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哈佛大學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管窺(1990-2011)

        2012-11-29 03:27:36葉會昌郎瑞萍
        關(guān)鍵詞:研究

        葉會昌,郎瑞萍

        (河北北方學院 文學院,河北 張家口075000)

        文章以網(wǎng)絡(luò)數(shù)據(jù)庫“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PQDT)為依據(jù),查詢1990-2011年哈佛大學以中國古典詩歌為研究對象的博士學位論文,共得19篇。從概況、研究狀況等方面對這些博士論文進行簡要評述,以窺哈佛大學20年來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之一斑。

        一、哈佛博論概況分析

        筆者從作者構(gòu)成與選題方向關(guān)注了哈佛博論,并得出了初步結(jié)論。

        (一)作者分析

        有關(guān)哈佛大學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論文的作者分析可見表1。

        田曉菲曾這樣評述北美中古文學研究界的學者:“這一群體的兩個特點:一是族裔身份和教育背景的多樣性,二是治學方式的多元性?!保?](P601)這兩點其實在上表所列的作者分析中同樣表現(xiàn)突出。以族裔身份和教育背景而論,這批作者大致可以劃分為中華文化圈與北美文化圈。

        1.中華文化圈

        中華文化圈博士論文作者共13人,約占總?cè)藬?shù)的68%。下面對其中幾位代表性人物進行簡介。

        楊曉山:1982年在安徽大學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在北京大學獲得英語文學碩士學位。先后任教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蒙大拿大學和圣母大學,出版學術(shù)專著有《私人領(lǐng)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Metamorphosis of the Private Sphere:Gardens and Objects in Tang-Song Poetry;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等。

        田曉菲:1989年畢業(yè)于北大西語系,1991年獲得美國內(nèi)布拉斯加州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曾先后執(zhí)教于柯蓋德大學、康奈爾大學與哈佛大學,出版學術(shù)專著有《塵幾錄:陶潛與手抄本文化》(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美國華盛頓大學出版社2005;北京中華書局2007)、《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Liang;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7;北京中華書局2010),譯著有《他山的石頭: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現(xiàn)正致力于梁朝宮廷文化研究。

        陳威:出版學術(shù)專著有《中古中國的帝治詩學:唐太宗、皇家意識形態(tài)與宮廷文學》(The Poetics of Sovereignty:On Emperor Taizong of the Tang Dy - nasty;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11年版)

        表1 哈佛大學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論文的作者分析表

        王宇根:1992年在安徽師大中文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95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曾先后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1995-1998)和俄勒岡大學(2005-至今),出版學術(shù)專著有《萬卷書——黃庭堅與北宋晚期的閱讀和寫作》(Ten Thousand Scrolls: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Poetics of Huang Tingjian and the Late Northern Song)等。

        2.北美文化圈

        北美文化圈博士論文共6人,約占總?cè)藬?shù)的32%。下面是代表人物的概況。

        Sanders Graham Martin:出版學術(shù)專著有《沈復(fù)〈浮生六記〉譯本》(Shen Fu.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raham Sanders.Cambridge,Mas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Sep 2011);《絕妙好辭:中國傳統(tǒng)中作詩的能力》(Words Well Put:Visions of Poetic Competence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6年版);

        Ashmore Robert Rutledge:出版學術(shù)專著有《閱讀之樂:陶潛時代的文本與理解》(The Transport of Reading: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Tao Qian(365-427),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10年版)

        Christopher M.B.Nugent:出版學術(shù)專著有《唐代中國的詩歌生產(chǎn)與傳播》(Manifest in Words,Written on Paper: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11年版)

        (二)選題分析

        表2 哈佛大學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論文的選題分析表

        從選題方向上看,選擇魏晉六朝詩及唐詩、宋詩者居多。究其原因,這一階段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成熟期,基礎(chǔ)文獻及相關(guān)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海外學人在進行研究時便于借鑒。連宇文所安(Owen Stephen)也不諱言自己的著述“深深受惠于過去二十五年中國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2](P11)。另一方面,博士論文的選題除了個人興趣之外,還與導(dǎo)師的學術(shù)領(lǐng)域有一定關(guān)系。宇文所安在海外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學界大名鼎鼎,尤以唐詩研究聞名。他的夫人田曉菲則在南北朝詩歌研究界聲名鵲起。二人曾分別承擔《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唐代部分和南北朝部分的編撰工作。導(dǎo)師的學術(shù)專長必然會對學生的選題產(chǎn)生某種影響。

