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我遇見一位中國小留學生。他留著時髦但不流氣的發(fā)型,穿著CUCC1的休閑上裝,不時舉起尼康相機,以非常嫻熟的動作測光、對焦。雖然初次從加州到紐約玩,卻對美術館有了很深的認識,原因是在來之前,他已經(jīng)閱讀了有關的書籍。雖然家里的經(jīng)濟情況并不太好,但是他開著一輛時髦的豐田跑車,他說買日本車的目的是省油,因為高三那年,他平均每周要趕9個家教。
談話中,我知道他馬上就要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念書,便好奇地問他如何能申請到柏克萊。他先謙虛地告訴我在加州的居民比較容易申請,又說他高中拿了4.2,接著解釋4代表A的成績,多出來的0.2,是因為在高中選了大學的課程獲得的加分。
我又問他高中參加了什么課外活動,因為常春藤聯(lián)盟這類名校,如果沒有好的課外活動記錄,學業(yè)成績再高,也不能保證錄取。他回答我,參加了辯論隊,代表學校出席許多學術競賽,編了一年校刊,還是曲棍球的中鋒。
我要向他致敬。我尤其佩服的是,他居然是一個父母都不在身邊,來自臺灣的小留學生。我真正好奇的,是他怎么有時間,在學業(yè)及課外活動上,有如此卓越的成績?
在臺灣,我??吹綉撌峭瑯邮杖氲募彝?,卻過著完全不同水平的生活。一種人節(jié)儉持家,連張擦過嘴的衛(wèi)生紙都舍不得扔,要再拿去擦桌子;一種人則看來有些浪費,東西過時,立刻換新。依照過去的理論,當然是前面那戶儉樸的人家,能夠有較佳的生活。但事實卻是后者不僅生活品質(zhì)好得多,經(jīng)濟也顯然比前者強。據(jù)我觀察的結(jié)果,是因為后者不但在生活上有現(xiàn)代的觀念,在理財上也有較新的方法。漸漸地,這兩種家庭走入了不同的社會層次。
回到正題,從那個年輕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以環(huán)境激發(fā)潛力,將時間作最有效分配,以一種積極態(tài)度投入社會,而不是被動走向社會的青年形象。他以服飾、車子滿足了年輕人的虛榮,以做家教來付每月500多塊的分期付款及保險費,又以車子載著自己參加活動、擔任家教,爭取了許多時間,且能夠掌握每一分鐘,在學業(yè)上有最佳的成績,并用他的成績,征得信任而獲得家教,不正是以促進消費來刺激生產(chǎn)嗎?
過去,我一直使用大部分中國父母的方法,推著孩子向前走,現(xiàn)在突然對這樣的方式產(chǎn)生了懷疑——是否該讓子女到相當?shù)哪挲g時,就自己計劃未來,父母只擔任參謀的角色呢?
選自《家庭科技》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