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近現(xiàn)代域外游記的勃興與繁榮
蘇明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以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出現(xiàn)的域外游記寫作熱潮為考察對象,分析了近現(xiàn)代域外游記勃興與繁榮原因之所在。提出了晚清域外游記的勃興主要是由于官方的推動和政治需要所致,民國之后域外游記的大量出現(xiàn)則與留學熱的涌動和現(xiàn)代交通業(yè)、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密不可分的觀點。同時指出與游記寫作的繁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游記研究的嚴重滯后,蘊含著豐富文學、文化信息的域外游記,擁有很大的學術空間,值得深入挖掘與言說。
域外行旅;域外游記;外交策略;留學熱;旅游業(yè)
中國文人歷來就有紀游的文學傳統(tǒng)。在中國文學史上,“游記可以說是一種源遠流長、自成體系且生機勃勃的文學存在”[1]。近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留學熱的涌動、旅行事業(yè)的發(fā)展,走出國門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域外行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域外行旅的拓展帶來了域外游記的勃興與繁榮,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經(jīng)久不衰的域外游記寫作熱潮①陳曉蘭認為“近代以來,中國旅外游記寫作出現(xiàn)過三大高潮,一是晚清出使各國外交大臣的出使記述;二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知識分子(記者、學者、文學藝術家和留學生)描繪個人旅居生活、記錄各國政治、社會、文化考察的游記;三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出國潮中,在境外旅游逐漸從社會精英趨向民主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旅外游記寫作高潮?!庇捎诒疚牡恼擃}時限設定為晚清至1949年止,故而只關注前兩次高潮期域外游記的寫作情況。詳見陳曉蘭:《當代中國旅外游記中的西方表述》,《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2期。。第一次寫作熱潮出現(xiàn)在晚清,這一時期的域外游記多是奉命出使海外的使官所撰寫的使官日記;第二次熱潮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從民初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的40年代。幾乎社會各界的政治、文化名流甚至平民百姓都參與了域外游記的寫作。他們中既有官員、政治家、作家、藝術家、學者、記者,也有留學人員、軍人、實業(yè)家以及宗教界人士等。游記的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軍事、地理、歷史、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等各個方面。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留學生和名流學者、記者寫作的描述域外行旅體驗的作品。
晚清域外游記的興起與清朝外交策略的改變密不可分。早在康熙丁亥(1707)年間,樊守義就隨意大利傳教士艾若瑟游歷泰西,并在歸國10年之后根據(jù)追憶寫下《身見錄》記述沿途見聞,這是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歐洲游記①據(jù)尹德翔的考證,《身見錄》在1721年成書后,一直湮沒不聞。1937年10月,王重民先生在梵蒂岡圖書館發(fā)現(xiàn)此書,與王重民先生同行的閻宗臨先生將此書抄出,并加以箋注,撰成《身見錄校注》,刊登在桂林《掃蕩報》文史地副刊(1941)52-53期。中國人寫作的第一本歐洲游記,在時隔200年后終于重見天日。詳見: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第18頁。。繼《身見錄》之后的100年左右,即1820年前后,由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的《海錄》成書問世。年少時的謝清高,出海貿(mào)易時遭遇風暴幸被外國商船所救,此后隨船漂泊游歷海外?!逗d洝芳从涗浟怂谟螝v期間的海外見聞。1847年春天,林鍼“受外國花旗聘舌耕海外”,《西海紀游自序》和《西海紀游詩》便是他在美國生活了一年多的實錄。同年留學美國的容閎一直到1909年才撰寫了回憶錄《西學東漸記》。雖然這些游記作為文獻資料彌足珍貴,但是在當時卻沒有造成太大的反響。