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拉
(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 300201)
2011年12月14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連續(xù)第11個交易日跌停,這一異?,F(xiàn)象,在人民幣匯率的運行史上頗為罕見。西方著手做空中國經濟,而中國有必要做出相應的“反做空”動作,才能避免經濟硬著陸并打贏這場可能已經悄然打響的金融保衛(wèi)戰(zhàn)。
長期以來,西方一直有評論家在預測中國經濟的崩潰或硬著陸。從2010年開始,隨著中國房地產泡沫的進一步膨脹,中國經濟崩潰的聲音再度響起,做空中國經濟成為西方評論家和資本大鱷的一個重要基調。
2011年初,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努里埃爾·魯比尼開始唱空中國,他在對中國進行了兩次訪問之后說:“中國內部到處充斥著實物資本、基礎設施和不動產方面的過量投資。比如說光鮮靚麗卻旅客寥寥的機場和高速列車、通往偏僻之地的高速公路、數(shù)千座高大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建筑、空無一人的新城區(qū)以及被迫關閉以避免引發(fā)全球價格下跌的嶄新的鋁冶煉廠。最終,很可能會在2013年后,中國經濟將會遭遇一場硬著陸。從以往的經驗看,所有的過度投資其中包括上世紀90年代的東亞最終都會導致長時間經濟增長遲緩?!?/p>
另外,標準普爾也下調了中國房地產業(yè)的評級,從穩(wěn)定下調至負面。其依據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調控政策的不斷加碼,使房地產市場陷入僵局;另一方面,開發(fā)商資金鏈越繃越緊,隨時有斷裂的可能。美國《新聞周刊》也曾把中國因房產泡沫導致的經濟崩潰列為2010年世界十大預測的第二位;華爾街的空頭大師、2001年因賣空安然而聞名的查諾斯甚至斷言,中國房地產業(yè)的問題比迪拜嚴重1000倍;英國《金融時報》也認為中國將重蹈日本的覆轍。尤其突出的是,全球最佳評級機構、美國國際評級公司惠譽從2009年5月就開始看空中國經濟,其研究報告題目就是《中資銀行:在實體經濟疲弱的環(huán)境下信貸規(guī)模激增值得關注》。2009年7月4日,惠譽把中國宏觀經濟風險評級的指標從安全降至和破產的冰島同級;2011年4月13日,惠譽將中國長期本幣發(fā)行人違約評級從穩(wěn)定降至負面,其被確認為AA-級。與魯比尼相似,惠譽認為,由于創(chuàng)紀錄的信貸擴張和資產價格飆升,中國在2013年年中以前爆發(fā)銀行業(yè)危機的概率高達60%。
2011年9月,黑石集團將所持有的上海物業(yè)轉賣。而后,友邦、中德安聯(lián)等外資也頻頻拋售在華房產。11月,美國銀行和高盛大幅減持中國銀行股。與此同時,境外資金也悄然撤離股市。11月16日,A股大跌,資金凈流出239.1億元,半個月后股市再度出現(xiàn)“自殺式”暴跌,A股下泄3%以上,B股更是重挫7%,從基本面上看,國內并未公布重大利空數(shù)據,歐美股市隔夜表現(xiàn)也比較平穩(wěn)。同時,愈來愈多高端美資制造業(yè)正在從中國的實體經濟中悄然撤退。美國玩具生產商Wlam-O決定將50%的飛盤和呼啦圈訂單在美國國內生產,福特公司宣布將從中國撤出某些汽車零部件生產,美國ATM供應巨頭NCR已把ATM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美國。
在中國目前巨大的經濟能量面前,當前做空人民幣顯然不僅僅是個體行為。華爾街同時砸盤中國樓市和股市,通過打壓人民幣匯率來引導資本外流,是系統(tǒng)性且同步進行的。一方面,一些知名國際金融機構集中發(fā)表看空結論并提出投資建議;另一方面,此次事件發(fā)生在歐美各經濟體遭遇不同程度困難,六大央行聯(lián)手干預市場,對于資本的“饑渴”已經顯露無遺的時期,也就很難撇清發(fā)達經濟體政治因素的存在。正是在做空的沖擊下,有著龐大外匯儲備支撐的我國匯率出現(xiàn)了歷史罕見的震蕩走勢,這也進一步凸顯了當前外部沖擊的能量與威力。
一方面,對實體經濟而言,人民幣急速波動,會嚴重紊亂進出口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擴大其面臨的匯率風險;同時,人民幣劇烈貶值所帶來的外資大量出逃,則可能造成部分企業(yè)尤其是外資企業(yè)加速向本國轉移資產、利潤,降低在我國投資規(guī)模,從而對經濟運行甚至就業(yè)造成一定壓力。另一方面,對虛擬經濟而言,人民幣劇烈波動為“熱錢”的投機提供了土壤,可能造成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熱錢”急劇撤出,進而對市場秩序造成一定沖擊。數(shù)據顯示,在2011年9月外匯儲備大減608.16億美元之后,10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也罕見地減少了249.9億美元,為近4年來的首次負增長。這進一步說明,伴隨人民幣升值預期趨弱甚至逆轉,“熱錢”撤離也將加速。
