支撐的時間明顯長于雙手支撐[10]。運動員在完成“托馬斯”動作時,應注意手的及時撐地,否則容易造成動作失敗;肩角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動作完成;同時應注意在動作開始階段增大分腿角度以增加轉動速度[11]。
3.3“托馬斯”全旋訓練方法與手段
3.3.1 學習“托馬斯”全旋需具備的身體素質
要學習“托馬斯”先要看運動員是否具備完成動作的身體素質。從“托馬斯”的技術特點來看,“托馬斯”對運動員的肩帶支撐(整個上肢及肩帶的肌肉力量)、腿的柔韌性、靈活性、控制能力及髂腰肌、股四頭的爆發(fā)力的要求相對要高一些[12],因此,有針對性地提前加強相關的身體素質能為高質量地掌握“托馬斯”技術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一般來說,達到一級水平的運動員基本上均已具備完成“托馬斯”所需的各項身體素質。如果是身體素質欠缺者,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高較弱部分。
1)上肢及肩帶的支撐訓練
“托馬斯”動作自始至終都是由上肢撐地,因此對上肢和肩帶的支撐力要求極高。上肢及肩帶的支撐訓練應把訓練重點放在加強支撐頂肩能力的訓練上,練習可采用倒立形式(如靠墻倒立、倒立行進、倒立轉體),水平支撐形式(如水平支撐控,推小車、水平支撐轉體),垂直支撐形式(如支撐頂肩、雙杠上支撐行進)等方法。
2)腿的柔韌性、靈活性、控制能力訓練
對腿部訓練除了柔韌練習(縱叉、橫叉)加大腿、髖的開度之外,還需提高腿的控制能力,可以多運用加強腿部的定點控等方法進行訓練。
3)髂腰肌、股四頭的爆發(fā)力和控制力訓練
由于“托馬斯”有要求較高的兩個高側擺腿技術,因此對髂腰肌、股四頭的爆發(fā)力訓練不可忽視;最簡易的方法就是單次或多次的快速大踢腿練習,并可加小沙袋予以負重訓練;還可以采用肋木懸垂負重分腿舉腿[13],但建議采用動與控相結合的練習;此外,根據(jù)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還可以采用單腿撐于平衡球上的旋腿、展髖練習[14],如圖3。
圖3 單腿撐平衡球展腿訓練
3.3.2 技術學習與訓練
在學習動作技術時可把動作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練習,分別為啟動階段(從側步準備到向右側擺腿至左手支撐階段)、過渡階段(從左手支撐階段結束至雙手后支撐階段)、結束階段(從左側擺腿推左手到右手支撐階段至夾腿雙手前支撐結束)。在進行完整動作訓練前先要清楚完整動作的技術要領,特別要了解兩腿擺動的路線,可以坐在地上模擬,體會動作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可以借助外力的保護與幫助,使兩腿離地完成旋腿動作。
1)啟動階段訓練
該階段可謂是學習“托馬斯”技術的最重要階段,對最終習得的動作技術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訓練中我們要特別注重這一階段的訓練。該階段訓練重點即通過蹬腿、雙手支撐及快速有力的側擺腿使身體迅速獲得高重心和大的轉動速度。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該階段技術掌握越好,就越有利于后兩個階段的學習,并且在整體技術上也越好;對于后續(xù)以“托馬斯”全旋為基礎的高分值難度的發(fā)展也有積極作用。運動員在練習中要特別注意右手的支撐,要保證右手足夠的支撐時間、有效的支撐(右手撐上力)、有力的推手使身體重心向上提高。而決定該階段技術的好壞則取決于向右的側擺腿動作。要判定擺腿速度是否夠快、擺腿高度是否達到肩以上、身體重心是否被提高、有沒有通過右擺腿把身體拉長、幅度拉大、使左腿的髖關節(jié)完全伸展開。此階段訓練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則運動員的想完成心理反而會使未獲動力定型的技術變形,從而影響整體技術和學習進度。
2)過渡階段訓練
過渡階段的訓練重點集中在右手的頂肩推手后的及時撐地和兩腿的盡量側分,以便使身體重心達到最高。撐手不及時就會破壞全旋的過程、旋轉路徑和速度,最終導致重心降低甚至失敗。而注意加大分腿則可在保證重心高度的同時加大轉動速度,有利于動作的完成。
3)結束階段訓練
通常做到這一階段,把“托馬斯”做過來已經不是問題了,但此時多易出現(xiàn)腳蹭地的情況。應注意左腳積極側擺,主動頂左肩推左手把重心移到右手上,然后提髖、頂右肩、迅速繞回右腿后夾腿,并快速支撐左手。雖然結束階段對動作的收尾很重要,但是如果覺得動作結束部分吃力、易失誤或是腿蹭地,有時候不僅僅是結束部分的側擺腿和推手頂肩問題,更多時候是因為第一階段(啟動階段)的技術不足或變形導致。
在上述教學訓練過程中,應始終抓住“側伸”和“側擺”兩個技術環(huán)節(jié)。讓腿走遠路線,拉長旋轉半徑。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整個全旋動作的高重心,并且利于動作穩(wěn)定性,還可提升完成的整體美感。
3.4“托馬斯”全旋常見錯誤及解決方法
3.4.1 動作過程腳蹭地
錯誤成因一般包括兩部分:雙手后支撐階段的重心高度不夠;結束部分的技術不足。解決辦法:增加動作過程中肩關節(jié)角度,提高身體重心,加快全旋速度。左腳積極側擺,主動頂左肩推手并快速支撐。
3.4.2 收髖動作幅度小、半徑短
錯誤成因:缺乏“側伸”和“側擺”兩個技術過程。上舉腿側擺不足,下面的腿走近路,急于繞越。這樣既影響了兩腿的開度,又降低了動作幅度及旋轉半徑。
解決辦法:加強側擺腿、特別是側伸腿的訓練(即啟動階段的訓練)??山柚o助練習解決(給運動員需到達的側擺腿和側伸腿的位置一個定點標志,使運動員有意識地朝目標點伸展)。
3.4.3 重心低
錯誤成因:缺乏有效支撐和頂肩推手。側擺腿不充分,未能把身體向上提升。解決辦法:加強啟動階段的雙手支撐和有力的頂肩推手(右手)的輔助練習;加強側擺腿的速度和高度,并要求運動員在側擺腿同時體會推肩(左肩)動作以加大肩關節(jié)角度,從而提高身體重心。
