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珺
《通信原理》課程改革探索
朱 珺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通信原理》是高職高專通信技術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利用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該課程涉及理論較多,內容抽象、難懂,不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課程改革教學,并提出了實施辦法。
項目驅動;互動教學
目前高職學生的一個普遍狀況是:對于先修課程的掌握程度不夠好;再加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容易產生厭學、怕學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對《通信原理》這一課程做深入的改革探索。
在《通信原理》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基本思路是:
1.淡化公式推導,強調通信系統(tǒng)的基本構架、基本原理,使學生掌握分析通信系統(tǒng)的基本方法,并引入真實項目,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2.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果維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針對學生具體情況,設置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達到的目標區(qū)域。
以“無線通信技術在石油鉆探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為切入點,并將該項目的任務貫穿在整門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
在課程開始就提出該項目的主要任務,需要達到什么效果,給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锻ㄐ旁怼氛n程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方面:模擬通信系統(tǒng)、數字通信系統(tǒng)。按照項目功能分類,將一個大項目分割為若干個小項目,各個小項目之間功能獨立又相互銜接,實現難度逐步加深。無線通信項目在通信原理課程可實現范圍內的子項目有:信源編碼、解碼,調制、濾波。
首先學習模擬通信系統(tǒng),組織學生討論,我們在該項目中采用模擬通信的方式可以達到效果嗎?經學習討論,認識到由于模擬系統(tǒng)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在該項目中不適宜采用。
接著學習數字通信系統(tǒng),學習完數字通信的基本構架、基本性能指標,對比數字、模擬通信系統(tǒng)的優(yōu)缺點之后,經過討論,可以采用數字通信系統(tǒng)作為該項目的主要實施方法,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重點學習數字信號頻帶傳輸、編碼、無線信道等相關知識。在理論知識學習完成之后,利用一個整段的時間,例如8個教學單元來進行項目實踐,需要利用到通信原理實驗室。實踐階段是分小組進行,每個小組還要比對各個小組的實現結果進行項目總結報告。
以一個真實項目帶動一門課程的教學,不僅可以讓教學的目標更加明確,緊扣實踐應用,還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專業(yè)的邏輯思維,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有一定輔助作用。
《通信原理》課程內容難度較大,若一味的按照書本的章節(jié)進行教學,在其中很容易就陷入了一點不懂,后續(xù)斷層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因此,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很重要。前蘇聯心理學家果維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給了我們很大啟示,在維果茨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中,最受重視的是他倡議的可能發(fā)展區(qū)(或叫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念。所謂可能發(fā)展區(qū),維果茨基的說法,是介于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yè)成就),與經別人給予協(xié)助后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有一段差距,即為該兒童的可能發(fā)展區(qū)。[1]這首先要我們明確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習慣,明確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接著按照課程的整體目標分階段的設置階段性教學目標。例如,在第一個教學階段,學生對于通信系統(tǒng)的認知是比較單薄的,并且也沒有形成專業(yè)思維模式,我們的目標是學生能夠看懂并分析出模擬通信系統(tǒng)和數字通信系統(tǒng)的基本框圖,能根據框圖確定該系統(tǒng)的大致功能;在第二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通信系統(tǒng)的認識能力,則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對具體系統(tǒng)當中的編碼、譯碼和調制、解調模塊進行分析,能分析出具體模塊的功能并設計簡單的模塊;第三個階段目標是根據項目目標,設計控制系統(tǒng)當中的重要參數,比如信噪比增益、誤碼率等等。
學習的難度逐漸加深,在每一個階段都通過作業(yè)、小結等形式來監(jiān)控效果,會比傳統(tǒng)的教學效果好。
以往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盡管輔助有黑板、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的積極性依然難以調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學生分成小組,每次課堂上設置的小問題,都鼓勵小組的成員共同討論,培養(yǎng)日后工作所需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課程的后期,我們設置了“通信方式的探秘”這一趣味性演講題目,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查閱相關資料來準備這次專業(yè)演講。評委也由學生中選出,要求評委對每一個選手都要提問。實踐證明,這種讓學生利用所學、展現自我的方式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潛能。
如果脫離了實踐,工科課程一般都比較枯燥、生澀,教師教的困難,學生學的吃力。從《通信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經驗來看,只有深入貫徹落實“工學結合、項目驅動”的指導思想,以真實項目為載體,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依托,才能將課程的教學改革深入發(fā)展,不斷的提高我們的課程教學效果。
[1] 張春興. 教育心理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G71
A
1008-7427(2012)03-0044-01
20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