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貞 (浙江天臺縣人民醫(yī)院 317200)
臨床路徑是為服務對象提供最佳照護質量的一種管理模式[1]。為探索臨床應用效果,我們應用臨床路徑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進行管理,并與傳統(tǒng)護理進行對照觀察,取得良好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及分組 選擇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本院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的治療患者52例。將患者同時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的26例設為觀察組,余26例設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1例,女5例;年齡60~88歲,平均(74.2±10.6)歲;小學以上文化9例,小學及以下17例。對照組男20例,女6例;年齡58~89歲,平均(73.5±11.8)歲;小學以上文化8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水平接近。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方法。觀察組自入院就進入護理臨床路徑,并按照已指定的護理路徑表格(表1)實施護理及其他服務。具體實施方法:對入院進入護理臨床路徑的患者,由分管醫(yī)生、責任護士進行評估,按護理臨床路徑上的指示,根據患者需要進行入院介紹,解釋臨床路徑的有關內容和作用,取得患者與家屬的理解與合作,并在路徑上對患者需要的、已執(zhí)行的內容打勾并簽名。責任護士每日按照路徑上的指示,根據患者需求并結合患者一般情況進行評估、落實措施、評價,以達到規(guī)范護理的目的。護士長隨時在床旁檢查患者的治療進展及措施落實情況,及時進行督促指導,于患者出院前對其進行總結,評價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并記錄偏差。
1.3 觀察指標 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健康知識得分、患者對醫(yī)護工作滿意度。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評分表為自制問卷表,表中包括對引流管的注意事項、減輕傷口疼痛的方法、術前術后的飲食要求、手術后的體位與活動要求等10個方面內容的掌握程度。每項內容為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種答案,分別計3分、2分、1分,總分為30分。術后第4天,由專人指導患者填寫,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掌握越好。自制患者對醫(yī)護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醫(yī)護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技術水平、告之服務情況、基礎護理、健康教育等10項內容。分別計滿意10分、較滿意7分、一般5分、不滿意0分,總分為100分。出院前由患者或家屬填寫后統(tǒng)計滿意度。
表2 兩組結果比較
表2 兩組結果比較
?
表1 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臨床路徑流程表
由表2可見,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健康知識得分與對醫(yī)護工作滿意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
3.1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住院后擔心給家庭帶來負擔或被家庭拋棄,以及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和擔心預后,多易產生心理壓力。應用護理臨床路徑采用表格的形式實施健康教育,避免了護士因經驗不足、個人能力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配合的重要性,使患者盡快掌握健康教育的內容并能主動配合,最大限度的杜絕各類危險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觀察組僅1例由于個體差異可能對計劃路徑有偏差,術后第2天造成再次出血,手術退出路徑,再次手術第2天又進入路徑至康復出院。
3.2 融入了成效管理的概念 護理臨床路徑的實施跟蹤患者由住院到出院每天治療護理全過程,減少無效服務項目,使患者對病情早知、早治、早防,學會并掌握自身護理及康復知識,參與病情的治療護理和預防的全過程。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好于對照組。
3.3 實施臨床路徑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在制定臨床護理路徑時,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醫(yī)學模式作指導,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觀[2],護士更加主動關心患者,促進了護士與患者的相互溝通,融洽了護患關系,減少了護患糾紛的發(fā)生。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對醫(yī)護工作的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提高。
[1] 戴紅霞,成翼娟.臨床路徑——科學、高效的醫(yī)療護理管理新模式[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208-211.
[2] 王香,李鳳英,卜學文,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首次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9,8(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