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明,朱月華
(湖州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湖州 13100)
淺論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
鄒海明,朱月華
(湖州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湖州 13100)
在開放大學建設背景下,廣播電視大學改革實踐教學模式迫在眉睫,社會實踐是實踐教學形式之一。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實踐課程類型,它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分科課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實踐課程。開設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關鍵是主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筆者認為,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應注重主題活動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組織形式及實施過程。
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培養(yǎng)目標
2010年7月30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遠程教育”、“辦好開放大學”。為落實《綱要》精神,2010年12月15日,教育部批準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五家省級廣播電視大學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為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的試點學校。全國其他省級電大也在積極采取措施,開始了開放大學建設的步伐?!敖ㄔO省級開放大學的意義和理由幾乎已經成為不言自明的共識,關鍵是實現(xiàn)這一宏大理想和美好藍圖,其中需要解決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等一系列問題”[1]。利用新媒體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有助于解決其中的部分技術性問題,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有助構建開放大學的體制機制,但教學質量的保障是開放大學生存和發(fā)展之根基。開放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是執(zhí)行與落實教學計劃所規(guī)定教學過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既是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的重要過程,是提高學生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主要途徑。開放教育把培養(yǎng)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應用型、實用型人才,社會實踐便成為電大實踐性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質,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事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改變單純傳授知識的模式,是開放教育教學系統(tǒng)設計要貫徹的一個重要原則。在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中,加強社會實踐是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在培養(yǎng)應用型高等專門人才的整個過程中具有貫徹始終的地位和作用”。[2]實踐教學是開放教育各專業(yè)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實踐是一個不可怱視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當前,開放教育教學改革是教與學模式的改革,應遵循一定的教學理論。混合式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的理論依據。
(一)混合式教學理論對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的指導作用
所謂混合教學模式即各種教學方式互相結合?!盎旌鲜綄W習”是指學生利用多種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混合、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的混合、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學習的混合、定制內容與非定制內容的混合及工作和學習的混合等五個維度。[2]通過混合式教學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整體教學效果。在此理論指導下,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應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和學習理論,因地制宜地釆用多種教學方式。“以人為本”,突出學生作為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主體地位,以落實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培養(yǎng)目標為目的,分層次制訂具體教學目標。在多種教學手段的支持下,有序開展對學生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指導、輔導、評價和考核。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的指導作用
上世紀80年代以后,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成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敖嬛髁x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盵3]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反映到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中,就是要求教師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一個“環(huán)境”。因此,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必須充分凸現(xiàn)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換句話說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
雖然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如何設計好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關鍵,也是目前開放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電大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設計應致力于“三個確定”。
(一)確定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活動目標
任何課程都有其獨特的培養(yǎng)目標。當然,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也有其獨特的培養(yǎng)目標,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促進學生完美人格的養(yǎng)成。具體地說,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目標是使學生在知識應用、能力情感等方面有所發(fā)展,能自主構筑自身合理的素質結構,為學生自己的全面發(fā)展做準備,讓學生具有以下六個方面的能力:1.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2.人際交往能力。3.語言表達能力。4.領導與被領導能力。5.搜索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6.動手操作能力。
但這些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依賴于一個完整的社會實踐培養(yǎng)目標體系共同作用,并不是由某一個專業(yè)活動目標或某一個主題活動目標來完成。要正確確定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目標,很有必要弄清開放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目標的結構。筆者總結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認為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目標結構設計可分“大、中、小”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整個在校學習階段社會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的培養(yǎng)目標,具體是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使學生構建自身的合理素質結構,包括知識與知識的應用和能力。
