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萍
(張家口教育學院 人文社科系,河北 張家口075000)
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至明清2 000多年,學界將孔子奉為“至圣先師”,規(guī)定建學必先蓋孔廟。據(jù)《崇仁縣孔子廟碑》記,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定孔子為先圣,廟而兗冕南面,每歲春秋祀焉,由是廟學之禮益?zhèn)洌灿袑W者必有廟,示其尊也”[1],廟與學合二為一。這種建有先圣、先師廟宇的學校被稱為廟學,也稱文廟。
由唐代出現(xiàn)的廟學,至宋代逐漸增多,并成為定制。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詔天下皆立學,于是“凡郡邑無不有學,學無不有大成殿”[1]。元明清時期,廟學的普及程度,超越唐宋,全國的官學,均以廟學作為其普遍的學制形態(tài)。
明建國之初,在諸府、州、縣設立府、州、縣學,在防區(qū)衛(wèi)所設立衛(wèi)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詔天下“通祀孔子”;五月,南京新建國子監(jiān)孔子廟完成,帝“親詣釋奠”,并頒“釋奠儀注於府州縣學”。而萬全右衛(wèi)因為“僻處邊方”,所以“文教未隆”,右衛(wèi)“咫尺神京,近光觀化”,廟學的設立對地方“正人心、醇風俗、興人才”,開啟地方教化具有重要意義。
明朝建立之初,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wèi)—自京師達于郡縣,皆設立衛(wèi)、所”[2]。對于衛(wèi)學的設置,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首立了遼東諸衛(wèi)學,并諭禮部:“武臣子弟久居邊境,鮮聞禮教,恐漸移其性。今使之誦詩書,習禮儀,非但造就其才,他日亦可資用”[2]。(就衛(wèi)學設置的初衷來說,其招收生員主要是衛(wèi)所中的“武臣子弟”,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亦有官生、民生、文職官吏子弟、商人子弟等)此后各衛(wèi)次第建學,成為明代府州縣儒學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萬全右衛(wèi)置,與左衛(wèi)同城,設在元代的宣平縣,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所到山西蔚州。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徙治所到通州,直隸后軍都督府。永樂二年徙治德勝堡(德勝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朝廷分直隸及山西等處衛(wèi)所,添設成立了萬全都司。萬全右衛(wèi)也就隨之改屬萬全都司。
萬全右衛(wèi)設立之初,并未設學,“前此未有學校,俊髦多出身于他鄉(xiāng)。幾經(jīng)奏設,未遂也”①。據(jù)明代胡載道的《儒學教職題名碑記》記載,“學則寄諸左衛(wèi)”②。
萬全右衛(wèi)學初成的時間當在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正德三年,耆老張清等輕財重義,勵志建學,歷奏至正德五年,始蒙恩俞允”①,“建學于城之右所”③。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衛(wèi)為縣,而學始為縣學焉”③。
明正德五年,萬全右衛(wèi)學設立之初的經(jīng)費來源主要是“捐以為學”?!熬S時,守備晏君經(jīng)知重風化之源,不吝所司地,捐以為學。諸士子又不欲費官錢,共捐助以千記。屬千戶趙忠董之前建大成殿三楹、戟門三楹、東西兩廡、明倫堂、齋廡”①,不過隨后由于費出無繼,將成而未完。幾年后,“教授博興李君聰募資,肖孔子,四配十哲像及兩廡木主”①。又幾年后,雨剝風凌,再次頹廢。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夏,“教授李韶、訓導左輔偕諸生郭昺等躬詣巡撫周公金、巡按杜公民表、觀察王公謳,以傾圮狀告”①。這次上奏得到杜民表的同意,撥公款銀70兩、贓罰銀170余兩購買木材、磚、粘土等,“杜公首允,發(fā)官銀七十兩、贓罰銀一百七十余兩,以充材木、磚、埴之用”①。而其他瓴甓、灰、石檄等由本衛(wèi)掌印指揮朱鏞措備。嘉靖五年七月開始動工重修,第二年八月竣工?!皬R貌輝煌,戟門高伉,兩廡周垣,丹艧塗墍,咸飭備焉”①。
之后,嘉靖、天啟間再次修繕,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司餉大夫張聚垣到此,看到學宮低矮狹窄,于是“購材辟地營繕之。歷二載,規(guī)制乃備”③。這次修繕、修建當為政府出資??滴跷迨拍辏澥坷顣r正等剛修繕完畢,六月就發(fā)生了地震,在這次地震中“舊制新規(guī)蕩然澌盡”③。隨后商議重修,“先后捐資千金,凡歷九稔”③,一直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才再次竣工。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對文廟大成殿、崇圣祠、明倫堂進行重修,東西兩廡部分重修,部分重建,戟門以外皆重建。這次重修的經(jīng)費來源是由726名縉紳、賢士、大夫等捐贈所得,共計4 500緡多?!盎渌M,不下四千五百緡有奇。于是詳其樂輸之人,得七百二十有六”④。
