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評價當代詩歌,往往會犯“貴古賤今”的毛病,這是因為距離太近,只看到了毛孔,沒看到容顏。對一個詩人的評價是世代累積型的,詩人的光環(huán)常常是一圈一圈添加的。
人們對于物理、化學(xué)、醫(yī)學(xué)這些專門性很強的領(lǐng)域,如果不懂的話,會謙虛地聽從專家的意見;而當他們面對詩歌時,情況變得完全不同:似乎大部分人都覺得只要認字,就有資格評判詩歌。其實,詩歌同樣具有自己的專門性,需要相應(yīng)的知識積累和精神準備才可以與之接駁。詩歌中最精微的那個部分永遠不是針對所有人的,它只對少數(shù)知音開放,這一點在新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許多指責新詩的人看起來就像對著空氣吶喊,他們的文字中很少舉出具體的例子,只是一廂情愿地抽打著自己臆想出來的“現(xiàn)狀”。任何一個深入了解新詩歷史的人都會為其曲折艱難但光芒四射的生長所震懾。這一歷史到現(xiàn)在也不足百年,與古典詩歌兩千多年的歷史相比,新詩還僅僅處于嬰兒期。即便如此,它也貢獻出了這些需要懷著敬意去默念的名字:廢名、何其芳、艾青、戴望舒、穆旦、顧城、海子、柏樺。
當下,各類稱之為“詩”的分行文字已經(jīng)泛濫成災(zāi),許多投機分子打著“詩人”的幌子沽名釣譽,胡編亂造的詩和真正的好詩可能都有著晦澀難懂的外表。這種混亂不應(yīng)成為否定新詩的理由,它只是召喚著更為明晰的判斷力。要找到好詩并不容易,但要相信好詩是存在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為了測試好詩出現(xiàn)的概率,筆者隨手打開網(wǎng)頁,大概耗時15分鐘,即淘出兩首還不錯的詩。一首是署名笨水的《清明節(jié)書》:
孩子
現(xiàn)在,我走在泥濘的路上
終有一天會掉進土里
這比
說及死亡,枯萎,凋謝……
是不是要輕松一些呢
不要想我
我的孩子
去看看你們的地里
種子是不是發(fā)了芽
清明的小雨下,你們要
把一件與我無關(guān)且美好的事做得風調(diào)
雨順
我身上的土
還是土
壘得再高
還是長草的土,在風中搖著它們的花
一首是署名陳小三的《懷君屬秋夜——答某某》:
這三個月睡覺,我基本躺在山東省
昨日,節(jié)氣處暑
以上兩事第二事明了
第一事其實也說得清,即人生如寄,山東山西
《清明節(jié)書》采取了一個在外奔波的旅人給孩子寫信的形式,把清明節(jié)所關(guān)聯(lián)的兩層意蘊非常平易自然地組織到一起:一層是關(guān)于死亡,關(guān)于紀念祖先和人類代代更替的動物性命運;一層是春天到來,雨水滋潤,草長鶯飛的清新美景,恰如“清明”的字面意思。人來之于塵土,也歸之于塵土,而地面上的事物照樣美好生長。詩里有沉重,也有看清命運的坦然,兩者在詩的內(nèi)在情感上達成了一個令人愉悅的平衡?!稇丫龑偾镆埂访靼兹缭捈页?,但境界不俗。兩節(jié)四行,第一行是空間,第二行是時間,第三行是對第二行的解說,第四行是對第一行的解說。第四行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從日常生活場景平滑地躍入抽象層面的“人生如寄”的感慨,和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之“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碑惽?,也與詩題“懷君屬秋夜”呼應(yīng),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悠久遼闊的詩意氛圍。這是讀之難忘的詩。這兩個作者都寫得相當?shù)姆潘勺匀纾问脚c內(nèi)容的配合幾近無可挑剔,語言亦清新如洗,含有一種年輕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談不上多有名氣,散布在網(wǎng)上的這樣的作者比比皆是。就像中國廣泛的群眾乒乓球運動奠定了中國作為一個乒乓球強國的基礎(chǔ)一樣,網(wǎng)絡(luò)上俯拾皆是的高質(zhì)量詩歌也反映出漢語新詩整體水準的推進,而其中,勢必會淘洗出一批重量級詩人。只是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還要等到時間的潮水退去,才會水落石出。
我們評價當代詩歌,往往會犯“貴古賤今”的毛病,這是因為距離太近,只看到了毛孔,沒看到容顏。對一個詩人的評價是世代累積型的,詩人的光環(huán)常常是一圈一圈添加的。我們今天都認定李白杜甫是偉大的詩人,但在他們生活的時代,這一評價并非如此篤定。杜甫《戲為六絕句》其四云:“才力應(yīng)難跨數(shù)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边@首詩的寫作時間是杜甫晚年,大概在李白逝世前后。杜甫對當時詩壇的判斷是,還沒有出現(xiàn)“掣鯨碧?!笔降拇笫止P。新詩詩人何其芳就此評點說:“開元天寶年間,后世稱盛唐,詩中豪杰之士不下十人,李杜正掣鯨碧海之才也,杜甫自謙過甚,無可非難,然竟忘‘詩無敵’之李白,不知何故?貴古賤今,由來已久,安知今之新詩人中無大器晚成者乎?”(見《詩刊》1964年5月號)對新詩蓋棺定論尚為時過早,實在應(yīng)學(xué)習(xí)何其芳式開放自省的態(tài)度——想想1964年何其芳身處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詩壇”。
某種意義上,這的確是詩歌最好的時代,因為它徹底邊緣化了,無論是權(quán)力還是市場都基本不打詩歌的主意,而酷烈的緊張的現(xiàn)實又為詩歌布置了一個恰堪承受的壓迫性背景,詩人大可以安靜地在心里為詩歌做一個窩。在廣闊的自由中,詩人可以“思接千載,神游萬里”,與古今中外最優(yōu)秀的心靈相往還?,F(xiàn)在主要需要克服的是詩人自身的虛榮心與狹隘,以及靈魂中的其他雜質(zhì)。詩歌是柔軟高貴的人類心靈,是最容不得精神雜質(zhì)的載體,作者的嘩眾取寵、故弄玄虛、平庸濫俗會在詩歌的明鏡里映照得清清楚楚。詩人需要洗凈自己,才能與詩歌的神靈相遇。同時,還應(yīng)該避免舍本逐末:許多人喜歡把詩歌理解為詩歌史上流派的更迭、觀念的變化、技巧的更新,這些對于詩歌只是枝葉性的。最根本的是,詩歌是人類精神的外在形式,來自生命內(nèi)在的深刻需要,是精神的力量發(fā)而為詩,它透露的是靈魂的消息。沒有內(nèi)在精神的分行文字,只會是粗糙或華麗的干尸。
無論是寫詩的人,還是讀詩的人,都應(yīng)該真誠地去面對自己靈魂的需要,不要被形形色色的裝神弄鬼和高頭講章迷惑。畢竟,我們要尋找的是讓自己的心靈覺得安寧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只是在某些時候才被人偶然地稱之為“詩”。
責任編輯 師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