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越崎中學(321050) 趙興利
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實際教育效果。而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動態(tài)資源,超越我們教師的思維,顯得更加珍貴。真正的地理課就應該是,教師在課堂上及時捕捉各種隨時產生的教學信息,抓住稍縱即逝的教學資源,并巧妙運用。引領學生投入到正式的再創(chuàng)造之中,互動生成。努力豐富和調整教學資源來實現教學目標。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將新課程的理念應用到日常教學中,促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堂高三地理“地球運動專題”的復習課上,在開篇考題回顧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了2009年浙江省高考題:
例題:圖1中,當a、c值相差20°時,該地的緯度值是
圖1 某地一年內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曲線示意圖
A.23°N B.63°N
C.43.5°N D 27°N
教師:該小題考查了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錯誤率比較高;解題的關鍵點是能快速理解C為23.5°。然后得出a為3.5°。則此題可解。
頓時教室一片安靜,大部分學生一臉茫然,表情中流露著疑問。有人說了一句“為什么C等于23.5°”全班同學附和“對呀,為什么呢?”
教師敏感的意識到,幾乎全班學生對于“同一地區(qū),不同時間的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規(guī)律”掌握欠佳,對“不同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掌握不透。怎么辦?用“小技巧”轉承過渡到自己預設的教學內容?還是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
教師決定利用好這個課堂資源,挑戰(zhàn)自己,進行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嘗試。
教師:看來同學們對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掌握不好,請大家拿出紙筆按要求作圖??梢韵嗷デ写琛⑶昂笥懻?。
教師在黑板上快速畫圖(圖2),請大家在此圖的基礎上畫出赤道、23.5°N、30°N、66.5°N、90°N、33.5°N、5°N、18.5°N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
圖2
頓時,課堂上活躍起來,學生們紛紛拿出紙筆,開始討論、計算、繪制。5分鐘后,學生課桌上的作品出現了,有些是集體作品、有些是個人作品。經過展示和討論大家一致認可第3組的集體討論方案(圖3),然后讓該組甲同學作為代表發(fā)言說明作圖依據。
圖3
甲同學:①為北極點,夏至日23.5°,冬至日為0°,若考慮負值則冬至日為-23.5°。②為北極圈,夏至日47°,冬至日0°;③為33.5°N,夏至日最大80°,冬至日最小為33°;④為23.5°N,夏至日直射90°,冬至日43°;⑤表示18.5°N,直射日為90°,夏至日為85°,冬至日最??;⑥表示5°N,理由同上;⑦表示赤道地區(qū),春秋分太陽直射為90°,冬至夏至一樣大,為66.5°。
由于甲同學語速快,條理清晰,同學們不由為其精彩表現鼓起掌來。
教師總結:就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以北半球為例)而言,應該注意以下差異: ①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一年有兩次直射,曲線以夏至日對稱。②北回歸線以北區(qū)域,一年中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曲線以夏至日對稱。南半球相反。甲同學分析的非常到位,第3組的同學為我們設計出了很重要的一幅圖“正午太陽高度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圖”。謝謝!
教室里掌聲再次響起。
教師:哪位同學能依據此圖,畫出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幅度的緯度分布圖?(即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曲線和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值曲線)
這一下,課堂上又不安分起來,學生們紛紛拿出紙筆,開始認真的繪圖。不一會兒,學生丁舉手要求展示他的作品,繪圖作品如圖4。(無陰影部分)
圖4
教師:此幅圖畫的非常好,非常正確。
教師將此圖繪制在黑板上,同時畫上陰影。
教師:同學們在該圖中發(fā)現了什么?
同學戊:陰影是梯形,白色為平行四邊形。此言一出,引來笑聲一片。教師也忍不住笑了。
教師:說的沒錯,不過能否再具體點,結合坐標找規(guī)律。
學生戊:哦!白色區(qū)域隨緯度升高差值不變,陰影里的值在變化!
教師:不錯,哪位同學還想補充?
同學己:老師,我明白了,回歸線和極圈間的年變化幅度恒定為47°;赤道~回歸線的差值從23.5°增大到47°;極圈到極點的值從47°減小到23.5°。
教師:恭喜你,你給大家總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數字?!?3.5°、47°”!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極圈內考慮正午太陽高度的負值,則變化幅度照樣是47°。
教室里又一次響起了掌聲。
教師:剛才同學們總結的規(guī)律,對我們理解原理、快速調用知識、快速解題有何幫助?我們一起來見證!
教師再次展示歷年考題回顧試題。(圖1試題)
教師:哪位同學給大家講講該題的解題思維?
同學們躍躍欲試,庚同學主動站起來。
庚同學:由于該地正午太陽高度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沒有兩次直射,說明該地在北回歸線或者以北地區(qū)故A錯; 由于最小的太陽高度大于0°,所以該地一定在北極圈以南;其年變化幅度是47°,由圖(圖1)可知,C是47°的一半,C為23.5°,所以a為3.5°。再結合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解答出B正確。
這時平時一位上課不大活躍學生辛示意要求發(fā)言。
學生辛:老師我認為有更簡單的做法,不用動筆,秒殺該題。如果將此圖變形為剛才我們畫過的圖(圖3),很容易發(fā)現它和曲線②(北極圈)的正午高度變化最為接近,由于北極圈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是0°,而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為3.5°;說明它比極圈緯度低3.5°,所以其緯度為63°N。
下面竊竊私語聲傳來“太厲害了”“我怎么沒想到”“這個方法是簡單”… …教師帶頭為辛同學鼓掌,隨即掌聲四起… … 下課了!
準備走出教室的我,收到了學生傳上來的紙條:“老師!我給您這節(jié)課做了個小結:一幅圖、兩個數,把握原理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