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聞
心理學獎:授予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爾哈爾法·泰根(Karl Halvor Teigen),以獎勵其對“為什么,日復一日,人類總要嘆氣”的探索研究。
為什么要嘆氣呢?也許普通人都會對這個問題不屑一顧,但哈爾法·泰根卻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憑借對“嘆氣”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他一舉摘得2011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他發(fā)現(xiàn),嘆氣這種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竟然沒有什么心理學家研究。這位感覺自己站在了時代最前沿的心理學家,爭分奪秒地開展了他的研究。哈爾法·泰根發(fā)現(xiàn)當“溫柔的夢想遭遇冷酷的現(xiàn)實,我們就會發(fā)出連連的嘆氣聲”。
文學獎:授予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約翰·佩里(John Perry),其研究成果是“結構化拖延理論”。
結構化拖延法包括從小件的、優(yōu)先性低的事情做起,從而建立一種成就感,然后打起精神完成更重要的工作。聰明的拖延者可以獲得“高效”的好名聲,同時也可以繼續(xù)“屈服”于自己拖延的沖動。
也許是因為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需要實證研究,所以哲學教授約翰·佩里的“結構化拖延法”被授予了2011年搞笑諾貝爾文學獎。拖延癥是個老毛病了,佩里的理論能幫助我們些什么呢?那就是,開心地拖延,積極地拖延。
物理學獎:授予南錫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的五位醫(yī)生,以獎勵他們有關“為何鐵餅運動員總是會昏厥而扔鏈球的人則不會”的研究。
他們觀看了眾多鐵餅和鏈球運動員的錄像慢動作,確定了視覺參照物體,觀察頭部運動以及其他肢體運動的軌跡。得出的結論是:從足部傳來的力,在頭部運動的情況下,更容易導致暈動病。
事實上,世界各國前庭平衡醫(yī)學專家都致力于暈動病的防治研究,不過收效甚微,因為這不是真正的疾病,是敏感機體對超限刺激的應急反應。所以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根治或治愈措施,現(xiàn)有的各種防治方法都是暫時緩解癥狀或延緩它的發(fā)生。
數(shù)學獎:授予歷史上各色的世界末日預言家們,以表彰他們“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在進行數(shù)學假設時小心謹慎是多么的重要”。
授予桃樂絲·馬丁(曾預測世界將會于1954年毀滅)、帕特·羅伯特森(曾預測世界將會于1982年毀滅)、伊麗莎白·克萊爾·先知(曾預測世界將會于1990年毀滅)、李章林(曾預測世界將會于1992年毀滅)、克萊多尼婭·毛琳達(曾預測世界將會于1999年毀滅)及哈羅德·坎普因(曾預測世界將會于1994年9月6日毀滅,后又重新預言世界將會于2011年10月21日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