由于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有機會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實在是太少,故而域外游記的數(shù)量屈指可數(shù)。大量域外游記的出現(xiàn),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一方面鑒于中國在外交中對于外國情形未能周知,處處被動,另一方面基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考慮,苦于“夷禍之烈極矣”的清廷終于決定向海外派遣使官。1866年2月20日,主管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訢遞呈了一道奏摺,奏請“派員前往各國”,并令海外游歷者“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2]
同治五年(1866),在英國人赫德的提議下,清廷派遣斌椿父子率領同文館的學生德明(張德彝)、鳳儀、彥慧三人隨同赫德赴歐洲考察游歷。這是中國向海外派遣的第一個代表團。斌椿一行在歐洲游歷了不到四個月,“凡例十五國之疆域,于所謂歐羅巴各國,親歷殆遍。游覽之余,發(fā)諸吟詠。計往返九萬馀里,如英法俄布荷比諸國,土俗民情,記載尤悉,筆亦足以達其所見”[3]。歸國后,斌椿將逐日記錄途中見聞的《乘槎筆記》“恭錄進呈,又刻以行世”。隨行張德彝亦有《航海述奇》將此次游歷見聞“集錄成篇”,“以公諸共識”[4]。這兩本游記可謂是開創(chuàng)了使官日記的先河之作。
同治七年(1868),為了《天津條約》到期修約一事,清廷任命美國人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率志剛、孫家谷、張德彝等人赴相關各國訪問。這是清政府首次正式向西方派出外交使團。在長達2年零8個月的時間里,代表團先后訪問了英國、法國、瑞典、丹麥、荷蘭、普魯士、俄國、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等10個國家。率志剛的《初使泰西記》、孫家谷的《使西書略》、張德彝的《再述奇》詳細記錄了游歷過程。
此后,隨著“外務日繁”,清廷向海外派員日益增多。1870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奉命出使法國,就天津教案向法國道歉。1876年,中國的第一位駐外使臣郭嵩燾出使英國,就馬嘉里案件向英國賠罪,并出任駐英使臣。郭嵩燾到達倫敦之后,即將沿途所記日記匯成一冊寄給總理衙門,這便是后來引起軒然大波的《使西紀程》。此后,清廷就確立了使臣日記匯報制度。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總理衙門在“出使各國大臣應隨時咨送日記等件片”的奏摺中稱:
前因籌議海防事宜,據(jù)李鴻章、李宗羲、王凱泰等先后條陳,以各國應選明白洋務之人,隨時遣使以宣威信、通情款,各國情形如何,隨時馳報,庶幾耳目較靈,不致中外隔閡,等因,各在案。是出使一事,凡有關系關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當詳細記載,隨時咨報,數(shù)年以后,各國事機,中國人員可以洞悉,即辦理一切,似不至漫無把握。臣等查外洋各國虛實,一切惟出使者親歷其地,始能筆之于書;況日記并無一定體裁,辦理此等事件,自當盡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國。倘一概隱而不宣,竊恐中外情形,永遠隔閡,而出使之職,亦同虛設??煞耧喯聳|西洋出使各國大臣,務將大小事件,逐日詳細登記,仍按月匯成一冊,咨送臣衙門備案查核。即翻譯外洋書籍,新聞紙等件,內有關系交涉事宜者,亦即一并隨時咨送以資考證。臣等理合附片具奏[5]。
一時間“星使著作如林”[6]。如劉錫鴻的《英軺私記》、張德彝的“八述奇”、陳蘭彬的《使美紀略》、何如璋的《使東述略》、李鳳苞的《使德日記》、黎庶昌的《西洋雜志》、薛福成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曾紀澤的《出使英法俄國日記》等。
1887年,總理衙門擬定了《出洋游歷章程》十四條,提出了派遣游歷使臣的具體計劃。章程中對調查任務和考察內容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并要求游歷使要向總理衙門遞呈記錄手冊,由總理衙門“擇其才識卓著人員,奏請給獎”。光緒十三年六月初四(1887年7月24日),通過嚴格選拔考試的12名游歷使分赴21個國家游歷。這是“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滿懷壯志的游歷使們對于考察內容認真撰寫了調查報告,以傅云龍為例,“他每到一國,即努力收集該國地理、歷史、政治、經(jīng)濟、民俗等各方面資料,并親自察訪、實地踏勘,還繪制各種地圖、統(tǒng)計表。”僅他一個人就撰寫了考察報告《游歷圖經(jīng)》6種86卷。他還寫下了大量外國游記(《游歷圖經(jīng)余紀》15卷)和紀游詩(《不介集詩稿》)。傅云龍撰寫的游歷各國的圖經(jīng)、游記、紀游詩合計竟多達110卷[7]。其他的游歷使也留下了大量帶有游記性質的調查報告。如洪勛的《游歷意大利聞見錄》《游歷瑞典挪威見聞錄》《游歷西班牙聞見錄》《游歷葡萄牙聞見錄》《游歷聞見總略》《游歷聞見拾遺》等。奉派俄國的繆祐孫亦著有《俄游匯編》12卷。
