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紅五
高古瓷塑賞析
文·圖/王紅五
高古瓷器中的雕塑作品,應(yīng)該是古瓷珍玩中藝術(shù)含量最高、最具收藏價值的門類了。雖大不盈掌,卻或居神龕供奉、或置書房案頭、或藏閨密匣囊、或佩衣裙為飾。把玩起來十分賞心悅目,細細地賞析品鑒,余味悠長。
長沙窯青釉點彩雞形雕塑,其雞翅和尾羽的粘貼及劃刻技法,采用了長沙窯雞形水盂常用的典型技法;其銅綠點彩與點褐彩,也是唐代長沙窯的典型裝飾手法。該雕塑胎體為實心揉捏成型、較重,疑為壓紙、帛的“鎮(zhèn)”;但其脊背上又安裝有系耳,又疑為唐代衡器的“瓷權(quán)(秤砣)”。
釉面開片細碎,片紋呈鋸齒狀,文而不武、顯而不露,開門見山。不管它是否具有實用價值,即便作為唐代民間工匠率意的雕塑玩偶,都是長沙窯民間藝術(shù)珍貴的歷史寫照。此雞形雕塑與江西臨川宋墓出土的瓷雞雕塑的造型十分相似,尤其是雞冠、雞喙、器座的形式,都是一脈相承的。
該瑞獸水滴為獅鬃、犬耳、豹睛、豬鼻、獠牙、雉尾。瑞獸是我國先民的一種圖騰,因部落、民族、教派不同,而有不同的圖騰、不同的瑞獸形象。龍鳳、麒麟、貔貅、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等,被人們賦予祥瑞之意的圖騰,構(gòu)成了瑞獸的系列。水滴屬于文房用具,學(xué)而優(yōu)則仕,故它往往在造型、稱謂、紋飾等方面都隱喻著吉祥、祝禱的蘊意。
另外,我們在運河出土的長沙窯作品中,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東南亞、中東、南美、北美等地特有的卷毛獅、椰棗、火雞、駝羊等動、植物紋飾或造型;顯見,那時長沙窯的作品很多是走向世界的.此件瑞獸作品,是否屬于1000多年前海外的某民族的圖騰也未可知。
該騎馬人俑的胎質(zhì)、釉質(zhì)均類似于定窯,但比之定窯白釉略泛灰黃,釉中白色堿沁較明顯,可見雖是相同工藝、相同材料配方,但燒成的溫度略低,這恐怕與遼河流域的氣候及燃料狀況不同于河北的曲陽有關(guān)。
雕塑捏制嫻熟隨意,完全似即興之作。但高翹的馬尾表現(xiàn)了奔騰的速度,同時駿馬扭頭側(cè)目警覺地盯著馭手,又表現(xiàn)了桀驁不馴的天性,馬頭高昂、鬃毛鬣鬣,簡率而傳神,一看就能感知工匠既有長期游牧生活的底蘊,又具有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洞察力。以上兩方面都不經(jīng)意地流露出該作品的窯口應(yīng)是遼上京(巴林左旗)林東窯。
(通高左5.5厘米 右5.7厘米)
“斑點狗”又名“大麥町犬”,以南斯拉夫的大麥町地區(qū)命名。在古埃及、希臘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浮雕、壁畫中發(fā)現(xiàn)有大麥町犬原始祖先的形象,所以其祖先應(yīng)源自埃及或印度,19世紀隨吉普賽人的大篷車遍及整個世界。運河瓷中發(fā)現(xiàn)有兩個以上宋代窯口燒造斑點狗雕塑,說明其在中國的流行始于或早于宋代,且早于由吉普賽人的傳播。
這對玩偶中,邢窯作品的收藏在先,開初幾位藏友都保守的認為是磁州窯的精品,后來又收到了這件磁州窯的,其胎質(zhì)、釉質(zhì)、工藝、風(fēng)格一比較,窯口就不言自明了。邢窯作品明顯精雕細刻,點睛傳神,頸項下還飾有蝴蝶結(jié),端著一副畏縮討好的姿態(tài);而磁州窯作品則斑點較少、原始而民俗,體態(tài)自然放達、憨態(tài)可掬。工匠的團、揉、捏、抻、貼、挖、劃、點灑等技法和修養(yǎng)境界,一覽無遺地表現(xiàn)在這對雕塑作品的品質(zhì)與神態(tài)上;也流露出貢窯工匠的精細而拘謹,民窯工匠的粗獷而又隨遇。雖僅是一玩偶,但小中見匠心,滴水現(xiàn)滄海。
(通高左7.5厘米 右12厘米)
左側(cè)坐姿女俑為吉州窯作品,白釉泛灰,褐釉近似淺絳色,右手持鴿,這種裝飾和造型的玩偶在“運河瓷”中為數(shù)不少;右邊的立姿女俑,胎色泛紅,單色綠釉,具有赤峰缸瓦窯遼綠彩的明顯特征;面部以露胎處理來表現(xiàn)健康的膚色,一襲長裙、通體嫩綠,巧妙地引入了玉石雕刻中的妙用石皮、瑕疵的技法,克服了單色釉的裝飾局限,達到墨色畫中露白水云的色彩效果。
“俑”本是代替活人殉葬的冥器,如兵馬俑、唐三彩俑等,秦漢時按形制大小使用,不得僭越;隋唐時仍不低于30厘米。但至宋,趨于小型化,用途已發(fā)展為民間流行的玩偶,尤其成為七夕節(jié)“乞巧”、“乞子”的象征性紀念品、饋贈品,而廣泛流傳。普通的以陶俑為多,瓷質(zhì)俑則屬高檔的商品,只有大戶人家才能購買的奢侈品。
磁州窯所涵蓋的窯口眾多,跨越時代長,工匠們信手拈來的玩偶,在“運河瓷”中比之大件的器皿,存世量大多了。我收藏了大量的玩偶,其中最簡潔率意的作品,就是這兩件了。土的得已經(jīng)掉渣、簡略得已經(jīng)抽象,這就是它的代表性!就是它的藝術(shù)價值和地位!
