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邦杰 □王延榮 □楊惠淑(河南省水利廳)
河南地處中原,跨淮河、黃河、海河、長江四大流域,水旱災害頻繁,治水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河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曾幾度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河南西部潁河流域和伊洛河流域曾是夏朝人群居住中心。夏朝以前,洪水為患,鯀治水九年,因失敗被歿于羽山。其子禹變堵為疏,鑿龍門,疏九州,因治水成功,被推舉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終成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開國君王,以治水創(chuàng)業(yè)而定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水利有所發(fā)展。公元前651年,齊桓公集諸侯于葵丘(今河南民權縣境)會盟,制定“無曲堤,毋壅泉”,訂立盟約,不準以鄰為壑,淹沒鄰國的耕地。公元前605年,楚相孫叔敖“作期思之陂”,以史河之水灌河南固始和安徽金寨的農田,是最早的引水自流灌溉的記載。公元前400多年,西門豹修建漳河十二渠,灌溉安陽和河北磁縣等地農田。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古運河鴻溝,溝通黃、淮運道,形成了諸侯國的水道交通網,兼有灌溉之利。距今2500多年戰(zhàn)國時代的登封古陽城供水工程,創(chuàng)建了我國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統(tǒng)工程,黃河兩岸連貫性堤坊也始建于戰(zhàn)國。這一時期,雖是水利建設記載的起始階段,但證明水利建設在灌溉、水運和城區(qū)給排水等方面已發(fā)揮了作用,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秦漢時期,國家統(tǒng)一。興水利既是國家的需要,社會穩(wěn)定也為水利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公元前210年,秦修沁河枋口渠,灌溉效益經久不衰,至今仍為廣利灌區(qū)所用。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修建于汝河平原地區(qū)的鴻隙陂大型蓄水灌溉工程,曾有過長期顯著的灌溉效益。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于濮陽瓠子決口,漢武帝聽信丞相田蚡之言,認為河決是天命,以致泛濫20余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前),漢武帝發(fā)卒數(shù)萬人,派汲仁主持堵口工程,并親自督工,終于堵合。公元前40-36年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在泌陽修建馬仁陂,在鄧縣修建六門堰、鉗盧陂蓄水灌溉工程。民得其利,蓄積有余,民號之曰“召父”。西漢末至東漢初,黃河決泛,縱橫亂流,西漢哀帝初,詔求治河良策,賈讓應詔上書,提出著名的“賈讓三策”;不僅提出了防御黃河洪水的對策,還提出了放淤、改土、通漕的措施,形成了治黃史上興利除害的規(guī)劃。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任南陽郡太守時,造作水排,比歐洲早1000多年。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發(fā)卒數(shù)十萬,命王景治理黃河和汴渠,自滎陽以下東至千乘修堤千余里,并開鑿阻礙水道的山阜,破除河道中舊有阻水工程,堵截橫向串溝,防護險要堤段、疏浚淤塞的河段和渠道,修建水門,使黃汴分流,收到了防洪、航運和穩(wěn)定河道等重大效益,并使黃河從此以后的800多年中沒有發(fā)生過重大改道。秦漢期間的河南水利,以北部治理黃河除害興利和以中南部發(fā)展灌溉之利為重點,取得了防洪、興利的重要成就,是河南水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興盛時期。
從三國鼎立,直到兩晉、南北朝時代,中原戰(zhàn)亂連年,水利失修,農業(yè)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但在曹魏執(zhí)政期間,屯田濟軍、運兵運糧,使灌溉和航運工程又有所發(fā)展。在臨潁、西華境內開掘河道,名為“棗祗河”,上通許昌南3公里的南屯糧庫,既可用來灌溉,又兼作運道,使許昌地區(qū)大面積地種上了水稻,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增長。為了及時運送軍糧,還修了許多運糧河。從襄城到許昌,從繁昌(今臨潁西北)到許昌,運糧河四通八達。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于浚儀(今開封市)修睢陽渠,即疏通浚儀至睢陽一段汴渠,以利運道。九年,曹操北征袁尚,為了運糧,在淇水上用大枋木筑堰,遏淇水北流,開成白溝運渠。
