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靜
1972年美國語言學家Lakoff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語”,并把其定義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此后,對模糊限制語的研究涉及到語義、句法等層面。20世紀80年代,模糊限制語漸漸深入到語用及語篇分析等領域。模糊限制語的應用涉及多個學科,反映在科技文章、商貿談判、政治外交、學術研究、法律用語、外語課堂、新聞報道和廣告用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語言學功能與應用價值。研究英語新聞語言中的模糊限制語,可以使學習者更準確地理解新聞的主旨,對新聞的語言特點獲得更深的認識。
美國E.F.Princ,Bosk和Frader區(qū)分了兩種模糊限制語。一種模糊存在于命題內容自身,而另一種模糊存在于命題內容和說話人之間,用以表明說話人對命題所持的態(tài)度。由此,按照是否改變命題的真值條件,他們把英語模糊限制語劃分為兩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s)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前者影響命題的真值條件,后者不影響命題的真值條件,但反映說話人對命題所持有的態(tài)度。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它客觀地存在于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系統(tǒng)之中。新聞報道中模糊語言的存在十分重要,新聞依賴于模糊限制語科學準確地傳播信息,實現讀者與媒體工作者之間的有效交流,并讓讀者有更多思考的余地。本文以大量的新聞為研究對象,探討模糊限制語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的語用功能。
新聞用事實說話,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靶侣剤蟮赖臏蚀_性離不開精確性,這一點毫無疑問,但為了報道的準確性,在許多情況下,模糊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過分的精確反倒不清晰,適當的模糊反而能夠使新聞報道更準確”(冉永平,1996)。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新聞事件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模糊的表達法反而能讓信息更可靠、更真實,從而更讓人信服。因此,在新聞報道中適當地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避免武斷和絕對,使報道更加精確、真實,更加符合客觀事實,從而更加有利于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
例: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damage to the country soared to almost 1.4 trillion yuan ($222 billion)in 2009,an increase of 9.2 percent on the previous year.(China Daily)
例:Total US nonfarm payroll employment rose by 243,000 in January,beating economists'expectations of about 150,000.(China Daily)
在上述的例子當中,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lmost與范圍變動變動語about讓讀者獲知所需信息的同時,也為讀者留下空間,增強了論述的客觀性。作者若以十分肯定的語氣來敘述,就會給人留下武斷的印象。
新聞寫作具有簡潔性、時效性、概括行及信息量大等特點,而這些都可以通過模糊限制語來實現。模糊限制語可以用較少的詞語把復雜的事實交待清楚,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符合新聞報道簡潔性的要求。此外,為了迅速、及時地為讀者傳遞最新時訊,新聞記者通過使用模糊限制語來報道事件的概要。
例:More than 200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in shelling by Syrian forces in the city of Homs,according to activists,as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prepares to vote on a draft resolution backing an Arab call for President Bashar al-Assad to resign.(The Guardian)
大多數情況下,若非讀者對新聞的內容有特殊興趣或者新聞的內容與他的利益密切相關,他是不會要求了解每條新聞的細節(jié)的。而且,從受眾的閱讀習慣和傳播學理論來看,一篇充斥各種精確數字的新聞報道會讓讀者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枯燥無味,讓讀者提不起興趣。這樣就達不到新聞報道宣傳的目的。在上例中,讀者關注的不是數字本身,而是事件本身。記者采用了模糊限制語,簡潔地為英語新聞報道完成傳遞信息的任務。
在言語交際中,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對某一事件或現象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但為了避免話語的絕對化,人們常使用模糊語言以降低對所說話語所要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新聞記者在傳遞信息的時候,有時出于嚴謹的報道態(tài)度,或由于對消息來源不十分清楚,經常使用一些非人稱或第三人稱的結構作為模糊限制語,其目的是為了避免信息失真后可能承擔的責任,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例:The economy has now been gaining strength for almost six months,according to a broad array of data,offering some reason for hope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deep financial crisis are finally starting to fade.(New York Times)
例:Will a foolhardy entrepreneur with money to burn miraculously appear and open a new club in another hotel?You never know.The cabaret world,in which most performers do it more for love than for money,has always teetered on a financial precipice.But it has also attracted dreamers who imagine that they can buck the financial odds.In June a new nightclub,54 Below,is rumored to be opening downstairs at Studio 54,but a formal announcement hasn’t yet been made.(New York Times)
在上述新聞中,作者由于事件的復雜性或者對該事件缺乏一定的了解,都分別引用了別人的話語(間接緩和語according to…和is rumored to…),在新聞報道中交代了信息的來源。這樣做降低了不確定因素,減少了對其所說、所寫話語承擔的責任程度,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說話人自己的面子。
本文在搜集新聞語料的基礎上,分析了模糊限制語在新聞英語這一特殊語言中的特點及表現方式,并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對新聞英語中的模糊限制語進行分析,試圖總結其語用功能。模糊限制語在新聞報道中普遍存在,它并不意味著模棱兩可、可有可無,它不但不會破壞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相反,新聞報道還依賴于這些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來體現新聞的客觀性和及時性,具有表達禮貌,保護面子,自我保護等功能。模糊限制語不僅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讀者正確理解英語新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Fraser 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341-350
[2]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Chicago: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1972:195
[3]Zadeh L.A.Fuzzy Set 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Journal of Cybernetics,1972,(2):34
[3]陳林華,李福印.交際中的模糊限制語[J].外國語,1994,(5):55-58
[4]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