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艷
文學是人學,對于人性的深刻揭示,是優(yōu)秀作品的一個重要標志。小小說《仇恨》就是這么一篇深刻揭示了人性丑的佳作,讀后先是令人唏噓不已,轉(zhuǎn)而讓人深思良久,繼而催人自問:我會不會是他們中的一個。
小說講了一個實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兩個好人袁五谷和袁豐登,并且還是親兄弟,做了一輩子的仇敵,至死都不能原諒對方。如果是真的有仇,用一生的對抗作為代價,似乎還能讓人理解,中國不是有很多詞語來描述這種情況嗎?什么“不共戴天”、“勢不兩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仇不報非君子”等等,此等雄心非國破家亡之仇、殺父奪妻之恨而不能生,而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卻誰也說不出這仇從何來,“他不是人”是袁五谷對袁豐登的仇恨法理,“記不清了”是袁豐登對兄弟情仇的最后交代。當他們咬牙切齒地恨著對方時,他們早已經(jīng)忘記了最初引發(fā)仇恨的那個根源了。換句話說,仇恨的根源已經(jīng)在仇恨的不斷升級中,不知不覺地撤離到了無人注意的角落里去了。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是一種什么力量能讓這種非常盲目、毫無目的的仇恨在心底扎根一輩子呢?讀到結(jié)尾的“記不清了”四個字時,相信每個讀者的心里都會生出無比的酸楚。掩卷沉思,不由得讓人生出一身冷汗:我們何時何地不生活在仇恨的影子里呢?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可以讓同根相煎,讓鄰里反目。有些仇恨代代相傳,成為一種遺傳因子躲藏在我們靈魂的一角,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噴發(fā)膨脹,超越了仇恨自身,從而讓人喪失理性和判斷。日本3·11大地震,我們一些網(wǎng)民的表現(xiàn),再次印證了這一點。自信和寬容的缺席,是我們內(nèi)心積滿仇恨的根源。由此,我們更能體會到這篇小說主題的深刻和所揭示的問題的宏大。尋常素材,揭示的卻是不同尋常的主題,是這篇小說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其次,這篇小說的講述方式也很值得稱道。作品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選取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片段,表面上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卻是步步蓄勢,曲折有致。小說一上來就直揭袁五谷和袁豐登都有置對方于死地的決心和勇氣,懸念開頭讓讀者疑竇頓生,急于了解兩人仇恨的根源。接下來作者宕開筆墨,先是概述兩人交惡的種種表現(xiàn),繼而講述兩人互寫黑信拆對方臺和石拱橋狹路相逢若斗雞相向的故事。讀者的心弦也隨著作品的起伏時而松緩,時而緊張,但了解真相的渴望非但不減,反而愈發(fā)強烈。至此不能再回避仇恨根源的話題,于是作者開始揭示真相,誰能料想他們二人一個是“我”的二叔,一個是“我”的三叔,親兄弟卻仇深似海,都罵對方不是人卻誰也不肯說出真相,他們的家人也說不出兩人結(jié)仇的緣由,作品再次強化了讀者心頭的這個疑惑。二叔死前點名見“我”,照常理應(yīng)該揭示事情的真相了,出人意料的是他給讀者只留下“他不是人”的猜想??磥硐M荒芊旁谌宓纳砩狭?,三叔臨終前的笑容讓他如釋重負,似乎也讓讀者心頭的困惑如釋重負了。結(jié)局再次出人意料,三叔同樣留下四字遺言“記不清了”。作品自此畫上了句號。作品自始至終沒有揭示袁五谷、袁豐登兄弟二人之間仇恨的緣由。讀者在讀完作品之后,也會恍然大悟,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圖,仇恨的根源無關(guān)緊要,人在仇恨中的生存卻是我們思考的重大話題。
整篇小說構(gòu)思精妙,小素材揭示的卻是宏大的主題;好與壞、善與惡的融合,呈現(xiàn)出一種人生難以回避的悖論;讀者同樣也是在一種焦慮中完成審美的體驗和人生的思索與自我贖救。
