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安陽工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圖式(schema)源于格式塔心理學,指一種抽象的信息結構。圖式的實質(zhì)是“一種知識結構,體現(xiàn)了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圖式理論的主要論點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時需要將新信息和已知的概念和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并對號入座,這一聯(lián)系并對號入座的過程被稱作理解。而理解的正確與否取決于頭腦中已經(jīng)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圖式理論認為,閱讀材料本身并不向讀者傳遞意義,而是讀者依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經(jīng)過理解后賦予的。在這個加工過程中,圖示結構是多層次的,頂層結構代表最具普遍意義的概念(及表層意義),底層結構則代表最特殊的概念(即深層意義)。據(jù)此產(chǎn)生了兩個信息處理模式: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模式和自上而下(Top-down Model)模式。就閱讀而言,圖式由三部分組成:語言圖式、內(nèi)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的基本知識是語言圖式;有關語篇內(nèi)容的背景知識是內(nèi)容圖式;語篇的文章形式、組織結構的背景知識是形式圖式。英語閱讀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閱讀是語言習得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閱讀的實質(zhì)是讀者根據(jù)已有的語言基礎和背景知識對材料中語言信息進行解碼。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從無到有”構建圖示,“從有到無”重構圖式。鍛煉學生把已有知識(即各種圖示)與閱讀材料提供的新信息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層次。
杰克·倫敦(1876~1916)美國小說家,他是一個在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家庭出生的私生子,屬于貧困不堪的底層階級。他的童年更是在窮苦的日子中度過的,為了謀生,當過牧童、報童、童工、工人和水手。由于生活所困,倫敦經(jīng)?;燠E于貧民窟,監(jiān)牢、警察局成了他經(jīng)常進出的地方。這期間,倫敦沒有自暴自棄,即使是在獄中,書也總是他的伴侶。1896年,他考進了加州大學。然而,大學的門畢竟不總是向窮困如倫敦這樣的人敞開的,次年他就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而被迫退學。1897年至1898年,杰克·倫敦踏上了去北方的淘金之旅。北方冰天雪地中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艱苦生存的道路令他印象深刻。由于適應不了北國的氣候,他身染重病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他萌發(fā)了寫作的愿望。1900年,杰克·倫敦的第一本小說集《狼子》出版,立即為他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和豐厚的收入。在前后十六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出版的作品達五十余部。成名之后的杰克·倫敦陷入了金錢的泥沼,生活也充滿了墮落氣息,在購置游船、建造豪華別墅中打發(fā)著內(nèi)心的無聊。而這無聊增長到極限,死亡便成了唯一的選擇。1916年,杰克·倫敦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他40歲的生命。
小說的創(chuàng)作時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工業(yè)化的普及,科學的發(fā)展使美國在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美國在經(jīng)濟上進入了“鍍金時代”,然而伴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進行,內(nèi)部分化也日益明顯,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尖銳的社會矛盾:失業(yè)、貧困、動蕩的社會資本,城市貧民和鄉(xiāng)村農(nóng)民的悲慘命運。 最終在1893年爆發(fā)了19世紀美國最大的經(jīng)濟危機。與此同時,美國經(jīng)濟驚人發(fā)展的背后,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和追求財富的本能的結合:肆無忌憚地掠奪著自然資源,無所顧忌地消耗著水、森林和土地。這些讓深感生活殘酷、環(huán)境惡化和人微末地位的一些人的觀念開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達爾文的進化論,尤其是赫伯特·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思想成為人的思維主導因素。美國文學史上的自然主義時期開始了。在這些理論指導下的美國自然主義文學作品用多樣的形式如實地描繪美國社會工業(yè)化的發(fā)展給社會帶來的變化;運用新人生哲學塑造人物形象;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論進行情節(jié)構思,毫不留情地撕下美國機械文明的假面具,大膽批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為“迷惘一代”文學奠定了基礎。
