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臣
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療效分析
黃天臣
目的探討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療效。方法47例進展期胃癌患者全部采用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治療,隨訪6個月。結(jié)果所有患者均手術成功,手術時間平均(219.9±21.7)min,術中出血量平均(267.4±37.4)ml?;颊?月后隨訪體質(zhì)量明顯增加,血紅蛋白、白蛋白和總蛋白均明顯上升(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治療進展期胃癌是可行、安全的。
胃癌;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
胃癌在癌癥的發(fā)病率很高,死因中位列第2位[1],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統(tǒng)計顯示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首位[2,3]。在治療上,手術是仍然是治療胃癌的有效手段。在進展期胃癌的治療中,為徹底切除腫瘤,現(xiàn)在多采用全胃切除。而在消化道的重建上,學者們一致的意見是重建的消化道應保持神經(jīng)-肌肉功能的連續(xù)性,并且保持作為食物經(jīng)過十二指腸的正常生理通道[4]。我們采用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治療進展期胃癌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全胃切除空腸間置代胃術的47例進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術前均經(jīng)胃鏡取材病理檢查確診,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52.9±0.7)歲,就診的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消瘦,上腹部疼痛等,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體質(zhì)量減輕,平均體質(zhì)量減輕達(8.1±1.3)kg。
所有患者均手術成功,手術時間191~271 min,平均(219.9±21.7)min,術中出血量217~342 ml,平均(267.4± 37.4)ml?;颊?月后隨訪體質(zhì)量明顯增加,血紅蛋白、白蛋白和總蛋白均明顯上升(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指標治療前后比較(±s)
表1 患者一般指標治療前后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例數(shù)體質(zhì)量(kg)Hb(g/L)白蛋白(g/L)總蛋白(g/L) 4757.3±9.276.5±11.521.5±7.640.8±11.6 6個月后4764.7±10.1*90.1±11.9*30.4±8.1*51.7±13.7*治療前
進展期胃癌的治療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過去治療中由于全胃切除術導致的高病死率和高并發(fā)癥,使許多外科醫(yī)生對其有所顧慮。近些年來,隨著抗感染的發(fā)展,外科技術的改進,使全胃切除術的手術病死率明顯降低,并且明顯減少并發(fā)癥,為胃癌的全胃切除奠定了基礎。
進展期胃癌的治療多采用全胃切除,外科醫(yī)生一直探討的問題是為改善患者愈后生存質(zhì)量怎樣實施消化道重建,目前學者意見,因為“代胃”可以提供儲存功能,“無胃”的情況使患者快速適應,可以短期內(nèi)恢復和增加體重[5],因此大多數(shù)研究主張進行。
對進展期胃癌,應循D>N的原則行D2、D3清掃術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者[6]。消化道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因為全胃切除破壞了,胃的許多功能如貯存、混合食物及分泌消化液的功能喪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被影響,相應的并發(fā)癥如反流性食管炎、傾倒綜合征、營養(yǎng)不良和滯留綜合征等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被嚴重影響,術后輔助治療難以開展。
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重建術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腸代胃術是全胃切除后經(jīng)常使用的兩種消化道重建方式。研究顯示[7],由于Roux-en-Y術破壞了小腸的完整性,術后十二指腸內(nèi)的起搏點電位無法到達小腸及規(guī)律的移行運動復臺波由于異位起搏點的興奮使小腸內(nèi)缺乏,30%的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如進食后上腹部飽脹、疼痛、惡心嘔吐等。有研究顯示,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重建術后的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輔助化療的耐受性明顯高于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腸代胃術式的患者[8]。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提示,進展期胃癌術后輔助化療能獲得益處[9]。
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將貯袋建于屈式韌帶遠端,有抗反流、減少傾倒綜合征的作用由于此手術使食糜在貯袋停留,可以與膽汁、胰液混合,充分發(fā)揮消化和吸收功能。腸壁的生理性運動功能得以保留,腸袢運動紊亂消除,各種并發(fā)癥得以減少,并且食物經(jīng)過十二指腸通道恢復,保留了食物對十二指腸黏膜及神經(jīng)的刺激作用,使腸道的內(nèi)分泌、電生理及蠕動功能得以維持,而且食糜通過十二指腸,十二指腸分泌的促胰酶素和縮膽囊胰酶素得以刺激,膽囊收縮加強、促進了膽汁排入腸道及胰液胰酶分泌,食糜充分與之混合,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恢復[10]。
我們統(tǒng)計顯示,采用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腸間置代胃術治療進展期胃癌手術成功率高,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6個月后隨訪體質(zhì)量明顯增加,血紅蛋白、白蛋白和總蛋白均明顯上升(P<0.05)。
[1]Parkin DM,Bray F,F(xiàn)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Cancer J Clin,2005,55(6):74-108.
