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蕭紅中學 劉曉梅
小浩是一名13歲的初二男生,第一次來咨詢是由母親陪同的。通過觀察,他身體發(fā)育良好,表情放松、自在,有點“自來熟”,穿著講究,精神不易集中,喜歡東張西望,隨意翻動咨詢室里的物品,禮貌性較差,說話坦率直白,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包括對母親的態(tài)度)。說話比較隨意,不拘小節(jié),很多時候沖口而出,不經思考,舉止有點散漫,不太懂禮貌。但沒有焦慮、人格偏離等表現(xiàn),表達能力一般。
自從上初中以來,小浩和老師、同學的關系一直很緊張,小浩說同學都不喜歡他,即使他主動和他們示好,同學也好像在躲著他,同學們的這種表現(xiàn)讓小浩很生氣,于是開始和同學對著干:拔掉躲著他的同學自行車的氣門芯,把蟲子放在不搭理他的女生書桌里。結果同學們更討厭他了。
小浩還認為是老師總找他麻煩,別人不交作業(yè)老師不管,可如果他不交作業(yè),老師就會批評他,結果就是他與老師的關系也處于敵對狀態(tài),老師讓他往東,他偏向西。
有時候,小浩也覺得自己做得有些過分,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尤其是父母在他面前一嘮叨,他就更煩了。他希望別人能夠幫他緩解這種和老師、同學的緊張關系。
小浩從小在爺爺家長大,9歲才回到父母身邊,因為小浩爺爺家4個兒子只生了他一個孫子,所以爺爺、奶奶對他非常溺愛,從小養(yǎng)成了要什么給什么的壞習慣。
上小學以前小浩就特別淘氣,爺爺因為心疼孫子,總是依他的性子。有一次,爺爺買回來一包“邦迪”,他覺得好玩,一會兒工夫全貼在自己身上了,第二天還讓買,因為沒給他買就大哭大鬧,最后沒辦法,晚上9點多爺爺去藥店買給他。還有一次,爺爺給奶奶拔火罐,他非要親自在爺爺身上試試,結果把爺爺的腿燙傷了。
上小學時,誰要是和他要好,就不能再和別人好,否則他就連打帶罵地對人家。結果在學校的同學關系特別差,他還給老師和同學起難聽的外號,總有家長打電話告狀,每次他都能強詞奪理,因為爺爺奶奶偏袒,父母拿他也沒辦法。
后來回到父母身邊,為了改掉他任性的毛病,父母沒少想法子,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初一時,他要買帶游戲的“文曲星”,父母認為他平時都管不住自己,買了這個,更沒心思學習了,就不給他買,他就哭鬧,砸東西,撕書本,他父親氣得打了他,他變本加厲,兩天不吃飯,還向爺爺奶奶告狀,結果兩位老人把小浩父母罵了一頓,還是給他買了。
現(xiàn)在上初二了,他在班上沒一個朋友,最近他自己也感到在學校沒有朋友很沒勁,也想和老師關系融洽些,就是不知道怎么做。
小浩的父母原是電車公司的司機,后來投資買了營運車,每天早出晚歸,對孩子照顧不多,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爺爺奶奶的家庭條件很好,對小浩特別溺愛,使小浩養(yǎng)成了得理不讓人、沒理“攪三分”的性格。
小浩曾經就讀的小學是一所普通小學,學習環(huán)境一般,當時的學習成績也是中等。小浩吃東西特別挑剔,每天都是爺爺奶奶把午飯送到學校。因為和同學關系不好,小浩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打架,被找家長時,也都是爺爺去,后來老師看爺爺過于溺愛孩子,無法做通工作,也就不再找了。這讓他更加有恃無恐。
后來自費上了初中重點校,小浩也曾想改變這種狀況,但因為初中課程多,剛來時大家又不太熟悉,再加上他的基礎不是很好,所以成績一直上不去,這也使他的脾氣越來越大,在班級鬧得很厲害,曾經因為和老師發(fā)生矛盾,把班級的玻璃黑板打碎了。
因為總找同學麻煩,他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么,總喜歡和老師同學對著干,就是覺得那樣可以使自己痛快些。
父母認為他已經13歲了,覺得再這樣下去更難管了,就事事嚴格要求,結果讓他更加逆反。初一下學期時,他因為和父母發(fā)生矛盾,曾經拿了家里300塊錢,想上少林寺,但只走到雙城就害怕了,又回來了。
現(xiàn)在,他自己有時候也覺得挺討厭自己的,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健康狀況良好,基本沒有生過大病?!皻庑浴陛^大,小時候有因為哭鬧抽昏過去的經歷。
初步評估(診斷)——人際交往沖突障礙。
1.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從小祖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小浩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使用沖突行為,每次都能達到目的。強化了他的沖突行為心理,形成了“只要對抗就能得到我要的”這樣的錯誤認知。長輩之間處理問題方式有矛盾,給了他可趁之機,家長對孩子的錯誤不能正確對待,為他的沖突行為埋下隱患。
2.不良認知。
從小的經驗得出結論——沖突行為可以得到好處,達到目的。一旦遇到類似情況,馬上表現(xiàn)出不自己的沖突行為。
3.自我約束能力差。
