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亮
(河南工程學院外語系,河南鄭州 451191)
指示詞短語后指用法的概念參照點分析
鄭亮
(河南工程學院外語系,河南鄭州 451191)
文章運用Langacker提出的概念參照點模型對漢語中指示詞短語的后指用法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后指用法并不僅是一種照應(yīng)的手段,還是說話人掌控表達方式的手段,表達了說話人對指稱對象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
后指;概念參照點;主觀性
照應(yīng)是構(gòu)成篇章銜接的主要手段之一,按指稱對象和指稱詞語的前后順序關(guān)系,照應(yīng)一般分為前指照應(yīng)(anaphoric reference)和后指照應(yīng)(cataphoric reference)兩種。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那”及其短語作為重要的指示代詞,是漢語語篇實現(xiàn)照應(yīng)的重要方式。指示詞短語用作前指非常多見,即先行詞在前,代詞回指在后。這種用法也受到很多關(guān)注。然而對其用作后指的用法,學者們似乎關(guān)注不夠。這是因為“這/那”及其短語用作后指并不常規(guī),根據(jù)王道英(2005)統(tǒng)計,指示詞短語用作前指照應(yīng)的頻率是其用作后指的44倍。
我們認為在語篇中,用指示詞短語指稱語言內(nèi)或語言外的事物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因素都會對其造成影響,比如說話人、聽話人、話語參與者、話語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以前的研究已經(jīng)對一些因素做了全面深入的解釋。但是,說話人在指示詞短語的選擇中所起的作用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后指用法中,指稱對象的可及性比常規(guī)用法中的不定名詞短語有所提高,反映了說話人對指稱對象較為主觀的態(tài)度。我們認為,后指用法是說話人掌控表達方式的一種手段。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可以解釋其動因。
“概念參照點”是Langacker研究所有格和借代時提出的一個抽象認知概念,是一種與目標概念建立心理聯(lián)系的概念化方式。K.van Hoek(1997)把它用于句子層面的照應(yīng)現(xiàn)象分析,論文用“概念參照點”解釋語篇指稱選擇的心理認知過程。如圖1所示:
在指稱選擇中,概念參照點是視角、視覺者(viewer)和前點(vantage point)等具體概念的抽象化,是用以與目標概念建立認知聯(lián)系的凸顯參照體,是語篇進展過程中主觀背景語境的核心內(nèi)容。語篇中指示詞的選擇印證了這種概念參照點能力。視角,作為一種自然的參照點,是闡釋表達功能的重要概念?!八姓Z言表達都從某個視角出發(fā)”。視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說話人聽話人共享視角,在敘述中是常規(guī)視角;另一種是角色視角,鼓勵聽話人移情到角色。不同的指稱形式體現(xiàn)了不同視角的概念化。
根據(jù)許余龍(2000)研究,“這”是高(至少是中等)可及性標示語,有“此時、現(xiàn)在”的意思。當“這/這+NP”出現(xiàn)時,其指稱對象必定在說話人和聽話人心理空間中是可及的。也就是說,該指稱是從說話人聽話人共享視角來識解的。然而,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在語篇的開頭,因為要引入的是一個聽話人心理不可及的新實體,通常應(yīng)該使用專有名詞或不定名詞短語,例如:
1.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沈從文《邊城》)
而有時卻使用了可及性較高的指示詞短語。例如:
2.這事說來又是十多年了。(沈從文《往事》)
3.那是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阿來《塵埃落定》)
指示詞短語在這里起表達作用,是從敘述人也就是角色視角進行識解的,旨在創(chuàng)造一種真實的“此時、現(xiàn)在”的畫面。
在語篇中,指示詞短語也能用來指稱一些新出現(xiàn)的實體,例如:
4.奇怪的是這個:我們倆吵架,院里的人總說我不對。(老舍《柳家大院》)
“這個”的指稱對象是接下來冒號后面描述的內(nèi)容。它的指稱對象直到冒號后面的內(nèi)容出現(xiàn),才在聽話人的心理是可及的。這在說話人聽話人共享視角下是說不通的,因為第一次引入語篇中的實體應(yīng)該用不定名詞短語,它的指稱對象在語境中相對來說是新出現(xiàn)或者最近沒有被提及的,比如“一件事”,這樣說話人才能引起聽話人的關(guān)注。在這句話里,說話人沒有和聽話人分享“這個”的指稱對象,聽話人只是在看完整句話后才找到“這個”的指稱對象。在這里,“這個”的指稱對象是從角色視角來引入的。冒號將整句話的概念化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在說話人聽話人共享視角下進行識解的;后半部分是在角色視角下進行識解的。聽話人不能找到指稱對象,所以說,話人要提供更多的信息來幫助他,指稱對象也就很明顯地在冒號后出現(xiàn)了。視角從說話人聽話人共享視角轉(zhuǎn)換為角色視角可以凸顯指稱短語的指稱對象,引起聽話人繼續(xù)讀下去的興趣,比如:
5.找到了他,再去看小福子,告訴她這個好消息:祥子并沒混好,可是決定往好里混,咱們一同齊心努力的往前奔吧?。ɡ仙帷恶橊勏樽印罚?/p>
指示詞短語“這個好消息”指的是祥子決定努力工作、和小福子共同生活的決心。冒號前面的部分是從說話人聽話人共享視角下來識解的。因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共享背景知識,所以聽話人才能從語境中知道“他”指的是“曹先生”,她指的是“小福子”。但是很難從語境中找到“這個好消息”指的是什么,因為它的指稱對象還沒有出現(xiàn)。隨著語篇的進行,它的指稱對象才在冒號后面出現(xiàn)。“這個好消息”的指稱對象是從角色視角,在這里也就是從祥子的視角進行識解的,這是祥子的心理活動。這樣的視角轉(zhuǎn)換使得聽話人可以移情到祥子,理解他的感受。
在第一次提到指稱對象時,它所對應(yīng)的實體在語境中是沒有出現(xiàn)過的,所以它們之間的可及性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用不定名詞短語來指稱,因為它能夠提供最豐富的信息來幫助聽話人對指稱對象進行識解。但也不完全是這樣。論文中我們就分析了后指用法中用指示詞短語來指稱第一次出現(xiàn)的實體。這種用法并不是為了提供最豐富的信息,這是一種說話人掌控表達方式的手段,指稱對象和說話人通過角色視角建立聯(lián)系,用來表達說話人對指稱對象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
當用不定名詞短語進行指稱時,認知主體和指稱對象之間聯(lián)系很小,主觀性也很低。但當用指示詞短語進行指稱時,認知主體和指稱對象的聯(lián)系就增大,主觀性也相對較高。
在例5中,如果用的是不定名詞短語“一個好消息”,如下句:
6.找到了他,再去看小福子,告訴她一個好消息:祥子并沒混好,可是決定往好里混,咱們一同齊心努力的往前奔吧!
例6中,認知主體和指稱對象的聯(lián)系很小,它們之間的概念距離也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感到指稱對象非常客觀,沒有融入說話人的任何主觀態(tài)度。
[1]王道英.“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2]王義娜.話語指稱的認知構(gòu)建與心理空間可及性[J].外國語,2003,(5):35-42.
[3]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1-38.
[4]Van Hoek,K.Anaphora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5]許余龍,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321-328.
H13
A
1673-0046(2012)8-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