本次做空人民幣的行為,雖然目前尚不足為懼,但是考慮到在當前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下,且中國的泡沫嚴重是個公認的事實。外資做空的條件已經具備,并逐漸撤市,外資一旦開始大規(guī)模拋售人民幣,將造成人民幣貶值,股票和房地產被做空,中國倘若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屆時中國經濟恐將面臨硬著陸。因此,提前做好“反做空”已經刻不容緩。
3.1.1 索羅斯做空東南亞
在90年代初期,當西方發(fā)達國家正處于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卻出現(xiàn)奇跡般的增長,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經濟前景一片燦爛,東南亞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在經濟危機爆發(fā)前曾一度是各發(fā)展中國家紛紛仿效的樣板。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南亞各國經濟過熱的跡象愈發(fā)突出。各國中央銀行采取不斷提高銀行利率的方法來降低通貨膨脹率。然而這種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機的機會。連銀行業(yè)本身也在大肆借美元、日元、馬克等外幣,炒作外幣,加入投機者的行列。這造成的嚴重后果即各國銀行的短期外債巨增,一旦外國游資迅速流走各國金融市場將會導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蕩。
其中,問題以泰國最為嚴重。因為當時泰國在東南亞各國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程度最高,泰銖緊盯美元,資本進出自由。泰國經濟的“泡沫”最大,泰國銀行則將外國流入的大量美元貸款移入到了房地產業(yè),造成供求嚴重失衡,從而導致銀行業(yè)大量的呆賬、壞賬,資產質量嚴重惡化。
索羅斯正是看準了東南亞資本市場上的這一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才決定首先大舉襲擊泰銖,進而掃蕩整個東南亞國家的資本市場。
1997年3月,當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莊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時,索羅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經理開始大量拋售泰銖,泰國外匯市場立刻風起云涌、動蕩不寧。泰國中央銀行在緊急關頭采取各種應急措施,如動用120億美元外匯買入泰銖,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國銀行的拆借行為等。這些強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羅斯交易成本驟增,一下子損失了3億美元。但是3億美元的損失根本無法嚇退索羅斯,他認為泰國即使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抵擋不了他的沖擊。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羅斯籌集了更加龐大的資金,再次向泰銖發(fā)起了猛烈進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亂,泰銖狂跌不止,交易商瘋狂賣出泰銖。泰國政府動用了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150億美元的國際貸款企圖力挽狂瀾。但這區(qū)區(qū)450億美元的資金相對于無量級的國際游資來說,猶如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索羅斯初戰(zhàn)告捷,并不以此為滿足,他決定席卷整個東南亞,再狠撈一把。索羅斯颶風很快就掃蕩到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印尼盾、菲律賓比索、緬元、馬來西亞林吉特紛紛大幅貶值,導致工廠倒閉,銀行破產,物價上漲等一片慘不忍睹的景象。這場掃蕩東南亞的索羅斯颶風一舉刮去了百億美元之巨的財富,使這些國家?guī)资甑慕洕鲩L化為灰燼。掃蕩完東南亞,索羅斯那只看不見的手又開始悄悄地伸向香港。
3.1.2 索羅斯試圖做空中國香港
