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波
(長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三語習得視角下土家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研究
尹 波
(長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涪陵 408100)
在全球化日益擴展的趨勢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培養(yǎng)通曉土家、漢、英三種語言的復合型人才迫在眉睫。由于語言遷移對土家族大學生將英語作為三語習得的影響,我們要承認、正視母語的遷移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土家式英語”或“中式英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大學英語;三語習得;語言遷移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L1),漢語是他們要掌握的第二語言(L2),英語是他們在掌握本民族語言和漢語之后學習的第三語言(L3),第三語言習得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本民族語言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對于本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各個地區(qū)和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漢語起到了交際工具的作用;與此同時,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日益在涉外交際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重慶是中央四個直轄市中唯一一個下轄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它既有民族聚居區(qū)域,又有散居少數(shù)民族人口。其現(xiàn)轄的四個民族自治縣,一個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yōu)惠政策的區(qū),即黔江區(qū)和秀山、酉陽、彭水、石柱四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以下簡稱:一區(qū)四縣)[1]。渝東南一區(qū)四縣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其中土家族人口是最多的。土家族自稱pi35tsi55kha21(畢孜卡)[2],稱呼自己的語言為pi35tsi55sa21(畢茲撒)。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土家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比較接近于彝語支的一個獨立語言。土家語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之分,渝東南一區(qū)四縣全部屬于北部方言區(qū)。在渝東南地區(qū),土家語曾經是該地區(qū)主要的交際語言,目前仍在一些地區(qū)使用。該地區(qū)的學校既有普通的中小學校,又有專門的民族中小學。
渝東南地區(qū)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急需與漢族地區(qū)和海外各地進行交流合作,而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已經成為制約當?shù)亟洕鐣l(fā)展的瓶頸。因此,培養(yǎng)能通曉土家、漢、英三語的優(yōu)秀土家族青年已成為迫切需要。長江師范學院地處與渝東南地區(qū)毗鄰的榨菜之鄉(xiāng)——重慶市涪陵區(qū),該學院多年來一直為土家族民族預科、民族師范??啤⒈究?,普通本科中的土家族學生等開設英語公共課。在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教授土家族學生學習英語與教授其他民族學生有諸多差異。為研究這些差異及其原因,本文以遷移理論為研究路徑,著重研究母語遷移對三語習得的影響,為渝東南地區(qū)的土家族英語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遷移”這一概念來源于行為主義心理學,指的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會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產生影響[3]。語言教學研究吸納了遷移理論,探討母語遷移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影響[4]?!罢Z言遷移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由于大多數(shù)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目標語時都已較為完善地掌握了其母語知識和母語運用能力,所以其‘中介語’(interlanguage)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母語對目標語的‘正面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面遷移 (negative transfer)’”[5]。 正 遷 移 (positive transfer)指的是先前學習的母語知識促進目的語學習的遷移;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指的是先前學習的母語知識阻礙目的語學習的遷移。遷移現(xiàn)象同樣也存在于語言學習中,原有語言知識對新語言知識學習產生影響的現(xiàn)象就是語言遷移[6]。
第三語言習得(The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簡稱“三語習得”)是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二語習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遷移理論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主要研究三語習得的社會和心理因素、語用產出和語用意識等[7]。所謂的“三語”(L3),并非僅僅指第三種語言,而是指學習者除了已經掌握的母語(L1)和二語(L2)之外的第三種或者更多的語言。