1905年,清廷為了“預備立憲”,特派遣以載澤和戴鴻慈為首的“五大臣”兵分兩路出洋考察政治。翌年歸國后,僅載澤一路編譯成書的考察報告就有30部之多。此外,戴鴻慈還撰寫了12卷的《出使九國日記》,載澤也將“郵程所歷,身履而目接者,與彼都人士言論之可甄存者”編錄為《考察政治日記》[8]。
清末民初出現(xiàn)的域外游記,除了大量的使官日記之外,還有少量因私出國的國人所撰寫的紀游之作。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王韜的《漫游隨錄》《扶桑游記》,錢單士厘的《癸卯旅行記2》《歸潛記》,李圭的《環(huán)游地球新錄》,羅森的《日本日記》,李筱圃的《日本紀游》,黃慶澄的《東游日記》,長期流亡海外的康有為和梁啟超也分別寫作了《歐洲十一國游記》二種①流亡海外的康有為“兩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九至德、五居瑞、一游葡、八游英、頻游意、比、丹、那各國,久居瑞典”,他曾有一個龐大的域外游記寫作計劃?!稓W洲十一國游記》第一編《意大利游記》(1905)初版時,在卷首有一個總目錄,一共列有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匈牙利、德意志、法蘭西、丹麥、瑞典、比利時、荷蘭、英吉利共十一國,此外還有三種附錄。但后來實際上只出版了第二編《法蘭西游記》,其他各編均未按計劃出版。參見鐘叔河:《從東方到西方——走向世界叢書敘論集》,岳麓書社,2002年版,第562-595頁。和《新大陸游記》等等。
如果說晚清域外游記的大量涌現(xiàn)是由于官方的推動和政治需要所致,那么,民國之后域外游記寫作熱潮的出現(xiàn)則與留學熱的涌動和旅游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密不可分。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中國人開始關注西化成功的“東夷小國”日本,將其當作學習西方的橋梁和捷徑。1896年,清朝政府派出了13人的留日學生,由此拉開了中國人留日熱潮的序幕。1898年,張之洞著《勸學篇·外篇·游學》,大力倡導留學日本具有“路近、費省、同文、時短”之優(yōu)勢。與此同時,清政府又先后制定了相關獎勵留學的政策,采取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舉措,諸多因素促成了“留日熱”的出現(xiàn)。據(jù)李喜所的統(tǒng)計,留日學生總數(shù)在1905年激增至8 000人,1906年高達12 000人,1907年仍有10 000人左右[9]250-253。進入民國后,1913至1914年間,留日學生最少也有五六千人。雖然“九一八”事變后一度留日學生銳減,但后來在中國興起了“日本研究熱”,加之貨幣匯率有利于中國,因此中國學生再次大批赴日。“1935年11月末,顯示有突破八千之勢。1936及1937兩年,通常都有五至六千留日學生。這是繼1905至1906年、1913年至1914年以來的第三次留日隆盛時期。”[10]即使是在二戰(zhàn)期間,仍有由各傀儡政府派遣赴日的留學生。
除了留日學生之外,還有大量的官紳和平民百姓赴日游歷考察。高潮迭起的“留日熱”和考察熱催生了大批旅日游記的出現(xiàn)。僅實藤惠秀個人收藏的中國人寫作的日本游記(通常被稱為“東游日記”)就有227種之多,其中晚清的148種,民國時期的79種[11]。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如張謇的《東游日記》、繆荃孫的《日本考察事物游記》、吳汝綸的《東游叢錄》、黃慶澄的《東游日記》、王之春的《談瀛錄》、黃尊三的《日本留學日記》、王景禧的《日游筆記》、王桐齡的《東游雜感》、嚴露清的《日本印象記》、廬隱的《東京小品》等等。
民國初年,在庚款留美的影響與推動下,中國學界掀起了留美熱潮。1917年6月,留美人數(shù)由清末民初的五六百人迅速增至1 500余人,“其中自費留美人數(shù)增長猶為迅速”。1925年,中國留美人數(shù)高達2 500人,占美國的各國留學生總數(shù)的1/3以上?!翱箲?zhàn)勝利后,留美人數(shù)暴增,1948年留美學生達2 710人,1949年又增加到3 797人。”[12]260整個民國時期,留美人數(shù)大概在15 000人上下,僅次于留日人數(shù)[9]23。20世紀20年代,留歐的官費生和自費生都增加很多。據(jù)統(tǒng)計,1929-1932年間,國民政府派遣的留歐學生就有1126人,其中多集中在英、法、德、比等國。由于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吳玉章等人大力倡導勤工儉學運動,截至1920年底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就有1700余人[13]。與此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也吸引了不少革命青年奔赴蘇俄,1920年代的中國出現(xiàn)了“留俄熱”。20世紀“30年代之后,延安繼續(xù)派出一些有為青年往蘇聯(lián)留學,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后二十年間,主要往蘇聯(lián)和社會主義國家選派留學生,大體有13 000人左右”[9]24。
