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探析"/>
王 寧
(廣西師范學院 文學院,廣西 南寧530001)
三棱鏡下,透視玫瑰之殤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探析
王 寧
(廣西師范學院 文學院,廣西 南寧530001)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是美國文學巨匠威廉·??思{筆下經(jīng)典短篇小說之一。奇特的構思和含混的主題使其成為美國文學史上難得的佳作。文章主要從現(xiàn)實主義、精神分析和女性主義三個不同視角對這篇小說進行深層解讀,旨在探討造成作品中女主角艾米麗的扭曲性格及悲劇人生的根源問題。
艾米麗;現(xiàn)實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威廉·福克納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憑借其優(yōu)秀的作品以及對美國南方文學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于 1949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思{本人深受美國南方社會文化影響,其絕大部分文學作品也是以這片古老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們?yōu)樵投鴦?chuàng)作。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思{善于運用現(xiàn)代派創(chuàng)作手法,其作品也以視角多變和主題含混而見長。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納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通過描寫一個白人貴族小姐恐怖而扭曲的愛情悲劇,成功地向讀者展示了美國古老南方社會的多個層面,同時也表達出??思{本人對于古老南方的復雜情感。而主人公艾米麗這一人物形象,也成為了美國文學史上不可忽略的經(jīng)典。自小說發(fā)表后,大量的試圖通過各種不同視角分析女主人公扭曲心理以及悲劇人生的作品,隨即紛紛涌現(xiàn)。
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文藝觀主張文藝要真實地反映時代的生活,要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眾所周知,福克納是一個時代性、地域性特點極強的作家,更被認為是描寫美國古老南方最為成功的作家。因此,研究??思{的作品,也就必然要聯(lián)系作品中人物所處的特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這樣才能對作品有更深入更準確的把握。
首先,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各種社會關系,以及在這種社會關系下單個人的命運。小說《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中的主人公艾米麗生活在南北戰(zhàn)爭之后的美國南方社會。此時的美國南方正處于種植園經(jīng)濟和蓄奴制日趨崩潰,工業(yè)文明和城市化建設勃然興起的時期。從愛米麗生活的小鎮(zhèn)來看,這里曾經(jīng)一度是白人貴族們擁有世襲傳統(tǒng)及舊式的經(jīng)濟文化的國度。而建立在這種古老的種植園經(jīng)濟形式之上的,是封建的種族等級制度和人們封閉保守的思想。艾米麗作為一個出生于白人貴族家庭的小姐,可以說從一開始便注定了她將在傳統(tǒng)捆綁下成長的現(xiàn)實以及反叛的背后是必將走向毀滅的命運。
其次,歷史時代的特征也是分析文學作品不可忽視的方面。每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人們的思想都存在著巨大的斷裂和錯位。艾米麗,這一傳統(tǒng)的白人貴族小姐,在文中被??思{定位為南方傳統(tǒng)的一座“豐碑”;而荷馬·巴倫這一熱情、豪放、粗野的北方男子,則代表了日趨興起的北方資本主義經(jīng)濟形態(tài)下自由不羈的思想觀念。因此,荷馬·巴倫對愛米麗的吸引力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為北方現(xiàn)代文明輕而易舉征服南方早已過時的傳統(tǒng)文化和觀念。而荷馬·巴倫在贏得了愛米麗的愛情之后又將其拋棄的事實,表面看來是荷馬·巴倫辜負了愛米麗的一片癡情,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愛米麗和荷馬·巴倫所代表的南北不同的文化觀念碰撞后產(chǎn)生的裂痕。他們戀情的失敗實際上是突出再現(xiàn)了南北雙方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性。屬于對抗階級的一對男女不可能實現(xiàn)結合,他們的愛情只能是以一方毀滅另一方的方式告終,而不是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妥協(xié)共存。所以,不僅艾米麗最終走向了毀滅愛人與自我毀滅,連同她所代表的整個貴族階級也因為不能自我改變、樹立新的價值觀念而被前進中的時代所淘汰。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造成愛米麗悲劇人生的根源。
