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林
(四川關家建設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灌注樁后壓漿施工工藝是在鉆孔灌注樁或人工挖孔樁施工時,在鋼筋籠上預先埋設樁側、樁端的壓漿鋼管及壓漿閥;成孔后,將放置有后壓漿管的鋼筋籠入孔就位,灌注混凝土成樁;成樁后,通過樁中的壓漿管向樁側、樁端地基中壓入水泥漿,加固樁側、樁端的泥土、沉渣及地基土,以達到提高樁的側阻力、端阻力和樁的豎向承載力的目的。
后壓漿樁的加固效應包含兩方面:一是加固鉆孔灌注樁樁底沉渣和樁身泥皮;二是對樁底和樁側一定范圍的土體通過滲入(粗粒土)、劈裂(細粒土)和壓密(松軟土)注漿起到加固作用,從而增強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提高單樁承載力。對于樁底壓漿,除加固樁底沉渣和土體外,一部分漿液可以沿樁身側面上擴,不僅使樁端阻力提高而且使樁側阻力提高。
影響灌注樁后壓漿承載力的因素大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灌注樁自身的因素,包括樁端、樁側土層性質、樁長、樁徑和樁身質量等;二是后壓漿施工因素,包括樁壓漿裝置的形式、壓漿時間選擇、管路系統(tǒng)的可靠性、漿液類型、壓漿量、壓漿壓力等[1]。
各種灌注樁施工工藝均比較成熟,質量能夠有效控制。而后壓漿是最為關鍵工序,在施工中應重點控制檢查。本文重點闡述對后壓漿施工工藝的質量控制技術。
(1)后注漿導管應采用鋼管,且應與鋼筋籠加勁筋綁扎固定或焊接。樁側注漿導管采用DN20(3/4")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管(黑鐵管),壁厚不得小于2.5 mm;樁端注漿導管采用公稱口徑DN25(1")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管,壁厚不得小于2.5 mm。
(2)樁端后注漿導管及注漿閥數(shù)量宜根據(jù)樁徑大小設置。對于d≤1200 mm的樁,宜沿鋼筋籠圓周對稱設置2根;對于1200 mm<d≤2500 mm的樁,宜均勻設置3根。
(3)對于樁長超過15 m且承載力增幅要求較高者,宜采用樁端樁側復式注漿。樁側后注漿管閥設置數(shù)量應綜合地層情況、樁長和承載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確定,可在離樁底5~15 m以上、樁頂8 m以下,每隔6~12 m設置一道樁側注漿閥,當有粗粒土時,宜將注漿閥設置于粗粒土層下部,對于干作業(yè)成孔灌注樁宜設于粗粒土層中部。
(4)對于非通長配筋樁,下部應有不少于2根與注漿管等長的主筋組成的鋼筋籠通底。
(5)鋼筋籠應沉放到底,不得懸吊,下籠受阻時不得撞籠、墩籠、扭籠。
(1)壓漿管應絲接,樁端壓漿閥用DN25的鍍鋅管制作,長250 mm,上面密鉆5 mm的孔,用膠帶纏緊,壓入樁端土層,或被沉渣埋沒。樁側壓漿閥一般位于距樁頂2/3處,用耐高壓波紋管制作成環(huán)形,上面密鉆5mm的孔,用膠帶纏緊波紋管,樁側壓漿環(huán)形管的直徑同樁孔徑。
(2)注漿閥應能承受1 MPa以上靜水壓力;注漿閥外部保護層應能抵抗砂石等硬質物的刮撞而不致使管閥受損。
(3)注漿閥應具備逆止功能。
(1)注漿宜用普硅P.O32.5水泥,漿液的水灰比應根據(jù)土的類別、滲透性和飽和度確定。對于飽和土宜為0.45~0.65;對于非飽和土宜為0.7~0.9;漿液中宜加入1~4%的外加劑[2]。后壓漿液水灰比見表1。
表1 后壓漿漿液水灰比參考取值表
(2)樁端注漿終止注漿壓力應根據(jù)土層性質及注漿點深度確定。對于風化巖、非飽和黏性土及粉土,宜為3~10 MPa;對于飽和土層宜為1.2~4 MPa;軟土取低值,密實黏性土取高值。
(3)注漿流量不宜超過75 L/min。
(4)單樁注漿量的設計主要應考慮樁徑、樁長、樁端樁側土層性質、單樁承載力增幅及是否復式注漿等因素確定。
(1)注漿作業(yè)宜于成樁3 d以后開始。