民國時期現(xiàn)代交通業(yè)和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也促使更多的中國人有機會、有可能實現(xiàn)他們域外之旅的夙愿。民國時期的交通業(yè)發(fā)展迅速,為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與保障。截至1937年全面抗戰(zhàn)前夕,中國的鐵路里程在晚清和北洋政府修筑的12 728公里的基礎上又增加了9 033公里。公路交通方面,1933年全國通車里程除東北外,已有6.3萬公里,抗戰(zhàn)前夕擴展到了10.95萬公里。航運方面,抗戰(zhàn)前,招商局共有船舶153艘。私營航運事業(yè)也發(fā)展迅速。創(chuàng)辦于1926年的民生輪船公司至1935年已有輪船40艘。運力的增強伴隨而來的是航線的開辟與拓展。中國的航空事業(yè)雖然于1929年才正式起步,但經(jīng)過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就已經(jīng)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1948年,中國的航空公司擁有最新式中型與巨型機近百架,員工近萬人[14]?!八?、陸、空運輸線,加上早已通航的海上郵船、輪船運輸,編織了國內國外中國現(xiàn)代旅游的交通網(wǎng)”[12]28,解決了人們出行難的問題,為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民國時期交通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推動促進了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壯大。從旅游史的劃分角度來看,從1912年到1927年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為現(xiàn)代旅游的形成與創(chuàng)建時期;從1927年到1937年全面抗戰(zhàn)前,為現(xiàn)代旅游的發(fā)展時期;從1937年到1949年,為現(xiàn)代旅游業(yè)受挫與恢復時期[12]7。 1923年8月,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旅行部宣布正式建立,這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旅游的正式開始。1927年6月,旅行部與銀行分戶,正式更名為中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下設45處分支機構,“與日本國際觀光局、英國通濟隆、(前)蘇聯(lián)國營旅行社、美國西雅圖運通公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相互承接國際間的旅行團隊和出洋游學生以及國家使節(jié)、考察團隊、會議代表、政府專使等等”[12]18。中國旅行社還采取多項措施致力于提高服務質量,開辟新的經(jīng)營業(yè)務,以便為旅客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1927年春,中旅社創(chuàng)辦了《旅行雜志》。從創(chuàng)辦到???,《旅行雜志》共發(fā)行了23年3個月,總計263期。該雜志作為中國的第一本旅游刊物,其讀者遍布國內外,在當時影響極大。孫恩霖在他的《片段的回憶》中對《旅行雜志》大加稱贊:《旅行雜志》“是一個游侶,又是一個向導;而最難得的,,它能創(chuàng)造和激發(fā)最高尚、最優(yōu)美的‘旅行意識’。拿現(xiàn)實的文字,來滿足我們心靈上的需要,這就是《旅行雜志》獨有的特點”[15]。游記類文章占據(jù)《旅行雜志》發(fā)表文章的主流地位。據(jù)統(tǒng)計,在該雜志發(fā)表的國內游記有1 613篇,國外游記720篇,基本符合編輯部“國內的三分之二,國外的三分之一”的要求[16]。沁明女士的《歐美采風記》、褚民誼的《西歐漫游錄》均是先在《旅行雜志》上連載,然后結集成冊出版的。
伴隨著現(xiàn)代交通業(yè)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與成熟,旅行條件的不斷改善,交通的日益便利,加上良好的旅行服務和大規(guī)模的旅游宣傳,走出國門的中國人日益增多。王淑良等人根據(jù)對《旅行雜志》所載資料的分析,把民國時期的海外游歷活動劃分為七種類型。主要包括:僑胞及勞工的探親游、留學生的游學游歷、政要官員和外交人員的會議考察游、名流學者考察游、商務往來和經(jīng)濟界的產(chǎn)業(yè)考察游、旅行家的海外游歷以及其他(如梅蘭芳的歐美巡回演出)等多種類型。