1997年10月下旬、1998年1月、6月、8月,索羅斯四次狙擊港匯、港股和恒指期貨市場,以圖牟取暴利。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港幣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兌7.75港幣的心理關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各大銀行門前擠滿了擠兌的人群,港幣開始多年來的首度告急。
香港特區(qū)政府為了香港經濟的穩(wěn)定與繁榮精心策劃了一場反擊戰(zhàn),在這三大市場上與國際投機者展開了頑強的對抗。香港政府通過發(fā)行大筆政府債券,抬高港幣利率,進而推動港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揚。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對兩家涉嫌投機港幣的銀行提出了口頭警告,使一些港幣投機商戰(zhàn)戰(zhàn)兢兢,最后選擇退出港幣投機隊伍,這無疑削弱了索羅斯的投機力量。
中國政府也一再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政府捍衛(wèi)港幣穩(wěn)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lián)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另外,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包括中國、澳大利亞、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日本
和東盟國家在內的亞太1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央銀行會議發(fā)表聲明:亞太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良好,彼此要加強合作共同打擊貨幣投機力量。1998年8月14日,特區(qū)政府正式參與股市與期市交易。特區(qū)政府為維護港元,攜巨額外匯基金進入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直接與國際炒家進行對抗,并會同香港的中銀、獲多利、和升等多家券商,大筆吸納恒生指數(shù)藍籌股。特區(qū)政府此舉對投機者造成一個始料不及的沉重打擊,8月14日至28日,特區(qū)政府共耗資約1180億港元入市托盤,將恒生指數(shù)由6600余點強行推高至7800余點,迫使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者虧損離場。
3.2.1 中國應趕在外資大幅拋售房地產之前迅速降溫
解決好國內經濟問題,首先就得有步驟地擠壓房地產泡沫。對于天量流入中國的熱錢來說,既然集中在房地產領域,那房地產就應該趕在外資大幅拋售房地產之前迅速降溫,這樣便可以使他們的熱錢滯留于中國。同時,我國的房地產企業(yè)也應認清形勢,迅速適應當前國家的房地產調控形勢,以避免或減少熱錢撤出后所造成的損失。
3.2.2 加強對國內市場的金融監(jiān)管與調控
通過對外開放來促進金融業(yè)發(fā)展,早已是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金融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在我們逐步建立市場化的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金融體系,消除那些制約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的政府管制,進而提高金融機構的融資效率過程中,也加大了其金融體系運行的不穩(wěn)定性和系統(tǒng)性風險的可能性,因而在我國目前金融市場擴大開放的同時,通過建立金融監(jiān)管的預警系統(tǒng)及時監(jiān)控市場的發(fā)展動態(tài)以實現(xiàn)對金融市場,特別是對其中的匯市和股市監(jiān)控的及時性與有效性。
3.2.3 聚集強大力量于匯市、股市上反擊
要利用更強大的力量在匯市與股市上全面出擊,不能讓全球對沖基金把中國匯市及香港股市當成他們的提款機。我國應建立政府對金融市場調控的市場穩(wěn)定基金,當金融市場中的匯市或股市等價格大幅下跌時,通過市場穩(wěn)定基金的進入來抑制其大幅下跌;反之,當金融市場中的匯市或股市等價格大幅上漲時,通過市場穩(wěn)定基金持有的有關籌碼的拋售來平抑價格的大幅上漲,以穩(wěn)定市場。以此防止國際投機機構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興風作浪,干擾我國經濟的穩(wěn)定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切不可被西方所謂的“市場經濟不應被干預”的言論所迷惑或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