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媛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5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維度
原媛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51)
網絡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既是技術和關系的存在,又是以人為主體的文化存在。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維度為立論點,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為前提,圍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展開重點研究。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特點的案例論證,展開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在一定條件下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從網絡社會背景下的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出發(f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矛盾,從而努力探索教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以實現(xiàn)教育的最大化。
網絡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受教群體
網絡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既是技術和關系的存在,又是以人為主體的文化存在?!拔幕谋举|是人化,人的自我完善欲求主導著人的各種文化追求。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則反過來塑造了人。認識文化的主體,任何文化和實踐創(chuàng)造活動都是人的活動,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是人的活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總之,人通過實踐一方面將自身把握為與自然相對立的主體,另一方面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只屬于他自己的文化世界?!本W絡既是人類技術創(chuàng)造的產物,又是人類文化的產物,并廣泛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變遷。現(xiàn)在,人們已經適應了網絡生存并形成了新的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樣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于是,新的文化模式又逐漸孕育出一代新的網絡人群,他們按照這種新模式又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網絡人格,也就是網絡與人的生活本身最根本的關系。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就是從網絡社會背景下的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出發(f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矛盾。
網絡作為一種技術的創(chuàng)造物出現(xiàn),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體現(xiàn)著人類應用及控制外部世界的理念;同時,也是人類目的性與意識性的產物,受到人類價值觀的制約,并在其進入社會各個層面的過程中與人類需求產生互動,體現(xiàn)出人本主義的色彩。所以,技術性與人文性作為矛盾關系之一,始終伴隨著網絡的發(fā)展變化。
技術的自主理性對現(xiàn)實生活的滲透突出地表現(xiàn)在網絡的使用中。技術的這種自主理性有其自身的解釋:“技術包含了某些它本來意義上的后果,表現(xiàn)出某種特定的結構和要求,引起人和社會進行特定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強加于我們的,而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技術尋其自身的蹤跡走向特定的方向。技術并不按照自身所追求的目標發(fā)展,而是按照已有的發(fā)展可能性發(fā)展?!痹诰W絡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許多科技工作者都抱有一種盲目堅信的理念,這種技術創(chuàng)新的強烈信條雖有其內在的不可低估的價值,但同時也帶著其侵蝕性所招致的巨大惡果的可能性,技術的侵蝕性突出地表現(xiàn)在“網絡成癮”、“網絡色情”、“網絡犯罪”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1]。
縱觀技術性與人文性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現(xiàn),似乎已經失去其原有的平衡。技術不但不能滿足于價值主體的制約,而且以其自身的理念反過來不斷挑戰(zhàn)當今的人文價值觀,并以人格化的方式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把人文關懷和價值理念的重量提高一層,使技術與人文天平重新恢復平衡。
網絡的信息內容,從其性質上看,可以分為知識性信息和價值性信息兩大類。所謂知識性信息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知識性認識,例如新聞事件、歷史事件等。只要是對這類事物的正確認識,都只能得出惟一的表述。所謂價值信息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性認識,例如評論、判斷等,即“好不好”、“該不該”。只要是關于人與客觀事物的價值關系的正確認識即為正確的價值認識,反之亦然。
正確的知識性認識屬于真理范疇,即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真理尺度。正確的價值性認識是關于價值追求的正確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追求的目標,起著制約、引導價值尺度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握好知識性認識和價值性認識之間的關系,以知識性教育烘托價值觀教育[2]。在先進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量網絡評論與信息成為制約和影響人們的重要因素,給各類消息及觀點的自由度提供了優(yōu)越的平臺。因此,網絡信息的輿論及傳播大大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人們價值觀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使青少年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明確自己的方向,從而引導、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開放性是網絡的一個基本理念。正因為網絡的這一特點,人們可以自由地了解全球乃至全世界的各類新聞信息,通過這種特性從而能夠實現(xiàn)在任何一個社區(qū)進行人際交往和娛樂休閑。凝聚性是指處在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下人們可以圍繞任意話題凝聚起來。以校園網這一亞傳播圈為例,學生可以通過信息的獲取、交往及娛樂等方面對校園網產生依賴性[3]。研究表明,網絡不僅僅對學生與外界的交往產生拓展與增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群體的互動與交往能力顯著增強,這就是網絡凝聚性的一大體現(xiàn)??梢哉f,校園網為學生群體的互動與交往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能夠承載和強化學生群體內的人際網絡。
因此,處理和利用好網絡開放性與凝聚性的關系顯然對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改善校園網的技術條件和功能,吸引學生對校園網的興趣;其次,就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來說,校園網對學生日常生活交往發(fā)揮著服務平臺和紐帶的作用;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可以滿足學生對網絡環(huán)境的滿足感。正是因為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學生吸引到校園網這一平臺上來,實現(xiàn)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增強教育的影響力。