土家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土家語為黏著語,有簡單詞綴;英語為屈折語,有屈折變化;土家語有21個聲母和25個韻母,英語有20個元音和28個輔音。兩種語言的發(fā)音也存在諸多差異:
(1)土家語沒有卷舌音。土家語只有平舌音[ts]、[tsh]、[s],相當于漢語中的“z、c、s”。但是沒有“zh、ch、sh”的發(fā)音。這與英語存在較大差異。土家族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容易把 change[t?eind?]誤讀成[t?einz]、sheep [?i:p]誤讀成[si:p]、chicken ['?ikin]誤讀成['?ikin]等;
(2)土家語中獨立的[f]。在土家語中輔音[f]不是獨立的聲母,它總是被讀作[hu]。這樣就造成土家族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f]和[hu]不能區(qū)分。例如,five[faiv]誤讀成[huaiv]、fine[fain]誤讀成[huain]、fat[f?t]誤讀成[hu?t]等;
(3)土家語中[n]、[l]變讀。由于受到當?shù)貪h語方言的影響,渝東南地區(qū)土家族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自由變讀的現(xiàn)狀。例如,na55誤讀成la55壓、na35誤讀成la35丟。這種現(xiàn)象,對于他們學習大學英語十分不利,他們常常把[n]誤讀成[l]。例如,next[nekst]誤讀成[lekst]、nice[nais]誤讀成[lais]、nine[nain]誤讀成[lain]等。
(4)音調差異。土家語中有 t[44],f[24],r[21],v[51]四個音調,但是英語只是分為重讀音節(jié)和非重讀音節(jié)。因此,土家族學生在把握重讀音節(jié)和非重讀音節(jié)上困難重重。
(1)構詞思維的差異。土家語北部方言把“天”稱為me35,凡是與天象有關的詞匯都含有 me35音節(jié)。如稱“雷”為 me35o·21、稱“雨”為 me35tse21、稱“云”為 me35la55o·21、稱“閃電”為 me35ji21la55pi53[8]。而英語單詞中把“天”稱為 sky,稱“雷”為thunder、稱“雨”為 rain、稱“云”為 cloud、稱“閃電”為lightning,他們彼此之間無任何聯(lián)系,也沒有共同的音節(jié)和詞根,似乎毫不相干。這樣,土家族學生在學習這些英語詞匯的時候,在思維方式上不容易轉換過來,記憶起來也會分外困難。
(2)構詞習慣的差異。土家語的構詞有很多是借助修辭手法,使詞語顯得生動、形象。例如,pau55ku55ji35la55:玉米舌頭即玉米穗,pau55ku55la55pha21:玉米胡子即玉米須,lo35pu35ti35:眼睛痛即嫉妒,相當于漢語的紅眼病,mie21su a~55:肚子小即小氣,如同漢語說“小氣鬼”一樣,形象生動。但是英語中的玉米穗為corncob,玉米須為 corn stigma,嫉妒為 envy,小氣為stingy。可見兩種語言的構詞習慣完全不同,土家語運用比喻、擬人、擬物等多種多樣的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英語的主要構詞法是合成、派生和轉化。土家族大學生不能清晰明了的知曉二者差異,常常運用土家語的構詞習慣來記憶英語單詞,這樣往往事倍功半,很難從根本上提高英語學習水平。
(3)表達習慣的差異。受到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制約,土家族先民對于一些特殊的自然現(xiàn)象不能正確的認識,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們用一句話表示出來。例如,
thi a~55ka55nau21tshi21ka35.本句話的意思是天狗吃太陽即日食;
thi a~55ka55su21su21tshi21ka35.本句話的意思是天狗吃月亮即月食;
si55si55pu35li35tsho55tsu55.本句話的意思是星子出嫁即流星。
土家語中需要用句子表達的,英語只是三個詞組 solar eclipse(日食)、lunar eclipse(月食)、shooting star(流星)。土家族大學生母語中用句子表達的東西,放到英語中是詞組,這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容易增加他們學習這一類詞匯的困難。
土家語和英語的語法結構差別較大,由于母語的負遷移的可能使土家族大學生經常犯語法錯誤,所以大學英語教師在這些方面要特別注意、重點強調,通過對比分析、舉例說明,讓他們真正弄懂、弄透。
(1)句序差異。英語的句子結構順序為“主+謂+賓”,而土家語的句子結構順序為
“主 +賓 +謂”。例如,
“狗咬狗。
Dog-eat-dog.
‘哈列/哈列/嘎。’
havlier/havlier/gaf.
狗 /狗/咬”[9]4。
由于土家語和英語句序的不同,土家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容易犯這樣的錯誤:He is doing homework.誤寫成He homework is doing.這就是受到了土家語句序的影響造成的。
(2)名詞能否作謂語。在土家語中名詞可以作謂語,句序結構為主語在前,名詞作謂語在后。但是,英語中名詞一般是不可以作謂語的。例如,
“今天春節(jié)。Today is Spring Festival.
‘乃/切卡?!?/p>
naiv/qierkar
今天/春節(jié)”[9]。
由于英語中名詞不可以作謂語,土家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容易犯這樣的錯誤:Today is Spring Festival.誤寫成 Today Spring Festival.原因就是土家語名詞可以作謂語且不用系動詞所導致的。
(3)形容詞位置不同。在土家語中形容詞放在謂語動詞之后作狀語,而英語往往把形容詞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例如,
“好看 good-looking,nice to look at
‘巴/岔’
bav/caf
看/好”[9]。
由于形容詞位置在土家語和英語中的差異,土家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容易犯這樣的錯誤:goodlooking誤寫成looking good;nice to look at誤寫成look at to nice。原因就是兩種語言中形容詞位置不同所致。
(4)時間詞位置不同。土家語中時間詞直接用在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然而英語的時間狀語一般放在謂語動詞后面,經常是在整個句子的最后。例如,
“他今天做。
He is doing[it]today.
