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茹
(華僑大學 法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精神障礙者權利保護的法理思考*
吳敏茹
(華僑大學 法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我國目前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人數(shù)已超過1億人,其中重癥精神病人有1600萬之多。然而我國需要救治的精神疾病患者里面有百分之九十得不到應有的救治,精神障礙者個人權利不僅得不到國家權力的保護,并且還有可能因為無法辨認或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本文從權利的視角,以人權作為參照系,從法理的角度對精神障礙者權利保護的基本問題作簡要的探討。
精神障礙者;權利保護;人權;類人權
學界對“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和“精神病”這三個詞的使用情況較為混亂,所以應當先對這三者進行比較,明確三者各自的含義,最終才可以分析三個詞之間的關系。
精神障礙是指個體因為心理狀態(tài)或者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精神缺陷,是一個具有心理和社會性的概念。精神疾病強調的是患者自身的生理因素導致的心理活動及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病癥,是一個更傾向于生物學的概念。由于精神醫(yī)學已由單純生物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綜合模式進行轉變,適用“精神障礙”一詞更為合適。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課題組于2006年對精神障礙下的定義是:“精神障礙,舊稱精神疾病,指存在CCMD—3或ICD—10規(guī)定的精神或認知的異常,可以達到或不達到精神病的程度,前者稱為‘精神性障礙’,后者稱為‘非精神病性障礙’?!?/p>
由于醫(yī)學界的精神病人的概念與法學界的概念的使用極其不一致,造成了我們在理解和使用這一概念時發(fā)生混亂。法學界對精神病概念的使用經(jīng)歷了一個從狹義到廣義的過程。從我國1950年《刑法大綱》第12條的規(guī)定可知,條文中的“精神病人”是病情嚴重的病人,是與其他病情較輕的疾病相區(qū)別的,應該從狹義上理解此處的精神病人。然而,1979年刑法條文中只保留了“精神病人”一詞,從立法者的愿意可知,該處是作廣義的精神病人解釋?!霸谟懻撝贫?979年刑法的過程中,多數(shù)人認為可以從廣義上理解‘精神病人’。”在醫(yī)學界,“精神病”這個概念的使用剛好與法學界的使用情況相反。隨著精神醫(yī)學的發(fā)展,精神病的概念逐漸縮小,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精神障礙分類中的一個子分類,專門指較為嚴重的精神障礙——精神病人性精神障礙者。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為了避免刑法中使用精神病一詞含義的不準確,再加上“‘精神病人’一詞已被污名化”,國際上許多國家立法中已經(jīng)改稱精神病人為“精神障礙者”,綜上所述,用“精神障礙者”一詞替以往常用的“精神病人”更符合國家人權保障的趨勢的。
從法學視角看精神障礙者的保護就是一種以權利作為保護方式的保護。法律規(guī)定了精神障礙者享有權利,就規(guī)定他人應履行義務,相比其他保護方式——比如政策、管理規(guī)定、口號等更具有可靠性。
法律規(guī)定通過賦予權利的形式將社會資源分配機制制度化。法律權利是人們努力爭取獲得的資源,因為賦予一個人法律權利就意味著他擁有得到利益的保障。法律權利以國家的強制力作后盾,以制度的方式彌補了事實性資源的差異。這種權利保護方式是維護弱者利益的最有力手段。精神障礙者自身的自然狀況比較差,占有的事實性資源較少,權利的資源分配功能,可以幫助其縮小與強者的差距,達到實質保護的目的。
權利保護方式對精神障礙者利益的保護具有以下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法律權利的保護強有力。法律權利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并通過規(guī)則給予確認的。權利保護是一種通過設立法律制度從而給予精神障礙者強有力的保護。其次,權利的保護具有道德性?!皺嗬狗杀旧砀鼮榈赖拢驗樗梢灶A防政府和官員將法律用于自私或不正當?shù)哪康?。權利給予我們法律正當?shù)摹判摹?,法律會‘正當?shù)摹綄Υ?,或使得人們遵守承諾。”最后,權利保護方式具有穩(wěn)定性。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對社會弱者的保護做了很多研究,他們大部分都把對社會弱者的保護的合理性建立在功利主義的基礎上。正如政治學在功利主義的指導下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否定以前的政策,可以隨意剝奪某一個或某一些人的利益。這種政策的保護容易改變,無法形成制度化的實踐,社會弱者的利益可能隨時被剝奪。權利這種保護方式恰恰能夠避免這種問題,因為通過權利的保護與其他方式相比更具有穩(wěn)定性。通過上文所述,賦予精神障礙者的權利并不是一種施舍,也不是一種恩賜,這是精神障礙者作為人應當與其他人一樣平等享有的?!胺蓹嗬匀藱酁榍疤幔⒁匀藱嘧鳛榕械某叨?,使權利本身具有了正當性追問。這種追問使得對精神病人的保護與社會正義觀、道德觀具有一致性?!?/p>
美國著名學者路易斯·亨金指出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人權是人與生俱來的,作為人的存在所應當享有的。人權是一種開放性的觀念,是一個運動發(fā)展的、面向未來的概念。以人權為參照系的精神障礙者的權利是指在人權上應當享有的權利,而不是法定的權利。以人權為參照系考察精神障礙者的權利才能使其保護的深度和廣度隨著人權的發(fā)展而加深和擴大。
(一)人權是權利的正當性基礎?!霸谌糠梢?guī)范中,只有一個規(guī)范具有最高效力,這就是憲法中的人權規(guī)范?!币粋€國家的全部權力都是為了保障人權而服務的。法律中的所有規(guī)范都要以人權作為參照。國家的所有立法行動最終都要以人權規(guī)范作為標尺,用以檢測那些立法效力的高低。賦予精神障礙者權利就要溯源到人權規(guī)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權利的正當性基礎。