從萬全文廟的多次修繕、修建情況來看,其資金來源主要以地方紳士捐贈為主,輔以政府撥款。
地方廟學創(chuàng)建于唐代,經(jīng)過宋、元、明幾個朝代的發(fā)展,到清代中期,達到鼎盛。廟學的基本形制是:大成殿居中,殿前左右設東西兩廡,前有月臺,殿南為大成門(也稱為戟門),再前為欞星門和萬仞宮墻照壁,泮池位于欞星門內(nèi)外,崇圣祠位于大成殿的北或東北側(cè)。只有具備以上建筑,才能算是形制完備。除了以上建筑,廟學中還有鄉(xiāng)賢名宦祠、忠義孝悌祠、更衣所、犧牲所、祭器庫等。這些建筑群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對稱布置。
萬全右衛(wèi)廟學形制完備,大成殿(先師廟)3間居中,殿內(nèi)正中供“至圣先師”孔子牌位,左右兩旁有四配十哲(后增至十二哲)像,它是文廟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儒學精神的物質(zhì)表現(xiàn)?!按蟪伞敝鲎浴睹献印とf章下》中“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認為孔子的貢獻已經(jīng)超過了古代圣賢,達到了集古代圣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徽宗為孔廟的正殿頒額為“大成殿”;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世宗改額名為“先師廟”;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額為“大成殿”,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滴醵辏ü?684年),康熙帝題寫“萬世師表”匾額并命各地制匾掛于大成殿中,此后清朝每個皇帝都為孔廟題匾。右衛(wèi)學欽頒的匾額有“萬世師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寫;“生民未有”,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寫;“與天地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寫;“圣集大成”,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寫;“圣協(xié)時中”,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寫;“德齊幬載”,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寫;“圣神天縱”,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寫;“斯文在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寫;“中和位育”,宣統(tǒng)三年寫。
兩廡位于大成殿東西兩側(cè),東廡8間,西廡8間。兩廡是供奉配享孔廟的先賢先儒的地方,內(nèi)供有先賢77人(后增至79人)、先儒51人(后增至71人)。
戟門也叫大成門、儀門,3間,位于大成殿南。
泮池,也叫半月池,位于戟門之南,是地方官學的代表,是儒家“孔澤流長”的象征。泮池上有泮橋一座。
欞星門,位于泮池之南,它是孔廟制度中必備的建筑,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有表彰孔子事跡和昭示孔子地位的作用。欞星也稱靈星,古代尊稱主管農(nóng)事的神靈后稷為靈星。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規(guī)定,凡祭天必先祭靈星,以后歷朝歷代都沿用此俗。北宋時欞星門又移用于孔廟,意思是要以尊天的規(guī)格尊孔,使崇儒尊孔的思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座牌坊位于欞星門前東西兩側(cè),既起到了頌揚孔子功績的作用,又起到了界定空間的作用。
照壁,是設立在欞星門外的一堵墻壁,它和欞星門外的東西兩側(cè)牌坊組成了文廟前具有強烈領域感的小廣場,增加了文廟的標識性。
下馬碑,是文廟前立的警示牌,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詔令各地文廟,“命所在過孔門者皆下馬”。
崇圣祠,3間,在大成殿東側(cè),是供奉祭祀孔子上五代的祠堂。內(nèi)供肇、裕、詒、昌、啟5圣主,東西配位先賢5人,東西從祀先儒5人。崇圣祠一般位于大成殿北,位于大成殿東北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崇圣祠是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詔令改啟圣祠為崇圣祠的,因當時一些地方文廟大成殿后建有敬一亭或尊經(jīng)閣等建筑,故按照左為上的原則,將崇圣祠建于大成殿東北側(cè)。而萬全右衛(wèi)的崇圣祠之所以建于大成殿的東北側(cè),則是因為大成殿后有學宮建筑,屬于前廟后學形制。