此起彼伏的留學熱,各種域外行旅活動大規(guī)模的展開,勢必會促成域外游記寫作的繁榮。與此同時,出版?zhèn)髅浇橐裁翡J地注意到了域外游記潛藏的巨大商機。很多刊物、出版社為游記的發(fā)表與出版提供了空間和便利條件,此舉不但促進了域外游記的傳播,也擴大了域外游記的影響面。《晨報》《時事新報》《民國日報》《京報》《東方雜志》等刊物均發(fā)表過許多域外游記?!段膶W周報》還特辟“Athos號專欄”,專門發(fā)表鄭振鐸、陳學昭、徐霞村等人的赴法旅行記。一些報刊、雜志還向海外派遣特約記者,如瞿秋白、鄒韜奮、俞頌華、李宗武、徐志摩等人均是以記者身份踏上域外之旅的。這些記者給國內發(fā)回了大量介紹域外體驗的文章。中國旅行社不僅在《旅行雜志》上大量刊登域外游記,還出版了趙君豪編選的《二十名人旅行記》(1930)、褚民誼的《歐游追憶錄》(1932)、宋春舫的《蒙德卡羅》(1932)、沁明的《歐美采風記》(1943)等。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由姚祝萱編選的《國外游記匯刊》,總計8冊28卷。亞細亞書局于1934年出版了孫季叔輯注的《世界游記選》。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生活書店、開明書店等出版社均出版發(fā)行了大量的域外游記。根據(jù)賈鴻雁的《中國游記文獻研究》統(tǒng)計,民國時期出版游記圖書608種,其中民國時期創(chuàng)作游記及編選游記570種,域外游記及游記集226種[17]。在地區(qū)分布上,游記數(shù)量最多的要屬美國、英國、蘇俄、日本和南洋。
數(shù)量龐大的域外游記,自近代以來就在文學和社會文化領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國走向世界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域外游記不但肩負了傳遞新知的文化思想啟蒙重任,而且也記錄了現(xiàn)代中國人走向世界、走向現(xiàn)代的復雜文化心態(tài)和民族記憶。域外游記不僅是一個文化文本,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傳遞新知的啟蒙意義及其科學史料價值。同時它也是一個文學文本,具有很強的文學審美價值,在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朱德發(fā)在《中國現(xiàn)代紀游文學史》中強調現(xiàn)代紀游文學“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學體裁”。俞元桂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中指出:“按題材的分類概括,我們自然地發(fā)現(xiàn)‘五四’運動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之前的第一個十年中,打頭的是海內外的旅行記和游記?!保?8]9“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的記敘類抒情部類”,也“是以眾多的記游之作開頭的”[18]56。由此可見,游記(尤其是域外游記)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性。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游記文學歷來不列入文章正宗,只當成雜著小品看待,在舊文學史中位置并不怎么重要,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記,寫現(xiàn)代文學史的,也不過聊備一格,有的根本不提”(沈從文《談“寫游記”》,1957)。綜觀近現(xiàn)代域外游記的研究現(xiàn)狀可以看出,與域外游記寫作的繁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域外游記研究的嚴重滯后,域外游記研究一直處于邊緣不被重視的狀態(tài)。關于域外游記研究的方法和話語,還沒有形成一套為大家所接受的基本范式。大部分的研究者,或以歷史脈絡系統(tǒng)建構,或把域外游記作為文獻資料或作家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來看待,對于域外游記還缺乏深層的介入研究。最近幾年關于域外游記的出版和研究開始升溫,尤其是對晚清域外游記給予了很大的關注,這標志著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域外游記的重要研究價值。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文化信息的域外游記,擁有很大的學術空間值得我們深入挖掘與言說。
[1]梅新林,崔小敬.中國游記文學史·導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26.
[2]鐘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61.
[3]斌椿.乘槎筆記·詩二種[M].長沙:岳麓書社,1985:85.
[4]張德彝.航海述奇[M].長沙:岳麓書社,1985:440.
