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周清明,鄧小華*,謝鵬飛,張萬良,翟爭光
(1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院,長沙410128;2湖南省煙草公司長沙市公司,長沙410007)
煙葉烘烤的變黃階段是增進和改進煙葉品質的重要時期[1]。近年來,上部煙葉成熟一次采收技術要求必須增大裝煙密度,但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增加裝煙密度容易使煙葉在擠壓過程中受損傷,嚴重影響煙葉烘烤質量,部分煙區(qū)通過縮短烘烤時間來緩解烤房的壓力,也勢必導致煙葉質量下降。有研究表明,先將煙葉在晾制棚中晾至失水變黃,再入烤房烘烤,可縮短煙葉變黃過程,既增加了裝煙量,又提高了烤房利用效率,也能降低烘烤用工量,節(jié)能降本效果顯著[2~4]。半晾半烤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上部葉的可用性,煙葉香吃味較常規(guī)烘烤有較大提高[5~7]。筆者研究了不同晾制時間的烤后上部煙葉物理特性和主要化學成分變化,旨在為先晾后烤技術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jù)。
供試烤煙品種為云煙97。烤房為氣流上升式密集烤房。田間管理按當?shù)卦耘嗉夹g規(guī)程進行,上部6片煙葉成熟一次性采收。
試驗于2011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寧鄉(xiāng)縣喻家坳鄉(xiāng)三民村進行。試驗設6個不同晾制時間處理:T1,晾制18 h;T2,晾制 24 h;T3,晾制 36 h;T4,晾制 48 h;T5,晾制60 h;CK,不晾制,常規(guī)烘烤方法。每處理450竿左右,分別裝入6個相同的密集烤房,其中煙葉10竿作為試驗煙葉樣品,采用三段式烘烤工藝烘烤。
調制后,取B2F等級的煙葉1.5 kg進行物理特性和常規(guī)化學成分分析。煙葉物理特性測定指標包括葉長、葉寬、開片度、單葉重、含梗率、葉密度、葉質重、葉厚和平衡含水率,測定方法參考文獻[8]和文獻[9]進行。煙葉中總糖、還原糖、煙堿、總氮、氯和淀粉的含量采用SKALAR間隔流動分析儀測定。鉀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所測數(shù)據(jù)為3次重復測量的平均值。
由表1可知,各處理葉長、葉寬、開片度、含梗率與對照差異不大。從單葉重看,T1、T2和T3處理要比對照重,但T4、T5處理比對照輕,其原因可能是煙葉的晾制時間較長,其呼吸代謝消耗的干物質較多。從平衡含水率、葉片厚度、葉質重看,5個晾制處理的煙葉都高于對照,說明晾制后再烘烤的煙葉吸濕性更好,煙葉厚度和葉質重略有增加。葉密度變化不明顯。
表1 不同處理烤后煙葉的物理特性Table 1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f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烤煙總糖含量一般在15% ~35%之間,適宜含量為20%~26%??緹煹倪€原糖含量一般在15%~26% 之間,以 18% ~25% 為最佳[10~13]。由表 2可知,各處理的上部葉總糖和還原糖含量均偏低,這可能是由于2011年前期干旱少雨且后期多雨寡照,導致煙葉后發(fā)有關。但各晾制處理煙葉的總糖和還原糖含量都低于對照,且有隨晾制時間延長而下降的趨勢;各晾制處理的兩糖差都低于對照,說明延長晾制時間,煙葉含糖化合物含量降低,晾制后再烤可以降低兩糖差,減少非還原糖含量。
煙堿是煙草的重要化學成分之一,上部煙葉煙堿含量一般要求在3.5%左右,以不超過4.0%為適宜[14~16]。從表2可以看出,,各晾制處理的煙葉煙堿含量均低于對照。雖然各處理的上部葉煙堿含量均偏高,但T3、T4處理的煙堿含量在4.0%以下,說明適當?shù)牧乐茣r間可降低煙葉煙堿含量。由于各處理的總糖含量偏低,煙堿含量偏高,因此各處理的糖堿比明顯偏低。
烤后煙葉的淀粉含量以3% 左右為宜,如果超過5%,就會影響化學成分之間的平衡協(xié)調性,一方面會影響燃燒速度和燃燒的完全性,另一方面會產(chǎn)生糊焦氣味,從而影響煙葉內在質量[17]。從表2還可以看出,晾制各處理的淀粉含量均低于對照,在2.82% ~3.84%之間,處于適當水平,且隨著晾制時間的延長,烤后的上部葉淀粉含量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各處理的上部葉總氮含量、鉀含量、氯含量均在適宜的范圍內,與對照差異不大。