精神分析也被稱為心理學批評,它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并將其精神分析學理論應用于文學批評的一種批評模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在臨床醫(y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他在治療精神病患者的過程中,不斷探究各種病態(tài)心理現(xiàn)象和隱匿在病人內(nèi)心深處的根源問題。他通過大量的精神分析實驗發(fā)現(xiàn)這些病態(tài)根源大多深藏在潛意識領域,且大多與性欲有關。在此基礎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性本能和無意識的理論。他把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動比作一座冰山,露出水面之上的部分是意識領域,只占冰山總體的很小部分。水面之下的部分屬于潛意識領域,占據(jù)了冰山的絕大部分。他又把潛意識領域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前意識很容易進入意識領域,相對應的無意識則很難或很少進入意識領域。由此人的精神世界便包含了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層次。弗洛伊德主要強調(diào)的是無意識的作用,將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看作是人類行為的動機。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他又提出人格結構理論,即一個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次構成。其中“本我”處于無意識領域,它只遵循快樂原則,滿足人的最原始本能的欲望,不受任何邏輯理性和道德倫理的約束;“自我”處于前意識領域,遵循現(xiàn)實原則,并對“本我”的本能欲望和沖動加以適當控制;“超我”則屬于意識領域,即某種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不僅壓抑本能沖動,而且按照至善的原則通過采取一種夢境式的迂回方式,求得精神上變相的、象征性的滿足。
從一座象征著傳統(tǒng)道德的豐碑,到叛逆的墮落貴族,再到變態(tài)的殺人兇手,艾米麗的形象發(fā)生了好幾次轉變。而每一次轉變以及轉變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通過精神分析得到合理的解釋。處于年幼時期的艾米麗,不論是心智還是身體都處于沒有發(fā)育成熟的時期。她的人格中的“本我”還處于沉睡狀態(tài),所以她能夠在父親為她建筑的“高塔”下單純地生活而不覺痛苦。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身體和內(nèi)心都在慢慢地發(fā)育成熟,隨著體內(nèi)荷爾蒙分泌的增加,以及一個青春期女孩對于人事兩性秘密的好奇和探秘,她人格中的“本我”在逐漸蘇醒。雖然在“自我”與“超我”兩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應有的滿足和釋放,但是她作為兩性之一——女人的性別特征及自然生理欲求已經(jīng)不能被磨滅和掩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一個作為傳統(tǒng)道德楷模的白人貴族小姐會瘋狂的愛上一個地位低下的北方佬,并且瘋狂癡迷到不可阻止。悲劇的結尾,也是整篇小說的高潮部分,艾米麗為了永遠留住心中的“愛人”,用砒霜將其毒死并與尸體同寢多年。表面看來是艾米麗因愛生恨以至于心理扭曲,做出變態(tài)的行為。然而,透過精神分析的層面,我們依然可以找到確為合理可信的解釋。當四十多歲的老處女艾米麗終于能夠得到夢想中的愛情,終于能夠結婚生子,享受正常的兩性生活時,未婚夫的背叛卻將這一切化為了泡影。這一殘忍的事實無疑將她推上了徹底絕望的懸崖。長久以來心理和生理上的壓抑使她的精神處于幾近崩潰的邊緣,現(xiàn)實的殘酷沖擊終于使她體內(nèi)的“本我”徹底沖破了“自我”和“超我”的束縛,進而演變成了一種本能的無理性的“防衛(wèi)式報復”。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處于無意識階層的性本能沖動,是促成艾米麗悲劇人生的內(nèi)在根源。
西蒙·波伏娃是法國著名女性主義作家,她經(jīng)過長期的對男女兩性關系發(fā)展歷史的考察,得出“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變成女人的”這一著名論斷。波伏娃認為,作為女人的“歷史性”壓制了其“自然性”,致使女人成為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或“次性”)。
在艾米麗有生之年,美國南方屬于清教的世界。清教將女人視為黑暗與罪惡的象征,女人被禁止產(chǎn)生各種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欲望。但是貴族階級的婦女卻被視為圣女,美國南方的白人們用盡各種辦法將他們中的女人們塑造成理想中的模范女性,而不是擁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這些南方貴族婦女們必須舍棄她們作為女性對于自由、浪漫和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被迫放棄她們的個性與尊嚴,被改造成南方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純潔順從的淑女典范。
另外,美國南方清教十分維護父權在家庭中的絕對權威地位。在小說中,艾米麗的父親就是一個完全被美國南方落后思想影響的父權形象的代表。艾米麗半生都被他以父愛的名義囚禁在高高的塔里,甚至在他死后還依然深深控制和影響著艾米麗的命運。
艾米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得不到任何像正常女孩一樣被男孩子追求的機會。她作為女性的特征和權力被完全忽視和剝奪,生命的意義對于她來說就如一具漂浮在死水之上的陳尸,唯有腐爛與消逝是其最終的歸宿。