隋、唐、北宋時期,河南的經濟、文化達到歷史上的鼎盛階段,也是水利大發(fā)展的時期。為了加強漕運,隋代營建東都洛陽和開鑿南北大運河。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四年開挖永濟渠,通濟渠和永濟渠的開挖成功,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從中原通向江南以通濟渠為紐帶,通向北方以永濟渠為紐帶,溝通南北的航運系統(tǒng)。由于隋朝歷史短,運河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到了唐、宋時期,汴渠整治,并不斷改進轉運制度,使漕運能力大為提高。唐初漕運年運輸量不過20萬石,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漕運量每年高達400萬石。北宋建都開封,漕運路線比唐朝要近一半,由淮入汴,水道暢通,灘阻較少,不需轉運。加之造船、水工技術的進步,宋朝的漕運量很快地超過了唐朝。每年漕運量一般500~600萬石,多時還曾達到800萬石,成為全國漕運史上的最高紀錄。公元907-960年,進入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時期后,都在河南地區(qū)建都立國,在這半個世紀中,長江以北戰(zhàn)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尤其是朱溫掘開滑州黃河堤后,大河以南又連年大水,給河南的農業(yè)生產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破壞。后來契丹兵入據后晉首都汴梁,將這個古城及周圍幾百千米內的城鎮(zhèn)村莊洗劫一空。千里中原,荒草遍地,人煙稀少,河南水利設施失修廢棄,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一次短暫的曲折。北宋統(tǒng)一后,建都于開封,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水利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的法令,并設立各路農田水利官,主持全國水利和地方水利。法令中的規(guī)定,調動了人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出現(xiàn)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的水利高潮局面。在農田水利中,還利用黃河水、沙資源淤溉改良土壤,在陳留等8縣,“引黃、汴河水淤溉”,僅京畿一路的淤田,每年就可增產糧食幾百萬石。在京都開封附近,興建了水網工程,既能將澇水排出導入泗水,而且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貫穿全城,水運交通,四通八達,水利建設為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和社會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金、元、明、清時期,是河南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中衰時期。運河淤廢、水患日益頻繁,黃河奪淮達700年之久。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 1194 年),“河決陽武(今原陽縣)故堤,灌封丘而東”,黃河改道奪淮,河南首當其沖,災難深重。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把大運河改建為南北向,直通京都,河南汴渠漕運,逐漸廢棄。元代黃河決溢頻繁,自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到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的95年中,就決溢40年,“塞河之役,無歲無之”。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黃河在白茅口(今山東省曹縣境)決口,泛濫7年,到至正十一年4月(公元1351年),朝廷才派賈魯治河。賈魯這次治河“有疏、有浚、有塞”。整治、疏浚舊河道;筑塞小口,培修堤坊;用沉船法堵塞白茅決口,使河歸故道,共動用民工15萬人,軍兵2萬人,至11月竣工。明代河患多發(fā)生在河南境內,尤其集中于開封上下,決溢次數(shù)極為頻繁。據不完全統(tǒng)計,洪武至弘治年間(公元1368-1505年)有決溢記載的年份就有59年。其中十之八、九都在蘭陽、儀封以上的河南各地,僅開封(包括祥符縣)一地決溢的記載就有26年之多。明崇禎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1638-1641年),河南發(fā)生連續(xù)4年大面積的特大干旱,70余縣為重災區(qū),以黃河南、北兩岸最為嚴重,河南各地井河皆竭、野無青草。內黃“人死七分”;濮陽“人死過半”;史藉記載“人相食”的有60余縣。