        二、哈佛博論研究狀況分析

        哈佛博論在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都有著獨到之處,大致可以歸結(jié)為社會學研究、比較研究、傳播學研究、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心理學研究等6大類。

        (一)社會學研究

        社會學研究是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之一,Cheang Alice Wen-Chuen的《蘇軾詩中的理想與自我》就是典型的社會學研究論文。作者從文本出發(fā)來探尋詩人的內(nèi)心,并以蘇軾作為個案來審視中國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作者認為,蘇軾視詩歌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仕途遇挫之時,詩歌創(chuàng)作成為詩人安頓心靈的一方凈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蘇軾價值觀的選擇,而孔夫子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則是東坡畢生的追求,這種人生理想在蘇軾后期詩歌(黃州、惠州、海南時期)中更趨明顯。

        張慧聰?shù)摹稄?fù)古與創(chuàng)新:楊維楨及其樂府詩批判性研究》不僅僅關(guān)注楊維楨,而且還包括其領(lǐng)導(dǎo)下的文人集團。作為元代后期(1279-1368年)詩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楊維楨以個人之力創(chuàng)作樂府詩,開拓樂府題材,以楊維楨為核心的文人集團令樂府詩在14世紀中葉重獲新生。

        (二)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在學界應(yīng)用也非常廣泛。童元方的《兩組北行的詩:文天祥和吳梅村比較研究》和楊曉山的論文《領(lǐng)悟與描繪:中英詩歌自然意象的比較研究》都采用了比較的方法,所不同的是,童元方比較的對象是中國詩史上的兩位杰出詩人,而楊曉山比較的則是中英有關(guān)自然意象的古典詩歌。

        童元方認為,文天祥與吳梅村雖間隔300余年,卻有極強的可比性。他們都經(jīng)歷過亡國之痛,都面臨過生死抉擇。他們都有一段路線相同的北行之旅,且在途中著詩言志。只不過文天祥赴大都是慷慨赴死,而吳梅村奔北京則是忍辱偷生。“文天祥的詩,是慷慨就道,激昂中卻又無限從容;吳梅村的詩,是躊躇不前,惶愧中卻又是萬分委屈?!保?](P17)這種驚人的歷史相似性伴隨著兩個人不同的人生抉擇與命運走向,令人唏噓。

        楊曉山的論文比較的是中國古典詩學與英國自18世紀至浪漫主義時代的詩學理論,選擇的對象則是其中有關(guān)自然意象的內(nèi)容。之所以進行這種跨文化研究,是因為作者認為,在中國與英國古典詩歌中都擁有對自然的敏銳感知與詩意表達,并且特別注重將自然意象與人類情感整合起來。

        Raft David Zebulon所著《中國中世紀的四言詩》在思考四言詩(Four-syllable verse)對了解中世紀詩歌的功能和意義時,則將其與在中世紀占據(jù)主流地位的五言詩進行參照,作者認為這種比較會讓四言詩所扮演的歷史角色更加明晰。

        (三)傳播學研究

        Christopher M.B.Nugent的《中國唐代的詩歌傳播》研究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傳播及接受。作者以大量的第一手文獻為基礎(chǔ),描述了唐詩的傳播軌跡。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特別重視唐詩傳播過程中手抄本的重要價值,而且口頭傳播形式也為其所看重。

        Sanders Graham Martin的《詩外的故事:孟啟及其〈本事詩〉研究》同樣關(guān)注唐代詩歌的傳播。作者認為通過對詩歌的細讀,可以看到這些“本事”經(jīng)常透露出詩歌之外的很多信息,包括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傳播途徑、接受狀況,甚至詩歌之外的細枝末節(jié)。