‘過/乃/日。’
gof/naiv/ssit.
他 /今天/做”[9]。
由于時間詞在土家語和英語中的位置不同,土家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容易犯這樣的錯誤:He is doing it today.誤寫成 He is today doing it.這就是受到了土家語中時間詞放在謂語動詞之前的影響。
(5)連結詞差異。在土家語中轉折復句很少用到連結詞,而英語的轉折復句必須有連結詞。例如,
“他人雖小,但書讀得好。Although he is young,he is good at his studies.
‘過/洛/爽,蚩/吐/西/岔。’
gof/lov/suangv,/cit/tut/xit/caf.
他/人/小,/書/讀/得/好”[9]。
鑒于土家族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諸多困難,我們建議采取如下教學策略:
(1)語音策略。英語教師要教授學生地道的英語國際音標,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發(fā)音習慣。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欣賞英美經典電影,在真實生動的語境中感受地道的英語語音的魅力,長期處于這種地道的英語環(huán)境中,久而久之,受到優(yōu)美英語語言的熏陶,對于土家族大學生學習英語語音是大有裨益的。這種良好的英語語音必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2)詞匯策略。土家族人是一個宏觀的整體思維模式,西方人是微觀的個體思維模式;土家族人比較感性,而西方人比較理性。這在構詞法方面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為了使土家族大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單詞,首先就要向他們介紹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通過兩種思維模式對比的方法學習詞匯。特別是在構詞習慣和習慣表達差異較大的地方,教師要著重講解,并且要講清、講透詞匯背后隱藏的語法乃至文化差異。
(3)句法策略。對于句法方面的差異,教師應該加強學生的英語寫作和句子翻譯的練習,通過大量的練習和教師的講評,讓學生在實際操練中體會出兩種語言在句子的表達和運用上的差異,為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4)文化策略?!皬挠⒄Z教材內容上看,當前我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材中絕大部分語料以英美社會主流文化為背景,與我國本土文化有關,介紹中華民族風土人情的、反映中國現(xiàn)實的課文實屬鳳毛麟角”[10]。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外殼,文化是內核。語言的差異從本質上來說,是文化的差異。土家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是造就兩種語言差異的根本原因。這也是土家族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的根本所在。要解決這一難題,就要從文化入手,多向同學們介紹西方的文化,通過兩種文化對比的方式來學習英語,使學生能夠理解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在土家語和英語的語言遷移中更多的是負遷移,但是文化可以成為兩種語言相互溝通、學習、借鑒的橋梁。
土家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面臨語音差異、構詞差異、語法差異等種種困難,語言的負遷移遠遠大于正遷移。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的通過語言和文化對比的視角,正確引導土家族大學生進行大學英語的學習。
[1] 尹波.英語教育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以渝東南少數(shù)民族為例[J].民族論壇,2012(4):77-79.
[2] 田德生,何天貞.土家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3] 趙敏.語言遷移與第二語言習得[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4(4):43-47.
[4] Terence Odlin.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 李占輝,毛桂楚.個體差異與語言遷移[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4):161 -162.
[6] 康英華.語言遷移對蒙古族大學生將英語作為第三語言學習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5):165-167.
[7] 金英.第三語言習得中的語言遷移[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4):108 -109.
[8] 譚志滿.土家語構詞的文化意義初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2(3):78 -80.
[9] 羅安源,田心桃,等.土家人和土家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0] 劉君栓,李占輝.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英語教育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5):153 -157.
The Study of Tujia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YIN B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ling 408100,China)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English,as a global language,the status and functions of which are rising.We are badly in need of educating the versatile talents who are familiar with Tujia language,Chinese and English.Due to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transfer to English as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on Tujia college students,we have to admit and face up to th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to some extent,tolerate“Tujia English”or“Chinese English”,in this way,Tujia college students can better improv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efficiency.
college English;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transfer
H319.3
A
1009-3907(2012)09-1150-03
2012-05-09
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課題(11ZC049)
尹波(1981-),男,山東濰坊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少數(shù)民族英語教學方面研究。
責任編輯:劉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