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菊艷 邱洪敏 (新疆醫(yī)科大學(xué)第一附屬醫(yī)院干部病房內(nèi)三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因素之一。應(yīng)針對老年人群的特點,安全有效地早期檢測老年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為早期干預(yù)提供依據(jù)。本研究測量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踝臂指數(shù)(ABI)和脈搏波傳導(dǎo)速度(baPWV),通過無創(chuàng)性檢查了解老年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的發(fā)生情況。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壓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齡60~82歲,1、2、3級高血壓患者均為40例,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biāo)準(zhǔn)及分期標(biāo)準(zhǔn),所有患者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等內(nèi)分泌、代謝性疾病。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6~81歲,無疾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血糖、血脂、肝腎功能、超聲等檢查無異常,四組年齡和性別結(jié)構(gòu)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對照組、高血壓1級、2級、3級組相比,年齡、性別構(gòu)成、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提示四組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基線資料比較(,n=40)
表1 各組基線資料比較(,n=40)
項目 正常對照組 高血壓1級 高血壓2級 高血壓3級26/14 22/18 24/16 26/14年齡(歲) 66.14±5.73 69.15±4.86 66.9±54.21 67.55±5.34 TG(mmol/L)1.4±70.66 1.5±20.66 1.5±80.89 1.93±1.06 TC(mmol/L)4.15±0.76 4.09±0.89 4.58±0.69 4.58±0.71 LDL(mmol/L)3.10±0.72 2.9±20.97 3.14±0.75 3.32±0.97 HDL(mmol/L)1.1±80.17 1.1±0.19 1.0±40.17 0.95±0.18血糖(mmol/L)男/女(n)5.3±10.72 5.39±1.06 5.11±0.84 5.33±0.72
1.2 頸動脈超聲檢查 頸動脈IMT測量采用美國GE公司vivid seven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中心頻率為7.5 MHz,患者仰臥,在雙側(cè)頸總動脈(距頸動脈球部膨大起始處10 mm內(nèi))、頸內(nèi)動脈(距頸動脈球部分叉處10 mm)等處沿血管長軸進行測量,管腔內(nèi)膜交界面到中膜與外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為IMT,在此處及前后1 cm處測3次,計算平均厚度。
1.3 ABI和baPWV測定 采用日本Colin公司的BP203RPEⅡ(VP-1000型)動脈硬化診斷裝置,患者仰臥,至少靜息5 min后,同步測量四肢血壓后,分別以左右兩側(cè)的腳踝收縮壓除以肱動脈收縮壓計算左右ABI。VP-1000型動脈硬化診斷裝置能儲存10 s采樣時間內(nèi)的上臂和腳踝的容量波形,上臂波形波峰和腳踝波形波峰的時間間隔定義為踝臂之間的時間間隔,并根據(jù)身高估算公式自動計算出baPWV。
1.4 危險因素檢查 檢測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詢問吸煙史等。
1.5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應(yīng)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方差齊時用LDS檢驗,方差不齊時用Tambane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資料符合正態(tài)性、方差齊,采用Pearson相關(guān);方差不齊,采用Spearman相關(guān)。
2.1 各組ABI、IMT、baPWV水平比較 隨著血壓逐漸升高,ABI呈下降趨勢,高血壓2級組低于高血壓1級和對照組(P<0.05),但高血壓3級組與2級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隨著血壓增高,IMT呈增厚趨勢,高血壓3級組高于2級組,高血壓2級組高于1級組,三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但高血壓1級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隨著血壓的增高,BaPWV呈增快趨勢,各組相比均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見表2。
表2 各組ABI、IMT、baPWV水平比較(,n=40)
表2 各組ABI、IMT、baPWV水平比較(,n=40)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高血壓1級組比較:2)P<0.05;與高血壓2級組比較:3)P<0.05
組別 ABI IMT(mm) PWV(cm/s)1.20±0.09 0.78±0.15 1355.3±99.19高血壓1級組 1.05±0.151) 0.96±0.17 1451.25±83.391)高血壓2級組 0.89±0.181)2) 1.26±0.301)2)1559.95±150.331)2)高血壓3級組 0.84±0.171)2) 1.50±0.761)2)3)1678.85±212.141)2)3對照組
2.2 不同baPWV水平高血壓患者IMT、ABI水平比較 以baPWV 1 400 cm/s為標(biāo)準(zhǔn)分為兩組,低baPWV組IMT低于高baPWV組(P<0.01);而低 baPWV組 ABI高于高 baPWV組(P<0.01)。見表3。
表3 baPWV以1 400 cm/s為標(biāo)準(zhǔn)分組比較IMT和ABI()
表3 baPWV以1 400 cm/s為標(biāo)準(zhǔn)分組比較IMT和ABI()
ABI baPWV≥組別 n IMT(mm)1 400 cm/s 114 1.28±0.55 0.93±0.19 baPWV<1 400 cm/s 46 0.80±0.13 1.17±0.15 F值 20.819 11.009 P值 <0.000 0 <0.000 1
2.3 相關(guān)性分析 四組對象合并后IMT與baPWV、TG、TC、LDL、年 齡、性別、FPG 呈正相關(guān)(r分別為0.788,0.044,0.260,0.137,0.351,0.012,0.067);IMT 與ABI和HDL 呈負相關(guān)(r分別為 -0.646,-0.182)。控制相互因素后 IMT、baPWV、ABI三者的相關(guān)性見表4。
表4 控制相互因素后IMT、baPWV、ABI的相關(guān)性(r)