(二)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以人權作為超越性標準?,F(xiàn)行法律規(guī)范不能以法律規(guī)范為評判標準,而只能訴諸具有道德超然性的人權。由于人權具有道德超然性,所以人權具有評判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的功能。如果以現(xiàn)行法定權利作為設定權利的參照,那么這種設定是不完備的。實在的法律規(guī)范不能自我評價,否則就會造成“行政法治國”和“立法者的統(tǒng)治”,法治將蕩然無存。
(三)精神障礙者作為享有權利的主體。追求人權的普遍化,實現(xiàn)人人平等地享有權利,是人權的時代特征。人權發(fā)展為普遍人權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身份不平等到人人生而平等,這是一個從特權到普遍人權的發(fā)展過程。精神障礙者作為一個社會弱勢群體,應該享有該群體享有的權利,并且以該群體的權利作為最低限度。
人權主體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清晰的艱難歷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完成以后,人權原則被寫進《人權宣言》和《獨立宣言》等新型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或憲法性文件)中,雖然資產(chǎn)階級從憲法的高度肯定了人權的地位,但是事實上這些被憲法所承認的人權卻是資產(chǎn)階級獨享的特權。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雖然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但是這里所指的人是“men”,也就是說婦女、奴隸被排除在了人權保護的范圍之外,這種平等只是一部分人的平等,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權,這種人權主體是有限的人權主體。美國人權大憲章的第十四條修正案第一款宣稱任何人享有憲法賦予的平等權,但是馬上在第二款明文剝奪了婦女的選舉權。19世紀后期,很多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創(chuàng)造了各種理論為有限的人權主體辯護,比如說社會達爾文主義人權觀的主要人物英國赫伯特·斯賓塞認為“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過程中的最適者享有了一些自然權利,贏得了特權,這是不受政府控制的,政府沒有創(chuàng)立人權的權利。人權是自然法運行的產(chǎn)物,政府的職責只限于執(zhí)行這樣的自然法,保護契約,鎮(zhèn)壓暴力……自然的和不可讓與的權利現(xiàn)在只屬于那些在生存斗爭中成功的人。”由此可見,這種人權觀的人權主體就是在“弱肉強食”的規(guī)則下所產(chǎn)生的“強者”,他們之所以擁有這種權利,就是因為他們最適合這種規(guī)則,在這種規(guī)則下人權的主體只是少數(shù)的一些人。19世紀后期人權問題突破國家和地區(qū)的界限首次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問題。1945年聯(lián)合國成立并宣布把“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作為聯(lián)合國宗旨之一?!爸挥衅毡樾缘娜藱嗖攀钦嬲娜藱啵诺淙藱嘀R一種有限的人權,是種族特權、是階級特權、是性別特權,而不是人權?!?/p>
社會權的興起在人權主體上帶來了一個轉變:“類人權”的出現(xiàn)。人權主體已不再局限于抽象的所有個人。為了保護“權利弱勢”的這類人的權利,通常直接將這類人作為立法的主體,讓他們真實的享有人權。這些無法通過自身力量行使人權的主體包括:婦女、兒童、老人、精神病人等等。
這種類權利“與集體的權利不同,這些權利的主體并不是一個有組織的集體,而是某一類人;與一般的個人權利也不同,這些權利的主體不是所有的個人,而是某一種、某一時刻或處于某一狀態(tài)中的個人?!奔w人權是從個人人權中推導出來的,集體本身就是集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義務主體,集體可以對抗集體之外的第三者。類人權最終總要落實到個人頭上。像精神障礙者這樣一類人作為人權的主體,每個精神障礙者之間并不是一個有組織的集體,它們享有的人權是一種類人權,同時也是一種特別的保障。但是應當指出這種特別的保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特權?!皩@些人權利的特殊保護,并不意味著人們在權利享受方面的不平等,而是標志著人權保障的全面化,標志著對所有人的個人尊嚴的尊重?!?/p>
精神障礙者的權利是一種“類人權”?!邦惐举|作為人的本質的統(tǒng)一性,不但必須以個性的差別性、多樣性乃至對立性為內容,而且它也只能在無限多樣的個性中去體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自己,完成自己。對于個體來說,他既是生存于統(tǒng)一的類活動、類生活之中的,又有富于個性的個體活動和個性生活?!睆倪@個意義上看,精神障礙者作為權利主體具有“類”的性質,是精神障礙者這一類人的“類人權”。“類人權與其類的每個個體的人權之間是同一的關系,類人權可以直接落實為每個個體的人權,二者是相同的,沒有放大、縮小或轉化?!?/p>
[1]鄭玉敏.作為平等的人受到對待的權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李強.自由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常健.人權的理想·悖論·現(xiàn)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許崇德,張正釗.人權思想與人權立法[M].濟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5]徐顯明.人權研究(第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6]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中國人權法律文獻(中國人權文庫之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7]沈漁邨.精神病學(第三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D919.3
A
1006-5342(2012)07-0016-02
201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