        (四)性別研究

        伊維德(Wilt Idema)在《北美的明清文學研究》中談到北美明清文學研究時曾說:“在過去的20年里,對明清兩代女作家詩歌的興趣日益增長。這既有中國研究界女性主義第三次浪潮的影響,也因為研究中國文學的女學者數(shù)量增加了?!保?](P636)哈佛博論同樣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不同的是,這些女學者在研究中不僅關(guān)注女性詩歌,還重視男作家視野中女性的形象與聲音。

        田曉菲的《透視女性:南朝詩歌中的性別和文學的易裝癖》在很多方面對文學傳統(tǒng)的偏見提出質(zhì)疑。她為樂府詩、宮體詩(尤以女性題材為甚)長期在文學史中被輕視鳴不平。在全新的解讀方式下,這兩類詩歌都發(fā)出了具有顛覆性的女性聲音。而南朝這些充斥著女性形象與聲音的作品在田曉菲看來,也絕非消極意義的肉欲與萎靡。相反,它們象征著南朝詩人對正統(tǒng)的儒家倫理道德觀(orthodox Confucian morality)的顛覆。這種顛覆其實是南朝的文化精神和革命性的審美觀的呈現(xiàn)。

        王凌靚華的《歌唱的紅唇:九世紀的中國歌女詩》則把目光放在了中晚唐詩歌中的歌女題材。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歌女詩(poetry on female entertainers)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透視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嶄新視角。論文通過女性學、社會學、歷史學來探尋歌女詩風靡一時的原因。作者特別提到歌女詩令詩人與歌女各取所需,歌女詩既是她們宣傳自己的工具(甚至包含潛在的經(jīng)濟價值),同時也是詩人們揚名立萬的便捷手段。

        胡秋蕾的《中古早期中國詩歌中的性別與聲音》探討詩歌中的女性聲音。胡秋蕾認為,3-6世紀正是中國詩歌中性別表達與性別聲音觀念創(chuàng)建定型的階段。作者身份的凸顯,詩歌表達中個性化需求的增長,以及新形式的詩意角色扮演的需要都會影響到詩歌中的性別與聲音。性別與聲音成為審視這一階段復(fù)雜的、動態(tài)的文學與文化世界的突破口。

        (五)文化研究

        林寶玲的《獨立的空間,嶄新的自我——六朝文學和藝術(shù)中的鄉(xiāng)村生活描寫》在研究六朝鄉(xiāng)村生活時則不僅僅局限于文學層面,而是放在整個六朝文化的大背景下。作者認為能將鄉(xiāng)村田園作為審美觀照對象的,似乎只有那些與鄉(xiāng)村生活有距離感,沉醉于田園牧歌生活的的富人。六朝的作家(詩人)發(fā)現(xiàn)了山水之美,卻忽略了田園之趣。即便是被作者重點關(guān)注的陶淵明,其對田園的興趣似乎離真正的審美還有一段距離。因為他躬耕南畝,采菊東籬,將田園視為遠離塵世喧囂的凈土,其中畢竟有功利的因素存在。只有當鄉(xiāng)村田園被文人視為休閑的“非生產(chǎn)”(非功利)領(lǐng)域的時候,這種描寫才會帶給人更多的審美遐想。

        Ashmore Robert Rutledge的《傾聽:九世紀初中國文學中的表演和抒情想象》則將詩歌與表演文化結(jié)合起來進行分析。作者在論文中極為推崇任半塘先生的《唐聲詩》一書?!短坡曉姟诽岢?,唐代的“聲詩”在很大程度上與廣泛的表演相結(jié)合。這一觀點雖提出多年,卻尚未得到深入探究。作者以此為出發(fā)點,深入剖析唐代詩人如何考慮文學創(chuàng)作與表演之間的關(guān)系。作者認為,在重視狹義的文學文本同時,還應(yīng)重視與其相結(jié)合的表演文化。

