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胡鴻濤
(河南省腫瘤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08)
目前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g angiography imaging,DSA)診療技術在臨床工作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一種方便易行、創(chuàng)傷性小的實時影像采集處理系統(tǒng)[1],圖像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DSA診療效果。筆者通過回顧河南省腫瘤醫(yī)院2006年6月~2010年1月78例肝癌DSA造影圖像,分析與造影參數(shù)有關的相關性技術因素,以保證肝癌DSA圖像質量。
78例肝癌介入病人(未包括使用微導管病人),年齡34~80歲,平均54歲,其中男性50例,女性28例。采用GE公司GE-LCV+血管造影機,美國MARK-V高壓注射器,非離子型造影劑優(yōu)維顯300(廣州先靈藥業(yè)有限公司)。
所選病人均采用Seldinger技術,將導管置于肝癌供血血管進行造影。對所選病例的圖像進行分類,分為結節(jié)型、巨塊型和彌漫型。分析時排除機器設備、后處理軟件等因素的影響,從與造影相關參數(shù)(流率、總量及采集楨數(shù)等)的選擇上進行質量評判。圖像質量經(jīng)評判分為優(yōu)、良、差三等級。優(yōu):造影動脈主干及分支顯影清晰,可分辨出的最小血管直徑≤0.5 mm,失真度小,對比度適中無偽影;良:造影動脈主干及分支顯影較清晰,可分辨出的最小血管直徑≥1.5 mm,失真度不大,對比度較差有少量偽影;差:造影動脈顯影不清,圖像模糊無法用于診斷[2]。
通過對所選病例進行分析判斷,圖像質量優(yōu)43例(結節(jié)性21例、巨塊16例、彌漫型6例);良26例(結節(jié)型13例、巨塊8例、彌漫型5例);差9例(結節(jié)型3例、巨塊6例、彌漫型無)。適于造影參數(shù)流率結節(jié)型圖像質量優(yōu)為3 ml/s,圖像質量良為4 ml/s,圖像質量差為2 ml/s,對應去除圖像質量差,p值應為3;巨塊型優(yōu)、良、差均為4 ml/s,p值應為4,得出所使用造影參數(shù)適合用于直徑>1 cm而<3 cm的結節(jié)型肝癌及直徑>6 cm的巨塊型肝癌,見表1。
表1 圖像質量與相關造影參數(shù)
在排除機器設備、后處理軟件等因素的影響下,造影劑的濃度、流率、壓力、總量是影響DSA成像的關鍵因素,血管內的碘需要達到一定濃度,癌腫的供血血管或病變方能清晰的顯示,但高濃度、高壓力及高灌注量可誘發(fā)血管痙攣,不利于肝實質期毛細血管的顯示;采集楨率的選擇亦不僅影響圖像質量還影響DSA的檢查質量,應在同比滿足診斷要求下,降低楨率,減少輻射劑量[3]。因此造影時要根據(jù)病變的部位、大小及性質、造影的目的和要求,合理選擇造影劑的注藥速率、總量和采集楨率,保持癌腫供血血管良好的充盈狀態(tài),是取得高質量DSA圖像的基礎[4]。通過對所選DSA圖像的分析,作者認為針對不同的肝癌類型選擇不同的造影參數(shù)可取得高質量的DSA圖像。
肝癌依據(jù)血管造影可分為三種類型:①結節(jié)型,腫瘤為多數(shù)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以腫瘤血管和腫瘤染色為主;②巨塊型,腫瘤為單一的巨大腫塊,其周圍也可有小結節(jié)圍繞,以腫瘤血管推移,腫瘤包繞動脈為主;③彌漫型,表現(xiàn)為均勻散在的微小癌結節(jié),以腫瘤血管、血管湖、肝動脈-門靜脈瘺等為主要表現(xiàn)[5]。
結節(jié)型肝癌的供血血管較單一,增粗不明顯,腫瘤染色呈密度增高的結節(jié)狀影,邊界較清楚,造影劑的注射流率過快或造影總量過大時,會引起造影劑返流而使正常肝實質顯影,使腫瘤與肝實質對比度下降,反之會造成肝動脈顯示時間過短,靜脈期、實質期缺如[4],兩者都使圖像質量降低而達不到診療要求。動脈期每秒采集楨數(shù)需要多一些,可較好顯示供血血管的走形、粗細及有無分支,靜脈期、實質期的采集楨率可小一些,能保證獲得高質量的DSA圖像。
巨塊型肝癌的供血血管較多且增粗,可見動脈包繞,腫瘤染色呈密度增高的團塊影,故其內部血管容量亦較大,部分病例腫瘤內有壞死,染色不均,可見密度減低的充盈缺損區(qū),富血管的腫瘤征象的顯示程度與該部位的碘含量密切相關[6]。因此應在造影劑的流率與總量上選用較大的值,可使腫瘤供血血管保持較好的充盈和腫瘤自身的染色顯影,反之癌腫供血的近端和遠端血管之間缺乏連續(xù)性,得不到完整、飽滿、連續(xù)的供血動脈影像,實質期也得不到腫瘤的充分染色。動脈期、靜脈期的每秒采集楨數(shù)不需要過多,實質期的采集楨率需要大一些,這樣可顯示腫瘤內有無壞死或壞死區(qū)域的大小。
彌漫型肝癌供血血管較雜亂,供血血管通常無明顯增粗,造影圖像以染色與充盈缺損夾雜為主,造影劑的注射流率不宜過快、造影總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造影劑返流而造成癌腫供血血管造影劑流量相對減少,但如果造影劑總量過小可使腫瘤的染色不充分。動脈期、靜脈期每秒采集楨數(shù)需要多一些,可較好顯示供血血管有無分支分流或有無動-靜脈瘺,實質期的采集楨率可小一些。在伴有肝動-靜脈瘺的病例中,造影時會發(fā)現(xiàn)瘺口前血管顯示清晰,而瘺口后血管由于造影劑分流入肝靜脈導致灌注量減少,顯示不清,此類病人應根據(jù)瘺口大小、位置及數(shù)目的多少等不同情況選擇造影參數(shù)。
[1]董 斌,李新煜.DSA圖像質量控制[J].醫(yī)療設備信息,2007,22(6):81-83.
[2]張俊龍,章建偉.影響數(shù)字減影圖像質量的因素[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3,17(4):248.
[3]徐朝霞,李惠民,張學昕,等.DSA在肝動脈造影中的技術分析[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04,13(3):139-140.
[4]趙建基,馬大慶.肝動脈DSA中的影像質量控制與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1,17(6):591-592.
[5]李天曉,樊青霞,王瑞林.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學[M].鄭州:河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
[6]余建明,馮敢生,曾 軍,等.選擇性與超選擇性造影對肝內占位病變定量分析的影響[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