3.4.4 單臂支撐時間過長
錯誤成因:頂肩推手后的撐手不及時。撐手不及時不僅會導致重心降低還會降低動作穩(wěn)定性使失誤率增加。解決辦法:提示運動員主動快速的回撐。
4.1結論
1)非競技體操出身的健美操運動員在完成“托馬斯”時完成質量低、失誤率較高,主要表現(xiàn)是身體不夠舒展、臀部、腿部及腳步容易觸地。
2)地面上做“托馬斯”與鞍馬上比,對健美操運動員第一階段的要求比體操運動員更高、更難。健美操“托馬斯”從俯撐開始,身體無法獲得高重心,只有通過雙手前支撐階段末期右手的用力推撐地面,右腿用力向右側上方擺動,使身體獲得向上的速度,從而使身體重心提高,并在雙手后支撐階段利用雙手的用力撐地以及向上提臀展髖使重心達到最高。
3)運動員在完成“托馬斯”動作時經常會出現(xiàn)下述錯誤動作——腳蹭地:身體重心低,主要是因為支撐肩打開角度小、全旋轉動速度慢;收髖、動作半徑短:缺乏腿部的側伸和側擺;單臂支撐時間過長:運動員主動回撐不夠。
4.2建議
1)“托馬斯”對上肢、肩帶的支撐力量,對髖部、腿部柔韌,對髂腰肌和股四頭肌的收縮控制力要求很高,建議運動員加強這些方面專項能力的訓練。
2)運動員在完成“托馬斯”時如果出現(xiàn)腳蹭地現(xiàn)象,建議其在完成動作過程中要加大支撐肩的角度,加快腿的側擺速度;如果出現(xiàn)收髖、動作半徑短的現(xiàn)象,建議其加強腿部側伸訓練,尤其是要提高動作開始階段擺動腿的側擺能力;如果出現(xiàn)單臂支撐時間過長的現(xiàn)象,則建議其加強非支撐臂主動回撐的能力。
[1] 王文順,申高祿. 鞍馬兩環(huán)外寬臂支撐托馬斯全旋轉體360°的訓練方法[J].中國體育科技,1989,35(11):28.
[2] 劉鐵,申洪山.鞍馬隔兩環(huán)寬臂支撐“托馬斯”全旋的技術分析與訓練方法[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18(1):97.
[3] 劉鐵,夏申吾,申高祿.鞍馬“隔兩環(huán)寬臂支撐”“托馬斯”全旋動作的技術特征與訓練方法[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19(2):65-68.
[4] 譚修德,楊明明.“托馬斯”全旋的技術及其發(fā)展[J].中國體育科技,1980,26(9):31.
[5] 莊林根.鞍馬“托馬斯”全旋教法特點[J].體育科研,2008,27(12):14.
[6] 譚修德,楊明明.“托馬斯”全旋的技術及其發(fā)展[J].中國體育科技,1980,26(9):31.
[7] 潭汝生,馮張昌.關于發(fā)展鞍馬“托馬斯”全旋經倒立動作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85,8(2):37.
[8] 劉鐵,申洪山.鞍馬隔兩環(huán)寬臂支撐“托馬斯”全旋的技術分析與訓練方法[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18(1):97.
[9] 李旭龍,余鋒,張海龍.高校優(yōu)秀健美操運動員“托馬斯”全旋動作的運動學研究[J]科技信息,2010,18(2):764.
[10] 李旭龍, 余鋒, 張卓. 競技健美操中“托馬斯”全旋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10):49-52.
[11] AEROBIC GYMNASTICS DRAFT Code of Points 2009-2012[M].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GYMNASTIQUE,2008.
[12] 李育林.關于競技健美操體能訓練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1):1576-1578.
[13] 王珽珽,杜少武.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方法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7 (10):25.
[14] 王衛(wèi)星,李海肖. 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 (8):1121.
TheTechnicalAnalysisonAerobicsThomasCircleandtheResearchonTrainingMethod
Tao Le, Zhang Zhongyin
(School of P.E.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This article applies documentary data method,interview method and training experiment in order to fi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omas and the common failure i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and then, giving the related training methods in light of the experts and practices.
aerobics; Thomas;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methods
G831.3
A
1672-1365(2012)03-0099-04
2012-02-09;
2012-04-01
陶樂(1988-),男,江西南昌人,碩士研究生,競技健美操世界冠軍,研究方向:競技健美操訓練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