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張俊華
(山東省萊蕪市人民醫(yī)院 271100)
近年來,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已成為臨床的常見病。急性期后,后遺心律失常高,故此急性期治療尤為重要。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本院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輔助治療效果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入選病例均符合小兒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病程均小于3個月,臨床表現(xiàn)一般有胸悶、憋氣、乏力、心悸、自汗、盜汗、頭暈、頭痛、發(fā)熱、肌肉酸痛、臉色蒼白、惡心嘔吐等。發(fā)病前1—3周均有病毒感染史共有66例,其中男46例、女20例,年齡18個月至12歲,平均年齡22.0±3天,按住院號單雙號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33例。兩組年齡、性別、心律失常、癥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臥床休息,對照組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心肌營養(yǎng)藥物(慢心律、ATP和肌苷等)靜滴能量合劑并加入維生素C1-2g,1次/d,10d為1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成都地奧九弘制藥廠生產(chǎn),產(chǎn)品批號為1012028,代號027),≤3歲者5ml,≤7歲者10m l,>7歲者15m l,加入10%葡萄糖液100m l中靜滴,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
1.3 診斷標準 臨床癥狀消失及體征消失,心電圖檢查基本正常為顯效;療程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心電圖結果好轉為有效;療程癥狀及體征、心電圖結果改善不明顯或無效甚至惡化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行x2檢驗。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27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顯效21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9%。兩組療效觀察顯示,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二者有顯著性差異(P<0.01)。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引起心肌本身的炎性病變,并伴有免疫機制異常而產(chǎn)生的心肌損害。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嬰幼兒易發(fā)病,成年人中以20~30歲多見。小兒臟腑嬌嫩,抗病能力差,易被邪侵襲。本病根本是氣陰不足和血瘀。屬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目前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尚無特效治療藥物。
黃芪注射液是從中藥黃芪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含有黃芪皂甙、多糖、生物堿、黃酮等,各成分具有一種或多種功能,能顯著增強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調節(jié)T細胞亞群的分布,增強細胞免疫。
黃芪注射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較對照組總有效率87.9%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其作用機制可能是:一方面黃芪通過抑制心肌細胞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以減少心肌細胞內環(huán)磷酸腺苷(CAMP)的水解,從而增加CAMP含量,而發(fā)揮正性肌力作用,改善心功能[1];另一方面黃芪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節(jié)體液和細胞免疫,同時增加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數(shù)量及功能[2]。
通過臨床觀察,筆者認為,黃芪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肯定,無毒副作用,可長期應用,值得臨床推廣。
[1]劉志一.黃芪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6,11(5):312—313.
[2]黃兆銓,秦南屏,葉武,等.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5,15(6):32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