名宦祠,3間,位于欞星門東南,供奉在當?shù)刈龉倨陂g做出杰出貢獻的政府官員。
鄉(xiāng)賢祠,3間,位于欞星門西南,主要供奉當?shù)氐拿速t士。
大成殿北部為衛(wèi)學的學宮,明倫堂5間居中,前部左右設東齋房5間和西齋房5間。明倫堂北部為文昌祠,以行文運。另有敬一亭3間,住署及書房。
明倫堂,是講習經(jīng)典和教育學生明白人倫之道的禮堂,它是學宮中最重要的建筑,有了書院以后,此處改為招待貴賓的地方。
東西齋房,是學生自修的學齋。
敬一亭,是收藏皇帝訓諭碑的場所。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詔令地方文廟興建敬一亭,將明世宗御制的《敬一箴》、范浚的《心箴》和程頤的《視聽言動四箴》刻于碑上,立于亭中,作為天下士人的規(guī)誡和座右銘,此后府、縣學中都建有敬一亭。而清代創(chuàng)建的文廟均不設敬一亭,那些明代設敬一亭的府、縣學紛紛將其拆除或改建他用。
萬全右衛(wèi)廟學規(guī)制為前廟后學,以文廟為主,學宮規(guī)模較小。其原因可能是早期衛(wèi)學的招收學生名額較少,且這種布局占地少,建筑規(guī)模小,一般在西北、西南地區(qū)較常見。
文廟祭祀,清規(guī)定年祭銀40兩,祭祀必須隆重舉行,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舉行。屆時,生童持五色旗到文廟,祭者先3日齋戒。祭時,知縣帶領地方官員、當?shù)仃壤?、生童,在司儀的指揮下,穿禮服行三跪九叩首禮,獻三牲太牢少牢,食物果品等,進行中有樂隊奏欽定樂譜樂章,讀欽定祭文。進入民國,改行鞠躬禮。民國十八年,改為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日祭孔,只開孔子事跡演講會。
萬全右衛(wèi)文廟,從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正式設教職到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撤銷縣學,共存在了402年。據(jù)道光版《萬全縣志·秩官志》教職條和民國版《萬全縣志·職官》教諭條記載:從開始派來的教授劉貫到宣統(tǒng)元年來任的教諭邸占魁,期間來任教職的教授、訓導、教諭,不完全統(tǒng)計有79人。清代來任教職的教諭45人,舉人較多,間有拔貢,歲貢者較少。
據(jù)《萬全縣志·建置志》入學額數(shù)條記載:萬全右衛(wèi)自設衛(wèi)學后,按小學例,正德五年每科歲額4名,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共取8名,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共取10名,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共取12名。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縣學,準中學制,康熙三十三年,仍取12名;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準中學制,共取15名;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共取18名;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共取30名。
書院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書校書藏書的場所,宋代開始,私人書院興盛,元代書院開始官學化,明初各地開始興建書院,清代對書院采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才允許在政府的控制下創(chuàng)建書院。清代書院數(shù)量很大,但除少數(shù)仍保持書院講學傳統(tǒng)外,大多數(shù)只是地方官學的一種補充,許多小型書院都依附在文廟附近。從萬全書院的教育對象“考取生童在院肄業(yè)”來看,表現(xiàn)出優(yōu)于衛(wèi)學的特點。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張慶成奉檄到萬全擔任知縣,到任后發(fā)現(xiàn)“該縣地近邊關,向未設立書院,俗尚農(nóng)商,讀書人少。即延師訓課子弟之家,粗識文字即行改業(yè),文風因而不振”⑤。急應“設立書院作育人才,即以嚴勵民俗”⑤。他在與文士座談時深感“學校取士之數(shù)屢加,讀書之士亦日以眾——文士野處而不匿,其秀彬彬具可造之才,而惜無可造之所”⑥。于是召集城內(nèi)霍宅、羅宅等大戶商談,勸諭紳、商、民捐銀12 000兩,于道光七年動工修建,“以三君(李孝廉亭安、馬孝廉森、劉茂才奕翰)總其事,王生振聲、逯生大用、霍生楨、李生溶、李生廷俊其襄之—劉茂才寒暑不離工,次期年而書院成”?!胺克氖彘g,費用工料銀五千九百兩。余銀六千余兩,分縣置地,并分商生息以作束修膏火”⑤。建書院剩余的捐銀6 000兩,買北鄉(xiāng)北忻屯、正北溝、連針溝、太平莊土地3頃,租給當?shù)剞r(nóng)民,按年成好壞抽成收租。剩銀借給商號生息。后南鄉(xiāng)第三屯、第七屯、第八屯、梁太莊、張杰莊等村又捐助河灘淤地15頃,租給當?shù)剞r(nóng)民,收租稻田按二八抽成,旱田按三七抽成。這樣一來,山長束脩(薪金),生員膏火辦學經(jīng)費,每年足足有余。此款,直到民國二十幾年,還有2 850元,作為城關高小收入。