        王宇根的《印刷文化下的詩歌:黃庭堅與北宋晚期的創(chuàng)作詩學及文本、閱讀策略》則與印刷文化密切相關(guān)。作者對于江西詩派的崛起與印刷業(yè)發(fā)展帶來的文本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變化給予特別關(guān)注。通過持續(xù)不斷的文本細讀,作者認為,審視文本生產(chǎn)的變化是進入批評意識領(lǐng)域的好機會,黃庭堅的詩學理論正是在印刷業(yè)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誕生的。

        孫承娟《重寫南唐:鄉(xiāng)愁與審美想象》則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南唐。孫承娟通過宋代有關(guān)南唐的文獻來還原南唐文學與文化的真實面貌。在對文學作品重新詮釋的過程中,作者還認為,南唐文化影響了宋代學者對藝術(shù)的喜愛之情和參與審美活動的熱情。

        洪月的《中國唐代九世紀的浪漫愛情話語》認為,在9世紀(中晚唐),隨著年輕、充滿活力的市民群體的出現(xiàn)(他們往往對浪漫邂逅特別著迷),浪漫文化飛速發(fā)展起來。這些人通過創(chuàng)作、分享、批評而參與到浪漫文學的新話語體系中來。此外,與浪漫文化相關(guān)的價值觀改變了文人對自我和他人的思考方式。

        Smilack Jascha Isaac的《中國詩歌中的“桃花源”及其用典》站在大文化的背景下,系統(tǒng)梳理了10世紀前中國詩歌中引用或化用陶潛“桃花源”(“Peach Blossom Spring”)典故的發(fā)展與演變。作者在翻閱了大量類書和文學總集的基礎(chǔ)上,運用文化學和歷史闡釋學對“桃”意象和“桃”典故扒梳、分類,并進行分析與研究。該研究著重探討從六朝到晚唐“桃”典故對于文學發(fā)展的意義及其發(fā)展歷程。

        (六)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研究在哈佛博論中也較為普遍。如張淑香在《唐代行旅詩文法研究》中關(guān)注旅途中的詩人心理。作者通過對詩歌文本的細讀來還原詩人的旅程,勾勒出詩人們在旅途的不同階段心理上的微妙變化。

        梁悅的《論謝靈運對山水詩的重新定義》同樣是從心理體驗來審視謝靈運的山水詩。作者認為,謝靈運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寫了最好的山水詩,而是因為他的詩探索了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難題:即一方面認為詩歌是主體經(jīng)驗的直接表達,而另一方面又精確地告訴讀者這些山水詩中的體驗是不可知的。

        陳威在《帝王身份的否定:唐太宗與帝治詩學》中關(guān)注的是唐太宗的心理。帝王與詩人的雙重身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即君主的自我表達。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理論,它是破壞性的驅(qū)動力和欲望潛伏之所。唐太宗通過詩歌中禁欲苦行、自我否定的語言來消除這種身份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哈佛博論的一些特點。這批作者多半來自中華文化圈,血脈與教育背景的優(yōu)勢讓他們在作相關(guān)研究的時候更為從容。從選題方向與研究視角來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兼?zhèn)洌艠闩c清新并呈,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絢麗景象。

        三、哈佛博論與中國博論對比研究

        為了對哈佛博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筆者將其與中國近年來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論文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了一些引人注意之處。

        對社會關(guān)系的重視是中國博論的特點。他們特別喜歡從集會、結(jié)社、交游、家庭來展開對作家、作品以及文學現(xiàn)象、文學活動的探究。如《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熊海英,復(fù)旦大學,2005年)、《南社詩人群體研究》(邱睿,蘇州大學,2010)、《南宋江湖文人研究》(張春媚,武漢大學,2005)及《宋代晁氏家族文學研究》(李朝軍,四川大學,2005)就是其中代表。而哈佛博士論文更注重用文化之眼來解讀文學作品,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如王宇根的博士論文《印刷文化下的詩歌:黃庭堅與北宋晚期的創(chuàng)作詩學及文本、閱讀策略》關(guān)注印刷文化、洪月的論文《中國唐代九世紀的浪漫愛情話語》則以浪漫文化為中心。