1641年,李自成進入南陽,連下宜陽、偃師、密縣、寶豐,大旱饑民數(shù)萬人歸義軍,杞縣人李巖,永城人宋獻策,盧氏人牛金星等投靠李自成。崇楨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起義軍圍攻開封,明軍決黃河堤,水灌起義軍軍營,起義軍亦另決一口,二水會流沖灌開封,造成開封全城覆沒,幾十萬人遭受滅頂之災的悲劇。由于水旱災害造成的動亂,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清康熙、乾隆盛世時,重視水利,發(fā)展農業(yè)??滴趸实墼耙匀昂觿?、漕運為3件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作為座右銘。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夏大水,開封、歸德、陳州和汝寧府因積澇成災,乾隆帝懾于荒極民反,遂撥銀運粟,興修水利,并派侍郎裘曰修、巡撫胡寶瑔視察積潦受災并提出疏浚方法,于當年8月開工,以工代賑,至次年雨季前告成,河流順暢,耕種以時,當年獲豐收。之后,一作《開歸陳汝四府水利圖碑》紀念,現(xiàn)存商丘博物館;二作《河渠經久事宜》八條。光緒元至四年(公元1875-1878年)全省發(fā)生連年特大旱災,以黃河及伊洛河沿岸和豫北等63個縣最為嚴重?!叭硕嘞嗍?,靈邑戶口損三分之二”,伊陽、洛陽、濟源等縣饑民紛紛武裝搶糧,豫北有白蓮教首武陟人朱登,3日間組織饑民數(shù)千人持械入山,在修武、道口、清化一帶,堵塞漕運要道,抗拒官軍,震驚朝廷,岌岌可危。
民國期間,軍閥混戰(zhàn),政治腐敗,水利工程時斷時續(xù)。1928年馮玉祥在河南大力提倡打井,當年完成400余眼。1938年蔣介石以水代兵,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滔滔黃水泛濫豫、皖、蘇三省44縣市,造成逃亡災民390萬人,死亡89萬人,形成了慘絕人寰的黃泛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也遭遇了1950年的淮河大水?;貞浿位?0年的實踐,1981年6月11日,時任水利部部長的錢正英在淮委全體職工大會上講話時說:“我們聽到傳達,說毛主席數(shù)了中國的歷史,講在淮河流域這一帶,歷來是農民起義的地方,也舉出了很多皇帝。如劉邦是沛縣人,項羽是宿遷人,朱元璋是鳳陽人,都在淮河流域,為什么出皇帝呢?就是農民起義。這些皇帝都是當時農民起義的領袖,為什么會農民起義?就是因為這個地方特別窮,災難特別多,在災荒饑餓之下,農民就要起來搞起義”(據《治淮匯刊》第七輯)。所以,在中央治水決策中,毛澤東主席多次發(fā)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治水決策和號召,充分體現(xiàn)了毛澤東主席決策治水是基于消災化難,定國安邦的長治久安之策。
建國60年來,河南的治水事業(yè),經過廣大人民的艱苦奮斗,已建成了成千上萬的各類水利工程。已建各類水庫2300多座,總庫容270多億立方米,千公頃以上灌區(qū)191處,打井129萬眼,有效灌溉面積達5172萬公頃,在河南水利史上締造了劃時代的輝煌。
縱觀河南治水發(fā)展史,它是和國家、社會的興衰起伏同步的。在昌盛時期,莫不以水利作為安邦治國的重要舉措,歷史上統(tǒng)治者中的有識之士,無不把治水作為施政之要圖,水利又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昌盛;在社會動亂時,水利必然荒廢失修,而社會動亂又往往從嚴重的水旱災害中引發(fā)。
水旱是自然現(xiàn)象,災情是社會現(xiàn)象,減災救災效能取決于社會制度的本質和功能。歷代朝廷,一切從統(tǒng)治者的利益出發(fā),取之于民用之于統(tǒng)治階級,施治水利,旨在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新中國成立,人民政府的財政方針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一方有災,八方支援,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調度。災情雖有,但能減控而使社會穩(wěn)定,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水利工作是無止境的,有了人類歷史,就有了人類對水的需求和開發(f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與水環(huán)境勢必不斷出現(xiàn)新的矛盾,水利工作就隨之面臨著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認識治水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把河南的治水事業(yè)一代又一代地堅持下去,不斷取得水利建設的新成就。
近代水利學家李儀祉在1936年就說過:“有時候水太缺乏便成了旱災,有時候水來得太多便成了水災,水旱成了災,不但人民受大害,國家亦蒙了極大的損失,并且常常釀成了政治上很大的危機,所以無論哪一個文明的國家,莫有不把治水當做治國一項最重要的事?!背浞终f明了治水是消災化難、愛民興邦、國泰民安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