波伏娃花了大量精力和時間致力于對女性特征和女性心理的形成進行尋根溯源,其目的就在于喚醒廣大女性同胞,告訴她們女性的從屬地位或者說女性的劣等性并非生來有之更并非理應如此。女人作為與男人對等的另一性別,與男人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同等的能力與潛質,可以發(fā)展和超越自我,女人要成為的是與男人同等的人,而不是一個在男性邏輯下造就并禁錮的第二性女人。女人可以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意識不斷地進行自我選擇,在選擇當中實現(xiàn)自我的存在,證明自己的本質。進一步說,這種自我選擇和實現(xiàn)強調(diào)一種超越性,強調(diào)個體心靈深處精神力量的開掘。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志來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并且學會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來對抗不利的處境,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作為一個個體的真正價值。
在殘酷的命運面前艾米麗沒有選擇沉默。盡管她被剝奪了自由去愛的權利,但是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依然保留著原始的對情與愛的欲望。那就是為什么在父親死后的那個夏天,她呈現(xiàn)出了一種新的面貌:“她剪短了頭發(fā),使她看上去更像一個女人。”然后,她高昂著頭走在路上,和荷馬·巴倫一起駕著馬車穿過街道,暴露于眾人的目光之下。
是的,我們不能否認,艾米麗最終并沒有成功地解救出自己,更沒有留住那份她最為珍視的愛情。殘忍與變態(tài)的行為揭示了艾米麗畸形病態(tài)的心理和扭曲的人格。她的反抗并沒有喚醒她對兩性關系的理性認識以及她作為女性自身的獨立尊嚴。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隨著她的目的通過極端的方式而達成,她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而同周圍的環(huán)境奮力反抗掙扎,即便是瘋狂地,亦不失凄美而悲壯。它表現(xiàn)出了一個女人自我主體意識和個人存在價值的初醒,所以她依然能夠贏得廣大讀者唏噓之后的一聲扼腕。正如福克納所說,沒有人可以阻止一個可憐女人的悲劇,一朵玫瑰是表示對她的尊敬與憐憫,就像“一種補償,一種悲傷”。
初讀這篇小說,也許會被它恐怖的氛圍以及冷酷的敘述所震顫。然而細細品之,又會從中體會到許多不同的東西。特別是嘗試運用多種文學批評理論,從不同角度切入,更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獲。短短幾千字的小說儼然是一個神奇的萬花筒,簡單的意象中包含了無窮的意蘊。不同的人總能從中看出不同的風景。社會人文與宗教信仰,精神的壓抑與崩潰,女性的生存困境與反抗等等。本文通過三重視角對小說進行的分析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對于開放在大師筆下的這朵奇異玫瑰的追問與探索將會永不停止。這便是文學的意義。
[1]傅景川.二十世紀美國小說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2]??思{.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M].陶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1.
[3]李文俊.福克納評論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4]陸貴山,周忠厚.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奧)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與論潛意識[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鄭泰安.精神分析入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8]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Explore the withered rose through the prism——An analysis on a rose to Emily
WANG N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 rose to Emily is one of the best short novels written by William Faulkner who stands out as one of the giants among American novelists. The novel is considered brilliant work for its vagarious conception and ambiguous subje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ys to mak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novel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that are known as Realism,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It aims to probe into the source of Emily’s twisted character and her tragic life.
Emily; realism;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I106.4
A
1673-9477(2012)01-0094-03
2011-12-16
王寧(1986 -),女 ,河北保定人,碩士生,研究方向: 文藝美學。
[責任編輯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