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菊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外語系,湖北十堰 442002)
中日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與文化中斷
段艷菊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外語系,湖北十堰 442002)
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在用日語交際的過程中,常會使用一些不符合日本人表達習慣的語用失誤。產(chǎn)生這些失誤的一個最主要因素就是中日文化差異引起的不適應(yīng)。對此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研究,無論是對漢語母語者的日語學習還是日語教學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日語教育;語用失誤;交際;文化中斷
交際是一種雙邊的、影響行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向地將信息編碼并通過一定的渠道傳遞給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喚起特定的反應(yīng)或行為。完整的交際必須是:意向所指的接受者感受到信息的傳遞,賦予信息以意義(破譯編碼),并受其影響而作出反應(yīng)[1]。我們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思維和言行的程序,它始終以一種不可抗逆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文化限制并規(guī)定著我們感受世界和形成觀念的過程,以至于我們逐漸形成一些由文化決定的感知定式……我們交際的方式、交際的特定環(huán)境、我們所用的語言和語言問題以及我們的非言語行為,基本都是我們文化的反應(yīng)或作用。交際是帶有文化色彩的,因為文化有差異,來自不同文化的個人的交際實踐和行為方式也就不同。文化和交際是不可分的?!瓕嶋H上,我們的全部交際行為,幾乎都取決于我們生長所在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交際的基礎(chǔ)。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交際實踐[1]。
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交際,而語言是交際的最直接手段。語言不僅是表詞達意、交流信息的工具,更能體現(xiàn)一個族群的文化特征。日語在這方面尤為突出。比如日語中關(guān)于自然現(xiàn)象的詞語尤為豐富,在日語的俳句中季語是不可或缺的;和櫻花有關(guān)的詞就有:花便り(花信)、花時(開花的時刻)、花見(賞櫻花)、花曇り(烏云遮日的櫻花時日)、花盛り(櫻花盛開之狀)、花吹雪(櫻花飄落如雪花紛飛)等;日本人見面時通常也以天氣情況打開話題。這是因為日本是島國,四面環(huán)海、氣象瞬息萬變,自古以來自然條件惡劣,使得日本人對自然表現(xiàn)出了非同一般的關(guān)注與敬畏。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多變的氣候影響了日本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也使日語具有獨特的魅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與語言能力造成的障礙相比,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導致的文化誤讀與交際困境更是不容忽視。中國學生在與日本人的交際中,有時會使用“受漢語思維習慣的影響而造成的具有明顯漢語傾向,但沒有明顯語法錯誤的、不自然的日語表達”,即“中國式日語”[2],就是由“中日不同習俗、觀點和價值觀的差異而引起的文化不適應(yīng)——文化的中斷”[3]造成的。
在中日跨文化的話語交際中,文化中斷又可分為淺層中斷和深層中斷兩種情況。具體表現(xiàn)在:
中日兩國都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然而表達禮節(jié)的方式卻各不相同。中國人習慣握手或點頭,日本人愛鞠躬;中國熟悉的朋友之間可以用拍打的方式表示對對方的喜愛,日本人卻難以接受。另外,日本的家庭主婦,即使是鄰居到訪,也很少讓其進門,一般都是在門口交談。所以與日本人打交道,如果不注意分寸,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快。
中國人如果在路上碰見熟人,可以通過喊對方的名字或職務(wù)表示問好。但學生碰見日本老師,如果用「先生」來與其打招呼,老師的反應(yīng)可能是:「はい、何が?」。因為日語中直呼對方的名字或職位、頭銜,是為了引起對方的注意,必有后文要說。另外,中國人見面時的口頭禪“吃了嗎?”,不能直譯成「お食事を済ませましたか?!?,而應(yīng)該根據(jù)情況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或「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來代替。漢語中常用的“去買菜嗎?”之類的問候語也不能直譯,「野菜を買いにいきますか?!?、「どこへ行きますか?!咕前凑諠h語思維習慣來說的,確切的表達應(yīng)是「お出かけですか。」。
在漢語中,接電話或去別人家里拜訪時,有許多人習慣問“某某人在嗎?”,而不習慣自我介紹。這就導致有不少日語初學者用日語進行交際時也不習慣主動自報家門。所以也就有了「もしもし、××はいますか?!惯@樣令人覺得唐突的表現(xiàn)。
日語中與上司、長輩或公司的客人說話時,通常要使用敬語,而漢語中沒有這樣嚴格的區(qū)別;另外漢語一般用人稱的變換來表達對對方的尊敬,比如用“您”代替“你”,而日語是通過謂語的變化來達到這一目的。所以學生在與日本人的交流中經(jīng)常會忘記使用敬語。
日語中漢字占有大量的比例,這為中國人學習日語帶來了便利,但有時也會成為學習的障礙。尤其是同形異義詞,如果望文生義,很可能會鬧出笑話。例如:
お得意さん(おとくいさん) 顧客
愛人(あいじん) 情人
愛想(あいそ) 會應(yīng)酬,恭維話,招待
案內(nèi)(あんない) 指導,通知
暗算(あんざん) 心算
彼岸(ひがん) 春、秋分的前后三天
通常來說贊揚是打開話題、創(chuàng)造和諧交際氛圍的有效手段,但如使用不當也會適得其反。日本等級觀念森嚴,在日語中將稱贊語用于尊長是失禮的。譬如對老師的講座表示“您講的真精彩啊!”,不但不能使對方開心,反而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為作為學生是沒有資格評判老師的。此時應(yīng)當把對老師的評價轉(zhuǎn)換成一種感激的心情,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够颉复髩涿銖姢摔胜辘蓼筏??!故潜容^適宜的。
