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琳
(平頂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日語口語課堂教學的藝術探析
岳琳
(平頂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很多學生在日語口語學習中存在著“難以啟齒”現(xiàn)象,對鍛煉學生自身使用外語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本文通過闡述現(xiàn)在日語口語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幾點淺陋建議,希望能為日語口語的課堂教學提供借鑒.
日語;口語課堂,教學藝術
當今時代的發(fā)展,隨著國與國之間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加強,對于實際運用的語言藝術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國現(xiàn)今日語課堂教學中,過多的重視詞匯、語法、寫作等技能的培養(yǎng),在口語上大多只是簡單局限于日常對話,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的口語交際能力并不理想.很多學習日語的學生在詞匯量和閱讀能力上都并不弱,但是唯獨語言交際這一塊,實在是差強人意,同許多學習英語的人一樣,空有知識,卻怯于開口,無法明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所感所想.現(xiàn)在的日語課堂教學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課制,學生學習的側重點也多放在應對國際能力測試的筆試上,教師們也只將口語教學作為簡單的副科來對待,多種因素交織影響之下,造成了如今日語口語學習的尷尬地位,很多學生應試技巧有余,聽說能力卻一塌糊涂,形成了我們常說的“啞巴日語”現(xiàn)象.口語質量與水平的高低,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其以后的實際運用與工作交往,這必須引起對口語教學的重視.針對學生這種“難以啟齒”的現(xiàn)象,我們必須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相應的手段去改變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果,讓日語真正在學生的語言交際中發(fā)揮作用.
在日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學習口語目標的理解是大同小異的.有些認為能將母語順利翻譯為外語就是口語,有些則認為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流利會話就是口語,還有一些認為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朗讀、句型替換就是口語,這些觀點在教師與學生中都很有市場.我們不否認,以上觀點確實觸及了日語口語學習的目標,但是從筆者看來,每個都只是偏重于從側面去理解口語學習的目的,是不完整的片面的理解.在這些觀點的影響下,教師對口語教學不如對理論、語法教學那么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端持著半吊子心態(tài),這給提高日語口語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想要教好口語,學生想要學好口語,兩者端正心態(tài),明確學習目標,是日語口語教學的必要前提.
口語從字面上理解,指的是口頭交際語言,但是卻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日常會話.在交際中,口語的運用于表達應該是符合情境、條理清晰的,它有著特定的文化背景與語言使用情境,雖然可與書面語互相轉移,但在運用上,卻顯得更加獨立和自由,同時,在運用的廣度與深度上也是書面語所不可比擬的,它對人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有著巨大的作用與影響.在理解口語學習重要性的前提下,明確學習目標,合理安排教學計劃與學習計劃,就必須為教師和學生們慎重以待.因此,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實際需要,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以達到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在日語口語學習中,教材的合理選擇十分重要.切合學生使用實際的教材能成為引導他們學習的“好老師”,在口語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不合適的教材有可能反而成為他們學習中的“攔路虎”,阻礙學生的學習.現(xiàn)在,我國不少院校機構的日語口語學習教材相對于不斷發(fā)展的口語教學來說略顯滯后,這種現(xiàn)狀必須引起我們重視,然后快速加以改進.日語口語與書面語不同,存在著大量縮略語以及“曖昧語”還有多種多樣的省略形式,很多口語教材對這些例子的講述乏善可陳不夠完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完全起不到良好的引導輔助作用.學生由書面語轉向口語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以上問題,即使語法學得再好,也無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許多學生在初時接觸日語口語學習時,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此時,依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選擇簡答且實用性強的教材,對于課堂教學就有很大幫助.如果教師猶有余力,甚至可以自己編寫教材為日常教學所用,題材選擇上更加豐富多元化,且更能貼近課堂教學實際,甚至能依據(jù)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改變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方法做出變動,不得不說,在靈活性與實用性上出類拔萃.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日語口語教學只是通過簡單的講解、朗讀與背誦讓學生強化記憶,并且加以模仿,這對于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動用自身思維深化理解口語學習是不利的.口語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可以通過很多手段激發(fā)學生們的熱情,發(fā)揮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為日語口語課堂注入新鮮感與活力.但是,如今的日語教學,受就業(yè)需求和國家考級制度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將側重點盲目集中在筆試方面的鍛煉上,無形中就壓制了口語教學的生存空間,對于重視口語教學而言,確實是客觀上無法克服的阻力.雖然無法改變現(xiàn)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轉變觀念為強化日語教學.比如,口語課堂中,保證教師全程使用日語教學,雖然對教師來說可能有些費勁,但是在這種課堂氛圍的熏陶下,學生們也會多花心思考慮如何使用日語口語,這樣就可以盡量避免他們養(yǎng)成過于依賴中文的習慣,強制學生習慣日語思維,進而多聽多說,不止能在課堂上開口,在課下也增加練習的機會.再比如,通過改進課堂中枯燥的會話形式,讓學生們通過即興演講或者提前準備等方式在課堂中表達自己對喜歡事物或者關心的實事的看法,鍛煉他們用陌生語言表達自己的能力,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表達自己的欲望,也能提高他們加入討論的興趣.