        對于文本的解讀,中國博論擅長于從外部向內(nèi)部挖掘,而哈佛博論則偏愛從內(nèi)部向外部拓展。中國博論喜歡從詩人們的生平經(jīng)歷來聯(lián)系其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及思想,哈佛博論擅長以文本細讀為詩人寫心。如王永波的《晚唐皮陸詩人群體研究》(四川大學,2006)認為,這些詩人與社會的廣泛接觸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敢于揭露社會現(xiàn)實、批判時政、接近下層民眾、反映民生疾苦的原因。而Cheang Alice Wen-Chuen的論文《蘇軾詩中的理想與自我》則從文本出發(fā)來探尋詩人的內(nèi)心,并以蘇軾作為個案來審視中國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

        即使在接近的研究方向上,哈佛博論與大陸博論也往往不太相同。大陸博論以深厚的文獻功力見長,哈佛博論則以獨到的剖析視角著稱。如同是詩體研究,白朝暉的《初盛唐詩體研究》(南京大學,2002)以作品系年為基礎(chǔ)來梳理初盛唐詩歌和詩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為了研究的精確,對一些詩歌作品進行了縝密詳實的考證和編年工作。Raft David Zebulon《中國中世紀的四言詩》則思考四言詩對總體上了解中世紀詩歌的意義,將其視為透視中國中古早期詩歌的功能和意義的窗口。

        中國博論與哈佛博論同樣關(guān)注作品的傳播接受。但大陸博論更關(guān)注印刷體材料,如羅春蘭的《鮑照詩接受研究》(復(fù)旦大學,2004)就立足于總集、別集、文學選本、注本、史籍、子書及歷代詩評來探究鮑照詩歌的傳播途徑以及后輩詩人對其的接受。而哈佛博論則更重視手抄本的重要意義,Christopher M.B.Nugent的《中國唐代的詩歌傳播》就非常重視敦煌的抄本與寫本。而書面?zhèn)鞑ブ獾目陬^傳播,也可能對詩人名氣的提升、作品覆蓋面的擴大有更為重要的影響。

        性別研究是雙方同時關(guān)注的熱點。大陸博論有黃蕓珠的《唐代女性與文學的相關(guān)性研究》(陜西師大,2003)、肖瑞峰的《唐代女性詩歌研究》(浙江大學,2005)、周峨的《唐前女性題材詩歌研究》(復(fù)旦大學,2007)和王曉燕的《中古詩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復(fù)旦大學,2011);哈佛博論有田曉菲的《透視女性:南朝詩歌中的性別和文學的易裝癖》、王凌靚華的《歌唱的紅唇:九世紀的中國歌女詩》、胡秋蕾的《中古早期中國詩歌中的性別與聲音》。這些論文研究的對象非常接近,研究策略也趨向于女性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相結(jié)合。且作者多為女性,更能以女性視角來還原被男性中心的文學史遮蔽的歷史真實。稍顯不同的是,大陸博論更側(cè)重線索的梳理與資料的扒梳,而哈佛博論更關(guān)注女性話語與男性話語碰撞擦出的火花,從大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全方面的立體化研究。

        兩相對比,中國博論重在對歷史現(xiàn)象自身的細致描述與歷史演變過程的深入探究,而哈佛博論則對現(xiàn)象與過程背后的“意義”及“功能”很感興趣。大陸博論在文獻整理上用功甚巨,甚至對某些被人忽略的作家作品進行考據(jù)、編年、補遺,多有體大思精之作。哈佛博論則在理論視角上別出心裁,多采納新穎的理論與方法,更多理論深度。當然,今后隨著學術(shù)交流的日益增多,雙方在研究過程中應(yīng)彼此借鑒,取長補短,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局面,這必將對未來的中國古典詩歌研究起到良性的推動作用。

        附錄:哈佛大學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1990-2011)目錄

        Cheang Alice Wen-Chuen:《蘇軾詩中的理想與自我》(The Way and the self in the poetry of Su Shih(1037-1101)),1991。

        張淑香(Cheung Suk-Hong):《唐代行旅詩文法研究》(A grammar of the T'ang poetic journey),1991。

        童元方(Tung Yuan-fang):《兩組北行的詩:文天祥和吳梅村比較研究》(Poems of 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1994。