另外,某些約定俗成的寒暄,要避免根據(jù)實際情況回答。日本人常以關(guān)于天氣的話題來作為寒暄,但只是一種交流手段。如對方說「寒いですね」,此時即使不冷,也不能回答「いいえ、寒くないですよ。」,否則會引起對方尷尬。正如漢語常用語“吃了嗎?”,其目的并不是真正想知道對方吃了沒吃。自古以來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日本人喜歡談?wù)摷竟?jié)、氣候有關(guān)的話題,并將其發(fā)展成為一種寒暄方式,交流一下彼此對季節(jié)的感想,能讓人們之間產(chǎn)生一種連帶感與一體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無論自己的真實感想如何,都不會反駁否定對方,而是不斷地隨聲附和,以保證交際的繼續(xù)進行[3]。
日語口語交際的主要特點是多用試探、商量、附和及調(diào)節(jié)的語氣,避免與對方造成矛盾或誤會以創(chuàng)造和諧的交際環(huán)境。交流中盡量使用暗示或省略后半句話等模糊表現(xiàn),期待對方察知自己話語的真實含義。日語之所以被西方傳教士稱為“惡魔的語言”,原因也在于此。
省略主語可以說是日語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成為外國人學習日語的干擾因素。對于日本人來說,“主語省略是文章精煉、格調(diào)高雅的表現(xiàn)……在日本人看來,那種每個句子里必有一個主語的表達方式,是機械僵硬、令人乏味的?!盵4]這是因為日本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和相對單一的民族構(gòu)成,造成了日本人的強烈的集團主義,這使得日本人相互之間“以心傳心”成為可能。所以日本人說話時即使不全部說出來,大家也會有共識,彼此之間可以互相理解。
日語中被動句式的使用遠遠多于漢語,有時甚至不出現(xiàn)施動者或無法指出施動者。使用這些謹慎的句型,一方面是謙虛的美德使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講究“以和為貴”,體現(xiàn)了他們期望避免矛盾、減少個人責任的心理。
日語被稱為“曖昧的語言”,因為日語中模糊、令人模棱兩可的表達較多。如在被要求做某事時,日本人常使用「考えて見ましょう?!箒碜鳛榛卮?。這其實是為了避免傷害對方的“面子”而做出的一種拒絕。日語初學者如果不了解這一點,遲遲得不到對方的答復(fù),就會覺得日本人不守信用。同樣表示委婉拒絕的還有「ちょっと」等。而「いいです?!?、「そうですね?!沟缺砻婵隙ǖ恼f法卻不一定表示肯定,至于如何區(qū)分,就要看具體語境了。
日語口語中另一大特點是輔助語言的頻繁出現(xiàn)。如「はい」 「ええ」 「あのう」 「ええと」 「ああ」「はあ」 「うん」等。日本人在說話時,另一方一般用「うん」 「はあ」等詞來表示隨聲附和。在日常交流中,這種很難找到貼切的漢語譯語來與之對應(yīng)的隨聲附和,表達了對對方的尊重和關(guān)注,有助于維持兩個人之間積極的社會關(guān)系。這種輔助語言包含著文化動機,語氣和語調(diào)要根據(jù)對方的地位進行調(diào)整,也是日本人等級觀念的一種反應(yīng)。
語言的交際離不開特定的語境,日語是一種對語境依賴尤為強烈的語言。這里所說的語境不僅包括交際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還涉及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日本人所處的共同的文化語境決定了日本人的內(nèi)部交流能夠被理解。而中國學生在使用日語進行交際時出現(xiàn)的語用失誤,主要是由于對日本文化的認知程度不夠、文化中斷所致。以上對這些文化中斷導致的錯誤的表達習慣做了粗淺的分析,希望能對大家了解漢、日兩種語言主要表達習慣的區(qū)別有一定的幫助。在日語教學中,更多地引進關(guān)于日本文化、中日文化比較方面的內(nèi)容,對提高我們的日語教學效果將會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
[1][美]薩姆瓦,等.跨文化傳通[M].陳南,龔光明,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15.
[2]楊曉忠.“中國式日語”的類型與成因探析[J].西安外國語學報,2005(3).
[3]李朝輝.中日跨文化的話語解讀[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8:38.
[4]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274.
On Pragmatic Failure in Chinese-Japanes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iscontinuity
DUANYan-ju
(Department ofForeign Languages,Hubei UniversityofAutomotive Technology,Shiyan 442002,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 Japanese,Chinese speakers often make pragmatic failure which does not match the Japanese expression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is is the shock caused by the Chinese-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Analysis and studyofthis issue ha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native Chinese speakers learningJapanese,as well as Japanese teaching.
Japanese teaching;pragmatic failure;communication;cultural discontinuity
H36
A
1008-178X(2012) 05-0061-03
2012-02-23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一般課題(2011B070)。
段艷菊(1977-),女,河南滎陽人,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外語系講師,從事日語教育和日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