高血壓已經(jīng)成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性衛(wèi)生問題,老年人群中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很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是連續(xù)性的全身疾病,有共同的發(fā)病基礎(chǔ)。血管壁內(nèi)膜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biāo)志,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是最早受累的部位,因此,頸動脈IMT常作為反映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標(biāo)志〔1〕,是高血壓危險分層中靶器官受損的主要標(biāo)志之一〔2〕。
baPWV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另一個替代指標(biāo),測量簡便且重復(fù)性良好〔3〕,可以顯著預(yù)測高血壓的進展,在≥70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中,baPWV也可獨立預(yù)測心血管病危險〔4〕。一般來說,baPWV越快,動脈的彈性越差,僵硬度越高。本研究顯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baPWV加快與血壓增高的方向一致,與國內(nèi)已有研究相一致〔5,6〕。本研究顯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越高,其baPWV越快,說明其動脈粥樣硬化情況越嚴(yán)重,從而提示baPWV可以作為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一個預(yù)測指標(biāo)。
動脈TMT增加意味著該處動脈存在粥樣硬化,而baPWV加快反映動脈彈性減低,臨床研究認為動脈彈性減低和粥樣硬化之間存在密切關(guān)系。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隨著血壓級別逐級增高,IMT及baPWV均升高,baPWV在高血壓各級之間均有差別。進一步研究分析顯示baPWV≥1 400 cm/s組IMT明顯高于baPWV<1 400 cm/s組。說明隨著大動脈僵硬度的增加,頸動脈IMT也隨之增加,與Gil等〔7〕研究一致。ABI是踝部收縮壓與前臂收縮壓的比值,是目前公認的反映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阻塞疾病(PAD)的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有研究顯示,約60%的PAD患者有明顯的心腦血管疾病,而約40%的心腦血管疾病伴有PAD〔8〕,PAD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它是身體動脈粥樣硬化的肢體表現(xiàn),而且它是身體其他部位有明顯動脈粥樣硬化的標(biāo)志,無癥狀的PAD患者,其ABI多<0.9,因此目前臨床上多采用ABI<0.9作為PAD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國外研究表明,ABI降低能預(yù)測亞臨床動脈硬化并能預(yù)報可預(yù)防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9〕。Duprez〔10〕在心臟疾病預(yù)防評估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可以將ABI作為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新標(biāo)志。本研究結(jié)果也說明老年高血壓患者一旦ABI下降,其發(fā)生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的概率大大增加,ABI降低可作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預(yù)測指標(biāo)。
IMT與baPWV、ABI密切相關(guān),提示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系統(tǒng)的同步硬化,內(nèi)膜的粥樣硬化、動脈壁層的硬化和大動脈彈性的減退也是同步進展的,它們的發(fā)生是多種危險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jié)果。無創(chuàng)檢查以其獨特優(yōu)勢越來越多用于動脈硬化的早期診斷和心腦血管事件的預(yù)測,有條件聯(lián)合多種無創(chuàng)檢查綜合分析,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診斷、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1 許先進,董 旭.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8;16(8):665-8.
2 王鐘林.高血壓.見:趙水平,胡大一,心血管診療指南解讀〔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78-232.
3 Yamashina A,Tomiyama H,Takeda K,et al.Validity,reproducibilit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oninvasive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measurment〔J〕.Hypertens Res,2002;25(3):359-64.
4 Meaume S,Rudnichi A,lynch A,et al.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as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subjects over 70 years old〔J〕.Hypertens,2001;1:871-7.
5 王建明,徐新娟.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分級與脈搏波速的關(guān)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6(2):1132-3.
6 孫 剛,張 昕,丁燕程.血壓水平正常高值人大動脈順應(yīng)性的變化〔J〕.高血壓雜志,2005;13(5):273-6.
7 Gil TY,Sungc Y,Shims S,et al.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in hypertensive adolescents〔J〕.J Korean Med Sci,2008;23(1):35-40.
8 Dormandy J,Heeck L,Vig S.Lower extremity artery osclersis as a reflection of a systemic process:implications for concomitant coronary and carotid diease〔J〕.Semin Vasc Surg,1999;12(2):118-22.
9 Raman PG,Thakur BS,Mathew V.Ankel brachial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generalized atherosclerosis〔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1;49(1):74-7.
10 Duprez D.HOPE bring 3 hope for the use of the ankle branhial index as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J〕.Eur Heat J,2004;2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