表2 不同處理烤后煙葉的化學成分Table 2 The chemical component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f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本試驗結果表明,適當?shù)牧乐茣r間可減少煙葉干物質的消耗和葉片厚度收縮,提高葉質重和平衡含水率,并有助于降低煙葉煙堿含量,但隨著晾制時間的延長,煙葉總糖、還原糖、淀粉含量下降和兩糖差減少。綜合來看,以晾制36 h再入烤房烘烤較適當,該處理的調制質量總體上較好。本試驗僅對先晾后烤技術進行了單一品種晾制時間的探索,而烤煙變黃階段的烘烤工藝應如何適應晾制煙葉時間以及有關密集烤房先晾后烤的配套技術還需進一步探究。
[1] 宮長榮.煙草調制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3.
[2] 李春喬,劉永軍,朱祖俊,等.三種不同工藝對烤煙煙葉烘烤效果研究[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3,18(1):91-93.
[3] 何亞浩,賀 帆,楊榮生,等.烤前不同晾置時間對烤煙密集烘烤質量的影響[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23(2):80 -82.
[4] 王文超,賀 帆,徐成龍,等.煙葉烘烤節(jié)能技術研究進展[J]. 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11,42(10):1267-1270.
[5] 徐增漢,王能如,王東勝,等.半晾半烤法提高烤煙上部葉可用性的研究[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3,(5):259-261.
[6] 黃錫才,韋 誼,艾復清.半晾半烤法對烤后煙葉評吸質量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6(1):63-64.
[7] 汪伯軍,杜衛(wèi)民,曾憲立,等.捂黃工藝在烤煙烘烤中的應用[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14(2):72-73.
[8] 鄧小華,陳冬林,周冀衡,等.湖南烤煙物理性狀比較及聚類評價[J].中國煙草科學2009,30(3):63-68
[9] 鄧小華.湖南烤煙區(qū)域特征及質量評價指標問的關系[D].長沙: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7.
[10] 鄧小華,周冀衡,周清明,等.湖南煙區(qū)中部烤煙總糖含量狀況及與評吸質量的關系[J].中國煙草學報,2009,15(5):43 -47.
[11] 鄧小華,周冀衡,陳冬林,等.湖南烤煙還原糖含量區(qū)域特征及其對評吸質量的影響[J].煙草科技,2008,(6):13-19.
[12] 鄧小華,周冀衡,李曉忠,等.湖南烤煙化學成分特征及其相關性[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31(1):24-27.
[13] 羅 華,鄧小華,張光利,等.邵陽市主產(chǎn)煙縣烤煙化學成分特征與可用性評價[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35(6):623 -627.
[14] 招啟柏,王廣志,王宏武,等.烤煙煙堿含量與其他化學成分的相關關系及其閾值的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2006,12(2):26 -28.
[15] 吳興富,鄧建華,肖炳光.云南烤煙煙堿含量特點[J].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46(4):57 -61.
[16] 胡榮海.云南煙草栽培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4 -25,38 -39.
[17] 尹啟生,蔡憲杰,王信民,等.大田中后期烤煙淀粉酶活性及淀粉含量的變化[J].煙草科技,2006,(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