        楊曉山(Yang Xiaoshan):《領(lǐng)悟與描繪:中英詩歌自然意象的比較研究》(To perceive and to repres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ics of nature imagery),1994。

        Sanders Graham Martin:《詩外的故事:孟啟及其〈本事詩〉研究》(Poetry in narrative:Meng Ch'i(fl.841-886)and"True Stories of Poems(Penshih shih)"),1996。

        Ashmore Robert Rutledge:《傾聽:九世紀初中國文學中的表演和抒情想象》(Hearing things:Performance and lyric imagi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early ninth century),1997。

        田曉菲(Tian Sophie Xiaofei):《透視女性:南朝詩歌中的性別和文學的易裝癖》(Configuring the feminine:Gender and literary transvestitism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oetry),1998。

        林寶玲(Lin Pauline):《獨立的空間,嶄新的自我——六朝文學和藝術(shù)中的鄉(xiāng)村生活描寫》(A separate space,a new self:Representations of rural spaces in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and art),1999。

        梁悅(Liang Yue-June):《謝靈運對山水詩的重新定義》(Xie Lingyun:The redefinition of landscape poetry),1999。

        陳威(Chen Jack Wei):《帝王身份的否定:唐太宗與帝治詩學》(Denying imperial bodies:Tang Taizong and the poetics of sovereignty),2002。

        Christopher M.B.Nugent:《中國唐代的詩歌傳播》(The circulation of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2004。

        王宇根(Wang Yugen):《印刷文化下的詩歌:黃庭堅與北宋晚期的創(chuàng)作詩學及文本、閱讀策略》(Poetry in print culture:Texts,reading strategy,and compositional poetics in Huang Tingjian(1045-1105)and the late Northern Song),2005。

        Raft David Zebulon:《中國中世紀的四言詩》(Four-syllable verse in medieval China),2007。

        孫承娟(Sun Chengjuan):《重寫南唐:鄉(xiāng)愁與審美想象》(Rewriting the Southern Tang (937-975):Nostalgia and aesthetic imagination),2008。

        王凌靚華(Wangling Jinghua)《歌唱的紅唇:九世紀的中國歌女詩》(Singing lips in observation:Ninth-century Chinese poetry on female entertainers),2009。

        張慧聰(Zhang Huicong):《復(fù)古與創(chuàng)新:楊維楨及其樂府詩批判性研究》(Imitation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study of Yang Weizhen (1296-1370)and his yuefu poetry),2009。

        洪月(Hong Yue):《中國唐代九世紀的浪漫愛情話語》(The discourse of romantic love in ninth century Tang China),2010。

        Smilack Jascha Isaac:《中國詩歌中的“桃花源”及其用典》("Peach Blossom Spring"and allusion in Chinese poetry),2010。

        胡秋蕾(Hu Qiulei):《中古早期中國詩歌中的性別與聲音》(Gender and Voice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Poetry),2011。

        [1]田曉菲.關(guān)于北美中國中古文學研究之現(xiàn)狀的總結(jié)與反思[A].張海惠.北美中國學——研究概述與文獻資源[C].北京:中華書局,2010.

        [2]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M].賈晉華,錢彥,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1.

        [3]童元方.兩組北行的詩——文天祥與吳梅村[A].童元方.一樣花開[C].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4]伊維德(Wilt Idema).北美的明清文學研究[A].張?;?北美中國學——研究概述與文獻資源[C].李國慶,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guān)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guān)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guān)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福利网址在线观看|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免费人成网在线观看品观网|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网站| 粗大猛烈进出白浆视频|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开心五月亚洲综合|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国产精品又污又爽又色的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p站| 99麻豆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综合色狠狠天天综合色| 国产99r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国产精品福利小视频| 亚洲欧洲无码精品ⅤA| 国产在线av一区二区|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ai换| 美女在线国产| av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l| 四川丰满少妇被弄到高潮| 国产剧情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男女啪啪在线视频网站|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91精品福利观看|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av|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av| 18禁止看的免费污网站|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毛片一级精油按摩无码| 美腿丝袜网址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