網絡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同時對人們的交往方式也產生著重要影響,主導性與互動性就成為網絡交往的重要特征。主導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中占有主導性地位,其表現(xiàn)在以下三點:一是必須擔當正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倡導者;二是運用一切網絡傳播方式以正確的觀點評說網絡輿論;三是積極運用網絡傳播方式對錯誤的觀點進行有力的反駁及批判[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只有堅持網絡教育的主導性地位,才能正確有效地引導思想政治教育?;有允侵杆枷胝谓逃ぷ髡咄ㄟ^施教與受教進行互動交流,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覺悟的提高。由于網絡環(huán)境的公開性及匿名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更加公平、平等、自由的環(huán)境中進行施教,受教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可以減少叛逆心理,更多一些培養(yǎng)主動思考的能力。
鑒于以上觀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處理好主導性與互動性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者必須增強作為網絡主導者的意識,同時注意發(fā)揮網絡在思想交流平臺中的作用,在平等交流互動中保持一定的原則,以正確的觀點引導受教群體接受正確的思想認識。主導性與互動性在于施教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上,只有施教者以真理和正確價值意識的平等身份與受教群體進行溝通交流,才能實現(xiàn)對受教群體的思想轉化工作。這是因為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認識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識。因此,價值觀的體現(xiàn)需要做到“一切從受教者角度出發(fā)”說服受教群體,要從關懷、愛護的角度進行施教,才能獲得理解和尊重。
自由與控制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存在,但并不突出。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中,由于其架構的開放性,使網絡架構中的各種數(shù)據代碼和信息內容成為不可控制的公共資源,而在其背后則是人們可行性的自由。自由對于網絡環(huán)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內在條件,在一定意義上,人類通過網絡環(huán)境所實現(xiàn)的自由是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眾所周知,網絡尚缺乏道德與法律的規(guī)范,這無疑給現(xiàn)今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挑戰(zhàn)主要來自于以下兩點:一是信息自由傳播所導致的失控;二是網絡群體的自主性所導致的失控。
通常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控制信息源頭及組織行為來達成社會共識?;谌藗兯枷雭碜杂趯嵺`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把控制人的實踐環(huán)境及要素作為有效機制,實現(xiàn)思想認識來源的可控性,保證了思想發(fā)展的純潔性。在網絡技術所造就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完全控制網絡環(huán)境中的信息源頭已經不可能,其更重要的任務在于信息開放且紛繁復雜的情況下如何引導人們對信息選擇接受的正確化[5]??梢哉f,信息技術的變革給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論要求和實踐工作要求。
社會性與個人性是教育活動的基本關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把社會需要同個體發(fā)展結合起來,按照一定規(guī)律,實現(xiàn)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相統(tǒng)一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但是在現(xiàn)今網絡環(huán)境中,社會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功能及方式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首先,在網絡社會環(huán)境中,社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呈現(xiàn)出相對“單一”、“純凈”的特點,但隨著網絡環(huán)境的不斷發(fā)展,這一情況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網絡自身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得大量信息進入校園,改變了以往校園的信息框架[6]。大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渠道變寬,可以感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狀況,能夠了解社會發(fā)展的最新動向。其次,網絡社會環(huán)境凸顯了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以往作為受教者的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提高,加強了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與他人的比較,提高了個人的主動性與判斷力。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認識和處理好社會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不斷提高網絡環(huán)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的重要性、緊迫性;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和群體內部的互動性[7],通過充分利用網絡環(huán)境中的思想教育平臺,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fā)展。
[1]靳志高.全球化背景下的認同危機與公民認同教育[J].教育探索,2005,(6).
[2]亢安毅.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4.
[3]山小琪.現(xiàn)代性的制度之維[D].上海:復旦大學,2005.
[4]王宏偉.個人與世界[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1.
[5]鄧治文.論文化認同的機制與取向[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6]王成兵.對當代認同危機問題的幾點理解[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7]方旭光.政治認同——政治實踐的范疇[J].蘭州學刊,2006,(9).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ltural Dimensions
YUAN 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environment is both technology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and,and,and the culture of subjectivity in existence.In this paper,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etwork dimension for theoretical poi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premis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nature of the network on key research.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network features case reasoning,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In certain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environment,take the network society as the background human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ear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Explore education forms of innovation,so as to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educ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instructors;Education group
C41
A
1008—4444(2012)01—0160—03
2011-10-28
原媛(1987—),女,山西晉中人,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2009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