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國靜 石思佳 宋桂英
▲松貝
▲太白貝母
▲爐貝
▲青貝
川貝母是一味常見的名貴藥材,《本草綱目拾遺》就已將川貝與浙貝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內(nèi)傷久咳以川貝為宜”,由此可見川貝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川貝主產(chǎn)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南部。其味甘苦、微寒,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主要適用于風熱犯肺、痰火咳嗽,尤治療虛寒咳嗽為佳。由于川貝母治療效果顯著,市場需求量大,因此在使用中常出現(xiàn)偽品、混淆品等現(xiàn)象。
川貝的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梭砂貝母習稱“爐貝”。目前,貝母類藥材資源在日漸匱乏,為了擴大藥用資源,2010版藥典中新收錄了太白貝母、瓦布貝母。鑒于川貝的來源廣泛,不同來源其性狀也不盡相同,需要醫(yī)藥工作者更加注意各不同來源川貝的性狀特征,以便今后在工作中可以更好鑒別。
不同基源的川貝,質量、性狀也各有差異,這與它們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有密切關系,暗紫貝母野生長于3200~4500米,陽光充足,腐殖質豐富的草原上。甘肅貝母野生于海拔2800~4400米高寒地帶的灌叢或叢草之間。而梭砂貝母生長于4400~5600米的沙石地或流沙巖石縫中。太白貝母,因主產(chǎn)于秦嶺太白山而得名,為陜西地方特產(chǎn),屬地方習用品,由于其適應性強,分布范圍廣,是川貝母中適宜家種栽培的佳品。瓦布貝母主產(chǎn)阿壩州茂縣、黑水等地,長期均作川貝用,是川貝的近緣種。雖然生長海拔高度相差不遠,但生長地區(qū)的土壤、日照等條件都有明顯的區(qū)別,在這些因素中,不同的土壤條件往往使植物產(chǎn)生不相同的形態(tài),從而導致道地藥材的品質差異。有相關研究表明,即使是同一品種的松貝,不同的土壤區(qū)所產(chǎn)出的品質也是有較大差別的,因此不僅要從性狀上區(qū)分它們,同時要了解它們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也可導致其性狀的差異。
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端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鈍。
太白貝母呈長圓錐形,少數(shù)呈葫蘆形,極少數(shù)呈扁球形或圓錐形,直徑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較光滑。外層兩枚鱗葉近乎等大,緊密抱合,頂端閉合,間有開裂,底部平整。味甘苦。
瓦布貝母在營養(yǎng)生長發(fā)育期的鱗莖跟松貝相似,大小相差懸殊的鱗片各一片,緊密合抱,形似“懷中抱月”。生殖生長發(fā)育期的鱗莖跟青貝相似,大小近等的鱗葉2~3片合抱,頂端閉合不嚴或開放,可見包被其中的花莖殘基和小鱗片緊密合抱的心芽。
研究顯示:川貝商品中還有長腺貝母、顯斑貝母、華西貝母、短絲貝母、濃蜜貝母和槽鱗貝母的干燥鱗莖。但因未被藥典所收錄,因此只能當做地方習用藥,但也需要藥學工作者多加注意。
北京太洋樹康中藥飲片廠生產(chǎn)的川貝粉,在直接服用制劑車間內(nèi)生產(chǎn),投入密閉的風選式粉碎機內(nèi),打成過100目的細粉,用粉末填充機灌裝,用時以水沖服,便于患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