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最難寫的體裁,這樣說是因為,在所有的文體里,散文是邊界最模糊的,任何不可以歸入小說、詩歌、戲劇的文學性寫作,都可以劃入廣義的“散文”行列。狹義的散文,則是指將抒情、議論放置到主旨,即使有敘事也會片段式分列在抒情與議論中。
陳奕純所寫的是最具“標準”品相的散文,《月下狗聲》(見《北京文學》2011年第9期)是其寫作系列中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這是一種充滿了怪異又不無趣味的鄉(xiāng)村風景,會心一笑中不乏誘人的樂趣。
《月下狗聲》里的“怪異”感,實則作者想象力的靈異、靈動,時常天馬行空,出人意外!比如他在“月下狗聲”一節(jié)的開頭時,間接地去寫“月下的一只狗”,卻著力描寫了狗的影子,“山月照得累了,河水不響,風也不響,大山的影子鬼鬼祟祟就出來了……就看見了影子”,便帶領我們走進了狗的視野;隨著作品的語境加速,“月下出差”一節(jié)里偷東西的陳八成,“月下瓜地”中那個8歲山里娃潛伏進陳子善家的冬瓜地里的詭秘,無不顯現出陳奕純的構思奇妙、用筆老辣,使故事、人物和情節(jié)更顯真實;最后,作者所要講述的“月下第三個影子”其實是不存在的,是近乎寓言化的一種虛無,像“聲音就是一個謀殺你自己的兇手”、“三個影子,一起把西天的山月叫落了,就剩下一片天籟了”等語句,精妙處處可見。全篇由“影子”起筆,巧妙運用了“散點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最后仍然在“影子”這一細節(jié)上落筆,讀來活潑有趣、如沐春風。
當然,陳奕純的《月下狗聲》保持了他唯美、流暢的語言優(yōu)勢,從這一點上講,這篇散文的畫面感不僅更加生動,而且跳出了一般散文的俗套,整個故事顯得那么水到渠成。我注意到,遠山的大雪之夜,兩只狗聞聲相遇、相愛,冥冥之中,似乎是上帝在安排,這里面,世上又會有幾人知曉?他和故鄉(xiāng)的那份難以割舍的鄉(xiāng)愁,正如“秋涼天闊了,看那山月,看出了皎白,看出了蓮花,看出了一幅幅山水流轉的中國水墨畫”、“多么像我和你的這個世界啊”這樣的真情流露,飽含了作者對故鄉(xiāng)那山川草木、雞鳴狗叫的無比眷戀,面對一件件往事的萬般不舍……我認為,狗的聲音也就是作者想念故鄉(xiāng)的心聲,月光下的第三個影子也就是故鄉(xiāng)的影子,縱然遠隔千山萬水,他依然能夠第一個聞到、看到、尋到,畢竟,鄉(xiāng)音難改??!
寫月夜的散文不勝枚舉,月夜是散文中最常見的意象。狗也是這樣,經常會出現在一些經典作家的散文小品中。但不同的作家對這些常用意象的使用、表達的感情、寄托的寓意是各不相同、大異其趣的。比如魯迅,他也寫月夜下的狗聲,但他筆下的狗從來都是丑惡、乞憐、借威的化身,對月夜則有更復雜的寄寓。在陳奕純的這篇散文里,狗聲是鄉(xiāng)村風景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月夜是鄉(xiāng)村傳奇故事上演的最佳時刻。陳八成在月夜里“出差”的行為雖有頑劣處,卻也不失為一景。一顆冬瓜的嘲諷性故事,是鄉(xiāng)村諧趣的一種。在四則片段的中間,陳奕純較完整地敘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而其開頭和結尾的兩個片段,更具寫意性,是典型的“散文筆法”。陳奕純由此構成一篇結構完整、語言精美、充滿詩情的高境界的鄉(xiāng)土散文。
作為一名藝術家,陳奕純還孜孜以求于散文創(chuàng)作,他的散文又多偏重于親情、友情的抒發(fā),且多寫鄉(xiāng)村里的人和事,這是頗為難得的。當然,我也希望他的散文寫作能夠更加宏闊、瀟灑一些,筆力更加飄逸一些,以保持散文的質感和率性。
責任編輯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