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徐思師
(廣東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朋輩團體輔導:高校心理委員隊伍建設新形式探索
肖瀟,徐思師
(廣東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心理委員的現(xiàn)存問題,嘗試探索朋輩團體輔導形式的心理委員隊伍建設模式,以更好地利用心理委員制度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揮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高校心理委員的服務對象是同輩、同學和朋友,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成長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彼此之間心理鴻溝小,更容易理解、溝通和接納,有效地彌補了當前高校專業(yè)心理咨詢?nèi)藛T的不足,成為高校心理健康的重要補充力量。
目前有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委員制度,大部分高校心理委員的主要工作側重于朋輩個體輔導,即發(fā)現(xiàn)班級中有心理異常和心理需求的學生,對個別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干預,達到心理互助的目的。朋輩個體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推動高校心理委員工作發(fā)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學生的參與和配合程度不高。心理委員作為學生干部,在班委中處于尷尬的地位。由于心理委員制度發(fā)展的不完善,心理委員在某些班級同學和班委看來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職位,并不能得到同學的尊重和認可,開展活動得不到班委的支持,也得不到同學的積極參與,久而久之會影響心理委員工作積極性的調(diào)動。(2)班級心理委員自身的業(yè)務能力和專業(yè)水平欠缺。缺乏心理學專業(yè)知識是心理委員開展工作的最大障礙。普通學生深感即使向心理委員反映一些問題,也無法得到幫助。盡管有些學校開展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培訓,但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欠缺,如果心理委員不能連任四年,很難保證心理委員培訓的質(zhì)量。(3)職位認識和角色意識模糊。盡管部分高校對心理委員做心理培訓,但很多心理委員并沒有深入了解自身的工作職責。心理委員的工作重點一方面是配合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宣傳和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有針對性地開展班級心理活動。但很多心理委員只是單一地接受了學校一級心理咨詢中心的下達工作任務,忽略了第二項工作任務。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diào)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fā)展的助人過程。將團體輔導引入心理委員隊伍建設中來,對于優(yōu)化和改善心理委員隊伍培訓模式和工作內(nèi)容,是必要且可行的。
1.團體輔導的參與性和互動性。與班級同學建立彼此信任的人際關系是班級心理委員開展心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團體心理輔導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營造了溫暖的氛圍,促使班級團體成員自由表露、探索自我,體驗到尊重和信任。通過成員在團體中的行為表現(xiàn)對其進行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心理危機事件。
2.團體輔導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高校學生有共同成長的課題,都面臨著人生一系列的選擇,如學業(yè)、升學、人際關系或擇業(yè)等。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就是為具有共同心理需求的大學生群體提供成長的機會,通過集思廣益、彼此啟發(fā)、群策群力,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心理委員產(chǎn)生于班級內(nèi)部的普通學生,能夠及時地了解班級同學的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成長問題,從而更能因地制宜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有針對性地進行危機干預。
3.團體輔導情境性和新穎性。團體輔導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和心理輔導模式,以形式新穎、生動有趣的團體游戲、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符合青年學生的學習心理,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更易鞏固輔導效果。同一個主題的團體輔導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活動及表現(xiàn)形式,活動不同、表現(xiàn)形式不同,學生們的體驗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時達到的目標卻是一致的,這使得輔導效果在多次卻不單調(diào)的輔導中得以鞏固。
將團體輔導引入心理委員隊伍培訓和工作實踐中,充分開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真正發(fā)揮心理委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發(fā)動作用。因此,高校心理委員不僅要發(fā)揮其作為同齡人和朋輩的作用,更應利用團體心理輔導技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發(fā)展成為“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員”。
1.規(guī)范選拔機制。心理健康教育是專業(yè)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心理素質(zhì)、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心理委員的選拔是按照班級學生干部的競選制度選拔產(chǎn)生的,心理委員的角色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往往較低。因此,心理委員的選拔應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班干競選制度,規(guī)范和完善“個人自愿-班級推薦-心理測試-輔導員考察”的四級選拔機制。朋輩團體心理輔導這一新形式對心理委員的素質(zhì)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來說,合適的朋輩團體輔導員具備以下特征:除對心理學有濃厚興趣、積極關注、尊重和溫暖、誠實可信等基本素質(zhì)外,還需性格外向,熱情開朗,樂觀向上,具有一定的團體感召能力和交際、表達、溝通能力。
2.優(yōu)化培訓形式。心理委員接受培訓的時間有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不能像專業(yè)心理咨詢培訓面面俱到。因此,要靈活調(diào)整心委培訓內(nèi)容,才能增強朋輩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培訓的目的并非培養(yǎng)合格的咨詢師,而是培養(yǎng)能夠達到某個朋輩咨詢項目目標的非專業(yè)人員,不一定要涵蓋各種心理學理論知識和咨詢治療技巧。通過體驗式學習,心理委員在認識自我、價值觀等方面有較清楚的認識,調(diào)動心理委員學習和推廣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心理委員對心理危機預警的敏銳性和助人自助的意識。
3.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往往具有共性,如學習能力差引起的學習困難,挫折承受力低而導致的情緒易波動等,大部分是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發(fā)展性問題。因此,高校心理輔導應該以發(fā)展性心理輔導為重點,將團體心理輔導的團體規(guī)模擴大到班級,大力推廣發(fā)展性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在“自助”的基礎上,心理委員可以運用培訓中所學的各種團體心理輔導技能、方法和理念,擔任朋輩咨詢員在班級內(nèi)部推廣和普及團體心理輔導。班級心理委員應擔負起推廣團體心理輔導的重任,靈活設計針對班級自身特點的主題心理團體輔導,營造寬松、和諧、團結的班級氛圍,促進班級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
[1]姚斌,劉茹.高校朋輩心理咨詢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8(9).
[2]馬中寶.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實踐研究[J].中國對外教育,2009(12).
[3]徐艷萍.試論高校心理委員隊伍建設[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8).
[4]韋志兆.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委員培訓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0(8).
[5]王云輝,劉微浪.高校心理委員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對策分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4).
book=184,ebook=184
G647
A
1008-178X(2012)07-0109-02
2012-04-14
肖瀟(1983-),女,湖南邵陽人,廣東藥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