萬全書院的選址在文廟學宮之西。據(jù)《萬全縣志·創(chuàng)建萬全書院》記載:“度地于學宮之西偏,鳩工飭材。劉茂才寒暑不離工。次期年而書院成?!边@種左廟右學的布局是明清地方文廟定型以后的正規(guī)布局,其源于周禮中尚左之制,《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根據(jù)“左祖”原則,先圣先師之廟應建在學宮之左(東側(cè))。此種布局較早出現(xiàn)在唐代,其都城中孔廟與國子監(jiān)的布局為左廟右學,元代以后各朝代的都城孔廟都位于國子監(jiān)左側(cè)。明代中期以后,全國各地絕大多數(shù)文廟都是這種布局。
書院坐北面南,建立在十層磚砌臺階上,其規(guī)模浩大,氣派軒昂。書院設立照壁、大門、二門、講堂、上房,全部位于書院中軸線上,由外向里漸次排列,莊嚴肅穆。
萬全書院的學舍美備,為各縣之首,道光十三年,知縣張慶成來視察書院,發(fā)現(xiàn)“一切學舍規(guī)條無不美備,為他邑冠”⑥。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聘宿儒掌教,考取生童在院肄業(yè),作興鼓舞,均知發(fā)奮讀書”⑤,“是年秋,張生本崇即舉于鄉(xiāng),余固知有可造之才,必賴有可造之所也”⑥。
書院建成之后一直未能命名。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松筠奉上諭出塞,前往科布多辦理參贊額勒錦索取馬匹、擾累各部一案,路過萬全縣時,知縣張慶成“執(zhí)弟子禮述其事”⑥,松相國認為,“此舉誠為萬全名之,曰萬全書院”。當初書院建設期間,“院中有隙地,樹之禾。西成之日,有雙穗者、有三穗者、有四穗五穗六七穗者”⑥,谷穗連莖現(xiàn)象在古代是一種祥瑞,儒學認為,這是上天對皇帝的行為和所發(fā)布政策的贊成或表彰,所以萬全書院又叫“嘉禾書院”。
關于書院的辦院宗旨、組織管理、人員聘用、工資待遇、生員類別、日常課程、考試程序、獎懲辦法、經(jīng)費收支等在《萬全縣志·計開書院章程二十條》中有詳細記載:書院的財務管理實行董事及紳士輪流值班制,“公舉本城公正、殷實紳士數(shù)家,為書院值年之長。經(jīng)管書院房產(chǎn),約據(jù)發(fā)商生息印簿,并各商所具息領,以及按季收息印簿。每家輪管一年。至年終,會同正、副董事,核算清楚,交代下年值年紳士接手經(jīng)管,毋庸官為經(jīng)理”,公舉當?shù)丶澥枯喠髯≡汗芾?,負責書院房產(chǎn)、募集捐款、地租收取、余銀生息等財務,年終“會同正、副董事,核算清楚”,不用官員經(jīng)管,書院屬民辦性質(zhì)。
書院對山長(院長)實行聘任制。聘請的山長“應從京師延訪各處品學兼優(yōu)之科甲掌教”,擇名副其實者為山長。山長聘期1年,“以正月上館,十二月散館”。山長工資待遇的收入亦相當可觀,“每歲修金紋銀一百八十兩,饌金七十二兩,均按月致送。每節(jié),節(jié)敬十兩,逢節(jié)致送”。
書院屬于考課式書院。考課從二月開始,學業(yè)考課依內(nèi)容分為大課、小課兩大類。大課以考時文、試帖為主,小課考論辨、經(jīng)解為主。
書院對教輔人員實行招募制?!霸O院書一名,備辦課卷寫榜,并繕一切冊簿。每年酌給工食宣錢二十四千文。又設院役二名,一名住門房,稽查諸生,不準無故出門。并攔阻閑雜人等,不得擅入騷擾。一名掃除,各院每年酌給工食各宣錢三十六千文。倘書、役人等,不聽董事差遣,不遵約束,即行攆逐,另行招募?!?/p>
萬全書院章程二十條,是對萬全書院運行的一個整體設計和規(guī)范。其書院的財務董事制、山長的聘任制、教輔人員招募制等至今仍值得借鑒。
萬全書院從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招生講學至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學堂,存在了76年,作為縣學的補充,不僅對萬全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對地方教化也大有裨益?!皬拇硕嗍康糜锌?,可期文教興、士習篤,而民風亦正,實于地方大有裨益”⑤。書院培養(yǎng)的人才成為人們的楷模,使文化教育興盛;讀書人學習篤行,使萬全民風清正,對萬全“大有裨益”。
注 釋:
① 《萬全縣志·重修萬全右衛(wèi)文廟記》
② 《萬全縣志·儒學教職題名碑記》
③ 《萬全縣志·重修萬全縣文廟碑記》
④ 《萬全縣志·重修萬全縣學碑記》
⑤ 《萬全縣志·護理直隸總督臣屠之申跪奏為捐資創(chuàng)建書院援例》
⑥ 《萬全縣志·創(chuàng)建萬全書院》
[1]申萬里.元代廟學考辨[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22.
[2](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