學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因而交際也是一種文化或跨文化現(xiàn)象.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在使用上就可能出現(xiàn)問題,甚至鬧出笑話.例如日語中的“大丈夫”一詞,日語中的意思為“沒關系”,中文意思是“大男人”,這種語言差異就非常明顯,以一定文化背景為依托的語言,在學習與使用時如果不重視文化導入,不僅教師教授起來沒有頭緒,學生學起來也困難,因此,在日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導入.
詞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教師要重點提示、講解因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產生的詞語,比如中國的“先生”一詞,在古代多指“老師”和“文兄”,在現(xiàn)代卻只是一種泛指的對男性的敬稱或者妻子對丈夫的稱號,但是在日本,“先生”卻主要用來稱呼教師、醫(yī)生、律師等,這就是文化背景下詞語所產生的差異,如果教師在課堂教授時不加以講解,相信很多學生都會因為母語影響產生使用錯誤.還有中文與日語中都比較常見的寒暄語,二者在使用上差別就很大,筆者曾經聽過一個留學生的親身經歷,早晨出門時鄰居打招呼“今天真熱啊”,他也熱情回應“不,我不熱”,乍看之下沒有問題,但是鄰居卻顯得非常尷尬與不悅,這就牽扯到兩種語言中寒暄語的使用習慣了.在日本,互相之間打招呼寒暄,多以季節(jié)為話題,并無實際意義,只是生活中大家慣用的開場白,但是留學生不知道這種語言習慣,無心中造成了尷尬的場面.在與外國友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如果不注意了解語言使用的情境、背景與禁忌,自然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障礙,影響雙方的交流.在關注口語背后文化的導入時,如果能使用日籍教師進行教學,對于增強學生了解文化差異,親身感受語言的規(guī)范使用有莫大好處.通過外籍教師的親身講述、示范,學生可以感受到有別于書本、影像更直觀的文化常識與知識,對于學生了解日本社會,練就流利的口語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日語課堂教學——發(fā)音標準N H K,教學方法網絡以及多媒體
延伸包括社會實踐
日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著重突出語言的生活化,將生活實際與學習結合起來,不僅能弱化學生們學習陌生語言的抗拒感,還能增強語言的操作性,讓學生愿意學、愿意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能增加課堂中學生會話互動的樂趣,激發(fā)他們學習與探究的興趣,從而改善學生們只敢想不敢說的狀況,讓他們愿意張口去說,不再像從前一樣“難以啟齒”.現(xiàn)如今發(fā)達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能給課堂帶來不少變化,不僅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逼真的語言情境,還能通過視頻、影像等豐富學生口語嘗試,讓他們耳濡目染,身臨其境的感受日語的運用.以引導學生模仿發(fā)音為例,標準純正的日語學習可以選擇將日語新聞作為參考,如日本N H K播音員的發(fā)音,可謂是最為標準純正且具有權威性的,這對于練習口語的學生來說,在入門上是很好的模范教材.同時,近些年來在國內很火的日劇文化、動漫文化,教師也可以將其引入課堂,一方面增添課堂口語教學的元素,另一方面這些東西在學生中廣受喜愛,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也有很好的效果,通過讓學生模仿日劇人物,復述動漫臺詞等方式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他們對口語學習的熱情.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能切實地應用到生活中去,口語交際是學習、運用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通過改善口語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實現(xiàn)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水平,在日語教學中意義重大.
〔1〕胡文仲.躊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張森,等.中國外語教育與教學[C].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春杰.談學生日語會話能力的缺乏與日語教學[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02).
〔4〕彭華麗.把握教學口語特點,提高教學講授藝術[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2).
〔5〕孫福善,劉雙喜,馬振秋.日語課堂教學藝術探討[A].教育與職業(yè),(35).
G 642
A
1673-260X(2012)10-02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