[5]席裕福,沈師徐.皇朝政典類纂[D]∥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南京:南京大學,2006.
[6]張德彝.隨使英俄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6:273.
[7]王曉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1887年海外游歷使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84.
[8]鐘叔河.從東方到西方——走向世界叢書敘論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2:540.
[9]李喜所.中國留學史論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松本龜次郎.中華留學生教育小史[M]∥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譚汝謙,林啟彥,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3:88.
[11]張明杰.近代日本人中國游記·總序[M]∥宇野哲人.中國文明記.張學鋒,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2.
[12]王淑良.中國現(xiàn)代旅游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13]鄭名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M].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4:36.
[14]李孔昕.寫給空中旅行的人們[J].上海:旅行雜志,1948,22:3.
[15]孫恩霖.片段的回憶[J].上海:旅行雜志,1936,10:1.
[16]黃芳.中國第一本旅行類刊物——〈旅行雜志〉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5.
[17]賈鴻雁.中國游記文獻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110.
[18]俞元桂.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M].修訂本.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王莉)
Rise and Popularity of Overseas Travel Notes in Modern China
SU Mi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overseas travel note boom and its raison d’êtr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Rise of overseas travel not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gained momentum mainl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The abundance of overseas travel notes following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tudying abroad fever,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Little research into travel notes,however,constituted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ravel notes at that time.Laden with literary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overseas travel notes provide room for academic examination.
overseas travel;overseas travel notes;diplomatic strategies;studying abroad fever; tourism
book=4,ebook=56
I206.5
A
1009-315X(2012)04-0381-05
2011-11-28;最后
2011-12-1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0YJC751012);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0045)。
蘇明(1972-),女,遼寧大連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散文、比較文學研究。