一個泥團拉抻出七個角(四條腿、兩只角、一個嘴)就是一頭“?!?;稍改一下兩只角和嘴的形狀,搓個泥條架個尾巴,就成了“狗”。泥土是人類所居住的地球上的最基本要素,黃褐釉是中國先人創(chuàng)造的最原始的釉,牛和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些元素的結(jié)合,表達的才是最厚重的藝術(shù)之源、之根;祖祖輩輩的傳承、千秋百代的凝練,當然會萌發(fā)出藝術(shù)的“抽象”。
這是一尊由潛心禮佛的工匠、虔誠敬塑的觀世音菩薩像。面容端莊慈祥、充滿睿智賢惠,慈眉善目、纖手玉指,雍容靜穆、儀態(tài)萬方;繁縟的冠冕、瓔珞,雕制的細致入微、層次分明,如意云冠髻高聳、流蘇珠圓玉潤。若非焚香沐浴、竭誠信仰,也難得塑出如此神似貌合的心靈偶像。
青白釉的釉質(zhì)略泛灰,顯然不如湖田窯的釉質(zhì)純美,胎質(zhì)也不如景德鎮(zhèn)的瑩白,胎釉近似于湘湖窯而又有所區(qū)別,筆者在安徽繁昌的柯沖窯窯址見過此類瓷片標本,應(yīng)為繁昌窯宋代的作品。繁昌窯的青白瓷始于五代時期,略早于景德鎮(zhèn)窯,只是后期沒有湖田窯的成就突出。五代南唐國的畫院待詔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中,就已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繁昌窯青白釉瓷器出現(xiàn)在丞相家宴上了。
磁州窯的中心窯場彭城、觀臺窯區(qū)發(fā)掘出土的標本證明,磁州窯宋、金、元時期流行這種上半截褐釉,下半截白釉的裝飾手法,多見的是四系瓶,與這只盤羊雕塑的裝飾一脈相傳,胎釉特征也類似。
盤羊棲息于沙漠、草原和高寒山地,是我國的二級保護動物,以遒勁碩大的盤角為特征。此雕塑的神形有一種居高回眸、躍躍欲試、如臨大敵的警覺狀。以盤羊作為雕塑的表現(xiàn)題材,我僅見此一例,故尤其珍貴。
龍泉窯石灰堿釉的青瓷雕塑,應(yīng)是南宋或元代的作品。象耳郭的褶皺、長長彎彎的象牙、脊背上下垂的墊氈、象足的足趾都清晰可辨,從成型工藝上看是脫模制造而不是隨意捏制雕刻的;說明雖然器型很小,但卻程序復(fù)雜、要求極精,如不是大批量生產(chǎn),就是要通過審查定型的環(huán)節(jié),買家要封樣驗收。因此這件雕塑的制作絕不同于其他信手拈來的玩偶,可能還有不為人知的背景。
“象”寓意“太平有象”,一般百姓也就圖個平平安安,而“太平有象”則大都是朝廷或官場上的祝禱,不是民間的俗物俚語。仔細端詳這件珍玩,其大小、質(zhì)地都似一件佩飾用的玉雕件,與龍泉青瓷所追求的玉質(zhì)感相合。小象圓潤的造型、通靈光華,憨厚無邪,坐立擺放、袖佩把玩均為上佳。
景德鎮(zhèn)窯宋元時期都大量燒造青白釉瓷,但宋代作品重在追求湖水綠和玉質(zhì)感的內(nèi)在質(zhì)量,使用點褐彩裝飾的較少,元代則較多使用了點彩的外在裝飾。游牧民族統(tǒng)治中原之后,美的表現(xiàn)形式開始走向直白,故將此犬雕定為元代。
這件作品雖屬工匠的即興之作,但骨骼、肌肉、靈性都塑造的十分到位,點褐彩雖只見于耳郭幾線及雙目兩點,可謂惜墨如金,但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放大鏡下清晰可見釉中的白色堿沁成點塊狀彌漫,土沁呈淺黃灰色,積釉的湖水綠色頗具青白玉的質(zhì)感,是一件開門見山的妙品。
另外,筆者還珍藏了一件罕見的海撈瓷文玩,作為與運河瓷的比較樣本,一并介紹給藏友。
雄雞高臥、昂首挺胸、晨起啼曉的造型,巧借引吭高歌時張開的嘴喙作硯滴的滴水口,脊背上開一小孔,作控制水流的入氣孔;雄雞的雞首和垂冠,厚大而壯碩;羽翼豐滿,尤其是將各個部位的大翎小羽、長毛短絨,均刻畫的細致入微、纖毫畢現(xiàn),神形兼?zhèn)?、惟妙惟肖。雖然大不盈握,但是奇巧細膩、匠心獨運,正合了“文玩把件”類古董珍玩所獨具的小中見大的內(nèi)涵。
該器是一件“海撈瓷”,原是一色的青白釉,但在海底長眠的幾百年中,紅色的珊瑚蟲在她青白色的素釉上,著了幾點殷紅色的點彩。筆者在清洗時突發(fā)奇想,刻意留下了紅珊瑚的斑點,這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吧,讓她似乎沾了點“釉里紅”的親緣!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