[附]
仇恨
安 勇
袁五谷和袁豐登做了一輩子的仇敵。在我看來,這兩個人都有置對方于死地的決心和勇氣。
比如說吧,一條路,如果袁五谷剛走過了,袁豐登就說啥也不肯再走,寧可繞遠走另一條路。實在沒有另一條路呢,袁豐登在這條路上走一步,就沖著想象中的袁五谷的背影吐一口唾沫,再走一步,又吐一口唾沫。吐完了就罵一句:袁五谷你真不是個人。當然了,如果走在前面的是袁豐登,袁五谷也照樣會連吐帶罵的,說袁豐登你真不是個人。
我十歲那年,袁五谷從鄉(xiāng)政府調(diào)到了縣政府。轉(zhuǎn)年,袁豐登也從鄉(xiāng)中學調(diào)到了縣教委。沒多久,上級就開始調(diào)查袁豐登的問題,查來查去發(fā)現(xiàn),袁豐登這個同志是清白的,沒啥問題。袁豐登也弄明白了,是袁五谷給上級寫了封信揭發(fā)他的問題,意思就是想把他再弄回農(nóng)村去。不久后,上級又開始調(diào)查袁五谷,查來查去,這個同志也是清白的。不用問,是袁豐登回報了一封舉報信。
某一天早晨,在縣醫(yī)院旁邊的一座石拱橋上,袁五谷和袁豐登狹路相逢了。兩個仇人一東一西,像兩輪不共戴天的太陽似的,升到拱橋中間的弧頂處時,就同時停住了。袁五谷不說話,拿眼睛使勁瞪著袁豐登。袁豐登也不說話,拿眼睛使勁瞪著袁五谷。他倆的影子投到橋下的河水里,一個伸著脖子,另一個也伸著脖子,看起來像兩只斗架的公雞。袁五谷不肯讓路,袁豐登也不肯讓路,都是釘子似的,在橋上釘著。后來,兩個人,四只眼,都瞪得要冒血了,四條腿也不停地打哆嗦。這才同時把頭扭過去,沖后面“呸”地吐一聲,下橋,找另一條路去了。隔著河他們又同時回過頭來,沖著對方“呸”了一聲。
袁五谷和袁豐登雖然仇深似海,但他倆對我都非常好,他們一個是我的親二叔,另一個是我的親三叔。而且在我心里,他們也都是挺不錯的人。我一直想搞清楚,在他們這對親兄弟之間到底埋藏著什么仇恨?是什么事情讓他們成為咬牙切齒的仇敵的?當然了,我更希望他們能解開心里的疙瘩,丟開仇恨。一家人合合美美地相處,不是更好嗎?
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問過父親、母親、爺爺、奶奶,二叔和三叔究竟是因為什么成為仇人的?但每次問,他都搖搖頭說不知道,知道的就是他倆有仇。沒辦法我只好去問兩位當事人,在這個問題上,二叔袁五谷和三叔袁豐登的回答是相同的,他們都告訴我六個字:袁豐登(五谷)不是人。我如果接著問為什么就不是人了呢,他們就都瞪著眼睛大發(fā)雷霆,擺出一付恨不得吞了對方的架式。至于為什么不是人的事,他們都閉口不提。
在二叔和三叔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成了我心頭最大的一個疑團。后來我又問過原來老家里的好多人,包括二嬸和三嬸在內(nèi),他們都知道二叔和三叔有仇,有大仇,但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仇恨的根源。
我二叔袁五谷在七十歲那年得了重病,臨死指名要見我最后一面。我握著他的手淚流滿面,想不起來該對他說點什么,最后竟然又問了他和三叔的仇恨。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二叔聽到三叔兩個字,立刻瞪圓了眼睛,從喉嚨里擠出幾個字:他不是人。這也是二叔臨死說的最后一句話,算是他的遺言吧!
二叔死后,三叔大笑了三天,逢人就說那個不是人的家伙袁五谷死了。第四天早晨睜開眼睛,三叔還準備接著笑時,突然撲通一聲倒在了地上。
我們大家趕到時,三叔已經(jīng)不行了。如果三叔也死了,那么我心頭的疑團就永遠也解不開了,所以一見面我就毫不猶豫地問三叔,他和二叔之間究竟發(fā)生過什么事情。
當時,三叔的臉上還有一縷沒來得及綻放的笑容,那笑容像花骨朵一樣在肉皮里含著。這次三叔沒有告訴我袁五谷不是人。他好像仔細想了想,然后重重地搖了搖頭,告訴我四個字。四個字剛說完,一歪頭就走了。
我三叔袁豐登的墓地在縣城邊的一座小山上,左邊是棵老松樹,右邊是另一個墓地,是我二叔袁五谷的墓地。安葬了三叔后,我在兩個叔叔的墓碑前哭了一整天,邊哭邊想著三叔說的最后四個字,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三叔說的竟然是:記不清了。
這四個字是三叔在世上說的最后一句話,也算是他的遺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