(2)注漿作業(yè)離成孔作業(yè)點的距離不宜小于8~10 m。
(3)對于飽和土中的復式注漿順序宜先樁側后樁端;對于非飽和土宜先樁端后樁側;多斷面樁側注漿應先上后下;樁側樁端注漿間隔時間不宜少于2h。
(4)樁端注漿應對同一根樁的各注漿導管依次實施等量注漿。
(5)對于樁群注漿宜先外圍、后內部。
(1)注漿總量和注漿壓力均達到設計要求。
(2)注漿總量已達到設計值的75%,且注漿壓力超過設計值。
(1)注漿壓力長時間低于正常值時。
(2)地面出現(xiàn)冒漿或周圍樁孔串漿。
(3)間歇注漿時間宜為30-60 min。
(1)噴頭打不開:壓力達到10 MPa以上仍然打不開壓漿噴頭,說明噴頭部位已經(jīng)損壞,不要強行增加壓力,可在另一根管中補足壓漿數(shù)量。
(2)壓漿時,如果地面冒漿或注漿壓力驟降,及時調整水灰比或停止壓漿,間歇后再進行壓漿,間歇時間控制在3 h之內。間歇注漿的目的在于防止水泥漿沿某一通道流失,保證水泥漿先密實最弱的土體范圍,最后密實于樁周圍土體附近。
(3)出現(xiàn)冒漿:壓漿時常會發(fā)生水泥漿沿著樁側或在其他部位冒漿的現(xiàn)象,若水泥漿液是在其他樁或者地面上冒出,說明樁底已經(jīng)飽和,可以停止壓漿;若從本樁側壁冒漿,壓漿量也滿足或接近了設計要求,可以停止壓漿;若從本樁側壁冒漿且壓漿量較小,可將該壓漿管用清水或用壓漿水沖洗干凈,等到第二天原來壓入的水泥漿液終凝固化、堵塞冒漿的毛細孔道時再重新壓漿。
(4)單樁壓漿量不足:壓漿時最好采用整個承臺群樁一次性壓漿,壓漿先施工周圈樁形成一個封閉圈,再施工中間,能保證中間樁位的壓漿質量。若出現(xiàn)個別樁壓漿量達不到設計要求,可視情況加大臨近樁的壓漿量作為補充。
(1)在樁身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的條件下,承載力檢驗應在后注漿20 d后進行,漿液中摻入早強劑時可于注漿15 d后進行。
(2)后注漿施工完成后應提供下列資料:水泥材質檢驗報告、壓力表檢定證書、設計工藝參數(shù)、后注漿作業(yè)記錄、特殊情況處理記錄。
(1)后注漿質量控制采用注漿量和注漿壓力雙控法,以水泥注入量為主,注漿壓力控制為輔。
(2)漿液的水灰比根據(jù)土的類別和是否飽和確定,低水灰比漿液宜摻入減水劑。
(3)注漿作業(yè)離成孔作業(yè)點的距離不宜小于8~10 m,避免與成樁作業(yè)交叉,同時也不致因沖破樁身保護層給鋼筋腐蝕留下隱患。
(4)樁端壓漿閥必須壓入樁端土層300 mm,或被沉渣埋沒,確保沉渣厚度≥200 mm;如果小于,應向孔內倒入適量鵝卵石。
(5)壓漿量一般以水泥用量控制,樁側注漿量為800 kg,樁端注漿量為1 700 kg;樁底注漿壓力不小于1.5 MPa,樁側注漿壓力不小于1.0 MPa。
(6)鋼筋籠起吊后入孔前旋接樁端注漿閥,樁側注漿閥緊貼樁孔護壁預埋在設計高度處,待鋼筋籠入孔后連接樁側壓漿管閥。
(7)鋼筋籠入孔吊放過程中不得反復向下沖撞和扭動,鋼筋籠應沉放到底,嚴禁懸吊。
(8)為確保壓漿順利進行,安放兩根樁端壓漿管,根據(jù)樁身鋼筋設計情況可采用壓漿管替代一根主筋方式,以減少工程費用。
(1)按照灌注樁后壓漿工藝及施工質量控制要求,在川南地區(qū)通過萊茵河畔西湖灣人工挖孔樁、月光半島沖擊成孔樁、陽光半島旋挖機成孔樁等項目幾種不同成孔方式的應用,各工程質量均正常、穩(wěn)定和受控,竣工建筑沉降觀測最大均在20 mm以內,完全滿足設計要求,大幅度的節(jié)約了上述工程的地基處理投資,取得了極佳的經(jīng)濟技術效果。
(2)因各地區(qū)地質條件不同,對壓漿量的控制、水灰比等設計和施工參數(shù)選定仍需分地區(qū)進行實驗驗證,為建立各地區(qū)性的后壓漿工藝的操作規(guī)程和質量控制標準積累實測數(shù)據(jù),使此項技術發(fā)揮更大的技術經(jīng)濟效益。
[1]劉雁寧.后壓漿工程應用及分析——普通樁與后壓漿樁的對比[J].建材技術與應用,2009(12)
[2]Q/JY14—1999灌注樁后壓漿技術規(guī)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