行為處事全憑一時的情緒沖動,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采用偏激手段,認為只要這樣就能達到目的。屬于心理學中的“習得性受益”。
4.過強的自尊心導致非常敏感。
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不能接受別人的冷淡,一旦遇到冷淡態(tài)度馬上給予反擊,甚至用破壞行為發(fā)泄不滿。
1.糾正來訪者的不良認知和偏激的思維方式。
用具體事件做分析,和小浩一起找出他人際關系緊張的原因及早期家庭教育的失誤。讓小浩認識到必須改變自己錯誤的認知和偏激的思維方式,才能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幫助他下定改變的決心。
具體操作:
第一步:共同探討在任何環(huán)境中受歡迎的個人素質:善良,友好,真誠,誠實,開朗,幽默,熱情,體貼,快樂,理解他人,有思想,可信賴,尊重異性等,
第二步:哪些個人行為和品行會對人際關系造成嚴重妨礙:自私,虛偽,粗魯,自負,貪婪,說謊,固執(zhí),冷漠,對別人總有敵意,輕視異性等。
第三步:誠實地尋找自身具備的受歡迎的個人素質。如,有時候心地比較善良,開朗,幽默等。
第四步:誠實地尋找自身對人際關系造成嚴重妨礙的行為和品行。如,有時候比較自私,固執(zhí),對別人總有敵意等。
通過這樣的分析,來糾正小浩錯誤認知和偏激的思維方式,使他真正認識到,即使是通過對抗,很多事情還是達不到目的的。而由于自己的無理行為,會給家人、朋友帶來麻煩和困擾,甚至造成痛苦。也因為這樣的無理又無禮的行為,使自己經常處于孤立的境地。
2.換位思考,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態(tài)度。
引導小浩學會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內心感受,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自私行為會對他人造成的困擾和影響。
具體操作:
(1)如果你是父母,面對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你會如何做?
(2)當你用很無禮的語言對待父母、老師和同學時,你認為他們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3)你覺得別人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你,你會感到身心愉快?
(4)你以前總習慣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別人,你的態(tài)度讓別人的感受是愉快的還是氣惱的?
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與態(tài)度比較,達到糾正不友善態(tài)度的目的,培養(yǎng)小浩溫和、寬容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
3.共同制定行為重塑方案——培養(yǎng)建立關愛之心和自尊心。
和小浩分析探討,使他明白,因為得不到別人的友情而采取的破壞、過激行為,其實是過度的自尊心導致的,而過度自尊其實是一種自卑的心理掩飾。希望得到別人的友誼,應當付出愛心和真誠,而不是強求。任何融洽的關系都應當建立在平等、理解和禮讓的基礎上。針對小浩不合理的沖突行為、沖突心理,找出合理的表達方式,再通過合理的表達方式進行積極的自我訓練,直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具體實施:第一周作業(yè):
(1)每天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為父母倒水,鋪被等。
(2)對每天的任課教師有禮貌地問一次好。
(3)每天在班級心平氣和地和5名同學談話一次。第二周作業(yè):
(1)繼續(xù)做上周的作業(yè)。
(2)每天對父母發(fā)自內心地說一句關心的話,或者感激的話。
(3)每周為班級做兩次好事,或者幫助同學兩次。第三周作業(yè):
(1)繼續(xù)完成第一、二周作業(yè)。
(2)每周寫一篇日記,記錄父母對自己關懷照顧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感動和感激之情。
(3)每周寫一篇日記,記錄近日自己的日常行為,記錄老師、同學對自己的友好態(tài)度,并如實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1.改變小浩“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認知。
2.克服自我約束性差、為達到目的習慣采用的偏激行為。
3.學會真誠、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
4.行為重塑,并堅持到形成良好習慣。
5.經常自我暗示,告誡自己,用積極合理的方式實現(xiàn)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