第二層次:某一學期或某一專業(yè)社會實踐活動所要實現(xiàn)的培養(yǎng)目標,具體是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第三層次:某一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活動目標,具體是在兼顧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主要培養(yǎng)學生某幾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目標,就是要確定與主題活動目標相適應的活動內容,而確定活動內容既要考慮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培養(yǎng)目標,又要考慮第三層次的培養(yǎng)目標。前者要求我們從整體上安排某一學期,甚至整個在校學習階段的社會活動內容,注重縱向的培養(yǎng)目標;后者要求我們對某一具體社會實踐活動內容進行設計。
(二)確定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活動內容
在開放教育模式基礎上,構造與該模式緊密對應的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模式。這種思想符合系統(tǒng)論的理論;符合重結果,更重過程的思想,也符合開放教育的辦學理念。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目標設計要做到“三個結合”,即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與教學改革相結合,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社會實踐主題活動與社會服務相結合。
同時,在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內容的內容設計上,要針對電大學生的特點,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課程設計理念。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所選主題應在充分調查學生研究興趣的基礎上確定的。筆者認為以安排四個學期的時間為宜,四個學期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內容安排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各有側重,構成互補。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內容設計框架為:
1.大一上學期的主題是“電大教育與人生”,偏重于人文教育。要求在提高人文素質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科學基本研究方法的訓練,學習觀察社會,了解社會。
2.大一下學期的主題是“我與專業(yè)知識”,偏重于科學技術教育。要求學生了解與專業(yè)知識有關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學習、利用科學技術知識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個體及人類社會發(fā)展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掌握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議程,嘗試圍繞一個問題,通過自己的研究進行證明和解決。
3.大二上學期的主題“社會調查”,要求學生對某個具體問題的深入調查,獲得對社會實際的深入體驗,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交際能力,觀察問題能力,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直接服務于社會。
4.大二下學期的主題是“我的愿景”,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經過三個學期的訓練以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在設計研究課題,實施調查、實驗、制作、發(fā)明等研究活動中,體現(xiàn)自己的個性,并能使課題結果能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并為撰寫出畢業(yè)論文打下基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上述四個主題,圍繞一個目的——“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確定社會實踐主題活動的組織形式及實施過程
“主動參與,樂于探討,講求合作,提高能力”是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所追求的活動目標。統(tǒng)一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確定后,每位學生根據主題的服務范圍查找資料,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個人課題內容相近的同學組成10人左右的小組(初期限于同班同學組成研究小組;條件成熟后,學生可以跨專業(yè)自由組合)。在配組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可進行必要的協(xié)調。小組對每個人的課題和初步設計進行討論和論證,最后形成小組的課題。初期,指導教師可以為學生確定若干備選的小組課題題目,供全體成員選擇;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研究經驗和能力后,可完全由學生自行確定小組課題。
小組課題確立后,組織學生共同討論和擬定主題活動的計劃,根據小組所定課題的性質,自行尋找、查閱、摘錄活動所需的數(shù)據、事實事例。在這一過程中,指導教師應注意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對小組研究計劃的討論與制定給予指導。指導教師不參與小組討論,但是要負責整個班級小組活動的監(jiān)控和安排。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完全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要求學生對所進行的每一項活動都做詳細的規(guī)范化的記錄。所有任課教師均有應邀為學生提供咨詢的義務,但不得代替學生查找資料和設計活動方案,僅定位于“咨詢員”。具體實施流程如下: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fā)展的基本途徑”。社會實踐提供的舞臺要比課堂空間廣闊的多,嘗試和探索的機會要豐富的多。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是電大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訓練學生觀察社會,認識社會以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主要教育環(huán)節(jié)。開放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活動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將會在開放大學建設中全面提升開放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造能力上顯示其巨大作用。
[1] 文東茅.建設學習型社會需要制度保障[J].中國遠程教育,2010,(4).
[2] 段江玲,吳麗華,曹琪.社會調研學習活動在開放教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
[3]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EB/OL].
http://jys.lzedu.cn/xuhz/showart.asp?id=70,2012-5-6.
[4] 廖哲勛.課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5]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 王正東.基于素質教育的遠程教育課程設計模型[J].中國遠程教育,2005,(3).
Themed Activities Design in Social Practice of Open Education
ZOU Hai-ming,ZHU Yue-hua
As a new type of social practice curriculum, themed activities in social practice of open education are neither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branched curriculum, nor from the common practice curriculum.The design of themed activ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objective, content, organization form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med activities.
open education; social practice; themed activities; training objective
G72
A
1008-7427(2012)08-0008-02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