[2]孫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國胃癌死亡率20年變化情況分析及其發(fā)展趨勢預測.中華腫瘤雜志,2004,26(1):4-9.
[3]吳春曉,鄭瑩,鮑萍萍,等.上海市胃癌發(fā)病流行現(xiàn)況與時間趨勢分析.外科理論與實踐雜志,2008,13(1):24-29.
[4]湯睿.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術式臨床研究進展.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5,25(2):145-149.
[5]梁家強,朱一寧,黎木淦.胃癌全胃切除術后兩種消化道重建術式療效的比較.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23):49-50.
[6]翟曉紅,徐德育.全胃切除治療胃癌31例體會.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1,20(3):345-346.
[7]zhang YM,uu XL,Xue DB,et al.Myoelectric activity and motility of the Roux limb after cut or uncut Roux-en-Y gastrojejunostomy.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47):7699-7704.
[8]陳映渡,李元方,馮興宇,等.胃癌患者全胃切除術后兩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比較.中華腫瘤雜志,2011,33(2):126-129.
[9]Pamini I,Gianni L,F(xiàn)attori PP,et al.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cancer: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and a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meta-analyses.Tumori,2002,88(5):21-27.
[10]朱正綱.全胃切除與消化道重建術在胃癌治療中的臨床意義.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13(1):15-16.
455000安陽市腫瘤醫(yī)院外四科
1.2 手術方法患者均采用全麻下經(jīng)腹手術,按照胃癌根治術要求行D2或D3淋巴結(jié)清除術。手術方式:自劍突向下達臍部行腹部正中切口,必要時切除劍突。首先按無瘤原則進行洗手探查。使胃結(jié)腸韌帶游離,在左側(cè)的切口至脾下極處,在右側(cè)切口直達橫結(jié)腸肝區(qū),使橫結(jié)腸系膜前葉完全游離并且清除淋巴結(jié)。切斷胃網(wǎng)膜的右側(cè)血管,進行胰后及十二指腸韌帶內(nèi)清除淋巴結(jié)。然后行Kocher切口,胰頭后與十二指腸韌帶由術者左手控制,充分游離胰頭和十二指腸向內(nèi)側(cè),斷胃左動靜脈,斷十二指腸。在幽門管遠1 cm處鉗夾切斷十二指腸。切斷食管,切開膈肌,游離食管左前和右后迷走神經(jīng)干,腹段食管6~8 cm向下充分游離,賁門上3 cm處鉗夾切斷食管,術中送冰凍病檢,證實無殘留癌細胞,切除標本。消化道重建,將小腸在TRRITZ韌帶下25~30 cm處切斷并切開其系膜,將遠端空腸與食管進行端端或端側(cè)吻合。在此食管-空腸吻合口下方20~30 cm處行十二指腸-空腸端側(cè)吻合。然后用絲線在十二指腸-空腸吻合口下方結(jié)扎空腸,封閉腸腔。迫使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將先前切斷的空腸之近端進行縫閉,空腸于十二指腸-空腸吻合口下10 cm處行吻合器側(cè)側(cè)吻合,吻合口約lO~15 cm。所有患者術后進行常規(guī)化療,術后隨訪6個月。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