1987年,在克朗代克淘金期間倫敦讀完了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首要原理》、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著作,開始接受并試圖運用自然主義視角觀察整個社會。達爾文“物競天擇”的觀點讓倫敦對所處的社會有了新的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遍地的貧困、剝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在杰克·倫敦的腦海中。而達爾文對杰克·倫敦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斯賓塞的著作實施的。達爾文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生物進化的過程是一系列的適應過程,斯賓塞則將這一理論應用于社會,提出“適者生存”的觀點,并把“適者生存”這一自然法則應用于社會。杰克·倫敦接受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個體必須挑戰(zhàn)以適應社會,社會力量決定人的命運,并認為人的性格能夠通過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來加以解釋,人受遺傳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的支配,不能支配自己的命運,人的抗爭是徒勞的,是注定會失敗的,人唯有改變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下去。自此,倫敦成為了一個自然主義者,同時自然主義思想也開始對倫敦的生活及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刻影響,《野性的呼喚》正是帶有深刻自然主義色彩的作品。
巴克出生優(yōu)越,“父親是一條體格魁梧的圣伯納狗,母親是蘇格蘭牧羊犬……儀表堂堂,具有天生的貴族氣質(zhì)”。巴克一出場,作者就明確的告訴讀者,他與眾不同,雖然沒有父親那么大,但也足有140磅,奔跑時有貓的敏捷和豹的速度。進而我們得知他是米勒大法官府上一切爬的、走的、飛的動物的王。他的理想是向父親那樣成為大法官形影不離的伴侶。在那片南國充滿善意的天地里,巴克既不用為生存而煩惱,也不需為生存而斗爭。那里陽光普照,遠離大路,綠樹成蔭;那里有長長的葡萄架,青青的牧場,花圃和草莓園。夏日莊園的噴泉、水池可供巴克沁涼。冬日,巴克可以面對著呼嘯的火苗,睡在主人腳邊,溫暖而又舒適。并且在狗群中,他從不把其他狗放在眼里,總是威嚴地行走著。南方溫和的自然環(huán)境,加上優(yōu)裕的生活和普遍的尊重養(yǎng)成了他悠然、安逸的性格特點和富于尊嚴的王室氣派。
1.殘酷的生存斗爭
巴克的命運因其善意的聽信莊園園丁的話而改變。他被騙離莊園,置身于北方雪地荒原之中,淪為雪橇狗,不得不開始了殘酷的生存之戰(zhàn)。巴克的生存第一次遭遇到考驗是遇到穿紅絨線衫人的鞭打,他的反抗是兇猛的。然而訓狗人幾棍就打得他完全失去了知覺。從紅絨線衫人那兒巴克學到了人生第一課:在拿大棒的人面前他是沒有希望的,任何反抗都會受到無情的鎮(zhèn)壓。巴克也從尊貴的王者地位跌至社會的最底層。在北國冰雪中每日拉雪橇跑40英里的狗群實際是當時受到殘酷剝削和沉重壓迫的美國無產(chǎn)者的真實寫照?!八麄兝鲜窃诤诎抵谐窢I,到黎明第一道灰暗光線出現(xiàn)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把幾里路程丟在背后了。他們老是在天黑之后才宿營,吃一點魚,就鉆到雪堆里睡覺”。他們沒有任何權利,只是每日在韁繩下做苦工。當被壓榨干凈后,不是被賣掉就是被無情的丟掉。而一批新的受害者會取代他們的位置。巴克在殘酷的環(huán)境中得到的第二次教訓是鬈毛的死。不知世事的鬈毛為了向領頭狗斯匹茨示好,竟被他當場撕下半張臉皮,接著是三四十條雪橇狗聞聲迅速圍了過來,形成一個沉默的虎視眈眈的包圍圈,鬈毛翻倒在地霎間,狗群就向她撲了過去,才三兩分鐘就被大卸八塊,這出乎意外的場景讓巴克嚇得倒退了幾步,但巴克很快便從恐懼中驚醒,明白了“勝者為王”,敗者只能被吃掉的教訓,于是,巴克時刻警醒他自己,為了生存,他要變成強者。
2.適者生存
從紅絨線衫人學會了棍棒規(guī)律和鬈毛的慘死明白“適者生存”道理的巴克在充滿敵意的北國迅速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在沒有和平,生命隨時隨刻處于危險的荒野中,任何為生存進行努力的手段和行為都是合乎情理的,斯文、謙讓和高潔是弱者的表現(xiàn)。當巴克初到北方時,依然保留著貴族在進食時細嚼慢咽的優(yōu)雅氣質(zhì),可是別的狗吃完自己的那一份后便很快將他的份額洗劫一空,巴克自只能餓著肚子,但是他很快便改掉了自己溫文爾雅的性子,進食方式也開始狼吞虎咽了,甚至后來也搶奪其它狗的食物,因為吃不飽就很難生存下去。當巴克在冬天露宿的雪地凍得無法入睡時,為了適應,為了生存,他從其他狗那里學會了在雪中掏洞的本領,成功解決如何在冬天露天雪地睡覺的問題;在食物無法滿足他龐大的身軀需求的時候,他學會了如何在其它狗那里偷肉的本領;更重要的是,通過和其他雪橇狗一起,他學會了如何與其它狗和平相處,而當他想在狗群中制造混亂時,如何巧妙地而又不會被當場拿獲……巴克的野性在逐漸的恢復。但是他快速的學習能力雖為他贏得了生存的權利但也因此遭到了斯匹茨的嫉恨,巴克與他的矛盾不斷加深。一場為爭奪狗隊領導權的戰(zhàn)斗蓄勢待發(fā)。面對久經(jīng)戰(zhàn)場考驗的老將,巴克的進攻一次次失敗,有好幾次他被拋到死亡的邊緣,但巴克憑借自己特有的偉大品質(zhì):像人一樣的想象力,用腦袋作戰(zhàn)。最終,將斯匹茨咬翻在地,上百條雪橇狗像鬼魅一樣圍將上來,瞬間將戰(zhàn)敗者嚼了個精光。至此,巴克的王位由大法官家移至荒野莽林之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圖式理論指導前后的巴克形象是截然相反的。讀者只有擁有并且激活以上有關杰克·倫敦生平、其哲學思想和倫敦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等的相關圖示,才能理解該閱讀材料的真正寓意,巴克艱苦卓絕的生存道路,正是作家所處時代個人奮斗的真諦。由此可見,建立并且激活必要的圖式,不僅對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與評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為后續(xù)的文學欣賞教學奠定必要的基礎。
[1]Jack London.The Call of the Wild in Lei Ming(Eds)[M]//Jack London Selected Stories.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1:34-35.
[2]鄧黎娟.融合現(xiàn)實主義的自然主義——解讀杰克倫敦與《野性的呼喚》[J].文教資料,2009.
[3]張維友.圖式知識與閱讀理解[J].外語界,1995(2).
[4]朱劍飛.《野性的呼喚》中巴克的雙重性格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